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ppt课件6.传热.ppt
《化工原理ppt课件6.传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ppt课件6.传热.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 传热,6.1 概述6.2 热传导6.3 对流传热6.4 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6.5 热辐射6.6 传热过程的计算6.7 换热器,化工原理,6. 传热,1、本章学习的知识点 傅立叶定律;平壁和圆筒壁定常热传导的计算;传热推动力与热阻的概念;对流给热方程及对流给热系数;传热速率方程;热量衡算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差;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强制对流、自然对流、冷凝和沸腾给热系数的计算;热辐射基本概念;波尔兹曼定律;克希霍夫定律;固体间热辐射;传热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定量计算;传热操作型问题定性分析;壁温的计算;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工艺计算与选型;换热器优化设计概念;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其他
2、各种类型传热器的结构与特点。,6. 传热,2、本章学习的重 点 傅立叶定律;对流给热方程及对流给热系数;传热速率方程;热量衡算方程;总传热系数;传热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定量计算;传热操作型问题定性分析;换热器优化设计概念;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列管换热器结构、工艺计算与选型。3、本章学习的难 点 总传热系数;传热操作型问题的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4、本章学习的新知识点 传热操作型问题的定性分析;换热器优化设计概念。,6.1 概述,6.1.1 概述6.1.2 传热,6. 传热,返回,6.1.1 概述,一、传热的定义 传热是指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传热即热量传递,热力学第二定律,
3、当无外加功时,热总是从高温向低温自动传递。二、几乎所有的化工生产过程均伴有传热操作1、聚氯乙烯生产:乳液聚合8atm,552、合成氨: 300atm,500,放热反应3、锅炉烟道气温度800,如何利用?4、暖气管道的保温,暖气片的散热。三、传热目的1、加热或冷却,使物料达到指定的温度;,6. 传热,6.1.1 概述,2、换热,以回收利用热量或冷量; 3、保温,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如高温设备的保温,低温设备的保冷 。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使传热速率快,使设备紧凑?2、如何使传热速率慢,以保温(冷)?四、传热的基本方式1、直接接触式 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热交换。不常用,如凉
4、水塔、热水塔。其传热面积大,设备简单。伴有传质。,6. 传热,6.1.1 概述,2、间壁式 参与传热的两种流体被隔开在固体间壁的两侧,冷、热两流体在不直接接触的条件下通过固体间壁进行热量的交换。,6. 传热,套管式换热器,冷溶液进,冷溶液出,热溶液进,热溶液出,6.1.1 概述,6. 传热,列管式换热器,单程列管式换热器,双程列管式换热器,翅片(板),6.1.1 概述,传热分三步:热流体壁冷流体3、蓄热式 冷热流体交替流过蓄热室的壁面,达到传热目的。,6. 传热,给热,给热,五、传热过程的经济性及载热体的选择1、载热体:供给或取走热量的流体。起加热作用的:加热剂;起冷却作用:冷却剂。加热剂:热
5、水、饱和蒸汽、矿物油、联苯混合物、熔盐、烟道气等冷却剂:水、空气及各种冷冻剂。2、载热体选择,t不很低时,最适宜加热剂水,6.1.1 概述,在选择载热体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载热体的温度应易于调节; 载热体的饱和蒸气压宜低,加热时不会分解; 载热体毒性要小,使用安全,对设备应基本上没有腐蚀; 载热体应价格低廉而且容易得到。,6. 传热,综合而言,t180,最适宜加热剂饱和蒸汽,6.1.1 概述,3、经济性 设备费和操作费综合考虑。,6. 传热,冷却:温位下降价值上升,载热体温位,加热:温位升高价值上升,六、传热计算通式,返回,6.1.2 间壁式传热过程,一、传热速率1、热流量Q 单位时间内热流
6、体通过整个换热器的传热面A传递给冷流体的热量(W=J/s),称为热流量Q。因此与传热面有关。2、热流密度(热通量)q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W/m2),6. 传热,热流密度与传热面积A大小无关,完全取决于冷、热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反映具体传热过程速率大小的特征量。,6.1.2 间壁式传热过程,二、换热器的热流量及热负荷1、传热量:,6. 传热,定态下, ,但q沿管长是变化的。,2、热负荷:由工艺条件决定(1)无相变传热,比热法:,热焓法:,6.1.2 间壁式传热过程,(2)有相变传热,6. 传热,三、非定态传热过程 工业上,多是间歇过程:T和t随时间变化。即:,6.1.2
