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ppt
《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瓷器设计,封建社会时期,瓷器神秘的色彩和惊艳的工艺为世人所倾倒,被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萌芽于夏商周,发展于东汉,成熟于唐、五代,辉煌于宋元,外销于明清。,一、烧成的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低于瓷器,一般在800-1100之间。除白陶外,高于这个温度,即会呈熔融状态。而瓷器在1200-1400之间;二、坚硬的程度不同。烧成温度不同,胎体的坚硬程度也就不相同。陶器的烧成温度相对偏低,胎体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的硬度较差,器表用钢刀能刻出痕迹,且漏水。瓷器胎体完全烧结,胎质坚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三、使用的原料不相同。陶器使用一般的黏土制坯,而瓷器选择粉
2、碎淘洗的瓷土和高岭土作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胎质洁白。四、透明度也不相同。陶器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即使是薄如蛋壳的黑陶也是如此。而瓷器表面施以草木灰制成的透明的玻璃状釉,无论厚薄都具半透明特征。总之,陶器向瓷器的迈进,原材料是最基本的,决定烧制工艺、窑炉构造和产品特征。,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由陶发展到瓷。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陶瓷为独立的的生产部门,主要烧制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三种介乎陶和瓷之间的器皿。在制作方法上,均采用泥条盘筑法,辅以手捏和轮制而成形。器型不规整,外斜、高低不平和不圆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设计样式上,无论其造型还是装饰手法,均仿三代的青铜礼器。
3、在地域分布上,白陶多分布在中原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为同窑共烧的关系,多分布在南方地区。三者之间的各自发展和相互自影响,经1600多年的漫长孕育,在距今1800年的东汉终于实现了陶向瓷的转化。,一、萌芽期-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商前期瓷尊,白陶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从出土资料看,最先出现在长江中游的湖南高庙文化遗存,测定的时间为距今7800多年。由于烧制工艺难度与材质的稀缺,白陶从产生到结束始终是用于制作高端礼器。用戳印篦点的装饰手法在圜底和圈足的白陶上刻画飞鸟纹和兽面纹 。,1、白陶,第二个阶段是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约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其中,以“素面鸟型”的白陶鬶最为
4、典型 。,1、白陶,1、白陶,龙山文化,白陶制作原料是用以制作瓷器的高岭土。高岭土粘性差,窑温高达1200。白陶温润细腻,由于其瓷的原料和瓷的质感,很多学者都把它看作是瓷器的“先祖”。18世纪欧洲人烧制瓷器的曲折历史,症结就是对原料的不了解。,1、白陶,第三个阶段是夏商时期,“以神为本位”下的仿青铜礼器,是白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商人保留了远古阳鸟崇拜的信仰,在上一章以详述。且礼记 檀弓上 记载 “殷人尚白”。此时,虽然陶器作为日用器皿依然在普通百姓家使用,但在合观念下,白陶依旧作为礼器存在。主要器形为仿青铜礼器的酒器尊和豆、钵一类的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细绚丽的图案,装饰
5、手法和主题几乎和同时代的青铜重器如出一辙。,印纹硬陶和原始瓷都比白陶出现得要晚,印纹硬陶的烧制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瓷器的烧制时间可追溯到商朝前期。在某种意义上说,印纹硬陶脱胎于一般陶器,原始瓷器脱胎于印纹硬陶,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商周时期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浙江、江西等地区非常盛行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北方地区不多见。,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印纹硬陶的成分介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因其表面饰有简单的斜方格纹、云雷纹等几何纹样,故而被称为 “印纹硬陶”( “stamped hard pottery” 或 “impressed stonew are”)。不挂
6、釉,胎体坚硬,叩击之声音清脆,不象陶器那样声音浑浊。,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的胎质是南方地区比较多见的瓷石类,釉则是比较典型的石灰釉,主要施在器表和口沿。常见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和刷釉两种,浸釉比刷釉在胎釉的结合上要好。烧成温度在 1200 左右,成品呈青绿色,基本不吸水,釉层较薄且不匀,胎骨细腻坚硬,叩之有金石之声。,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同窑共烧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东汉时期,但在造型上有明确的分工。印纹硬陶多是瓮、罐等形体比较大的盛贮器,甚至有接近1米高的大件器物。而原始瓷则多见尊、豆、壶、碗等饮食器,造型多为青铜礼器的仿品。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是这个时代最新的材料,多为大墓葬所
