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资源之相关论文整理~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docx
《创业与资源之相关论文整理~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与资源之相关论文整理~由网络关系看创业活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創業與資源之相關論文整理由網絡關係看創業活動企碩二蔡忠佑Drucker(1985)將創業精神與創新看成是一種目的,應賦予組織化的課題及有體系的工作,把創業精神與創新當成是經營者職務的一部份。所謂創業家是把資源從生產力低、成果小的地方,轉移到生產力高、成果大的人。其中存在著冒險性,並不保證一定會成功。如果有一點成功,則此成功足以抵消任何冒險有餘。創業家不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是極具特性的個體。凡能面對任何一種決策的人即可從中學習中成為創業家,或採取具有創業精神的行為。Drucker(1985)亦指出,創新是必然的一條路,唯有靠創新,才能在某領域中獲利。亦即存在著創新機會的領域中,越是單純的想合適地利
2、用資源,冒險性越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創業精神才是冒險性最小的途徑。創業精神必須有系統,要成為經營管理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創業精神的基礎必須建立在有目標的創新上。Lumpkin & Dess(1996)認為在眾多學者中,Schumpeter(1934)最先肯定創新在創業歷程與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Schumpeter(1942)以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來陳述經濟發展的程序:經濟財富之創造起源於當既存市場制新產品或服務的引進而被破壞時。在這個過程中,處於舊市場的公司的資源被轉移到新產品或服務之生產上,使新公司能持續的維持成長。故創業家在興創新事業之時,必須
3、考慮到所欲發展的事業與周邊資源的搭配是否得宜,因此以下將從網絡關係來看創業活動。新事業的成立之時,所需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必須考量市場上目前所欲推出產品所處的產品生命週期為何,創業家會因著產品所處不同的生命週期,而會採取不同的資源配置,使其資源能達到最有效率的分配。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是Vernon 在1966 年所提出的,他認為產品可以分為三個尋環週期: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及標準化產品階段(如表)。在新產品階段中,產品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訊息對於市場溝通相當重要,而企業本身所在地的市場機會又較為企業家所熟識,故該地區常成為此
4、階段的最佳區位。等到使項產品成熟後,由於產品在市場上差異程度變小、替代性增加、價格需求彈性變大,為追求最大利潤,廠商便開始尋找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成為此階段最佳的區位。直到產品完全標準化後,由於不再需要技術勞力的投入,此時廠商為求成本降低,便會把生產地設置於擁有低廉工資的地區(如:工資低或無工會組織的地區)。以此模式,每當新的產品出現後,廠商就會依據所處的階段進行局部調整。在新事業成立之初期,通常所推出的產品為產品生命週期的最前端,也就是屬於新產品階段。以下我們比較各階段的資本、技術以及人力資本等等相關構面。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標準化產品階段技術變化快速逐漸採用大規模生產方式技術穩定,很少有
5、重大創新資本需要少需要多需要多工業結構廠商進入市場市決定於技術知識廠商數目逐漸增加廠商數目逐漸減少人力資本科學家、工程師經理人員非技術和半技術勞動訊息重要:將抽象觀念轉為可銷售的產品。所以生產者、銷售者、供給者之間是快速且密切地溝通產品創新國之外的其他先進國家由於需求增加, 亦考慮在國內設廠,則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等問題變得重要該產品的消費範圍更加擴大,訊息幾乎為已知生產產品創新國不一定是產品生產國。某種程度的標準化出現,開始專業化生產,應有多樣化產生。例如:收音機為某種程度的標準化產品,則其多樣化產品諸如:鍾型、自動型、輕便型收音機找尋低成本的生產地。生產技術已普及,偏重發動的使用產品非標準化
6、、品質較差,創新產品問世對於變動投入要素的需求降低(以便大規模生產)已經標準化投入投入要素仍可變動價格因競爭增加而下降價格該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小,價格高高所得及部分大眾市場價格趨於平穩消費者具創新性格,高所得者大眾市場貿易美國為該產品的出口獨占國在某些市場上,其他先進國家的生產取代了美國其他先進國家的生產在第三市場亦逐漸具有競爭力其他國家的生產在美國亦具有競爭力資料來源:解鴻年,1990,台灣地區科技廠商區位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產業群聚理論(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產業群聚理論的概念可以追溯自Weber 的聚集經濟的概念。簡單的說,產業群聚
