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疑难笔记整理二(下)ppt课件.ppt
《岩土工程疑难笔记整理二(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疑难笔记整理二(下)ppt课件.ppt(4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岩土工程设计(下),同济大学 高大钊2011年10月,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讲座之二,引 言,在中国工程勘察信息网的专栏中,提出了许多疑难问题,在答疑和讨论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出版了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师和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两本书,主办单位提出围绕这两本书的主题开展讲座,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尝试。,在2009年2010年,主要环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的宣讲,讲了岩土工程实务工作的一些问题,即勘察方案的编制、勘探孔的深度和平面布置、取样数量、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地下水勘察、土和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等问题。2010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主要讲解岩土工程评价方法。从现在开始,将讲解岩土工程设计
2、方法。,第二部分 岩土工程设计方法,一. 岩土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二. 浅基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问题三. 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控制方法四. 单桩、群桩的承载力与桩基础设计,五. 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与设计控制六.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土压力计算七. 基坑工程方案设计与事故分析八. 地基基础抗震评价与抗震设计,五.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与设计控制,1. 复合地基与褥垫层2.地基处理如何验算承载力与沉降?3.如何进行桩身强度验算?4.怎么计算固结度?5.搅拌桩的桩头为什么下沉了?,6.哪些因素影响水泥土的强度?7.如何评价强夯的效果?8.怎样控制填土辗压质量?9.采用哪一种地基处理方案比较好?,1.复合地基与褥垫
3、层,1.1 褥垫的作用是什么?1.2 这是复合地基吗?1.3 褥垫是复合地基的必要条件吗?1.4 什么是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1.5 桩间土的复合模量如何计算?1.6 这样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要求合适吗?1.7 载荷试验的沉降能评价均匀性吗?,1.1褥垫的作用是什么?,在路堤下采用水泥搅拌桩时,为了提高桩的应力比,才需要设置褥垫,但作用和刚性的混凝土基础下是不同的。问题是路堤下设置褥垫层的作用和刚性的混凝土基础下设置褥垫层作用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在混凝土基础下和路堤下设置褥垫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加固地基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高地基承载能力,设置竖向加固体时,依靠加固体的竖向刚度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能
4、力。因此,桩土应力比就成为能否发挥桩的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在相同桩间土的前提下,桩土应力比越高,桩所承担的荷载越多,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就越高,当然这需要在桩身的强度容许的范围内。,刚性的混凝土基础底面不可能发生很大的挠曲变形,为桩、土应力分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桩、土的顶部位移相等的条件下,如已知桩和土刚度就可以分配桩、土的应力分担比,或者从实测的桩、土分担比,反向估计桩、土的刚度比。,对于路堤下的复合地基,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路堤是柔性的,即桩顶有条件可以挤入路堤土中,桩顶的应力不可能比土顶部的应力高出太多,即桩、土的应力均匀化了。这样一来,桩就不能发挥承载的作用,复合地基就不能形成。,认为在路
5、堤下设置的半刚性垫层(如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各种掺加料的处理等)可以使桩顶的荷载得以提高,垫层的厚度和刚度可以调整桩土应力比,这种垫层本来是路堤的一部分,可以扩散底部压力,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桩顶的承载作用。,后来,在混凝土基础下出现采用了褥垫的情况,这几年研究得很火爆,把褥垫的作用说得非常多,但与未设置褥垫的混凝土基础底面相比较,褥垫的作用是降低桩顶的压力,减少桩、土应力比,则肯定是褥垫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就引出了一个悖论:在复合地基中设置桩体是为了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桩的承载作用的发挥,也就是希望桩多发挥一些作用,而设置褥垫的目的是使桩体应力比
