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全套ppt课件149P).ppt
《生药学(全套ppt课件149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药学(全套ppt课件149P).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药学Pharmacognosy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李玉山,第一篇 总论,第1、2 章 生药与生药学,“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中药的起源,炎帝神农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
2、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湖北随州厉山,1、 药物(Medicines):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2、生药(Crude drug):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 从广义上讲,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1.1 定义,“生药”一词,我国明代太医院中规定“凡天下解纳药材,俱贮本院生药库”。 “凡太医院所用药饵,均由各地解来生药制造”。清代太医院及御药房的医
3、事制度中“凡遇内药房取用药材,俱以生药材交进,由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植物类生药:全草薄荷、益母草 部分人参(根)、甘草(根和根茎) 渗出物苏合香(树脂)、阿片动物类生药:全体斑蝥、蛤蚧 部分鹿茸、羚羊角 分泌物蟾酥、牛黄矿物类生药:石膏、龙骨,医药原材料: 薯蓣科(Dioscoreaceae) 穿山龙Dioscorea nipponica的根茎 提取薯蓣皂苷Dioscin, 分解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用于工业化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薯蓣皂苷Dioscin,薯蓣皂苷元Diosgenin,3.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drug):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4、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 = 中药材(个子货)+饮片+中成药 个子货:论个的生药,指原药用部位。 饮片:切制或切制后炮制的药材。中医处方煎剂直接使用;或制成粉末直接饮用或外用;或中成药方剂和工业原料直接使用。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s):即处方制剂。根据疗效确切,广泛应用的中医处方、验方、秘方大量生产的药品。 六神丸:牛黄、蟾酥、冰片、麝香、珍珠、雄黄,4. 草药(Medicinal herb):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中药+ 草药。道地药材(Famou
5、s-region drug):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 产于河南怀庆地区,1.生药的名称 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等。2.生药的来源: 包括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科名、 原植(动)物学名、药用部位。 3.植物(或动物)的形态特征4.本草考证了解生药的历史记载,考订古今药用品种。5.产地 主产区6.性状 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7.显微特征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8.化学成分 类别、含量、结构式。9.理化鉴别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定性、定量分析
6、。10.药理作用 生药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实验结果。 11.功效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2 记载事项,A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类。 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便于比较各类生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三版、中药鉴定学,1.3 生药的分类,B.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糖类生药、苷类生药、生物碱类生药、挥发油类生药等。优点:有利于研究生药有效成分与功效间的关系及含同类成 分生药的科
7、属来源之间的关系。缺点:对有效成分不明或含有成分不详的生药难以分类。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二版,1.3 生药的分类,生药的化学成份分类表,C.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 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 或按中医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优点:在生药的临床应用角度比较便利。利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和功效,便于与临床结合。缺点: 某些生药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理作用难以归属。 例如:中药学、中药药理学。,生药的中药功效分类表,D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生药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排列。优点:便于学习和
8、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 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方面的共同点,揭示其规律性; 有利于从同科属中寻找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 扩大生药资源。 如:生药学教材、药用植物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E. 按笔划:辞典类:中药大辞典、药典F. 其它:如古书上,按药物自然属性的朴素的分类方法,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虽把亲缘关系相近的分在一起,但比起现代的自然系统有许多不足之处和不科学的地方。,1.4 生药的利用,直接供医疗使用天然化合物医药品的原料食用、香味料、调味料香料染料、涂料农药,中药的性能,含义:概括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药的性
9、能,四气 (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二)标定四气的依据: 1.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 2.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三)临床意义:指导治疗。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和用药原则。,中药的性能,五味 (一)含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二) 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辛味:行气、行血、发散以及芳香 化湿,芳香开窍,芳香避秽。 苦味:能泄(
10、包括清泄、通泄、降 泄)、能燥、能坚阴 3甘味:能补益、能缓急、能和中 4酸味:收敛、固涩 5咸味:软坚散结、泻下 6淡味:渗湿、利水 (三)五味的标定依据: 1. 真实滋味 2. 药物的作用,中药的性能,归经: (一)含义: 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 (二)确定归经的依据: 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所治病证为依 据而确立 1.根据服药后药效应所在,或侧重于经络辨证或侧重于脏腑辨证 2.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 (三)临床意义: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经络能够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
11、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等证;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朱砂能安神,归心经。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热咳漱,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葶苈子泻肺实。,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一)含义: 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确定的依据: 可将药物功效直接作为确定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依据药物作用的倾向 (二)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是炮制和 配伍 (三) 意义:1.利用药物调节紊乱的气机 2.因势利导,有利于祛邪外出,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 向上(如呕吐、喘
