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岗位操作规程.docx
《高炉岗位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炉岗位操作规程.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件编号:QZ/HG 38 009-2009 第 116 页 共114页 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炼铁分厂高炉工段岗位操作规程文件编号:QZ/HG 38 009-2009 控制状态: 受控(OA)发放编号:38生效日期:2009年4月15日编制人杨军义编制日期2009年4月10日审核人/日期吴龙根/2009.4.11批准人/日期郭宜彬/2009.4.15修订记录修订码生效日期版本号备注02009-4-151.0目 录工长岗位操作规程 1副工长岗位操作规程38见习工长岗位操作规程76炉前岗位操作规程83槽下岗位操作规程93配岗位操作规程105干法除尘岗位操作规程109一、高炉值班
2、室工长岗位操作规程1 目的为确保作业人员正确操作,保证设备有效运行,特制定本工艺技术操作标准。2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炉值班室工长岗位。3 工作程序3.1 炉况正常的标志正常的炉况主要特征是炉缸均匀工作活跃,气流分布合理、渣铁热量充沛、炉温稳定、下料均匀、顺畅。它主要表现在: 3.1.1探尺下降均匀、没有停滞陷落、时快时慢现象,两探尺下降差别不大于0.2m,每次加料后,料面深度基本一致。 3.1.2风口工作均匀、焦炭活跃明亮,但不耀眼,无凝块生降现象,不挂渣、不涌渣,风口破损少。 3.1.3渣温充足且流动性良好。 3.1.4铁水物理热充沛,同次铁前后温度均匀,相邻两次铁水温度波动不大,断面为灰口。
3、 3.1.5煤气分布合理。 3.1.6炉喉温度各点接近且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大; 3.1.7炉顶温度曲线带较稳定,带宽在2060之间,随上料前后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稳定。 3.1.8 十字测温各点温度活跃,随布料有规律波动,中心点在300650,边缘温度在100250。 3.1.9 布料时炉顶煤气压力没有猛然上升的尖峰。随压力降低即恢复到正常位置。 3.1.10 热风压力及冷风流量微微波动,无锯齿状,且风量与料速相适应。 3.1.11压差及风量相对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3.1.12 除尘器瓦斯灰量无大波动。 3.1.13各段冷却壁水温差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3.1.14 炉体各层温度相对稳定
4、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小。 3.2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高炉冶炼的基本操作制度包括: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冷却制度与造渣制度。 合理的操作制度,能保证合理的操作炉型,促使高炉稳定、顺行,达到“安全、环保、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冶炼效果。选择高炉合理操作制度的依据是: 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决定高炉的冶炼强度。 冶炼生铁品种的要求。 原、燃料的质量。 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 日常操作和控制 3.2.1日常调剂炉温: 3.2.1.1调剂原则: 调节炉温顺序应是煤粉风温富氧风量负荷; 通过料速、透气性指数、压量关系和风口状况、渣铁温度判断炉温趋向; 炉热料速减慢,透气性指数降低,有热悬可能,要及时减煤
5、减氧,甚至过量减煤或停煤停氧,保持较重的综合负荷,促进料速加快; 在料速与风量正常后,应恢复正常煤量和富氧,保持综合负荷稳定; 如果减煤后小时料速仍慢,允许临时降风温,一旦料速加快,首先恢复风温,看炉况接受风温情况再逐步恢复煤量和富氧,以保持综合负荷稳定; 若炉温向凉,料速加快,迅速加煤减轻综合负荷,调剂量使综合负荷减轻在0.1以上。如果风温有余地及时提高风温,料速仍快,应采取减风控制料速,防止炉温过低,长期炉温提不上来,不能保全风要加焦减轻焦炭负荷。 3.2.1.2注意事项: 因炉热料慢,风压高,透气性指数低,不能用加风办法加快料速,以防悬料危险; 综合负荷超重或超轻,不能连续大于4小时;
6、长时间综合负荷偏重,煤粉很难恢复,炉况有难行苗头,应补焦维持综合负荷稳定; 为制止料速过快而采取加煤、提风温,减风量都用上后,一旦出现料速正常,首先减煤,然后降风温于正常规定,在料速还未出现减慢的情况下,及时恢复风量,以保证正常小时料速稳定,避免惯性作用出现新的向热难行。 炉热难行悬料降风温时要一次到位,恢复风温每次不大于50,两次间隔15分钟以上。 3.2.2日常操作保炉况顺行的调节: 3.2.2.1绝对风压和压差不应超过规定,透气性指数不应低于规定下限; 3.2.2.2发现风压爬坡,透气性指数下降,应立即减风将风压降下来,等透气性指数恢复上来后,风压低下来再恢复风量; 3.2.2.3出现风
7、量与料速不相适应,料速过慢,为避免悬料、崩料应立即减风,把透气性指数做上去,待料速正常后恢复风量。 3.2.3加风条件及注意事项3.2.3.1加风条件: 在压量关系合理的情况下,透气性指数必须在运行范围的中上限; 料尺工作正常均匀; 顶温正常,四个方向无严重分叉; 铁水含Si在规定的中限以上。 3.2.3.2注意事项: 3.2.3.2.1加风必须注意透气性指数变化,透气性指数不应降低到规定下限; 3.2.3.2.2加风要与料速相适应,料批数要保持在考核范围内; 3.2.3.2.3 接近全风时,每次加风均要视炉况的接受程度,且加风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3.2.4加负荷条件及注意事项: 3.2.4.
