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docx
《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韩立丰 重鸣2012-10-30 10:30:55来源: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5期【内容提要】 在组织变革研究的文献中,适应观和生态观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两类研究视角,本文在回顾这两大学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基于创业的视角。研究发现,行动领先的企业高管通过主动搜寻来进行机会识别,并通过双重联结过程实施创业型行动,而企业的行为又会更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念体系从而达到推动市场过程的目的。本文最后在动态竞争研究的框架下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过程。【关 键 词】信念体系 创业型行动 市场过程组织变革历来都是组织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变革研究迄
2、今为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论著。作为组织领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组织变革研究所产生的理论和模型可谓汗牛充栋,各种不同的视角和学派更是层出不穷。组织变革研究关心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如何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过程。1,2在以往的文献中,两类研究视角占据着主导地位:生态观认为组织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3而适应观恰恰相反,它认为企业有一定的自由度来决定如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4,5本文将采取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组织变革。我们认为,企业高管对企业的未来存在着某种愿景,这种愿景会促使他们通过实施创业型行动 来改变企业的现状。而且企业在变革过程中能够影响甚至塑造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使得环境朝着有利于企
3、业自身竞争优势建立的方向发展。本文之所以透过一个创业的视角来研究组织变革,主要原因是想强调企业高管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等)都秉持着一套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企业的信念体系代表了企业高管对自身现状的认知与评价。当企业信念体系发生变化时,企业高管通过对环境进行搜寻,进而采取一系列的创业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变革行为在市场上创造出变化,从而影响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念体系。所以我们认为企业通过自身的组织变革能够影响和塑造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变革的创业视角,早在以往文献中就已得到体现。例如Weick6就提出释意(Sense
4、making)是组织持续地创造环境的过程。Thompson5也认为组织能够获取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权力从而影响其任务环境。尽管这些研究隐含了创业的视角在内,但都没有对企业如何实施组织变革以及企业的创业型行动如何影响和塑造外部环境等问题做出深入的剖析。本文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一个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在模型中突出强调企业高管在变革决策中的主观创造性;随后阐述企业的变革行为如何改变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念体系来达到推动市场过程的目的;最后,我们通过挖掘市场上存在的竞争依赖性,讨论企业的创业型行动以何种方式影响和塑造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一、组织变革研究的两大经典视角组织是否真的会变革?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
5、不同的看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很少有人会怀疑组织能够有计划地实施变革,而组织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发展、实现增长。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持续繁荣稳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学者仍然把变革等同于增长和发展,并将其定义为企业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有意识的努力。7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使得学者开始反思组织变革的研究,Hannan和Freeman8提出的组织生态理论,Meyer和Rowan9提出的新制度理论以及Pfeffer和Salancik10提出的资源依赖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期主流观点的挑战。这些学者对组织变革采取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
6、他们认为企业其实并不能够真正地自主决定变革的方向和方式,环境才是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接下来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两大学派的主要观点。1.适应观适应观强调组织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权变理论认为,当企业与环境不匹配时,为了重新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组织必须改变自身的结构。组织的绩效依赖于环境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匹配,所以企业管理者作为理性的决策主体,有责任对环境做出反应,逐步而持续地调整组织的设计。11这种变革本质上是反应式的(Reactive),而且由于组织根深蒂固的惯例和框架通常表现为路径依赖。12此外,Child4发展了一套作为决策过程的战略选择理论。他认为,管理者
7、并不是环境的奴隶,他们有能力来影响环境,通过多元化战略,他们甚至可以挑选愿与之共同演化的环境类型。对于组织设计,Child同样认为管理者并非必须采取某种特定的组织结构不可,观念、目标和权力关系等要素在决定战略选择的时候与组织匹配这个要素同样重要。与前述理性适应模型不同,Cyert和March13在其著作中将组织描绘成一个有机的适应系统而非一个万能的理性系统。组织并不是万能的管理者手中可无限制延展的工具,组织是一个“政治的舞台”,这个舞台由组织内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所以组织的适应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组织当前的目标和内部参与决策的系统决定了适应过程的走向。有机适应模型秉承一个政治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将
