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化学第四章ppt课件.ppt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四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化学第四章ppt课件.ppt(2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表面活性剂化学,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及相互关系2 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功能3 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关表面活性剂领域简介化学科学部“十一 五”优先发展领域(1)新的合成策略、概念与方法(2)化学反应过程、调控及实验与理论(3)分子聚集体的构筑、有序结构和功能(4)复杂化学体系理论与计算方法(5)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6)生命体系的化学过程与功能调控(7)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8)材料科学中的关键化学问题(9)能源和资源中的基本化学问题(10) 化学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参考书目:(1)肖进新等,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 化工出版社,2003(2)赵国玺等,表面活性剂作用
2、原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考试形式:开卷要求:有目的的学 带开拓思维的学,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自聚 什么是分子有序组合体(Organized molecular assemblies)? 表面活性剂有序组合体是一种超分子结构,且有至少一维的纳米尺度,属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介观世界。 换句话说,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物质形态。,超分子通常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 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 基于分子组装体和分子间键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
3、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的化学, 换句话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在超分子化学中,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时可以区分的,根据他们不同的强弱程度、取向以及对距离和角度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金属离子的配位键、氢键、-堆积作用、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它们的强度分布由-堆积作用及氢键的弱到中等,到金属离子配位键的强或非常强,这些作用力成为驱动超分子自组装的基本方法。,人们可以根据超分子自组装原则,使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作为工具,把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组分或建筑模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装成新的超分子化合物。这些新的化合物不仅仅能表现出单个分子所不具备的特有性质,还能大大增加化合物的种类和数目。
4、如果人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超分子自组装过程,就可以按照预期目标更简单、更可靠的得到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超分子化学中自组装如同分子化学中合成),4.1自聚和分子有序组合体概述4.1.1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分类和作用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胶团或称胶束(micelle)、反胶团(reversed micelle)、囊泡(vesicle)、液晶(liquid crystal)、微乳液等。 这些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共性是稳定的、透明的和非光学活性体系(长程有序短程无序)。,作用:增溶,增溶作用,使反应物增溶、浓集、分隔、定域化,改变光物理和化学反应的途径等。作为药物载体,有效地传送到目
5、的地,并以一种可控方式释放药物和使药物具有靶向作用。利用反胶束、液晶、微乳液作为模板,可用于超细材料的制备。 其它作用略。,4.1.2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各种结构和共性1、有序体的各种结构 胶团有球形、扁球形及棒状等多种形态。 微乳液及反相微乳液由于内核增溶了水或油,其粒径比胶团及反胶团要大,一般在10200nm。 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液晶结构有层状、六方柱状及立方状三种形式。 从结构上看囊泡可分为两类:即单室的和多室的。囊泡的线尺寸约在31000 nm。,2、结构共性 从排列形式上看,都是由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朝向水、非极性基远离水或朝向非水溶剂形成;缔合在一起的非极性基团在水溶液中形成非极性微区,聚
6、集在一起的极性基团也在非水液体中形成极性微区。 从组合形式上看,定向排列的两亲分子单层是它的共同的基础结构单元;不同的是结构单元的弯曲特性和多个结构单元间的组合关系。,4.1.3 自聚及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形成机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水溶液中形成分子有序组合体主要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引起。 1. 能量因素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时,其亲水基团很稳定,而疏水基团不稳定,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和力弱,故其疏水碳氢链与水的界面能较高。,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热力学上要处于低能量,首先要使其疏水链浮到水面上指向空气。当水表面上铺满分子而水中分子无法进入表面时,为了降低这种高界面自由能疏水碳氢链往
7、往呈卷屈状态。如以C12H25作为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在其水溶液中的长度约有70是以卷曲状态存在的。这些分子在水中抱成一团,使分子的亲水基团指向水介质,从而形成自组装体,在溶液中自组装体是能量的稳定形态。,2.熵驱动机理冰山结构理论 从表面上看,胶团的形成是表面活性离子或分子从单个无序状态向有一定规则的有序状态转变的过程,从熵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熵减过程,这是显然与自发进行的过程相矛盾。于是又提出了熵驱动机理。G HT S 从实验结果看,胶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是趋向于无序状态。这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生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正好相反。,胶团生成的热力学参数,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提出了
8、水结构变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液态水是由强的氢键生成正四面体型的冰状分子(85)和非结合的自由水分子(15)所组成的。当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状态溶于水后,表面活性剂分子之所以能溶于水,是因为亲水基与水的亲和力大于疏水基对水的斥力。水中的一些氢键结构将重新排列,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形成一种有序的新结构。此结构不同于原来的水结构,即所谓“冰山结构” (iceberg structure)。,表面活性剂的离子(或分子)在形成胶团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为了减小其碳氢链与水的界面自由能,疏水基互相靠在一起,尽可能地减少疏水基和水的接触,形成了胶束。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团之间的疏水作用,这种“
9、冰山”结构逐渐被破坏,恢复成自由水分子使体系的无序状态增加,因此这个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过程。,3. 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形态的因素 (1)浓度 当其浓度小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存在几个分子的聚集体,常称为预胶束。 浓度大于cmc后,自发聚集成胶束。在浓度不是很大时,小于10倍cmc,形成的胶束一般为球形。,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倍cmc时,往往有棒状、盘状等不对称形状的胶束形成。由球形向棒状胶团转化时,对应的浓度称为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若有添加剂时,可能在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10倍cmc时,就能形成不对称胶束。 随着浓度增大,不仅有层状、柱状胶束形成,而且有绕性的蠕虫状胶束等多种聚集体形
