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培训政治1班校本教材作业.docx
《X年培训政治1班校本教材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年培训政治1班校本教材作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发布者:罗用香 发布时间:2014-11-05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珠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地区一座新近崛起的明星城市,它靠近广州,毗邻香港,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艺术之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开平积约165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68万的小城市,但旅居海外的开平籍华侨和港澳同胞就高达看出,开平是一座著名的侨乡,并拥有“中华海外两开平”的美誉。 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与其它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上世纪,那些衣锦还乡的侨胞在从西方带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建筑艺术等. 通过对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的学习,同学们加
2、深了对自己家乡的理解,树立爱国爱乡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课 文化之遗产,开平之骄傲-开平碉楼江门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
3、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43处,位居世界第三。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一.分类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其中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
4、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夯土楼开平碉楼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砖楼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
5、一层水泥。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混凝土楼 开平碉楼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众楼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
6、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居楼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更楼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7、自明朝( 1368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二.主要作用开平雕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
8、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
9、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水。三.典型楼群自力村碉楼群,开平立园,马降龙碉楼群,方氏灯楼,日升楼与翼云楼,瑞石楼等1.自力村碉楼群:自力村有9条方姓的自然村,建国土改后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自力村内现有63户人家,175人,但华侨、港澳问胞却
10、有248人,其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侨汇是这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自力村碉楼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钻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是高6层的铭石楼。2.开平立园开平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回来兴建的,立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
11、流,也是中国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开平立园的建筑风格上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依托,吸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并对欧美当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和东洋装饰艺术融会贯通,是中国较为完整的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名园之一。开平立园从1926年动工到如今已有近80年历史。开平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约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这座中国绝无仅有的华侨私人园林,既有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又有中国园林最传统的亭、台、楼、阁,糅中西文化为一体。3.马降龙碉楼群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
12、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课后思考: 应该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平碉楼?如何推广碉楼文化?第二课 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 - 简介(材料来自网站互动百科) 开平民歌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间音乐
13、艺术种类。早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南越的开平这块地方便有人居住。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至20世纪初,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喃呒(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在民间广为传唱。民国时期,开平民间又创作、改编出版了一批木鱼书。新中国建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民歌作品,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
14、了大舞台。 开平民歌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开平民歌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并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外,它还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1 开平民歌 - 起源 开平民歌是流行于开平城乡的民间歌谣,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地区时带来的,随着风俗和语言的变异,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开平民歌。到了清末,木鱼、夹房歌、卖鸡调、童谣、嫁女歌、哭丧
15、歌等民谣已十分流行,开平百姓用开平方言演唱,信手拈来,随口而唱。其特点是语言通俗谐趣,生动活泼。初时多为群众的口头创作,后经历代民间艺人搜集、记录和整理,一些作品如十二月思夫、金山婆自叹等,流传至今。除上述曲种外,后来又发展有小卖鸡、禾楼歌、莲花调等。自50年代起,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音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在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有关专家认为,把地方民歌编成小戏,是开平民间艺术的一个特色,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目前,最为流行的开平民歌曲种要数卖鸡调、小卖鸡、木鱼、夹房歌和禾楼歌。卖鸡调也叫“大卖鸡”,源自昔日民间举办“跳禾楼”祭神活动时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唱词
16、的迷信成分较多。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但看上去却似喃呒在叫卖雄鸡,因此,这些歌唱出来的腔调,人们便称为卖鸡调。卖鸡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幽默、活泼、自由,适宜于抒情和叙事,尤其擅长于赞颂和讽刺。 小卖鸡是由卖鸡调演变、发展而成,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在开平地区广为流行。每四句为一首,数首成篇。它具有短小精焊、干脆利落、琅琅上口、易写易唱的特点,宜于叙事与抒情。 夹房歌又名“闹房歌”,原为结婚闹新房时专用的形式,一人唱歌,众人应和,气氛热烈,音调高亢,雄壮激昂,节奏自由,不用音乐伴奏,每八句为一首,善于赞美、歌颂或讽刺。 木鱼这种曲调
17、据传由明初和尚诵经的调子演变而成。其腔调有别于粤剧中的木鱼,但唱调格式则与之相近。可清唱,也可用乐伴奏。唱腔或沉郁苍凉,或激昂慷慨,或缠绵悱恻,或轻快跳跃,可随唱者心境和唱词内容而异。过去开平的男男女女都会哼唱几句,出田也唱,休息也唱,格调悠扬纯朴,优美抒情。既长于叙事,又善于表达内容。唱腔原分龙舟腔和金兰腔两种,后来发展有长江水腔、龙头凤尾腔、三级腔、回门腔、乙反腔等多种唱腔。一直在开平民间流行的木鱼书有桑园试妻、再生缘、高文举等。一首木鱼歌等于一首叙事诗。 建国以来,县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平民歌的创作、演唱普及工作,充分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部门大力开展
18、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改革工作,经常举办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比赛活动。民歌的唱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县文化馆出版了数百期的开平文艺,每期都刊登一定篇幅的民歌作品。还编印出版了民歌专辑20多册。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最普及、最兴旺的时期,遍及城乡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个单位、每间工厂、每所学校、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民歌作者和歌手。他们活跃在工厂、农村、田头、工地、街头、或在会前会后即编即唱,颂扬好人好事,批判不良现象。文艺宣传演唱资料或墙报、黑板报也经常登载开平民歌。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的普及,对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推动工农业生
19、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平地区先后涌现出方基、杨达、龚观民、区坤、方秋银、黄超礼、谭国本等一批知名歌手和一大批民歌作者,不少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室都经常演唱民歌或表演民歌剧。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谣曲种。它是由原来喃呒(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演变、发展而成。开平县文化志民间艺术活动中记载:“清朝后期,卖鸡调、小卖鸡等已十分流行,用开平话唱,信口拈来,随口而唱,甚为活跃”。(可以说,清朝后期,是开平卖鸡调的形成时期?)原来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唱词也注入了新的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以抒情叙事的多,节奏较舒缓,可以把唱词装饰(运
20、腔),加强音韵的感染力, 因此唱来自由舒缓,而且易写易唱,多用比兴、夸张的手法。不论句子长短,演唱者问字取腔;节奏、长短、快慢都可以自由灵活处理,即兴演唱。 开平的民间艺人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在唱法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在卖鸡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出了一种四句唱词为一段,数段成首(篇)的“小卖鸡”新曲种,划入开平卖鸡调的范畴。每首唱词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这是小卖鸡的特色之一。由于它的唱词简练,庄谐并重,韵句锵然有声,老少咸宜,因此很快便在全县普及。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因此把原来的卖鸡调称作“大卖鸡”。 新中国成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卖鸡调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20世纪五、六
21、十年代,是创作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演唱能手,特别是在1957年,被称为灵鸡仔的相声大师杨达把以懒婆娘为代表的卖鸡调带入广东省音乐曲艺团,更有幸为毛主席演唱,使开平卖鸡调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三.卖鸡调 开平卖鸡调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一度是侨乡人民劳动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悲喜心情、记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发展,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开平卖鸡调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 政治 校本 教材 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