6、降下来,希望桩少发挥一点作用。,路堤下设置垫层是为了提高桩、土应力比,让桩多承担一些荷载,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刚性的混凝土基础下设置垫层是为了降低桩、土应力比,让桩少承担一些荷载,避免将桩头压碎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说穿了,设置褥垫是怕桩顶分担荷载太大了,桩体被承台压碎了,这是脆性的CFG桩所要求的。但现在把褥垫推广到所有的复合地基是不合适的,如水泥搅拌桩的刚度有限,而且不那么脆性,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桩体被压碎的情况,对水泥搅拌桩也用褥垫,有点“殃及池鱼”的味道。,有两种可以减少桩顶荷载的办法,一种是用褥垫,由于桩体进入褥垫而降低应力比来提高土的分担部分;另一种是把桩距做得大一些,降
7、低置换率,也可以提高土的分担作用,降低桩体应力比。能达到同一目的的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更经济呢?,1.2 这是复合地基吗?,拟建1幢12层楼,地下室1层深度4m,浅部粉土厚度20m,管桩长度10m,上部荷载由管桩(85荷载)和粉土共同承担。这地基处理叫复合地基吗?因为我一份勘察报告内写了复合地基(上部荷载由管桩(85荷载)和粉土共同承担)的用词,施工图审查人提出些想法,我想请网友和高教授支援正确答案,关于复合地基或复合桩基的说法很多,各种观点的分歧也比较大,目前还难以在学术上完全统一。有的观点把什么都划到复合地基的范畴中,不管是刚性桩还是柔性桩,认为都可以形成复合地基。有的观点则认为只
8、有柔性桩的才属于复合地基,用刚性桩的应称为复合桩基。至于用了刚性桩的是否都是复合桩基,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只有在考虑复合桩基的必要条件条件下,复合才有可能。这是客观存在的条件,不是你主观上是否作为复合桩基设计。形成复合的关键是发挥承台底部土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客观上不具备形成复合桩基的条件,而你按复合桩基设计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的工程师说,工程不是很好吗?但工程没有出现问题,不等于说你这个设计就是正确了,这怎么说?,如果客观上不具备复合桩基的条件,而你把它作为复合桩基设计了。例如你认为土可以承担30%,桩承担70的荷载,节省了造价,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土不具备承担荷载的条件,就把这部分荷
9、载又还给桩了,桩的名义上承担70。而事实上却承担了90甚至100的荷载,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出现桩的安全度下降的情况,例如从原来的安全系数2下降到1.41.5了,可怕吗?可是你还认为是节约了资金而洋洋自得呢?,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挥土的承载作用呢?桩土分担荷载的大小,或者说是桩和土分担的应力比,是取决于桩和土的刚度的大小,可以用如图16-5所示并联的概念模型来理解。设桩的刚度系数Kp,土的刚度系数Ks,由于基础的刚度比较大,基底标高处桩和土的位移相同,即SpSsS。作用于桩顶的力为Fp,作用于土面的力为Fs,合力为F。,刚性基础下桩、土分担比的概念模型,1.3褥垫是复合地基的必要条件
10、吗?,我觉得如果是桩基,承台下不用铺碎石褥垫层,如果是复合地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基础形式,在基础下部应该铺设碎石褥垫层。加上碎石褥垫层,基础传下来的力才能够谈得上分摊,也才能谈得上是复合地基。,褥垫层不是构成复合地基的必要条件。复合地基的必要条件是桩头必须发生相对于周围的土体的沉降差量。如果桩的刚度很大,桩头不下沉,则荷载都让桩承担了,就不能构成复合桩基。在桩端存在比较软一点的土,也能创造降低桩的刚度的这个条件。例如在上海地区,复合地基从来不用褥垫层,也分担得很好。,如果桩端土太硬,桩的刚度太大,就采用褥垫层,让桩顶不致于顶着基础底板,以创造分担的条件。目前有种把褥垫层的作用太夸大的倾向,是不
11、好的,应当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1.4 什么是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有一工程例子,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200kPa,桩径d=600mm, fcu=1300kPa。通过静载试验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S/B)满足设计要求,平均为260kPa左右,承压板沉降量平均12mm。处理后桩间土的Es未作测定。搅拌桩为短桩,平均5 m。桩底为坚硬基岩,那么S2就不考虑。,依勘察报告数据,如果按规范第11.2.9条之规定,Esp=55MPa。如果按勘察规范(GB5021-2001)求变形模量EO的方法(浅层法)。E0约为16MPa。我的疑问是:1、 搅拌桩复合地基经处理后,因施工扰动,桩间土的原土层已变
12、化,强度会增加。处理土层是否能按同一土层考虑?,2、E0与Esp之间的差值较大,且Esp=55MPa的值按地区经验来看是偏大了(部分人的看法,呈密实状态)。两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规律性或转换关系?(复合地基的)E0与Es之间的关系如何?,3、如采用现场采土样,桩间土样的Es可能会比原状土大,按11.2.9公式计算,E0将会更大!用标贯或重型触探试验来推算桩间土的E0值是否可行?,4、静载试验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S/B)满足设计要求后,是否一定要进行整体沉降验算?当搅拌桩复合地基经处理后,桩间土强度的变化程度是不清楚的,因此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2.9条的公式中,