7、出,这一现象说明使用的对象还只限于上层社会。但从装饰风格而言,与白陶不同的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则完全摆脱了同时代的繁冗狰狞之风,多了一丝世俗的气息。,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西周 原始瓷壶,春秋战国开始,拉坯成型的方法已经非常普遍,几乎完全取代了泥条盘筑法。东汉末年,始终在原始瓷器烧制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浙江,首先完成了原始瓷向成熟瓷的蜕变。 在西方工业制陶技术没有引进之前,一直是圆器类瓷器如壶、罐、瓶等的主要成型方法。,3、瓷,东汉 越窑青瓷,3、瓷,东汉 青瓷簋,瓷器分为青瓷和黑瓷两大类。属于石灰釉,以铁为呈色剂,含量在3%左右的为青瓷,4%-9%的为黑釉。,3、瓷,东汉 越窑黑瓷,以越窑最为有
8、名,早期又称之“会稽窑”。 其中上虞窑和宁波窑是主要的产地,而上虞的上浦小仙坛遗址最具代表。属于石灰釉,以铁为呈色剂,含量在3%左右的为青瓷,4%-9%的为黑釉。青瓷的釉玻璃化程度较高,以青绿色为主,亦见青、青灰和黄色等。釉层在0.1毫米以上,明显加厚,光泽度增强又有晶莹如玉的美感。瓷胎为0. 5毫米的薄片,有微透光性,胎质的白度与透明度也达到很高的水准。装饰风格洗练而简洁,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为主。,3、瓷,东汉 越窑青瓷,东汉晚期,器物逐渐褪掉礼制的高贵外衣,恢复了日用器的实用性,成为流通的商品,碗、盏和盘都采用叠烧法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均被青瓷取代。上古时期不被认为残忍而是奢侈的人殉,
9、此时开始烧制用于用于陪葬的明器。从此,陶与瓷分路而行,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瓷,东汉 越窑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南北发展不平衡是这个时期主要的特点。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的青瓷烧制技术迅猛发展,三国时期开始成功烧制釉下彩,成品质量基本上达到现代瓷的标准。如此同时,南方汉族的传统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取长补短。“丝绸之路”的继续畅通,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以及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法器为本土瓷器设计带来新的样式,造型杂糅是最主要的趋向。,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瓷器,瓷器的源发地江、浙地区,丰富的瓷土矿藏和易于开采的地理优势,依旧
10、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越窑、欧窑和德清窑是此期间最有名的窑场。当时越窑的产地以上虞的上浦小仙坛遗址最具代表,所产瓷器多为青瓷,釉质青翠莹润,色泽如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高23.2厘米,口径6.3厘米,1970年江苏金坛出土,现藏镇江市博物馆。小口、直径、扁圆腹,圈足,两肩各塑一只小老鼠为耳。施青釉、釉色略泛黄,腹部两面各刻一组独立的图案,图案下刻款铭,是少数刻有烧制地点和窑工名字的瓷器 。,越窑 青釉,高19.5cm,口径8.1cm,底径11.2cm。1985年浙江温州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出土,现藏温州市博物馆。胎质细腻,釉色青黄温润。流作引颈高昂的鸡首状,另一侧口肩之间安圆环
11、形鋬,肩上有对称桥形系一对。肩腹部用深褐色彩绘釉下圆点,组成八组三角形区间,内饰同色圆珠形花。布局疏密得当,圆点似随意又严谨,布满器身,装饰感强。,瓯窑在浙江温州,永嘉和瑞安一带,窑场的数量和规模远不如越窑。瓷器胎质细腻,为完全烧结,釉为淡青色,透明度较高,但不稳定,有剥落现象,时称“缥瓷”。,瓯窑,青釉褐彩鸡首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西端,浙江省德清县内,故名。始于东晋,终于南朝初期,总共100多年历史。主要生产黑釉瓷,兼烧青瓷。黑瓷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淡褐色,胎质较薄。釉层较厚,釉色乌黑油亮且不易剥落。器内和器底有支烧的痕迹。器物均为日常用品,一律底座平而宽大,
12、不施模印或刻划装饰,风格简单朴素,大方端庄。,德清窑 黑瓷,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三国时期,青瓷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种极为丰富。仅实用器就可分为餐具、酒具、文具、照明用具和卫生洁具。另外还产生了大量非常突显农业民族风俗的仿动物型瓷器和明器,如鬼灶、井、鸡笼、猪圈、犬舍、牛栏、磨、堆塑罐等等。其中盘口壶、鸡首壶是具有典型的器物造型。 虽然在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出现了带流的壶形器,但是还是以盘口壶居多。壶流是倾倒液体的部位,便于控制液体流向及流量。最初的鸡首仅是作为一种贴塑的装饰构件,同期与鸡首壶流造型相类似的还有羊首壶流、象首壶流及牛首壶流等,均是以常见动物的头部作为流的造型,但以