12、咳) 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 能够针对病情, 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泻利。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消导积滞、潜阳息风、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中药的性能,毒性 (一)含义:广义的毒性: 药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伤害 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度的性能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药物用量大小是影响药物毒性最主要的因素 药材的品种
13、、产地、采集、贮存、炮制、配 伍、 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是否对证、患者 体质禀赋等均可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正确对待中药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一、炮制 (一)含义:根据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传统制药技术。(二)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三)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处理、粉碎
14、处理、切制处理 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其它制法:制霜、发酵、发芽,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炮制可以转变药物的“四气五味” 生首乌性微温,味涩苦,能润肠通便。 制首乌(酒蒸制)性温,味甘,滋补强壮。 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蒸制)味甘,微温,补血,滋阴。 生甘草甘、平,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炙甘草甘、温,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势(升降沉浮) 大黄为苦寒药,主沉降,作用下行而泻下; 酒大黄(酒蒸)借酒之力,作用上行,能清头目之火。 黄柏生品主清下焦湿热, 酒炙后原作用上行,
15、兼清上焦之热。 砂仁生品行气开胃消食,作用于中焦, 盐炙后能下行,治疗小便频数之症。,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
16、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炮制影响药物的归经“五味所入”的理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心入肺, 咸入肾)在炮制理论中引申为“醋制入肝,入盐走肾,甘缓益元”等理论。 生姜主入肺,发散力强,主用于发汗解表; 干姜主入心,燥湿力强,主用于回阳救逆; 煨姜主入胃,止呕力强,主用于和中止呕; 姜炭主入脾,止血力强,主用于温经止血。 柴胡生品能升能散,解表退热力强, 醋制柴胡能引要入肝,发挥疏肝解郁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炮制可缓和药性性味偏盛的
17、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带来副作用,所以要通过炮制来纠正其偏盛之性。 生麻黄辛散力强,解表力强,主用于外感风寒的表实症; 炙麻黄可以缓和生麻黄的辛散之力,可用于老人及小儿的风寒表症,同时又兼有止咳平喘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炮制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蜜炙款冬花可以提高润肺止咳作用; 油炙淫阳藿可以提高壮阳作用; 盐制杜仲可以提高补肝肾和降压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二、 配伍: (一)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内容:“配伍七情” 单行不仅是指单味药的使用,也包括两药合用,相互之间不影响的配伍情况。,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
18、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配伍内容:“配伍七情” 不影响:单行 增效:相须、相使 功效 减效:相恶 相互影响 增强毒性:相反 毒性 降低毒性:相畏、相杀,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药物配合应用,可以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
19、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乌头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恶),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
20、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配伍内容:“配伍七情” 七情配伍是相对的: 与病情有关。 与剂量有关。 与剂型、药用部位有关。 药对之间配伍关系是复杂的。,中药的应用,(一)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妊娠禁忌 3、饮食禁忌 4、病证禁忌,中药的应用,(二)剂量: 含义:单味药干燥后的饮片用于汤剂中成 人一日的内服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药材因素:药材质地、药材性味、有毒、无毒。 应用方面:剂型、用药目的、方药配伍。 患者因素:年龄大小、性别、体质强弱、 病程长短、病势轻重
21、等。,生药学,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生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遗传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活性成分、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及开发利用的科学。,1815年,德国的Seydler发表论文“Analecta Pharmakognostica”,首次提出“pharmakognosie”一词。 pharmakon=drug, pharmaceutical gnosis=knowledge1825年,德国Marti
22、us在大学设立pharmakognosie科目。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把pharmakognosie翻译成“生薬学()”1890年,下山顺一郎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生药学的发展,2.1 生药学发展,1905年,中国学者赵燏黄由日本带回此词,1911年编写现代本草生药学(上)1037年,叶三多编写现代本草生药学(下)1952,李承祜 生药学1954,徐国均药用植物及生药学1956,楼之岑生药学1960,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近代时期(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
23、49年以后)。,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易经有“无忘之疾,勿药有喜” 礼记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以及“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和磁石5种矿物药烧炼的升华物)等的记载。 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据山海经记载,药物已多达124种,其中植物药51种、动物药66种、矿物药3种和其他4种。记载的内容涉及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用法等。当时已把药物分类成补益、生育、美容、预防、毒类、杀虫、兴奋、兽用等10类。,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
24、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2.2 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黄河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国古代形成三大文化圈 黄河文化圈:黄河以北地区。气候变化激烈、寒冷的草原地带,风湿寒痹病较多发,天然医药原料不太丰富。黄帝内经:汉武帝(B.C.141-87),确切年代不详。 全书包括2部分: 素问人体生理、病理知识 灵枢针灸术、解剖学气为宇宙之本,从根源上考察阴阳五行学说,疾病是由于气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的。因此,本书是追求不老不死,中国最早的基础医学书籍。,黄帝轩辕氏(熊氏) 籍贯: 河南新郑县西
25、北 朝代: 上古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 最早发明中医中药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祖先轩 辕黄帝。是他,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 祝由科。“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扬子江文化圈:长江与黄河之间。西部山岭地带,东部平原耕地,天然资源丰富,作为医药原料的药草丰富。神农本草经:后含时代(公元25-220)作者不祥,传说名医张仲景、华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药 全套 ppt 课件 14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