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解剖学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组织解剖学培训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体组织解剖学部分电子教案前 言人体组织解剖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另外,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成就。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
2、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生物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 章 节 名 称 理论课学时数 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0.5 0.5 第二章 上皮组织 2.5 2.5 第三章 结缔组织 2.5 2.5 第四章 软骨和骨 2.5 2 第五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3 2.5 第六章 肌肉组织 2.5 2 第七章 神经组织 3 2第八章 神经系统 2 2 第九章 循环系统 2.5 2.5 第十章 免疫系统 3 3 第十一章 皮肤 1 1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2.5 2 第十三章 消化管
3、 3 2 第十四章 消化腺 3 2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2 2 第十六章 眼和耳 2 2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2 2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2 2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3 3 第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0.5 第二十一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6.5 3 第二十三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1.5 1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3 2.5 第二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1.5 1 第二十九章 眼和耳的发生 1.5 0.5 总 计 63 51 第1章 绪论一 目的要求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
4、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了解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二主要教学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
5、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阳性的含义。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m)、纳米(nm),1微米=1000纳米(nm)。第2章 上皮组织一 目的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掌握微
6、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发生及结构特点,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腺细胞的类型。二主要教学内容l 上皮组织的特点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l 上皮组织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l 被覆上皮的分类 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
7、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l 单层扁平上皮 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l 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l 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l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
8、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l 复层扁平上皮 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l 变称上皮 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扁。
9、l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7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l 微绒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l 细胞衣 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
10、糖脂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l 纤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10m,直径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29+2形式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l 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多呈斑点状或带状。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1015nm的间隙存
11、在。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l 中间连接 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l 桥粒 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
12、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细丝网。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l 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nm,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的、直径为79nm、管腔为2nm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可见,缝隙连接除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l 基
13、膜 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l 质膜内褶 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折,皱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l 半桥粒 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l 腺上皮 又称分泌上皮, 是一种具有分泌功能且构成腺体的上皮组织。l
14、腺体 是以腺上皮组织为主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类器官,有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浆液腺、粘液腺、混合腺、局浆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全浆分泌腺、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等。l 腺体的分类 根据有无导管将分泌物排放到腺体之外,可将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根据构成腺体之腺上皮细胞的数目,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根据腺细腺的分泌方式,将腺体分为全浆分泌腺、项浆分泌腺和局浆分泌腺;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将腺体分为蛋白分泌腺(又称浆液性腺)、糖蛋白分泌腺(又称粘液性腺)、混合液、固醇类分泌腺。l 多细胞外分泌腺的构成和分类 由导管和分泌部构成。分泌部有的呈泡状,称腺泡;有的呈管状,称腺管。有的腺体只有一个导管
15、,称单腺;有的腺体的导管分支,称复腺。根据腺体分泌部的形态和导管有无分支,常常将多细胞的外分泌腺体分为单泡状腺、单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l 蛋白分泌细胞 多呈立方或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居中央。电镜下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位居核上方,酶原颗粒多,居细胞顶端。l 糖蛋白分泌细胞 多呈锥体形,胞质嗜酸性,HE染色的标本上呈泡沫状,核扁圆,位居基底部。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较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顶端质中有多量粘原颗粒。l 类固醇分泌细胞 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一类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中有大量脂肪小滴。电镜下滑面内质网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
16、嵴呈管状。第3章 固有结缔组织一、 目的要求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二、 主要教学内容结缔组织的特点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 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疏
17、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细胞扁平多突。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浅。胞质丰富,显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时,称纤维细胞。细胞体积小,呈长梭形。细胞质少,与合成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亦不发达。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生成三种纤维。还可合成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在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分泌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使伤口愈合。浆细胞 浆细胞呈卵 圆形。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呈放射排列。胞质呈嗜碱性。电镜下,胞
18、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在消化道及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和有慢性炎症部位较多。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其形态多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伪足故形状不规则。胞核小,染色深。胞质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微丝和微管。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细菌侵犯某部位时,细菌的代谢产物、炎性组织的变性蛋白、补体C5A等统称为趋化因子,可吸引巨噬细胞向该处游
19、走。这种特性又称趋化性。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将细菌异物和衰老死亡的细胞等摄入胞质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再与初级溶酶体触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异物颗粒被溶酶体酶消化形成残余体。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数十种活性物质,如溶菌酶、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补体等。巨噬细胞还能捕捉抗原经加工处理后与抗原呈递分子结合并形成抗原-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分子复合物并呈递给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多位中央。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白三烯
20、能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还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贮存于颗粒内,故释放速度快。白三烯则不贮存颗粒内,故释放速度较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中的一些原始细胞,它们的分化程度很低,但分化的潜能很大,当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呈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状,分支并相互交织成网。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是型和型胶原蛋白,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在细胞外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胶
