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进口端总体施工技术方案培训资料.docx
《隧道进口端总体施工技术方案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进口端总体施工技术方案培训资料.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目 录录 一、编制说明 . 0 1.1 编制依据 . 0 1.2 编制原则 . 0 二、工程概况 . 0 2.1 工程简介 . 0 2.2 地形地貌 . 2 2.3 水文地质条件 . 3 2.4 气候情况 . 3 2.5 隧道地质情况 . 3 2.6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 3 三、施工部署 . 5 3.1 临时设施布臵 . 5 3.2 资源配臵 . 5 3.3 施工进度计划 . 8 四、具体施工方案 . 9 4.1 总体施工方案 . 9 4.2 洞口工程施工 . 9 4.3 明洞工程 . 16 4.4 洞身开挖 . 18 4.5 光面爆破 . 30 4.6 初期支护 . 41 4.7
2、辅助措施 . 47 4.8 隧道防、排水施工 . 50 4.9 隧道模注砼衬砌施工 . 57 4.10 紧急停车带、行车及行人横洞施工 . 61 4.11 道砼路面施工 . 61 4.12 施工通风、排水及洞内风、水、电管线布臵 . 64 4.13 监控量测 . 68 4.14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 74 4.15 隧道测量 . 78 4.16 不良地质段施工 . 79 五、质量保证措施 . 84 5.1 质量目标 . 84 5.2 组织保证 . 84 5.3 质量保证体系 . 85 5.4 质量保证措施 . 86 5.5 不良地质保证措施 . 90 六、安全保证措施 . 91 6.1 安全目
3、标 . 91 5.2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 91 6.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 92 6.4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 92 6.5 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 93 6.6 安全保证措施 . 94 七、环境保证措施 . 99 7.1 环境目标及质量方针 . 99 7.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框图 . 100 7.3 环保生产保证措施 . 100 八、文明施工 . 101 0 缙云山隧道(进口端)总体施工技术方案缙云山隧道(进口端)总体施工技术方案 一、一、编制说明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
4、09); 3、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G F80/1- 2012);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重庆九龙坡至永川高速公路 JY1 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9、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强制性要求(渝交委201579 号); 10、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要求(渝交委201581 号); 11、重庆市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导意见; 12、工程前期对现场的施工调查资料; 13、工程建设业主、监理、总承包部的相关文件和要
5、求。 1.2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 1、确保安全施工的原则。 2、根据工程特点,合理配臵生产资源,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做好机具选型配套,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施标准化作业。 3、满足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的相关要求。 4、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施工中积极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二、二、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工程简介 缙云山隧道进口位于江津区双福新区三界村冒水湖水库南侧,线路自东向西穿越缙云山中段。隧道进口距离双福镇约 3.6 公里,项目驻地位于隧道洞口和双福镇之间,进洞口附近有村级水泥公路通达,交通较为便利。 1 本隧道轴线布臵受地形和布线影响,进口位于曲线上
6、,为更好的适应地形,采用设计线间距 14.77m30m 的小净距+分离式组合隧道结构形式。左线隧道 ZK4+915ZK7+629,全长 2714m,右线隧道 K4+895K7+640,全长 2745m,为 JY1、JY2 分部共同承建,本合同段负责施工进口段,其中左线起讫桩号为 ZK4+915ZK6+117.5,共1202.5m,右线 K4+895K6+120,共 1225m。该隧道为三车道大断面隧道,围岩结构较差,设计为 III、IV、V 级围岩,其中左线 III 级围岩 257m,IV 级围岩 477.5m,V 级围岩 446m,明洞 22m;右线 III 级围岩 259m,IV 级围岩