8、1加负荷条件同加风条件。 3.2.4.2注意事项: 3.2.4.2.1加负荷与加风不要同时进行; 3.2.4.2.2在焦炭负荷较轻的情况下,加负荷一次不要过小,焦炭负荷调剂量在0.05以上,避免连续加负荷; 3.2.4.2.3加一次负荷必须经过2个冶炼周期,以便观察炉况变化; 3.2.4.2.4风量大,小时料速快,一般用增加焦批重减轻负荷;在小时料速慢,以减焦炭方法加重焦炭负荷。 3.2.5关于加净焦办法: 3.2.5.1由于设备故障低料线,深度小于3.5米,炉温正常,炉况顺行有调剂手段(煤和风温),可以不加净焦; 3.2.5.2亏料线到炉身中部,要根据炉温、顺行情况而定,炉温足顺行好少加;炉
9、温低顺行差应酌情加焦; 3.2.5.3在管道行程、炉况不顺、炉温偏低情况下应加净焦,以促使煤气重新分布,消除管道行程,原则应根据炉况严重程度决定加净焦量; 3.2.5.4铁水温度严重不足,说明炉缸温度不足,应加净焦; 3.2.5.5加净焦应根据下达后铁水温度情况,再决定净焦加否。 3.2.6休复风操作: 3.2.6.1休风: 3.2.6.1.1停风操作核心是安全快速,不宜过早改常压放风,不应造成慢风时间过长; 3.2.6.1.2 放风风压在0.5kg/cm2 以上应快,在风压0.5kg/cm2 以下时放风应慢,在低压状态下应及时观察风口,避免休风时风口来渣。 3.2.6.2复风: 3.2.6.
10、2.1复风的核心是送风时风量、风压、透气性指数三者关系正常,争取料尺自由活动,送风时应先通知风机,要求达到送风风压,然后关放风阀,由风机控制风压,恢复中宜定风压操作,以便观察风量与风压关系。透气性指数和压差情况,一般要比全风时的压量关系松,即风量大,风压低,透气性指数超过全风时的正常上限指数,压差低于全风时的压差。如果不正常,要将风量减下来,减到压量关系松,压差低,透气性指数大,争取料尺活动。 3.2.6.2.2在料尺工作好、风压不再上爬、透气性指数不再下降,能够稳定此水平时可再加风加压;若关系好,加风幅度不大,加风速度可快。 3.2.6.2.3每次加风都要根据风压提顶压,即加风加顶压(如加k
11、g/cm2 风压,加0.05kg/cm2 顶压)以保持料尺自由活动的压差和透气性指数,逐步恢复到全风时的风压和顶压。若出现关系不正常,应要立即减压保持关系正常,不要把不正常关系拖延时间过长,否则,影响送风恢复时间;如果恢复中出现悬料,坐料后所恢复的风压,要根据悬料前的风量与风压关系,压差与透气性指数水平而定,应低于原风压,使之压量关系更松,压差更低,防止重复悬料。 3.2.6.2.4送风加料也要注意三者之间关系。当关系比较好,透气性指数比较大,说明料尺活动条件具备,可以加快加料速度,尽快赶上料线,用正常料线作业。 3.2.6.2.5当三者关系紧张,不能盲目加料,给改善三者之间关系造成困难,甚至
12、造成悬料。应先把透气性指数做上来,料尺有活动迹象再加料。 3.2.6.2.6休风小于1小时,按8595%复风,参考透气性和压差,逐步恢复全风;休风14小时,按7585%复风,参考透气性和压差,逐步恢复全风;大于4小时以上按送风计划复风。 3.2.6.2.7加风要注意与加料和提风温错开,不允许同时动作。 3.2.7高炉的基本操作制度分述如下: 3.2.7.1送风制度: 3.2.7.1.1 送风制度对初始煤气流分布和软熔带的形状位置有重大的影响,对热制度的稳定和炉缸工作状态也有影响。 3.2.7.1.2送风制度包括:风量、风温、风口直径、角度及长度选择与布局、富氧、燃料喷吹等。 3.2.7.1.3