7、即指在產業政策的誘導或產業間互補及共享資源的交互作用下,一群相同或相關產業的廠商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區(Joseph & Alan,1992)。透過產業群集的地理性的集中,對於整體產業或個別廠商,特別是中小企業,可經由資源的共享、成本均攤的合作關係下,使其整體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在資訊交流,資源共享上的需求原則,會使得這種地理上的群聚依賴現象更加明顯(謝百昇,1998)。此外,Porter(1990)亦指出產業群聚產生的地理鄰近性( geographical proximity),將促成廠商彼此間專業與技術交流與接觸,因此群聚點常是技術(know-how)集中處。產業群聚的廠商由於
8、技術交流頻繁,直接亦使本身的創新技術得以提升,進而增加廠商本身的競爭力。而他認為這樣的競爭力可以以鑽石理論(Diamond Theory)來解釋:鑽石理論模型圖資料來源:Michael 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鑽石模型可以分為四大結構:(一)公司策略、結構和敵對狀況(二)相關和支援性產業(三)需求狀況(四)要素狀況。透過此四種狀況的交互作用下,國家的競爭力才會顯現。尤其在相關和支援性產業部分,就是取決於產業的群聚力量。一旦產群聚的效應產生,將使上下游的產業結合為一具競爭力的共同體。在政府法規部分,法規的設立與施行並不都能
9、達到預期目標,而是應該切合組織所需的關鍵資源,無論是為組織存活或是市場擴展的目的。再者,並非每一範疇都與組織人口的生命機會有關,必須針對產業特性而異(Podolny and Stuart,1996)。在吳瓊雯(1998)的網站研究中也指出,無論網站組織處於開創或成長階段,資金、人力、技術和互補性產業,如廣告聯播代理商,都是組織的關鍵資源,但是不同階段的組織關鍵資源都不一樣,具有相對重要的區隔存在,另一方面,市場的大小又會直接影響到外界的投入意願和成長速度。對一新事業來說,資金是最重要的資源,當一公司面臨資本需求時,資本市場就是她的資源環境(Linda,1990)。但是,這樣的資本市場不一定在國
10、家之下,國家可以制訂法規,健全資本市場或開放資本市場,但當市場成形時,規範卻是發生實作的組織活動中。Linda(1990)的研究指出,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中,資本市場展現了財務機構與公司管理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是一個社會情境的構作物,同時也是影響公司內涵的外部力量。當組織之間有財務往來時,控制關係即產生,資源依賴(resource dependence)、階級凝聚(class cohesion)和財務控制(financial control)皆是控制方式之一。但是,權力關係的產生及規範的出現並非單一過程,還有許多情境變數需要考慮,例如組織對於新資本的所需程度,資本供應的量和來源,以及借貸機構的結構
11、變遷,當這些變數隨著時間而改變時,同時也會改變組織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組織互動相關理論世界上沒有一個企業是可以把人類生活之所需完全包辦、完全滿足。因此,真實的經濟體系是組織與組織間,藉由信賴關係的建立、物流、金流與資訊流互通有無,而建立的世界。尤其是資訊網絡進步的社會,產業間的互動不再只是金錢與貨物往來而已,資訊所衍生的技術、訊息、知識,甚至於智慧的往來,更顯得格外重要,而資訊軟體業與網際網路服務業更是這種洪流的代表。組織間的合作關係實存交換和交易等兩個層次。當事業位處開創階段時,因其擁有資源少,產業風險高,與其他組織的合作方式,並無實際的經濟關係存在,但當市場競爭日漸激烈,事業需面臨市場存活的
12、挑戰時,組織需要更穩定,更長久的合作關係,而非短期活動、服務交換和聯名促銷,為此,投資式的交易關係就會出現其中。但此必須強調的是,組織的交換和交易都是在奠立在利基的考量上,不同點在於,交換是一種認知的互動過程,交換對等物品,對等與否端視組織定義,而交易是一種地位的權力關係,是自我利基的確定和他人利基的衡量,透過理性計算而產生經濟關係,此時,地位差異會橫跨利基考量,影響資源流動(Podolny, 1993)。組織的網絡化(networking)效果會因為交換和交易等兩個層次而有差別。在初級的交換網絡中,認知結構得以形成,當後來者要加入該場域時,必須快速學習組織的行動邏輯以取得場域內的組織認同;然
13、而,當心事業組織與互補性組織的合作機會增加,而這樣的合作又已進入經濟交易的層次時,權力關係即會出現,具有規範的控制力量,透過網絡關係,組織會形構出穩定的制度化行為。簡而言之,交易層次帶來的是規範的約制,但在交換層次則有認知結構的模塑。因此接下來將探討的組織互動的相關理論,近一步了解該理論與本研究的相關性。一、組織與網絡(一)網絡的意義所謂的網絡(network),是指長期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彼此共同建立的關係介於市場機能的外部交易關係和正式組織結構的內部層級之間。在彼此依存、資訊分享的前提下,透過專業分方、互補、互動與競爭,致使彼此的長期關係能夠產生有效的連結,使網絡內的組織共存共榮,
14、擁有競爭優勢(劉仁傑,1999)。國內外學者對於網絡的定義與內涵學者對於網絡的要義網絡特性Benso(1975)網絡為一群組織,組織間有兩兩明顯互動關係。為兩兩互動關係Thorelli(1986)具有長期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組織間所建立的關係既非透過市場機能的交易關係,也不是在同一個正式組織結構下的官僚階層關係,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網絡1.是不同組織間所建立的關係。2.關係特性是界於主從及交易之間。3.網絡的層次:小團體內、正式的、組織間的。Laumann &Alba(1978)網絡為某單位(unit)或節點(nodes)間之某種特定關係某種特定關係Johnson &Mattson(19
