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的结构与成分ppt课件.ppt
《饲料的结构与成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料的结构与成分ppt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饲料的结构,植物组织类型及其主要功能和细胞类型及其结构,植物细胞内容物,原生质体质膜细胞器胞液,植物细胞间物质:细胞壁,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壁的结构,1.薄壁细胞细胞壁薄而柔软,存在于植物代谢活跃的组织,或在叶内和其他绿色组织中进行光合作用,或在茎、根、籽实和果实中贮藏营养物质。2表皮细胞植物表皮细胞的外表面分泌有不可渗透的角质层,其外面还常有结构复杂的蜡质层。表面分布的气孔可供气体交换,包括水蒸气的进出。由于角质层有抗消化作用,它可原封不动地通过消化道而从粪中排出。,3厚壁细胞厚壁细胞具有很厚的细胞壁,有时无细胞内容物。厚壁细胞使得植物器官具有很强的坚韧性。这些细胞间的紧密结合形成纤维束。它们
2、常常与维管组织联系在一起,通过维管组织运送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4韧皮部和木质部维管组织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它们是两个复杂的组织。水分是通过木质部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是通过韧皮部输送。木质部抵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比韧皮部强。,饲料的成分及其化学性质,饲料中的主要成分,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 。同一种饲料植物,收割期不同,部位不同,水分含量也不一样。 水分含量多不利于饲料的贮存和运输,会因饲料本身的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而变质,一般保存饲料的水分以不高于14为宜。饲料的含水量对饲料的保存和加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水在饲料中的存在形式,自由水:是一种含于动植
3、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也称为游离水。 结合水:是与饲料成分中的蛋白质活性基团(OH、=NH、NH2、COOH、CONH2)和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团(OH)以氢键结合而难以挥发的水,也称为束缚水。,水分活性,饲料中的水分含量都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Aw=P/Pmax 水果等含水量高的物质,其Aw值为0.980.99,而谷物和大豆类等水分少的干燥物质的Aw值为0.600.64。微生物可以繁殖的饲料Aw值为:细菌不得低于0.90(多数为0.940.99);酵母为0.88;霉菌为0.80。,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碳水化合物的分子
4、组成结构可用通式(CH2O)n (n3)描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中含量最多的营养成分,一般约占植物体干物质总重的4080,如在植物种子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为6580(豆类除外)。,碳水化合物根据单糖的聚合度和组成,主要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三大类。单糖和寡糖通常又称为“糖”(sugar),并代表典型的碳水化合物。(1)单糖是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如甘油醛、赤藓糖、木糖、葡萄糖、甘露庚酮糖、氨基糖等。(2)寡糖(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如蔗糖、棉籽糖、甘露寡糖、果寡糖、寡乳糖等。(3)多糖(多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素、果胶等。此外,尚含一些糖类衍
5、生物。,单糖,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最简单的一类碳水化合物,它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位。每种单糖都有醛糖和酮糖,因此单糖有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饲料中普遍以环状结构形式存在。单糖中以戊糖(五碳糖)和己糖(六碳糖)最为常见。,戊糖,游离状态的戊糖很少,多作为多糖成分(L-阿拉伯糖、D-吡喃木糖)或核酸成分 (D-核糖、D-脱氧核糖)存在。戊糖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在动物的胃肠道内被微生物发酵成低级脂肪酸后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如反刍动物可借助瘤胃微生物发酵作用,使90以上木糖被消化利用。,己糖,D-葡萄糖。D-葡萄糖以游离和结合型广泛存在于大自然。水果中以游离状态存在;在人和动物的血液中,血糖主