13、桩间土的模量是不需要也不可能考虑施工影响的,只能按处理前的土性指标来考虑。,你提出的这个Esp=55MPa是按桩间土的变形模量E016MPa计算的?勘察报告中没有提供压缩模量Es的数据?由于你没有给出桩间土的其他物理力学指标,无法判断这些模量的数值是否太大。E0和Es这两个模量之间虽然在理论存在定量的关系,但因为试验条件不同,实际的关系与理论关系的差别很大。需要总结地方的经验,才能提出可供工程应用的经验关系。,至于E0与Esp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相关性物理基础,因此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没有必要去测定施工后桩间土的模量再来用规范的公式组合,复合地基施工以后,关键是需要进行检验性的载荷试验,根据试验
14、结果可以直接求得复合模量Esp。,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是否需要验算沉降,这应根据工程的要求而定。但我根据你们这个工程的地质条件,判断沉降量不会很大,如果上部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即使在地基基础设计时,也没有进行沉降验算的必要性。,1.5 桩间土的复合模量如何计算?,请问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中沉降计算需用到桩间土每层土的复合模量如何计算?例如:某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50kPa, 桩周第一层土Es=5.0MPa, fsk =110kPa,厚3m; 桩周第二层土Es=4.0MPa, fsk=100kPa,厚2m;桩周第三层土Es=6.0MPa, fsk =120
15、kPa, 厚5m; 假如桩长打穿第三层土。现在计算各层土的复合模量。,桩间土每层土的压缩模量乘以系数,系数 = fspk/fsk,第一层土复合模量Esp=(150/110)5.0第二层土复合模量Esp=(150/100)4.0第三层土复合模量Esp=(150/120)6.0,先将各层土压缩模量按厚度加权平均,然后再乘以系数,系数= fspk/fsk,得到整个桩周土的压缩模量(53+42+65)/(3+2+5)=5.3MPaEsp=(150/120)5.3,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规定:符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的 倍,值可按下式确定:式中fa
16、k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解释。计算公式中的这个系数 是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即持力层)的承载力之比值。因此,你这里计算的是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各层土的承载力的比值 ,这种做法与规范的方法并不一致。所以,符合规范规定的方法是应当先计算按厚度加权平均的压缩模量,再乘以这个系数 求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1.6 这样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要求合适吗?,该基坑为82.3m69.7m,基坑右侧中间有27.3m3.4m的区域为1#楼30层高99.50m;基坑左侧中间有44.8m15.6m的区域为2#楼25层高82.50m;其它范围为
17、地下车库,整个基坑为地下两层,基础顶标高在9.10m左右,1#楼基础厚1.0m,2#楼基础厚0.9m,其它部分为0.4m,各部分基础用后浇带连接。,承载力要求为:1#楼520kPa,2#楼415kPa,其它部分120kPa。设计院对CFG桩复合地基的要求是:地基处理后满足建筑最终最大沉降不大于50mm。建筑物任意两点最大沉降差不大于0.1。地基承载力应考虑地震影响地基反力增大1.3倍的因素。,我的问题是:1.在复合地基设计时沉降量是否只需满足设计要求即可,不需要考虑与地下车库的沉降差?2.地基承载力应考虑地震影响地基反力增大1.3倍的因素应该怎么考虑,复合地基规范好像没有这么样的条文,我该怎么
18、办?3.在地震组合作用下验算地基承载力时,fa的取值采用桩间土的天然承载力还是采用CFG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请指教!,对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勘察或者检测所能控制的指标非常有限,承载力数据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对沉降控制可能只有平均沉降量还可以作些估算,对于不均匀沉降是很难控制的。在基础设计时,条件比较明确了,还可以作些计算,但在勘察时怎么计算啊?这是不现实的要求,计算不出来的,是蒙人的,再说提0.1的要求也没有根据,沉降差并不是由地基条件可以控制的,主要取决于荷载的分布,建筑物任意两点最大沉降差的提法是不明确的。,试想如果是计算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任意两点,如果距离足够的近,那