8、变革看作是自发的,非个人主观意愿所能操纵的,是具有不同利益和影响力的行为主体冲突、纠纷和妥协的结果。总体来说,适应观强调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有意识的、反应式的变革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与环境重新取得匹配。2.生态观与适应观正好相反,生态观认为环境选择决定了组织行为的结果。8,14Hannan和Freeman14提出了解释组织变革的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模型。他们认为,环境选择倾向于那些稳定性高、责任性强的企业,而这类企业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结构惰性(structure Inertia),所以结构惰性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是有利于组织生存的。这个结论非常大胆,因为它意味着组织变革对企业来说是有害的。
9、紧接着,Hannan和Freeman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们认为,组织的结构惰性随着组织年龄的增长和组织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变强,企业的死亡率也随之下降。不仅如此,企业尝试重组的过程会提高企业的死亡率,而且企业重组所花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14与适应观将组织变革描绘成增长和发展的乐观态度不同,Hannan和Freeman的理论将组织变革看作是毁灭性的:企业为了长期的发展去改变自身的结构和战略,但是这种改变是极度危险的,它可能会导致企业突然死亡。新制度理论的提出可以看作与组织生态学互为佐证。这个学派的研究者也认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非常大的限制,环境(模仿过程)才是组织变革最大的驱动力。Meyer和R
10、owan9奠定了新制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他们主张,组织采用一种新的结构并不是因为这个结构就必然是有效率的,而是出于一种象征性的考虑:即使组织的实践和流程不能带来短期的效能,但这样做能够增强组织的合法性,使组织拥有更好的生存前景。新制度学派认为环境的本质是社会建构的,他们更关注信念体系、规范和文化对组织的影响。DiMaggio和Powell15提出了组织场的概念,强调组织场包括了关键的供应商、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者、管制机构和其他生产相类似产品的企业在内。在这一学派的观点中,组织被看作是根植于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成员。考虑到制度理论中文化因素对组织行为的重要影响,Tolbert和Zucker16发展了一个
11、制度化过程模型。他们认为在组织场这个层面,制度化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惯习化(新结构的产生)、对象化(伴随着扩散而形成的共识)和沉积化(结构的保留)。与组织生态理论以及新制度理论一样,Pfeffer和Salancik10的资源依赖理论同样奉行环境决定论。他们主张,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存,而组织的生存依赖于对环境中资源的获取。管理者的作用只是象征性的,企业高管的意愿无法左右组织内行为的产生和演变。总体来说,生态观突出了外部环境的主导作用。这一学派认为,企业并不是不能够做出有计划的、主动的变革,只是变革的结果并不会按照企业高管事先设定的路线行进。环境选择是偶然和随机的,变革成功的因果关系也是相当
12、模糊的。17二、基于创业视角的变革过程适应观关注企业如何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回应,而生态观将组织行为的结果看作是环境决定,这两大视角有一个共同点:都将企业的变革行为描绘成由外部环境所触发。本文提出的创业观则着重于探讨企业高管如何从内部自发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搜寻,进而实施创业型行动来塑造外部环境的过程。其中,企业高管的信念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管理者对市场上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有自己的期望,18当这个期望与企业现状不符时,管理者会进行有意识的、自主性的搜寻行为,并最终采取新的行动试图改变现状。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变革努力最终也改变了整个环境。企业影响环境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创业
13、型行动来实现的。Schumpeter19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提到,企业为了攫取超额利润(创业租金)而发动竞争行为,企业的竞争行为打破了市场的均衡。但是市场内的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在这样一个动态背景下,市场先行者所获取的利益会促使竞争对手迅速地采取回应措施。企业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不断被竞争对手的回应行为所侵蚀,最终先行者的优势消失,市场重新回到均衡状态。Schumpeter用“创造性破坏”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市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竞争对手的回应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绩效。他强调,作为创造性破坏的结果,没有一个企业在竞争性市场过程中是安全的。本文借鉴了Schumpeter19对动态市场过
14、程的描述。更进一步,我们认为,企业通过实施创业型行动向市场释放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传递,市场参与者对信息进行感知、分析和学习,导致它们的信念体系也跟着发生变化。市场参与者,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回应行为,最终决定了市场过程的走向。最后,我们将在动态竞争研究的框架下更深入地讨论市场过程的演化机制。创业观的研究单元与适应观和生态观不同,适应观的研究单元是企业,生态观的研究单元是种群,而创业观的研究单元是跨层次的。首先我们关注企业高管如何通过搜寻和决策过程来挖掘潜在的市场机会,然后我们分析企业的决策过程在发起创业型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对未来的期望如何激励管理者实施一系列的组
15、织变革策略。最后,我们详细说明企业的创业型行动如何促进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学习和回应并最终达到推动市场过程的目的。我们的模型从个体层面的信念体系到企业层面的创业行动再到产业层面的市场过程,是一个跨层次、多水平的分析框架。表1对组织变革研究的三类视角进行了一个比较。1.企业变革行为的诱发因素(1)信念体系Smith和Cao1将信念体系定义为:“在某个时间点上反映个体知识、观念和期望的认知框架”。企业高管的信念体系反映了企业的主导逻辑,即管理者对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的看法。20企业高管的信念体系是促使企业采取行动、实施组织变革的驱动力。Weick6认为个体是具有能动性的,管理者能够主动地设想未
16、来,订立目标,并且为了达到目标而付诸行动。企业的行为不是对外部环境的被动反应,它来源于企业对未来美好状态的期望。Mises提出了一个行为分析的框架,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行动,是因为人类有能力意识到促使他做出变革行为的因果关系。21具体到组织分析,Mises主张企业行动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企业当前现状的不满意;第二,设想未来的某种更美好的图景;第三,对企业能够达到该设想的状态充满信心。以上条件缺少一个,企业都不会采取变革行动。于是对当前状态的不满意促使企业高管自觉地对外部环境进行搜寻,来确定环境中潜在的机会。正如我们稍后将要提到的,恰恰是市场上存在的知识问题使得企业能够捕捉到机会并采取有效