7、 间壁式传热过程,四、传热机理1、热传导(又称导热) 依靠物体中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如固体中的传热。2、对流给热 流体质点(微团)发生宏观相对位移而引起的传热现象,对流传热只能发生在流体中,通常把传热表面与接触流体的传热也称为对流传热。3、辐射传热 高温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传热现象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介。在高温情况下,辐射传热成为主要传热方式。,6. 传热,返回,6.2 热传导,6.2.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6.2.2 通过平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返回,6.2.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一、傅立叶定律和
8、导热系数,6. 传热,说明:,1、,2、“-”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从高温传至低温。,2、 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的一个参数, 导热性能增加。,6.2.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二、导热系数,6. 传热,1、导热系数 的定义,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流密度q。,2、 的数量级(w/m.),金属:10102;建筑材料: 10-110;绝热材料: 10-210-1;液体: 10-110;气体: 10-210-1,6.2.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一般:,6. 传热,3、温度对 的影响,固体,多数均质固体,金,非金,液体,气体,返回,6.2.2 热传导过程的数学描
9、述,假定:一维定态,6. 传热,一、单层平壁的定态热传导 设:平壁无限大,稳定传热导,一维,导热系数=const,t线性分布 平壁内取薄层,对单位面积作热量衡算可得:,对定态导热,又因为薄层内无热量累积,q=q1=q2则,6.2.2 热传导过程的数学描述,注:当 ,平壁内温度呈线性分布,6. 传热,二、热流量Q,对于平壁定态热传导,热流密度 不随 变化,将 积分得,6.2.2 热传导过程的数学描述,6. 传热,说明:,1、热流量Q正比于推动力 ,反比于热阻,2、由 可得,,3、当 , 的导热系数。即:,返回,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设有内、外半径分别为r1,r2的圆筒,内、外表面
10、维持恒定的温度 、 ,管长 足够大,则圆筒壁内的传热可以看作一维热传导。如右图,6. 传热,一、温度分布 ,由傅立叶定律得,对式(6-1)进行不定积分,可得:,(6-1),r,dr,dt,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由上式可以看出,圆筒壁内的温度按对数曲线变化。二、热流量Q,对式(6-1)在边界条件下即r= r1, t= t1; r= r2, t= t2进行积分,可得:,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即:,6. 传热,式中:,说明:,1、当 的圆筒壁, 误差4%。,2、当 时,根据 查,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
11、导热过程,例6-1解: (1)分析,6. 传热,对定态传热过程,单位长度的热损失沿半径方向不变,所以取一半也行。若忽略管壁热阻,则:,t1=180,t中=100,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查附表查得180饱和蒸汽的汽化热,6.2.3 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设t2=41,所以,假设与计算相符,则t2=41.8,返回,(2)设保温层外测温度为t2,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以3层为例,接触良好。一、推动力和阻力的加和性,6. 传热,一维定态:,平壁:,所以,,假设:1、接触紧凑,两侧温度相同(各相邻壁面),2、 皆为常数。,6.2.4 通过多层壁
12、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说明:,6. 传热,1、通过多层壁的定态热传导,传热推动力和热阻可以加和的 。,2、推动力,二、各层的温度差,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由上式可知:在稳定多层壁导热过程中,哪层热阻大,哪层温差就大;反之,哪层温差大,哪层热阻一定大。当总温差一定时,传热速率的大小取决于总热阻的大小。 三、接触系数 多层平壁相接时,在接触面上不可能是理想光滑的,粗糙的界面必增加传导的热阻接触热阻。如右图,6. 传热,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 来源:实验测得。,6. 传热,2、以两层平壁为例,接触热阻,四、多层圆筒壁的定
13、态热传导,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例6-2解:,6. 传热,6.2.4 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6. 传热,返回,小结:,热传导:,平壁:,圆筒壁:,或,6.3 对流给热,6.3.1 对流给热过程分析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6.3.3 无相变的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6. 传热,返回,6.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一、流动对传热的贡献 设有一冷平壁其温度保持 ,热流体流过平壁时被冷却。取某一流动截面MN,考察该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和通过壁面的热流密度。,6. 传热,1、流体静止 流体只能以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壁面,流体温度T在垂直于壁面方向呈直线分布。,(最小),6.