6、要为葡萄糖;天然存在的寡糖中含有葡萄糖的物质很多,而且淀粉、糖原、纤维素、葡聚糖、支链淀粉等多糖都是D-葡萄糖的聚合物。葡萄糖在动物的胃肠道内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即可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D-果糖。D-果糖与葡萄糖一样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以水果中居多。游离型多与葡萄糖、蔗糖共存,在蔗糖、棉籽糖、蜜三糖等寡糖中均存在。果糖的甜度在糖类中是最大的,在饲料工业上颇受重视。果糖也可被动物肠道直接吸收,在体内被磷酸化,生成果糖-1-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进入糖类代谢,在供能上与葡萄糖相同。,半乳糖。天然存在的半乳糖有D型和L型两种,但没有游离型。D型存在于乳糖和棉籽糖等寡糖中,在半纤维素
7、的组成中也有。L型存在于洋菜主要成分的半乳聚糖和亚麻籽的黏性物中。半乳糖在动物胃肠道内也可直接被吸收,先被磷酸化成半乳糖-1-磷酸后再转变为葡萄糖磷酸而代谢。D-甘露糖。D-甘露糖在橘子皮、发芽种子、糖蜜等中有微量的游离状态的甘露糖,它是多糖槐芋露聚糖的成分,而且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卵白蛋白和血清蛋白中。,寡糖,寡糖一般是指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一类糖,与酸加热反应后可水解成各种单糖。包括双糖、三糖、四糖、五糖等。植物组织中存在的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海藻二糖、蜜二糖等,而动物乳中则含有较多乳糖。寡糖中的糖苷键有和两种,结合的位置为(1,2)、(1,3)、(1,4
8、)、(1,6)等碳位,而且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结合的混合物,因而种类繁多。,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聚合成的一种非还原性二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花和种子中。蔗糖在酸或转化酶作用下水解为D-葡萄糖和D-果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缩合生成,属还原性双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发芽的种子中,尤其是麦芽中含量多,故称为麦芽糖。,乳糖:是半乳糖以-1,4糖苷键与葡萄糖结合而成的一种还原性双糖,仅存在于哺乳动物乳中,故称为乳糖。动物种类不同,乳中含量不同。成年动物很容易消化蔗糖和麦芽糖,但动物出生后早期,消化道内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很低,不能消化蔗糖和麦芽糖。而幼龄动物的肠道中乳糖酶的活性
9、很高,能很好地消化母乳或人工乳中的乳糖。但随年龄的增长(如仔猪5周龄以后),乳糖酶的活性急骤降低。因此,为幼龄动物配制人工乳时应注意对糖的选择。纤维二糖:是2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是纤维素的基本构成单位。自然界中无游离态,只有当纤维素经微生物发酵、酶解或酸水解时,才会产生游离态纤维二糖。,棉籽糖、水苏糖和毛蕊五糖:是豆类中最常见的寡糖。棉籽糖是由D-半乳糖、D-葡萄糖和D-果糖组成的一种无还原性三糖,棉籽中含量较高约8.0,大豆、成熟的甜菜及豆类植物中有一定含量(约0.5),水解后得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棉籽糖分子中再连接一个半乳糖即为水苏糖(四糖),在此基础上再连接一个半
10、乳糖即为毛蕊五糖(五糖)。这些寡糖分子中的半乳糖均为-糖苷键连接,动物肠道中没有相应的消化酶,所以动物本身不能消化这些寡糖,但是大肠中微生物可以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如H2和CO2)。所以动物食入豆类过多,容易发生胀气。甘露寡糖:又称甘露低聚糖或葡甘露寡聚糖,是由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1,6、-1,2、-1,3糖苷键连接组成的低聚糖。甘露寡糖广泛存在于魔芋粉、瓜儿豆胶、田菁胶及多种微生物细胞壁内(葡甘露寡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用的甘露寡糖多为二糖、三糖、四糖等结构的混合物。果聚糖:是一类低分子量的多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000,由3035个-D-呋喃果糖残基通过-1,2和-1,6键
11、连接。果聚糖存在于谷物、洋葱、洋蓟等植物中,能抵抗内源酶消化,因此被视作日粮纤维的一部分。,多糖,多糖是单糖的高分子量聚合物,由1010 000个单糖分子或单糖衍生物缩合、失水,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按照单糖的组成,多糖可分为同聚多糖和杂聚多糖。 多糖从结构上区分包括直链多糖和支链多糖。支链多糖均含有特征性主链,根据主链上占主导地位的糖来命名为某聚糖。如淀粉和纤维素均由葡萄糖构成,命名为“葡聚糖”;瓜尔胶中由甘露糖构成主链,半乳糖构成侧链,命名为“半乳甘露聚糖”;以糖醛酸为主要糖的多糖,命名为“糖醛酸聚糖”。多糖广泛分布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动物体内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为糖原)。从其功能角度考虑多糖
12、可以分成营养性多糖(贮存性多糖,贮藏能量)和结构性多糖(支撑细胞),如淀粉、菊糖、糖原等属营养性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壳质、硫酸软骨素等属结构性多糖。,淀粉,淀粉广泛分布于植物根、茎、种子内,是高等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贮藏形式。自然界中以颗粒状存在,淀粉粒的大小和形状依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异。 植物中的淀粉一般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混合物。直链淀粉是300400个葡萄糖分子通过-1,4糖苷键连接的链状分子形成的螺旋结构,溶于热水,遇碘呈蓝色;在支链淀粉中,葡萄糖分子通过-1,4糖苷键连接形成主链,在分支处有-1,6糖苷键与主链形成支链。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但可以在热水中吸收水分,膨胀成