15、87)由一群彼此依賴的公司組成的長期關係,這種關係隱含彼此存有專業分工的現象,同時藉由彼此的互動行為來達成溝通與協調。網絡不僅存在互補與競爭關係,亦包含交換與適應。Jarillo(1988)策略性網絡(strategy network)是多個獨立且相關的組織所建立的長期關係,其目的是為使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為獲取競爭優勢而形成策略網絡。蘇錦夥與李仁芳(1995)合作網絡可視為一個節點(nodes)或稱位置(positions)與連結(links)所構成的社會經濟體。佔據各個節點的基礎在於各廠商的核心競爭力與知識基礎。樓永堅與吳思華(1996)產業網絡是一群獨立自主又彼此依賴的組織個體,透過互補的
16、關係,建立共同的利益。網絡的內容包含:1.專業分工與資源交換2.互動關係包括了解彼此文化、行為模式、技術交流、財物流通等活動。資料來源:整理自謝慧娟(1994)、王憶靜(1996)、劉仁傑(1999)從上述當中,其實我們可以將網絡視為兩個組織間的互動關係。而這種網絡的形成機制為何呢?簡單來說,組織間網絡的形成機制可以分為兩種:競爭與合作。(二)組織間網絡關係Reddy 與Rao(1990)就曾以群體關係(競爭與合作)與互賴基礎(科技-經濟或社會文化)解釋產業網絡的結構。在互賴基礎與群體間關係的交互作用下,共產生四種類型的網絡結構(如下所示產業網絡結構圖)資料來源:Reddy,N. M. and
17、 Rao , M. V., 1990, “The Industrial Market as an InterfirmOrganiz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7, Jan.pp.43-591. 型態A代表群體間為達到某種經濟目的而相互競爭,其競爭強度取決於其擁有的資源是否豐富、運用的技術是否夠強。2. 型態B代表群體間的競爭較受社會及文化制度。競爭基礎是機構性的運用制度,建立人為的進入障礙,並使其合法化(如:公會或專業協會)以保護地盤。3. 型態C群體間是在科技或經濟基礎下進行合作。合作模式有:共棲式(已存在的廠商共同合作壟斷資源的共同棲生概念)、共
18、生式(延續前述組織間具互補關係,其共同合作的企業均分別將其功能特殊化,並以專業化產品互相交易)與存在功能式(指企業的存在對同業有所幫助,其主因為家數增加後對原料需求增加,使供應商具有經濟規模效益,願意為該產業生產特殊零件,形成廠商存在的價值)三種。4.型態D群體間的合作則是基於一些彼此認同的習慣、信仰與看法下進行。此外,Hall(曾淑婉,1992)則把組織的網絡關係看成一互補關係,此種互補關係可以再細分為間接互補與直接互補兩種。1. 直接互補直接互補係指,廠商間依某種契約或協定而在生產的產品上有關聯性。簡單的說,這種關係是起自於廠商間合作的心態而形成的。此種關係則衍生出廠商間的上下游分工網絡與
19、中衛體系關係。2. 間接互補廠商間在無任何協定與契約下,提供各自產品到市場而形成的互補現象。這種互補乃是廠商間長期間競爭消長下,基於成本比較原則(cost comparison principle),保持各產品的特長,專門經營後形成的關係。換言之,這種關係其實出自於競爭的心態,而形成的互補關係。而此種關係的形成,主要是基於廠商間兩種競爭行為而致:生產填補性產品與生產競爭優勢產品。(三)小結此部分討論了組織與網絡結構,以及網絡形成的關係,對於產業間競合關係有了基礎的了解。資訊軟體業與網際網路業,在研發與業務上皆與產業網絡有著緊密的競合關係,而且競爭與合作網網與產業的佈局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於最終
20、影響到廠商選擇位置的行為。二、產業網絡分工與合作自從1970年代後,福特主義漸漸受到挑戰與考驗,取而代之的,便是講求彈性化與高效率的網絡分工的生產概念之興起。其中最要的範例,應該就是1970 年代石油危機後的日本汽車產業,其以更彈性的技術、高效率的分工網絡,改變了原本美國獨大的汽車市場。而這種分工網絡的彈性與軔性,正是台灣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小企業為什麼能夠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原因。(一)產業分工的意涵然分工的意義又是如何呢?簡單的說,分工就是組織間在網絡互動關係下自身該負責的任務;而分工的意涵,則是將工作劃分為狹窄具重覆性的工作,藉此提高工人的技術與熟練度,節省因工作轉換而損失的時間,以及創造省立的
21、方法與機器來增加生產力。傳統的產品由於加值性不高,所以分工僅僅靠簡單且一定的技術與熟練度,就可以完成並滿足消費者需求。但20 世紀後期,由於各類產品走向多樣化、精緻化以及國際化,分工的性質也發生了一些演變(劉仁傑,1999):1.生產線上的多能工漸成趨勢。因應多樣少量的潮流,一人多工成的交換互作作業方式,已成為同時達到高效率和短交期的生產典範。2.職能分工的式微。從職能式組織邁向事業部制等各種組織型態,已逐漸不能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因此,諸如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組織模組化(modular organization)等新興組織日漸成型。3.從垂直整合邁向分散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业 资源 相关 论文 整理 网络 关系 活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