13、风量: 在一定的原燃料条件和炉顶压力下,有一最佳风量范围,风量应经常保持稳定,正常情况下应使用全风操作。 高炉风量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状况、料柱透气性、炉缸工作状态和风口断面积。 不允许由于边缘或中心发展局部气流过盛而长期在低风压下维持正常风量操作。 必须严格按指定料批数下料,一般情况下,每班前后四小时以及班与班之间下料批数差不超过两批。 在风量相同时,高炉透气性指数取决于原料粒度,高炉断面上煤气分布的情况,炉渣性质及其数量,炉子的热制度等。 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高炉有一个比较合适的风压和压差,在这一压差下进行操作方能保证高炉稳定顺行。 鼓风动能决定风口前燃烧区的深度,从而也决定煤气流的起始分布及
14、炉缸工作状况。因此各高炉应根据本身结构,原料条件及冶炼制度选择合理的鼓风动能。 影响鼓风动能的主要因素: 冶炼强度愈低,要求鼓风动能愈大。 炉子容积及炉缸直径愈大,要求鼓风动能愈大。 风口数目愈多,间距越小,允许鼓风动能愈大。 炉子侵蚀程度愈大,所需的鼓风动能愈大。 短风口较长风口需要的鼓风动能大。 边缘发展应维持较高的鼓风动能。 随综合冶炼强度和喷煤量的提高,所需鼓风动能较低。 使用原料粉矿多、粒度小的高炉一般维持的鼓风动能较高。 冶炼铸造铁较冶炼制钢铁的鼓风动能大。 高炉应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其合适的冶炼强度。 3.2.7.1.4风口选择: 风口面积是确定合理送风制度的中心环节,选择合理的风口
15、面积和风口长度,目的在保证稳定的送风制度。 依据客观条件,鼓风性质、鼓风参数、和高炉冶炼行程状况,确定适宜的风口面积与风口长度。 使用不同直径的风口时,应均匀间隔开或依铁口、炉型、炉缸状况而定。 有计划的长期慢风作业时,应改小风口或堵风口。 变动风口直径、长度或长期堵风口作业,应由技术厂长决定。 高炉风口正常工作的风速范围:(参考数据) 高炉180220m/s(1000m3,20个风口) 3.2.7.1.5风温: 风温是供应高炉热能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增加鼓风带入的热量。 可以降低焦比。因此尽可能采用高风温操作。 3.2.7.1.6喷吹煤粉。 喷吹煤粉是当前增铁节焦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根据炉况
16、,不同数量和质量的煤粉,其取代的焦炭数量也不同,煤粉质量好,灰份低、粒度细、喷吹均匀时,置换比高,反之则低。 喷吹煤粉使煤气中的H2增加,提高了煤气的还原能力,有利于炉料的还原。 喷吹煤粉能降低炉缸理论燃烧温度,故有利于提高风温。 风量不变,喷吹煤粉后炉缸煤气体积增加,鼓风动能增加。 喷吹煤粉具有热滞后性,热滞后性约1/21/3冶炼周期。 3.2.7.1.7富氧: 富氧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有利于提高喷煤量,提高渣铁流动性等作用,取得增产节焦的效果。3.2.7.2装料制度。 3.2.7.2.1装料制度是指炉料装入高炉时的布料顺序、批重大小及料线高低等装料方法的合理规定。 3.2.7.2.2正常的
17、料线应高于炉料与炉墙的碰撞点。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料线能加重边缘,提高料线发展边缘。料线的变动由工段长提出,主管厂长批准。 3.2.7.2.3小料批加重边缘,大料批抑制中心,同时可促进煤气流均匀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适宜的批重应与冶炼强度、炉缸工作状况、合理的煤气流分布相适应。 3.2.7.2.4根据沿炉喉半径煤气成份的变化来判断炉内煤气流和炉料的分布情况。合理的煤气流曲线随高炉强化程度及使用不同原料而发生变化。 3.2.7.2.5批料中不同物理性质的矿石对布料的影响不同,按加重边缘由重到轻排列顺序是:天然矿烧结矿球团矿。在生产中熟料率降低时,要及时调整边缘煤气流分布,防止边缘加重影响炉况稳定顺行