13、鸡首壶数量为最多。,二、发展期-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瓷器,三国 吴,三国吴 高15.7cm长20.9cm,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西晋时以印花为主 ,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 。同时,青瓷的装饰技法上突破了原有的平涂和线刻,立体的堆塑、镂空和模印等手法开始盛行。,西晋 高19.5cm,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青釉堆塑谷仓,此类器皿,日本学者称之为“神亭”,多数中国学者却宁可称之为“谷仓”,而巫鸿则持“魂瓶”一说。这类陶罐集中发现于今江苏南部或浙江北部,出土或存世不少。,魂瓶中部通常留有小孔(因此无法盛放液体),圆形口被复杂的装饰封堵。此装饰通常为两层或三层的楼阁,带有层层台阶的
14、四阿顶中央殿堂,楼阁周围聚集着各种鸟、犬、猴、凤等。,大都会博物馆 西晋,何惠鉴介绍称:“在众多企图流亡长江下游寻求避难的北方上层阶级中,许多人不能成行,还有许多人死于南迁之前或死于南迁的途中,尸骨未得安葬。这些未得安葬的游魂时常搅扰着死者的家人,后者不得已而面对一个痛苦的抉择:葬而无尸,有悖儒家礼法;不葬,又会招至不孝、不义、不仁之名。对于吴越地区的许多新居民来说,当地的一种古老丧葬习俗听起来必定显得更合理,比带着一颗愧疚的心生活下去显得更有希望。这一葬俗即是招魂葬,完全是一种非正统的葬俗,很快便在东晋初年的士大夫中间成为争论的热点。”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掘的吴与西晋时期的众多墓葬中,只有少数墓
15、中出土有魂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西晋 青釉羊,东晋 青釉羊头壶,东晋时,印花装饰减少,多为褐色斑点。,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高19.5cm,口径8.1cm,底径11.2cm。1985年浙江温州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出土,现藏温州市博物馆。胎质细腻,釉色青黄温润。流作引颈高昂的鸡首状,另一侧口肩之间安圆环形鋬,肩上有对称桥形系一对。肩腹部用深褐色彩绘釉下圆点,组成八组三角形区间,内饰同色圆珠形花。布局疏密得当,圆点似随意又严谨,布满器身,装饰感强。,东晋瓯窑,青釉褐彩鸡首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中原地区的战乱使得黄河和淮河流域两大主要经济区遭受严重破坏,一直到
16、北朝中晚期,在南方成熟的制瓷工艺的影响下才成功烧造出青瓷。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物,盘口居多,但胎、釉和造型等方面都远不如南方。 为了解决北方青瓷胎体不够致密的缺陷,提高青瓷的呈色效果,就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把釉中的含铁量也减低到1%以下,再入窑烧制。但此时的北朝白瓷尚处于初期阶段,依旧带有青瓷的特征,釉色乳浊带淡青色,其釉料中含铁量仍旧偏高。真正成熟的白瓷到隋朝才发现,白度到达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白瓷的优越性大于青瓷,北朝白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传统的釉 下青花、釉里红和各种釉上彩绘瓷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南北朝时
17、期佛教在各地极为盛行,北方新生的青瓷和白瓷装饰大都以佛教题材为内容,莲花纹和忍冬纹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纹样。,南朝 青釉莲花尊,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印度莲纹样(1)在中国的本土化示意图(2、3),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北齐 青釉莲瓣纹四系罐,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唐代的版图,东到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抵蒙古,南抵印度支那。辽阔的疆域,开放的姿态,加之皇室具有胡汉混杂的血统。着胡服、用胡器、听胡乐、观胡舞、使用西方金银器成为时尚, 为盛唐时期瓷器的设计抹上了浓郁的西方情调。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有学者统计,“当时世
18、界上有 70 余个国家与唐朝有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 而具体讲来,瓷器的设计受中亚、西亚和南亚三支外域文化的影响最大。如此同时,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和陆上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瓷器的发展。唐代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从茶具、酒具、文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到处可见。,二、发展期-隋唐时期的瓷器,越窑青瓷如“类玉类冰”,世界驰名。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巧夺天工。这两个瓷窑体系并驾齐驱, “南青北白”成为唐代瓷器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三彩陶瓷也达到了中国陶瓷彩釉的艺术巅峰,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为形态饱满、造型准确、肌体刻画强劲有力、色彩瑰丽缤纷,
