1环境学基础-绪论.docx
《1环境学基础-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环境学基础-绪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学基础-绪论课程框架参考书目第一章 绪论1 环境及其类型 2 环境问题 3 环境科学 Chesapeake Bay蓝蟹数量下降 原因: 以往捕捞牡蛎的居民目前转向捕捞蓝蟹 捕捞技术革新 随着人口逐步增加,捕蟹越来越成为流行的消遣方式 捕食蓝蟹的条纹鲈鱼受到保护,数量不断增加 水域富营养化 雌蟹数量太少,每只雌蟹的产卵量也在减少 争论: 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分别指责对方应当负责 渔民们:螃蟹数量下降是周期性的 消遣者:有权使用州里的水域 科学家、环保主义者:保护螃蟹甚至完全禁止捕捞1 环境及其类型 ?什么是环境“环境”概念辨析 德国学者E . Haeckel在1866年的普通生物形态学中就首
2、先使用了“环境”一词。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surrounding)。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刘培桐,1984)。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3、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分类 按主体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按成因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按物质形态分:水环境、大气环境 按功能分:城市环境、农村环境 自然环境要素构成 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物质元素在各圈层之间的交换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然后耗散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各生命成分之间的流通。 物质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以水体(海洋)为物质的储库。 气体型循环:以大气和海洋为物质的主要储库,如碳、氮、氧、氯等物质的循
4、环。 沉积型循环:以岩石圈为物质的主要储库,如硫、磷、钾等物质的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对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的循环,如重金属、有毒的有机物。? 物质流动的数量有没有限制? 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物质循环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举例说明。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的特点: 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 人工环境的多样化。 人工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 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跨界(省市、地区、国
5、家)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 环境的区域性:指环境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 地球环境的多样性,侧重空间,如水域陆地等地带性。 局部小环境的多变性,侧重时间,如季节。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环境要素关系的复杂性,如污染物借助特种传播途径的传播。 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含义: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人类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 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举例? 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 深层次原因:突变与渐变。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
6、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环境要素的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
7、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2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何时产生
8、?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 环境问题的影响如何? 应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系统进化的产物。 地球表面系统的进化形成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
9、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和调整环境的过程 人类对于发展认识不断深化,从只重视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 行动上,也在生产、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向利于环保的方向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人类活动方式与目的:利用并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 表现:向自然界索取有用物质,生产“服务”,并将产生的废弃物返还给环境。 实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后果:干扰原生环境,形成环境影响,又称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loads)。 过程积累:人口剧增,活动加剧,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量
10、逐年急增,环境负荷增大。 间接后果:当环境负荷超过自然界自净和调节的阈值时, 就会威胁到自然系统的基本完整性和稳定性,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按成因分类如下: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20世纪“八大公害事件”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它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无节制生产和最大限度消费的生存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学 基础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