21、原原纤维再被粘结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新鲜时呈黄色,易被醛复红或依地红染成紫色或褐色。弹性纤维较细且粗细不等。断端常回缩卷曲,有分支并交织成网。弹性纤维主要由弹性蛋白构成,外周覆盖有微原纤维。弹性纤维富于弹性。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纤维由型胶原蛋白构成,表面覆盖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故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在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细血管周围,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较多,构成微细的支架。基质 基质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有一定粘性,这些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合成
22、。 多糖部分为氨基已糖多糖,又称糖胺多糖,其硫化型的包括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等;非硫酸化型的为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曲折的长链大分子,它是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糖胺多糖分子与核心蛋白的结合,形成以核心蛋白为中心的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这钟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微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物、激素、气体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微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则不能通过,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 糖蛋白 糖蛋白是基质内另一类生物大分子,主要成分是
23、蛋白质,从基质中已分离出的糖蛋白有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这些大分子不仅参与基质分子筛的构成,也通过它们的连接和介导作用,影响细胞的识别、迁移和增殖。 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且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境。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包括规则
24、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弹性组织则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等。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第4章 软骨和骨一、 目的要求 掌握软骨组织的构成 掌握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了解软骨的发生和生长 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了解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在血钙与调节中的作用 掌握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 了解骨的发生和改建二、 主要教学内容软骨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25、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如肋软骨、关节软骨、气管与支气管软骨等。透明软骨的软骨组织包括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即为细胞间质,由无定形基质和其中的纤维构成。基质的化学组成和立体构型与结缔组织的基质相似,但糖胺多糖中以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基质内的小腔为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即位于此陷窝内。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染色深,称软骨囊。软骨组织内无血管。透明软骨中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其折光率与基质的相似。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在软骨组织的周边部位,软骨细胞较小,扁圆形,单个分布,为幼稚的软骨细胞。从
26、周边向中间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并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膜是软骨组织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的生长方式 可有两种:(1)间质生长,是通过软骨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2)外加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细胞的分裂分化,向软骨组织表面
27、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部位,其基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骨组织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细胞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4种。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内,其它三种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骨基质 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有中性和弱酸性糖胺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和骨桥蛋白。骨钙蛋白参与骨的钙化
28、并调节骨的吸收。无机质又称骨盐,占骨重的65%,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紧密结合,使骨既坚硬又有韧性。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 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胞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 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
29、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骨细胞 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
30、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破骨细胞 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骨基质溶解。长骨
31、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松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骨密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环骨板 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并含有组织液。骨单
32、位 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3070m,长约0.62.5mm,与骨干长轴平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骨胶纤维很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骨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
33、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分为两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又称sharpey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和骨原细胞。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用。骨的发生 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生,间
34、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软骨雏形的形成 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软骨周骨化 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
35、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骨外膜的骨原细胞不断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不断添加新的骨小梁,使骨领逐渐增厚加长。软骨内骨化 (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在骨领形成同时,软骨雏形中央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该区是软骨内首先成骨的区域,称初级骨化中心。骨外膜的血管与间充质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进入初级骨化中心,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初级骨髓腔,成骨细胞又贴附于残存的钙化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2)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过渡型骨小梁不久又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初级骨髓腔触合成一个大的次级骨髓腔。骨领外不断成骨,而骨领
36、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吸收,使骨干保留适当厚度的同时又不断增粗。初级骨化中心两端软骨不断生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也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从软骨到骨髓腔间,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4个区域。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长骨两端,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前后。次级骨化中心的骨化是从中央向周围辐射,最后大部分软骨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
37、两端变成骨骺。骨骺和骨干之间也保留一层软骨,称生长板或骺板,此处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是长骨继续增长的基础。到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称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加长。最早形成的骨干由初级骨松质构成,以后变得较致密,但其中无骨单位。大约在1岁左右,骨单位才开始形成,并不断改建。 第5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一、 目的要求 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红骨髓的结构 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二、主要教学内容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
38、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学检查(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wright(瑞特)或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红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4.210125.51012/L;女性是3.5101251012/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g/L;女性是105135g/L。红细胞直径7.58.5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39、。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9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6m。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网织红细胞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
40、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体等细胞器即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表面电荷改变,结合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9/L。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
41、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体积较小,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
42、,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呈球形,直径1015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
43、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呈圆球形,直径1420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1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m。其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B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K细胞和NK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