13、糊状,遇碘呈红色。,不同植物性饲料所含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例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以支链淀粉为主,占到淀粉总量的7080。其余为直链淀粉;而糯米、黏高梁中99的淀粉属支链淀粉。一般,在谷实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约为20803070。不同谷实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差异,与品种、土壤、生长季节、生长期长短、贮存时间及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尤其是直链淀粉在淀粉合成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例变异很大。豆类中淀粉含量不高(如大豆仅含0.40.9),且全部是直链淀粉。,直链淀粉是线性结构,分子内含有大量的氢键,可能形成疏水的晶体结构,从而对抗淀粉水解的酶作用。例如,含量为70的
14、高直链淀粉玉米中,约30是抗性淀粉。因此,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单胃动物的消化率越低。对淀粉的悬浮液加热到55以上时,淀粉粒突然膨胀,分裂成黏稠的胶体溶液,称为淀粉的“糊化或凝胶化作用”或“淀粉-化”。淀粉的部分水解产物称为糊精。糊精的存在,使面包皮、吐司和部分膨化的谷类具有特殊的香味。淀粉糊化的实质是淀粉分子间氢键断裂和联系变松散,因此淀粉糊化有利于提高动物的消化率。一般支链淀粉易于糊化。,糊化淀粉缓慢冷却或在室温下长期放置后变得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此现象即称淀粉的老化(或回生)。淀粉老化的实质是相邻分子间断裂的氢键逐渐恢复,部分致密、高度晶化的淀粉分子微束重新形成,老化的淀粉较难以被淀
15、粉酶水解,被称为抗性淀粉。直链淀粉更易老化。淀粉的加热和冷却改变了淀粉的构象,使淀粉抵抗淀粉酶的消化。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例大小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其比值越小,抗性淀粉的含量越高,动物对淀粉的消化率越低。,糖原,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多糖。除酵母中含量较高外(占干物质的320),一般饲料中含量极微。糖原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其直链单位具有1118个以-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分子,分支也是通过-l,6糖苷键连接。糖原没有还原性,遇碘呈红色。糊精是淀粉和糖原水解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纤维素,纤维素是最主要的植物结构性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在纤维素分子中,约15
16、000个葡萄糖以-1,4键连接成直链,以纤维二糖为重复单位,在链的内部和链与链之间的氢键可以延伸,从而形成结实的、键合紧的、强度很大的纤维素结构,可以阻止水分子的进入。因此,纤维素具有不溶于水和极大地抵抗酶消化的特性。哺乳动物体内不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但在动物消化道内的细菌、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可以分解纤维素,在实验室内强酸可以使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纤维素是饲料中最主要的纤维成分。,半纤维素,半纤维素是一种溶于碱的细胞壁多糖,与纤维素共存于植物细胞壁中。在结构上,半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和L-阿拉伯糖等通过各种糖苷键结合而成。例如,木聚糖是由许多吡喃型木糖以-1,
17、4糖苷键形成的一种半纤维素。有时也含有糖醛酸。半纤维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纤维素共存的糖聚合物,称为纤维聚糖;另一类是与木质素结合,含有糖醛酸而称为糖醛酸半纤维素。单子叶植物细胞壁的半纤维素基本上是由多条-1,4糖苷键连接的木聚糖长链组成,一些短的碳水化合物侧链通过C2和C3连接于其长链上,它们常是单个阿拉伯糖残基或一个糖醛酸和对碱多酚物质,它们在碱浸提的过程中会消失。双子叶植物的半纤维素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它包括木聚糖、葡甘聚糖、半乳葡甘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在植物细胞壁中,半纤维素与果胶以共价键相结合,与纤维素以氢键相连接,从而更加增强了细胞的坚实度。特别是随着植物生长期的延长和木质素的增多
18、,植物体的坚实度进一步增强。单纯的半纤维素可溶于弱碱,也可被弱酸水解。,果胶,果胶是半乳糖醛酸以-1,4糖苷键连接的胶状多糖类,其中糖醛酸的羧基被不同程度地甲基化。果胶是细胞壁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等植物细胞壁和相邻细胞之间的中胶层中,具黏着细胞和运送水分的功能。果胶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木质素,木质素并非碳水化合物,但在植物细胞壁中与碳水化合物联系紧密,故在此一并讨论。木质素是一种高分子的苯基丙烷的非晶体聚合物,目前结构尚未完全清楚。在植物生长早期,植物的硬性是由果胶和纤维素结合来提供的。随着细胞的成熟,木质素开始在细胞壁中沉积,木质素与纤维素以酯键(禾本科)或醚键(豆科)结合,并夹