7、495m,V 级围岩 448m,明洞23m。 表表 2-1 缙云山隧道支护类别统计缙云山隧道支护类别统计 线路 围岩级别 支护类型 单位 长度(m) 左线 削竹段 米 14 明洞 米 8 V Xs5a 米 106 V S5 米 75 V S5w 米 263 V Pr 米 79 S4c 米 440.5 III S3 米 152 III ST3 米 50 III SJ3 米 15 III 车型横洞 米 30 IV 人行横洞 米 57.01(两道) V 人行横洞 米 30 右线 削竹段 米 14 明洞 米 9 V XS5a 米 109 V S5 米 80 V S5w 米 239 V Pr 米 80
8、S4c 米 460.5 III S3 米 168.5 III ST3 米 50 III SJ3 米 15 2 表表 2-2 分离式隧道和一般小净距隧道隧道洞身主要支护参数设计表分离式隧道和一般小净距隧道隧道洞身主要支护参数设计表 支护 类型 围岩 级别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 预留 变形 量 (mm) 喷射混凝土 锚杆(m) 钢筋网 (mm) 钢架 间距 (cm) 拱、墙 (cm) 仰拱 (cm) (cm) 拱、墙 仰拱 长度 间距 Xs5a 级浅埋 28 4.5 1*1 6.5 150150 (双层) 50 (I22a) 70,钢筋混凝土 150 Xs5a 级浅埋 28 5 1*1 6.5 15
9、0150 (双层) 50 (I22a) 70,钢筋混凝土 150 S5 级深埋 26 4.0 1.4*1 6.5 200200 (双层) 70 (I20a) 60,钢筋混凝土 120 S5w 级深埋 26 4.0 1.4*1 6.5 200200 (双层) 70 (I20a) 60,钢筋混凝土 120 Pr 弱膨胀岩 26 5 1*1 6.5 200200 (双层) 50 (I20b) 70,钢筋混凝土 250 S4c IV 级深埋 18 3 1*1 6.5 250250 100 格栅 50,钢筋混凝土 80 S3 III 级深埋 18 3 1.2*1 6.5 250250 120 格栅 45
10、,砼 60 ST3 紧急停车带 24 3.5 1*1 6.5 250250 100 (I18) 50,钢筋混凝土 80 SJ3 III 级深埋 18 3 1*1 6.5 250250 100 格栅 45,钢筋混凝土 60 2.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缙云山隧道呈近东西向横穿缙云山南段。缙云山为北碚东向条形山,山体狭长。工程布设段宽约 2.9Km。侵蚀构造低山呈单面山及列峰脊状低山形态,分布于山体两侧,东翼岭脊地势较低,最高点标高 654.50m,西翼岭脊地势较高,最高点标高 676.20m。溶蚀岩溶地形主要为岩溶槽谷地形,在隧址区地貌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相对完整的岩溶槽谷。南北槽谷总长约 6Km,
11、北槽谷地形分布高程在 480558m,槽谷宽 350460m。南槽谷地形分布高程在 511575m,槽谷宽 50530m,槽谷形态,宽度不一、多宽平、延伸远、落水洞较发育,并有溶蚀槽丘,槽洼等岩溶地貌形态。岩溶槽谷段为干谷,而两侧山体横向冲沟发育,冲沟发育密度约 0.51.0 条/Km,且常年有水。隧道穿过地带相对高差达 319m, 隧道最大埋深约 276m。 进洞口位于一斜坡中下部, 斜坡坡向约 85,地形坡角约 5-15,局部形成基岩陡坎。左线出洞口位于一冲沟右岸斜坡中下部,冲沟 3 走向约 242,斜坡坡向 345356,坡角 2233,局部形成基岩陡坎。右线出洞口位于一冲沟中下部,冲沟
12、走向约 241,斜坡坡向 213282,坡角 2231,局部形成基岩陡坎。 2.3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大型地表水体主要为分布东侧的梁滩河、西侧的璧南河及测区周边的水库。东侧的常年性河流为梁滩河,由南向北发育,为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梁滩河发育于沙坪坝区白市驿一带的缙云山东麓和中梁山西坡,由南向北流经西永镇、陈家桥镇,最后于北碚汇入嘉陵江。梁滩河全长 80.24km,流域面积 380km2,河口高程约 242.78m。璧南河发育于西侧璧山县境内河边镇一带的缙云山西麓和云雾山东麓,由北向南流经璧山县城、狮子镇、广普镇,最后于江津区油溪镇汇入长江,该河为长江的一级支流。璧南河在调查区附近延
13、伸 32.87Km,流域面积 750Km2。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红层)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其中以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 2.4 气候情况气候情况 隧址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区,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廊道区多年平均气温17.8,七月最高,一月最低,极端最高气温 41.1,极端最低气温-3.3。年平均降水量 10001200mm,最大日降雨量为 255.7mm,降雨集中在 5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5%以上。相对温度多年平均值为 81%。据气象资料,公路廊道区冬季有雾、霜,一般雾日为 1831 天,霜日 57 天,主要出
14、现在 12 月份。 2.5 隧道地质情况隧道地质情况 缙云山隧道横穿温塘峡背斜,该背斜走向北 15东,北段为并报华夏构造系,南至江津长江南岸的油溪镇,长 48Km,褶曲宽 3.006.00Km,为典型的线形褶曲。轴部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两翼岩层由老至新依次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j) 和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组 (J1z) 、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中统新田沟组(J2x)和沙溪庙组(J2s)的泥岩夹砂岩、页岩等。隧址一带温塘峡背斜岩层产状较陡,西翼岩层走向北 1020东,倾北西,倾角 4250;东翼岩层产状走向北 1020