14、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2、流体层流 径向上只发生热传导,在流动方向上:流体TT-dT,6. 传热,(较大),所以,在径向:,温度分布在近壁过程中,温度梯度增加。,6.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3、流体湍流 由于湍流脉动促使流体在方向上的混合,主体部分的温度趋向均一,只有在层流内层中才有明显的温度梯度,显然在壁面附近的温度梯度更大,热流密度也更大。,6. 传热,(最大),流体流动的贡献:改变了温度梯度,流动强化了传热,使流体对壁面的热流密度增大。,6.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二、对流给热过程的分类,6. 传热,根据,三、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 根据引起流动的原因,可将对流给热分为强制对流
15、和自然对流两类。1、强制对流,6.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流体在外力(如泵、风机或其他势能差)作用下引起的宏观流动,湍流时对流给热的阻力主要集中在边壁附近,因此温差也主要集中在边壁附近,而流体主体温度比较均匀。2、自然对流,6. 传热,所以,ab之间形成压差:,6.3.1 对流给热过程的分析,在这压差的推动下,造成环流环流速度:,6. 传热,说明:(1)u还取决于流动阻力,即u大小与粘度、流动空间的几何形状及尺寸有关。(2)若欲增加u,造成充分的自然对流。,水平放置,在加热面上部有利于产生较大的自然对流,在冷却面下部有利于产生较大的自然对流,问题:家用冷气和暖气分别安装何处合适?为什么?,
16、(3)流体有 ,必有环流自然对流,返回,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简化假定:一维定态给热。一、牛顿冷却定律和给热系数 工程上将对流给热的热流密度写成:,6. 传热,流体被加热:,流体被冷却:,上两式称为牛顿冷却定律,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说明:,6. 传热,它并非理论推导的结果,它只是一种推论,即假设热流密度与 成正比。实际上在不少情况下,热流密度并不与 成正比,给热系数值 不为常数,而与 有关。同时,将影响因素归结到中并未改变问题的复杂性,凡影响热流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 。,二、获得给热系数的方法 1、解析法 对所考察的流场建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衡算方程和速率方程,在
17、少数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联立求解流场的温度分布和壁面热流密度,然后将所得结果改写成牛顿,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冷却定律的形式,获得给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式。这是对流给热过程的解析解。(比如:管内强制层流)2、数学模型法 对给热过程作出简化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描述,用实验检验或修正模型,确定模型参数。 (比如:蒸汽管外冷凝)3、因次分析法 将影响给热的因素无因次化,通过实验决定无因次准数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在对流给热中广为使用。 (常用)4、 实验法 对少数复杂的对流给热过程适用 。(比如:沸腾给热),6. 传热,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三、 的影响因素及无因
18、次化,6. 传热,1、 的影响因素,(1)流体状态:气、液、蒸汽、是否有相变,(2)液体的物理性质 :,(3)流体运动状况 :层流、湍流、过滤区,(4)对流状况 :强制对流u,自然对流,(5)传热壁面形状、大小特征尺寸l或d(或de),2、因次分析,采用无因次化方法可将上式转化成无因次形式:,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6. 传热,或,注:因次分析的结果无法得到最终的表达式,只能用实验的方法得到参数的具体值,也称为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努塞尔(Nusselt)数,雷诺数(Reynolds)数,普朗特(Prandtl)数,格拉斯霍夫(Grashof)数,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
19、述,四、各无因次数群的物理意义1、努塞尔(Nusselt)准数,6. 传热,以纯导热方式进行的给热系数,准数反映的是对流使给热系数增大的倍数。,2、雷诺(Reynolds)准数,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雷诺(Reynolds)准数即反映流体所受的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表征流体的运动状态对对流传热的影响。3、格拉斯霍夫(Grashof)准数,6. 传热,自然对流的特征速度,格拉斯霍夫(Grashof)准数是雷诺准数的一种变形,它表征着自然对流的流动状态。4、 普兰特(Prandtl)准数,反映流体物性对对流传热的影响。,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气体: ,液体: 。,6. 传