19、充满人性活力。开创写意水墨先河的长沙窑釉下具有彩淳朴飘逸的特点,为后世彩绘瓷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恢弘博大的帝国风度,海纳百川的民族胸怀,中国瓷器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二、发展期-隋唐时期的瓷器,1、越窑青瓷,越窑瓷器特点:坯料加工精细,胎骨致密而薄,扣之其声清脆,瓷釉细润晶莹,色泽翠绿如碧玉陆羽茶:“类冰、类玉”。,1、越窑青瓷,早期越窑瓷器艺术风格形成可以受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第一、造型上多受西方金银器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用具的影响。唐代,由皇室传出的金银器喜好之风蔓延整个上层社会。因其材料的高贵和稀有,以至于帝王还制定一系列法令禁止中下层人们使用金银器和使用瓷器大量复制金银
20、器。最典型的器型如:龙柄凤头壶.,西亚中亚金银器的纹饰喜欢用锤鍱的技法,使纹饰凹凸有致,具立体感。这种技法当时曾给中原很大影响,当时不少烧制瓷器的工匠,把它移植到瓷器上去。,新疆所出三耳陶罐(至少出有三件) 故宫所藏青釉凤首龙柄壶,法隆寺旧藏金银镀龙首水瓶,金银镀龙首水瓶,原存于法隆寺,为明治十一年(1878年)进献给日本皇室的法隆寺献纳宝物之一。龙首水瓶由中国龙、波斯天马等两种东、西传统母题组合而成,是一件不论器形或是纹样皆洋溢着强烈跃动感的优秀作品。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唐代的制品,不过,根据龙的造形或毛雕手法等来看,将此水瓶视为七世纪日本制品的看法益趋有力。,同时,在唐代,“胡”与“汉”之间的
21、矛盾很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如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各依朕如父母”西北少数民族尊其为“天可汗”。 “胡”“汉”的融合,唐时出现了用瓷器仿北方游牧民族用动物皮革缝缀而成的皮囊样式的造型。最典型的器型如:皮囊式壶,第二、装饰上受早期前朝瓷器追求素面的审美影响,注重釉色的本身之美。越窑青瓷釉色青翠莹润,给人以隽永高雅之感,尤其适于饮茶。陆羽茶经中“碗越窑上,鼎窑次”对越窑的至高评价,唐人对茶具的讲究促进了越窑的兴盛。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茶铫中用开水去煮。及沸覆有一层白沫这使得盛茶茶碗的青色与茶的
22、白色相得益彰,故而饮茶以青瓷为上。故越窑青瓷以光素为主,兼少量刻划兼施与划花两种技法。,第三、受经世致用”、“大济苍生”的时代思想的推动,唐代瓷器注重实用,装饰母题多为常见的花卉。器物类型多为碗、盘、水盂、罐、盒等日常器皿。装饰多为荷花、荷叶、海棠花、牡丹花、水草等世俗之风的自然植物题材。造型简洁生动,线条流畅。,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美赞越窑青瓷超越人间之美。,诗人用“荷叶”、“秋水”、“春水”以及“古镜破 苔”、“嫩荷含露”等美丽的辞藻来形容越窑青瓷的色调和光泽,也将吟咏这些诗句的人们引入了那晶莹清凝的釉的世界。,到唐代晚期,越窑整个瓷业进入繁盛状态。在胎釉配
23、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越窑晚唐时出现口部呈各种花瓣造型和碗身呈45斜出的玉璧底碗,里面微凸,足矮浅似玉璧,中心凹脐内有釉的玉璧底碗,同时,越窑制瓷工艺在晚唐得到显著提高,创制了加盖匣钵,特别是细质匣钵烧制瓷器。如翻沿宽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是该时期的典型产品。由于是用与制作器物相同的胎泥来制作匣钵,而且在烧瓷时用釉封接,烧成后只有打破匣钵,才能取出器物,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的发生,使瓷器质量明显提高。虽然制作成本较大, 但解决了以前明火叠烧为防止变形而加厚的胎体的做法,从而使器物变得更加的轻巧,为五代的“秘色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越窑青瓷在五代被
24、称为“秘色釉”,专为帝王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的青瓷,还出土一方造物帐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釉”。数量虽不多,但原料处理精细,胎壁纤薄,造型新颖规整,比唐代更为秀雅轻巧。釉层匀薄,釉色青绿如茶。韩渥w诗云:“越犀玉液发茶香“,用越窑秘釉瓷盛茶,能使茶味更加醇香,这是对其最高的赞誉了。,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五代的“秘色瓷”,秘色瓷碗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唐代越
25、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是唐州县进贡皇室的高级瓷器。因其釉色和烧制方法至今不明,又无实物可证明,故称秘色瓷。该净水瓶为佛寺使用的水器。法门寺博物馆藏。,唐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饮茶之风,然而其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度超群的宽容和吸纳,造就了唐人热烈欢腾的生活情调和丰富浓厚的文化风采,也使唐代的茶叶制 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的茶文化也日渐普及和兴盛。唐代盛行“煮”茶,也就是唐诗中所说“烹茶”和“煎茶” 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唐代“尚青”,以煮茶后的颜色呈青色为上等茶色,因而在茶具选择上喜欢用青色的瓷制茶具。陆羽在茶经一书中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影响的分析,认为越窑最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 第四 瓷器 设计 之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