19、么很小的沉降差值都会得到超过0.1的沉降差,因此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如果真的出现了沉降差过大,那也不可能是由复合地基所造成的,造成如此大的沉降差的原因很可能是上部结构的高差太大,荷载相差悬殊,那是设计控制不当之故。,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主要分析土层的均匀性如何,即厚度的变化是否很大,变形指标的变化是否说明地质单元划分存在问题,如果地质条件不存在大的问题,那主要控制荷载的偏心不能太大,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但那是设计工作的内容,所以我说对勘察提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抗震验算时承载力的提高也是抗震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符合提高的条件,在静力设计所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1.3的系数就可以了。但不应
20、该在勘察报告中提高,也不是需要勘察方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能不能提高。难道设计人员连乘一个系数也不会了?,这个承载力的提高方法对天然地基和地基处理后的地基都是一样处理的,其实地基处理后还是浅基础设计,只是地基承载力提高了,压缩模量提高了,但其他条件都没有改变,地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也都没有改变。,1.7载荷试验的沉降能评价均匀性吗?,有一个复合地基,处理后经静力载荷试验检测,满足复合地基180kPa的要求,指标不超限。但360kPa的沉降量均匀性明显不好,设计人员提出来,“这样的结果应该定为土质不均匀,将来建筑物很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复合地基处理有问题”。可是他的观点又找不到有关规范,我总觉得
21、应该按180kPa相对应的沉降差评价其均匀性,不知对否?问设计人员的提法对吗?,地基处理主要为了解决地基承载力问题,处理效果可以用载荷试验直接检测,你说检测结果表明满足复合地基180kPa的要求,这不就可以了吗?怎么还要说360kPa的沉降量均匀性明显不好?360kPa不是极限承载力吗?既然已经达到极限承载力了,那此时的沉降还有什么工程意义呢?工作状态与极限状态是不能比较的。用极限荷载时的沉降来评价,更是不合适的,变形是使用阶段的问题,不是极限状态时验算的内容。,计算地基变形时,不仅复合地基有影响,下卧层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不能单独根据复合地基的试验结果来评价不均匀性。,2.地基处理如何验算承
22、载力与沉降?,2.1 如何验算下卧层?2.2 什么是软弱下卧层?2.3 如何计算灰土挤密桩的承载力?2.4 沉降计算的附加应力如何计算?2.5 大面积填海预压用哪个公式计算沉降?2.6 换填后承载力如何修正?2.7为什么用淤泥的重度计算自重压力?,2.1如何验算下卧层?,某住宅楼采用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土压缩层内地质资料如下:黄土状粉土,压缩模量10.3MPa,厚1.5m黄土状粉质粘土压缩模量8.75MPa,厚3.2m,黄土状粉土,压缩模量7.9MPa,厚3.7m粉质粘土,压缩模量6.77MPa,厚3.1m粉土,压缩模量10.3MPa,未揭露1 桩长7m,桩端落在第层土上,桩端下还有
23、(1.5+3.2+3.7)-7.0 = 1.4m 的第层黄土状粉土。 那么在验算下卧层承载力的时候, 都算做下卧层吗?每层都要验算吗?,有人说只验算软弱下卧层,我问什么是软弱下卧层呢?他就说就是相对于被加固土层而言,明显软弱的,我还是比较困惑。有人说只验算桩端下的土层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也就是说只验算 。还有人说要验算和,但不需算。应该是什么呢?2在进行复合地基变形验算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10.2.7要求“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出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10.3MPa 8.7MPa 7.9MPa 6.8MPa 10.3MPa,这里是否不存在软弱下卧层?,这里的规定应
24、该包括建筑地基基出规范表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但是此表格对砌体承重结构只做了局部倾斜的规定,而没有总沉降量的规定。那么当这个工程满足了局部倾斜的要求,但是总沉降很大,比如说达到了20cm,难道设计没有问题吗?,从地层条件来看,似乎第层比第层还差,为什么舍硬就软呢?怎么确定桩长的?这里讨论地基处理问题,但没有给出上部结构荷载的数据,怎么设计复合地基与验算下卧层强度呢?更无法计算沉降了。桩端放在第层,这是持力层,但只剩下1.4m的厚度了,如果按群桩验算,肯定是由第层软弱下卧层控制设计的。,实际上并不是验算软弱下卧层,而是由下卧层控制设计了。就是搅拌桩的桩端阻力不用第层,而直接按第层选
25、用。第层是下卧层,但不是软弱下卧层,第层满足要求了,第层肯定满足,不需要验算,如果你不相信,算一下就知道了;,关于沉降控制问题,规范规定的局部倾斜在设计时是很难预先计算的,除非建筑物的层高有明显高差或地基有比较明显的厚薄不均匀。因此对大多数情况并不适用,还是可以用平均沉降量来控制,但规范只规定了排架的单柱沉降可以用沉降量控制,参考这个数值,可以用10cm或20cm进行控制,也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沉降观测的资料,积累地方的经验值。,2.2什么是软弱下卧层?,(1)是不是所有的竖向桩体复合地基(如碎石桩复合地基、砂石桩复合地基、石灰桩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等)都要验算下卧层承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土 工程 疑难 笔记 整理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