20、热,五、定性温度,取什么温度查取所需物性:,1、因给热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内层,所以定性温度取平均膜温,2、广泛使用: =流体主体的平均温度,例如:管流:,6.3.2 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六、特征尺寸 是指对给热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几何尺寸。平壁:l,圆管:d,非圆管:de。,6. 传热,返回,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一、圆形直管内的强制湍流的给热系数 对于强制湍流,自然对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即Gr可忽略。,6. 传热,或,说明:,(1)使用范围:,(2)b的取值:,流体被加热:,流体被冷却:,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3)特征尺寸:d内径。(4)定性温度:
21、,6. 传热,1、修正 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可按上式计算结果加以修正。 (1) 对于高粘度的液体 因粘度的绝对值较大,固体表面与主体温度差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对于液体,6. 传热,加热时:,冷却时:,对于气体:,(2)对于 短管,(3)对于 过渡流,根据实验确定 经验式:例套管环隙,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4)弯管(e.g.肘管和蛇管),6. 传热,(5)非圆形管,代入当量直径de(准确性较差),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6. 传热,关键:,(1)若qv一定,d增大一倍, 的变化?,2、影响 的因素的具体情况,6.
22、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2) ,除了对流外还有导热。,6. 传热,(3),(4) ,与温度无关。,例6-3 管内强制湍流时给热系数的计算解:,查附录得苯在50的物性参数:,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6. 传热,流体是被加热,取b=0.4,10000,在0.7和160之间,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若忽略定性温度的变化,当笨的流量增加一倍,则给热系数为,6. 传热,二、圆形直管强制层流的给热系数 管内强制层流的给热过程由于下列因素而趋于复杂。1、流体物性(特别是粘度)受到管内不均匀温度分布的影响,使速度分布显著地偏离等温流动时的抛物线。,6.3.3 无相
23、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2、自然对流造成了径向流动,强化了给热过程。(对于高度湍流而言,自然对流影响无足轻重) 3、层流流动时达到定态速度分布的进口段距离一般较长(约100d),在实用的管长范围内,加热管的相对长度l/d将对全管平均的给热系数有明显影响。,6. 传热,适用于条件:,适用范围:5000Re70000 ,x1/d=1.25,x2/d=1.25。,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单管: 周围的变化,6. 传热,管束:直排或错排,各排 不等。,三、管外强制对流的给热系数,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四、搅拌釜内液体与釜壁的给热系数,6. 传热,五、大容积自然对流的给
24、热系数(Re可忽略),实验得:,说明:1、A、b可从表6-3查出,t=Tw-tm,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2、定性温度,6. 传热,3、定性尺寸:水平管d外,垂直管和板l4、当(GrPr)2107时,a与l无关称自动模化区。5、设计时必须有充分湍流空间,否则是“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a不同。,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P237习题10:解:属于大容积自然对流,6. 传热,水平放置:,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6. 传热,根据GrPr查书表6-3得,A=0.54,b=1/4,6.3.3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式,6. 传热,返回,6.4 沸腾给热与冷
25、凝给热,6.4.1 沸腾给热6.4.2 沸腾给热过程的强化6.4.3 蒸汽冷凝给热6.4.4 冷凝给热系数(略)6.4.5 影响冷凝给热的因素及强化措施,6. 传热,返回,6.4.1 沸腾给热,液体沸腾和蒸汽冷凝必须伴有流体的流动,故沸腾给热和冷凝给热同样属于对流传热 ,同时这两种给热过程伴有相变化 。 沸腾给热是液体的对流传热过程中,伴有由液相变成气相,即在液相内部产生气泡或气膜的过程。,6. 传热,按设备尺寸、形状分,(1)大容积沸腾:存在自然对流和液体运动。加热壁沉浸在无强制对流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现象。,(2)管内沸腾:又称强制对流沸腾。液体在一定压差下,以一定u流经加热管时所发生的沸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ppt 课件 传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9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