18、。 3.2.7.3热制度: 3.2.7.3.1热制度是根据冶炼条件和所炼铁种的需求。争取在最低燃料比的条件下,达到均匀、稳定而热量充沛的炉温(包括生铁含硅量和渣铁物理温度)。 炉温稳定在规定范围内。 热制度的影响因素: 3.2.7.3.2炉料:入炉品位、粒度、种类、还原性;焦炭及煤粉灰份、水份、硫份、强度;附加物用量等。 3.2.7.3.煤气流分布。 3.2.7.3.操作状况:焦炭负荷、综合负荷、风温、富氧、风量、料速等。 3.2.7.3.4设备故障。 3.2.7.3.高炉操作事故。 3.2.7.4造渣制度: 3.2.7.4.1造渣制度的选择,取决于原燃料条件和冶炼生铁的品种。确定适宜的造渣制
19、度,使炉渣物理热充足,流动性良好,脱硫能力强,能保证高炉冶炼过程顺利进行,获得优质产品 3.2.7.4.2高炉操作碱度由工段长提出,集体讨论决定,主管厂长批准;在保证生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维持较低碱度。 3.2.7.4.3酌情维持渣中MgO含量在8.5-12%,以改善炉渣性能,并尽可能选用低Al2O3的原料入炉。 3.2.7.4.4初渣性能和数量对高炉顺行有重大影响。3.2.8各种条件对高炉操作制度的影响。 3.2.8.1原燃料的影响: 3.2.8.1.1原料强度变差,粉末多.或焦炭强度差时,料柱透气性变坏,高炉应采取疏松中心又疏松边缘的装制。 3.2.8.1.2原料、燃料含硫量增高时,适当提
20、高炉温和炉渣碱度。 3.2.8.2冶炼强度的影响:低冶炼强度冶炼,为保证足够的炉温,则需要提高生铁含硅量。 3.2.8.3高炉炉型的影响 3.2.8.3.1高炉炉衬侵蚀严重,应采取加重边缘装制、炉衬局部侵蚀严重,缩小相应部位风口面积。 3.2.8.3.2高炉炉缸侵蚀严重,应加钒钛矿护炉,如炉缸局部水温差过高,则应缩小该部位风口面积或堵风口,降低冶炼强度,改常压,直至休风。 3.2.8.3.3如炉墙结瘤,除适当发展边缘气流和提高炉温外,还要在结厚部位扩大风口进风面积。 3.3 炉况的调节标准 下部调节为基础,上下部调节相结合;活跃炉缸工作,保证炉温充沛稳定;煤气流分布合理,下料均匀顺畅。 3.3
21、.1下部调剂: 3.3.1.1变更风量: 3.3.1.1.1当其它条件不变,风量与风压不相适应时会造成管道、崩料、甚至悬料。 3.3.1.1.2短期减风操作,炉料下降速度降低,炉温会升高。 3.3.1.1.3长期慢风作业,除了严重影响生铁产量外,还会造成炉缸堆积、炉凉、操作炉型被破坏。 3.3.1.1.4下列情况下允许加风: 高炉未达到规定风量时。 短期休风、拉风的复风应尽快加风至原水平。长期休风复风后允许短时间维持正常风量的8090%。 有进一步提高冶炼强度的需要及可能时。 3.3.1.1.5下列情况下应该减风: 下料速度显著超过规定正常料速时。 低料线超过30分钟以上时。 炉子向凉、风温、
22、喷煤手段已用尽时。 炉况失常(管道行程、偏料行程、崩料频繁或有悬料趋势)时。 风压、压差超出正常水平时。 因设备事故不能按正点出铁又不能休风时。 3.3.1.2变更风温: 3.3.1.2.1调节风温可以直接影响带入炉缸的热量。因此,它对调节炉温、改善生铁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3.1.2.2风温的改变,将使鼓风动能变化,因此炉缸煤气流初始分布也变化。 3.3.1.2.3短时间的调节风温。由于量小,不会引起煤气量和综合CO2的变化,因此,不致引起热制度的太大变化。 3.3.1.2.4应尽量减少风温的调节,力争将风温使用到热风炉所能供应的最高水平。 3.3.1.2.5尽量做到定风温调煤。特殊情况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炉 岗位 操作规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