17、的措施来抓住机会。(2)知识问题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对竞争市场的解释以“信息充分”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关注市场趋向于均衡的途径,他们认为市场均衡是在瞬间达成的,且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严格均衡的状态下。22但是大量研究已经开始关注竞争过程本身以及市场是如何趋向或者偏离均衡的。23,2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市场均衡过程的分析。25,26Hayek认为,在竞争过程开始之前,市场信息并不被买卖双方所知晓。唯有通过竞争过程,企业才可能对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竞争的功能就是教育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什么是最恰当的产品和服务。Hayek还特别强调某些人能够利用其独特的知识
18、去发现顾客未满足的需求,包括他们希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25Kirzner22,26继承了Hayek的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他提出知识问题(Knowledge Problem)的概念来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准确性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象。Kirzner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市场上可以用来获利的真实机会:潜在的买卖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资源也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22市场信息被忽视(Ignorance)给管理者创造了潜在的机会,但发现知识问题需要一种洞察和直觉,只有感知到机会存在的管理者才能通过创新和变革来获取利润。26知识问题使得市场参与者既无法预测竞
19、争的后果,也缺乏准确的信息来做出预测,由此造成了竞争的不确定性和盲点。创业者的作用是看清任何行为背后隐含的不确定性并加以利用。21竞争不确定性延缓了竞争对手的回应,因为竞争对手对行为的结果持有怀疑;盲点的有效性在于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感知到行为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24综合上面的分析,提出以下的命题:命题1:市场上的知识问题造成了竞争不确定性和盲点,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会。对当前现状不满意的企业高管会主动设定对未来的期望,并搜寻实现该期望的途径命题2:企业的变革行为由于利用了竞争不确定性和盲点,导致竞争对手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发生或者难以评估行为的结果,从而延缓了竞争对手对变革行为的
20、回应,巩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2.企业变革行为的决策模型(1)主动搜寻本文提出的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研究框架,其出发点是不满意当前现状的企业高管对未来能够做得更好的一种期望。但是解决方案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决策者的办公桌上,他们是通过搜寻过程产生的。Smith和Cao1提出“进取式搜寻(Aspirational Search)”的概念,来描绘企业高管为了满足自身期望而寻找新方法的过程。企业的搜寻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解决式的,即当企业的绩效水平下降到某个阈值以下时,企业被迫采取行动直至绩效恢复到满意水平为止;13,27另一类是积极主动式的,例如Burgelman和Vikangas28就发现当企
21、业对前景充满信心且财务资源充裕时,内部的创业行为最容易发生。市场上的知识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机会,企业高管倘若希望将机会转化为实际的利润,还需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March29认为试验是“企业有意识地将当前的规则放松以寻求其它行为方式的过程”。当然试验也可能仅仅只是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直觉或主观感知,企业的主动搜寻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企业搜寻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高管树立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全新图景,这种图景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者基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未来做出判断,但是这个判断过程本身已经改变了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社会认知和主观建构的,正如Weick6
22、所做出的精辟论述:“企业自身的期望也在不断地塑造他们想精确估量的环境,管理者最终观察到的世界包含了他们自身所付出的努力”。(2)双重联结企业高管通过主动的、开放式的搜寻行为确定了市场机会,并且相信能够通过某种因果链条来实现这个机会。Smith和Di Gregorio18沿用了Koestler30“双重联结(Bisociation)”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实施创业型行动的因果链条。双重联结指的是“企业有意识地将以往未被关联的两组信息矩阵和资源矩阵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行为的过程”。30如前所述,市场上不同主体掌握的信息量和精确度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市场参与者对产品、服务和价格等的认知都是不同的,这些认
23、知的总和就形成了关于资源、顾客和市场的三大块信息矩阵。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对现存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来抓住市场机会,这种整合可能依靠直觉和灵感,也可能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试验来实现。18企业高管的创业警觉度(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对机会识别和双重联结的有效性起着关键的影响。31为了有效地识别创业机会,Alvarez和Barney32特别强调了创业警觉度的重要性。他们赞同Kirzner26的观点,认为创业者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看到市场上目前并不存在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创业警觉度受到利润诱惑的驱动,企业高管为了创造财富而进行主动搜寻,创业警觉度高的管理者容易洞察到某些资源的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创业 视角 组织 变革 市场 过程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8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