15、东,倾南东,倾角 5062。 2.6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根据详勘资料,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及岩溶水、采空区、隧道瓦斯以及石膏岩层。 4 (1)岩溶及岩溶水 缙云山隧道隧址区自温塘峡背斜穿过,顶部嘉陵江组可溶岩分布广泛,可溶岩出露地段未见大型溶洞、落水洞、漏斗、岩溶洼地等岩溶现象,隧道设计标高位臵存在岩溶管道或暗河的可能性小中等。同时穿越背斜核部区域时,埋深大、断层、纵张裂隙发育,地下水静储量应较大,发生大规模涌、突水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对隧道工程影响大。 (2)煤层采空区 隧址区的小煤窑大多已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后停采,大部分煤洞的洞口已垮塌,对这些煤窑进行确
16、切的调查难度非常大。绝大部分的矿洞洞口标高都远远高于隧道顶板标高,由于采煤技术的限制,小煤窑主要以采上山煤为主,即说明一般情况下洞内的底板标高高于隧道设计标高。据调查分析,与隧道有直接关系的老煤窑是进口段冒水洞煤矿。 隧道范围分布的采空区对隧道的主要影响为穿越煤层采空区段时岩体的完整性差,采空区内的集水及有毒有害气体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3)隧道瓦斯 缙云山隧道要在不同里程穿越区域内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的含煤层位,经收集到的成渝高速缙云山隧道 (位于拟建隧道以北约 3Km) 竣工资料和壁山十余处煤矿瓦斯检测资料印证: 瓦斯浓度 (CH4) 一般为 0.150.35%, 二氧化碳 (
17、CO2) 为 0.120.43%,通风不良时仅达到 0.620.74%,也在临界范围之内。表明缙云山隧道穿越的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第一、三、五段含煤层位属低浓度瓦斯煤层,由于瓦斯含量低,瓦斯压力测试十分困难,据收集壁山区十处煤矿瓦斯鉴定资料及相关地质条件类似隧道的测试结果, 其压力5B 1 次/(3-7)d 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 2)地表下沉量测根据隧道埋臵深度、地质条件、地表有无建筑物、所采用的开挖方式等因素确定.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布臵在同一断面内,沿隧道中线,地表下沉量测的间距可按表三采用。横断面方向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间隔取 25m,在一个量测
18、断面内设 711 个测点。 表表 4-13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 埋臵深度 H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m) H2B 2050 BH2B 1050 HB 10 注:无地表建筑物时取表内上限值;B 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6)监控量测作业 1)洞内观测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描绘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观察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及时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也必须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
19、、钢架的状况。洞外的观察包括对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2)地质超前预报工作能准确判定开挖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围岩级别、提出施工注意事项和施工方法建议等。量测方法可采用超前探孔、地质雷达、地质超前预报仪等。 3)洞内必测项目,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在开挖后 12h 内读取,最迟不 73 得大于 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取。 4)测点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拱顶量测后测点必须埋设在稳定岩面上,并和洞内水准点建立联系。 5)量测选择精度适当、性能可靠、使用及携带方便的仪器。变形量测可选用电阻式或电感式仪器,仪器使用前必
20、须经过严格标定。 6)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线的布臵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臵、隧道埋臵深度等条件确定。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7)拱顶下沉量测与水平相对净空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等测定下沉量。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还必须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8)拱顶下沉量测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量测用相同的量测频率,从表三及表四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9)各项量测作业均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 13 周。 10)锚杆轴力、围岩压
