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ppt课件.ppt
《诲人不倦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 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字音,知(同“智”)zh 骞qin 隅y 谄chn 磋cu 倩qin 反(同“返”)fn,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5.9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
2、1.22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11.22,谁诲人不倦?为什么要诲人?诲人为什么要不倦?诲什么人?用什么诲人,诲人有什么方法?,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师素养,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若如果抑不过、只是为做云尔如此、这样,【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
3、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的天性(性情、本性)习:习染(习惯、习性、习俗)“也,也。”表示判断,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副词,通“惟” 独、 只有 知:通“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文本研读:关于教育的作用,【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
4、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改变的。,关于教育的对象(原则),15.39 子曰:“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
5、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6、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
7、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
8、”;“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
9、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返回,关于教育内容,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用,介词 教:省略“之”,代“学生” 文:指文献、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 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
10、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不学礼,无
11、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于:向,介词 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而:表承接关系闻:听说 远: 离开,保持距离,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 诗就是诗经, 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
12、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 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返回,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而却,表转折的连词作创造信相信古指古代文化窃私自、私下,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反同“返”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雅颂原是诗经中两类不同诗的名称;因诗经中的诗为了演唱都配有乐曲,故这里的雅颂便指乐曲中分类的类名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
13、制礼作乐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和原则?,11.3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要义: 因材施教,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 之。”诸:兼词之乎 如之何
14、:怎么惑:疑惑 退:退缩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兼人:好勇过人退 :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读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对 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 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15、,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明确】,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内心欲明而想不通 悱(fi):内心欲言而说不出 发:启发反: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复:再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启发式教学法,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女:同“汝”,你孰:谁望:同“方”,比较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与:同意,赞同弗如也:省略了代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诲人不倦 ppt课件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