19、杂一些起粘连作用的果胶。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降低了动物对细胞壁物质的可消化性。用碱处理高度木质化的秸秆可打破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的化学键。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较易被动物消化的半纤维素。,在动物肠道内,没有分解木质素和果胶的酶,所以动物不能利用这两种物质。同时,由于果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包裹和粘连作用,也阻碍了某些酶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利用,只有在果胶分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果胶后才能释放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自然界中某些需氧微生物及动物肠道内微生物分泌的酶可分解果胶和木质素。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的果胶和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酶为粗饲料利用开
20、创了广阔的前景。生物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对木质素及其与纤维素的复合物进行分解,目前只发现少数微生物能同时分解所有植物的聚合物,主要为白腐真菌,而细菌、酵母对底物有选择性,并需对木质纤维素物质进行化学或物理的预处理。,脂类,脂类也称脂质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由碳、氢、氧组成,也有含磷、氮、硫等元素的类脂。 脂类是指饲料干物质中的乙醚浸出物,包括甘油三酯(真脂肪或中性脂肪、三酰甘油)、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脂蛋白)、蜡类、甾类和萜类。,(1)单纯脂类。脂肪酸与各种醇形成的酯称为单纯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蜡质。甘油三酯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酯,蜡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21、2)复合脂类。复合脂类也称为类脂。其分子中除了脂肪酸和醇外,还含有其他化学基团,如磷脂、糖脂和脂蛋白等。磷脂是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类,还有含氮碱基和其他成分,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等。,(3)萜类、甾类及其衍生物。此类一般不含脂肪酸,萜类主要是色素物质,甾类主要是固醇类化合物。(4)衍生脂类。衍生脂类是上述脂类的水解产物,如甘油、脂肪酸及其氧化产物、类固醇、前列腺素等。,甘油酯和脂肪酸,动植物油一般以甘油酯为主要成分。天然甘油酯主要由3分子高级脂肪酸与1分子甘油组成,有时也称油脂,一般在常温下为液态者称油,固态者称脂。甘油酯根据R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R1、 R2 、 R3 都为
22、同一种类的脂肪酸则称为单酸基甘油酯或单甘油酯; R1、 R2 、 R3其中两个或三个全是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则称为混酸基甘油酯或混合甘油酯。天然存在的甘油酯大部分为混合甘油酯。,脂肪酸的结构,天然存在的脂肪酸分子一般是直链结构,两端为甲基和羧基。天然甘油酯的脂肪酸,除反刍动物产品中(羊脂和奶油)以及微生物中存在碳原子为奇数、呈分支结构的脂肪酸外,一般是偶数碳原子结构的直链脂肪酸,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饲料中油脂的性质和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构成它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分子内都为单键结构,可以看作是以乙酸为基础的一系列脂肪酸,常以Cx:0。表示,其中X表示碳原子数,0表示双键数。饱和脂肪酸一般
23、是C4 C30,在常温下多呈固态。组成油脂的各种饱和脂肪酸中,以软脂酸(C16:0棕榈酸)的存在最为广泛,它存在于绝大多数油脂中,其次是月桂酸(C12:0)、蔻酸(C14:0)、硬脂酸(C18:0),还有花生酸(C20:0)等。动物脂肪中含硬脂酸较多,低于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比较少见。至目前为止,仅在奶油中发现有丁酸,在某些脂肪中含有少量的乙酸和癸酸。高于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分布虽广,但含量较少。,不饱和脂肪酸分子内至少含有一个双键,双键数可以为16个。常以CX:n表示,其中X表示碳原子数,n表示双键数。双键数为1的脂肪酸称为单烯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称为多不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饲料 结构 成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