21、力、衬砌应力等的量测,开始时和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相同,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降低频率,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直到无变化为止。 (7)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 1)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与距开挖工作面的关系图等. 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好的函数进行回归,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 3)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指标进行: 1、实测位移值不大于隧道的最大允许位移值,并按表七位移管理等级施工。一般情况下,将隧道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作为最大允许位移值,而设计变形量根据监测结果
22、不断修正。 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速率大于 1mm/d 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加强初期支护;速率变化在 0.21mm/d 时,加强观测,做好加固准备;速率小于 0.2mm/d 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在高地应力、岩溶地层和挤压地层等不良地质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判断标准。 4)设计单位可根据施工单位所提供监控量测数据反分析求算初始应力、岩体弹模、 74 塑性区范围、 作用在二次衬砌上的荷载及岩体流变参数等, 为动态设计提供信息和资料。 (8)监控量测中注意的事项 1)施工过程中对地质变化进行监测,看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提供地质是否相符。 2)施工中对初期支护表面进行监测,如喷射混凝土是否有裂缝,
23、钢拱架是否有变形等。 3)施工中及时监测围岩变形,如拱顶、地表下沉等。 4)为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必须做到: 1、监控量测必须由专人专职负责,量测人员相对稳定; 2、各类量测仪器和工具的性能准确可靠,长期稳定,保证精度和易掌握,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验; 3、量测设备、传感器等各种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查、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各量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监测项目实施细则; 5、量测数据需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次检查后方可上报。突变数据必须重新量测,查清原因后,及时上报; 6、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7、各量测项目的设备管理
24、、使用及量测资料的整理均由专人负责; 8、所有的量测数据必须由第三方进行抽检合格后才能认为有效。 5)量测资料及整理后的文件全部纳入竣工资料备查。 6)量测及反分析结果作为变更、修改设计的必备资料报建设主管单位,经批准后方能实施,否则变更、修改设计视为无效。 表表 4-14 变形管理等级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oUn/3 可正常施工 (Un/3)Uo(2Un/3) 应加强支护 Uo2Un/3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Uo实测值; Un允许值 4.14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超前
25、地质预报以工程地质综合分析为核心,坚持初查与精查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前期地勘成果及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判定。施工时,超前地质预报应 75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实施,物探探测建议采用 TSP/TGP、地质雷达等探测方法,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各种探测方法的优缺点,各种方法配合使用。 (1)整体方案 1)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近距离(30m)较微观近期预报。 图图 4-33 地质雷达测线布臵与原理地质雷达测线布臵与原理 2)采用 TSO202/203 隧道地震探测仪进行远距离(200m)较宏观长期预报。 76 图图 4-34 TSP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3)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进口 总体 施工 技术 方案 培训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