10、成。,(2)分子结构 近期的研究表明,胶团的形态还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几何形状,特别是亲水基和疏水基在溶液中各自横截面积的相对大小。 Israelchvili提出了临界堆积参数P的概念,用来说明分子形状对自组装体形状的影响。P的计算公式如下:,两亲分子结构对自组装体形成的影响,4.2 胶束的形成及其性质4.2.1胶束的形成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大到一定值时,会从单体(单个离子或分子)缔合成为胶态聚集物,即形成胶团。此过程称为胶团化作用。,4.2.2胶团化作用和胶团1.临界胶团浓度及其测定(1) 临界胶团浓度 通常把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
11、centra -tion,简称cmc)。注意:cmc应该是一个范围,因胶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cmc一般是10-410-2 molL-1之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要低12数量级。,(2)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电导法,测定原理: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溶液浓度很稀时,表面活性剂完全解离为离子。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时,溶液的电导与表面活性剂浓度c之间有下列关系:式中o、k为常数。 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就越大。,但当溶液浓度达到cmc时,由于液体的一部分离子或分子形成了胶束,虽然仍随着浓度的增大而上升,但变化幅度变小。因此,-c1/2 曲
12、线的转折点即为cmc值。 方法特点:电导法的优势是取样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但只限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较高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即cmc很小)有很高灵敏度;过量无机盐会降低测定灵敏度,因此,需用电导水配制溶液。,表面张力法 测定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上在cmc处存在一转折点。测定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然后作-logc曲线,曲线转折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团浓度。 假若存在杂质,往往在cmc附近,表面张力值出现极小。这时需要提纯后再测。表面张力法对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适用。,方法特点: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均适用,且不受无机盐存在的干扰。缺点是极性
13、有机物微量杂质往往会使logc曲线出现最低值,不易确定转折点,所以必须对表面活性剂进行提纯后再进行测定。,染料法 测定原理:它是利用染料在水中和在胶团内核中的颜色不同来测定。如在浓度大于cmc的胶团溶液中加入少量适宜的染料,所用染料可以加溶于胶团中使溶液呈现特殊的颜色,然后用溶剂(水)滴定此溶液,直到溶液变色为止。该点对应的浓度即为cmc。采用滴定终点观察法或分光光度法均可完成测定。,此法的关键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选取与表面活性离子电荷相反的染料(一般为有机离子)。方法特点: 因染料的加入影响测定的精确性,对cmc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另外, 当表面
14、活性剂中含有无机盐及醇时,测定结果不甚准确。,光散射法测定原理:光散射法是基于表面活性剂在其水溶液中的浓度大于临界胶团后会形成胶团,胶团是几十个或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缔合物,其大小符合胶粒大小的范围,故对光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从光散射浓度曲线的转折点可测出临界胶团浓度。方法特点:此法除可获得cmc值外,还可测定胶束的聚集数、胶束的形状和大小及胶束的电荷量等有用的数据,这些优于上述其他方法。然而,该法要求待测溶液非常纯净,任何杂质质点都将影响测定结果。,其他方法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还有其他方法,如荧光探针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等光谱法,伏安法、极谱法等电化学分析法;及渗透
15、压法、折光率法、粘度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测定方法所得数据会略有差异。 上述测定cmc方法,原则上都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变化的关系而求出。比较常用的是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特点是比较简便准确。,2. 影响cmc的因素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衡量表面活性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乳化、增溶、发泡等作用直接相关。其影响因素除了表面活性剂自身结构以外,一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1)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疏水基(a) 同系物,链长越长,cmc越小。 以正烃链为疏水基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烃链每增加二个碳原子,使cmc下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如表4-3);
16、而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说每增加两个碳原子,可使cmc下降至原值的十分之一。,(b) 不饱和烃的影响 对于烷基苯磺酸盐的苯环其对cmc的影响相当于3.5个CH2基。烃基链上导入不饱和基时使cmc变大,一个双键基可使cmc增大23倍。 (c)分支结构影响 碳氢链有分支的的cmc值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化合物相比较要小得多。胶束量也是随支链的长度和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相对于同碳原子的疏水碳氢直链,有支链的疏水基之间范德华力相应减少。 对于同系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烃基链长与cmc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og cmc =A B n n疏水链中碳原子数; A同温度等有关的常数,极性基对胶团形成的影响体现
17、在A值的大小,A值越大,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能力越弱; B常数,代表疏水基中每增加一个次甲基对形成胶团能力的平均贡献。,上式可适用于C8C14的各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于碳原子数大于16时,有很大的偏差。对于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的碳原子数在12以上时,才能满足该式。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n大于12后就不适用。 当直链疏水基的碳原子数超过16时,cmc不再随链长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当链长超过18个碳原子时,链长继续增加cmc可能基本上不变化。, 亲水基 对具有相同碳氢链段的表面活性剂,无论是离子型的,还是非离子型的,不同的亲水基对cmc值影响较小。 疏水基相同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大约为非离子
18、型表面活性剂的100倍,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则与同碳原子数疏水基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近。,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其cmc与EO有下列关系(m:聚氧乙烯EO单元数): log cmc = A* + B* m (2) 温度 由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会升高,所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会随温度的增加而略有上升。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同,是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所以临界胶团浓度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实际上,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cmc影响是复杂的。温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影响,如下图所示。,形成U曲线是由于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和疏水基
19、有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的水合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即cmc下降;但达到最低值后,继续升高温度,cmc值又会上升,这是因为再升高温度,疏水基碳链之间的凝聚能力减弱,也使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缔合作用减弱,所以不易形成胶束,使cmc上升。,cmc的大小是这两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前者在温度较低时起主要作用,而后者在温度较高时起主要作用,由此而造成了这种U曲线。 (3) 电解质 无机盐的加入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有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电解质的加入使双电层压缩,在电解质中起作用的是与表面活性剂相反电荷的离子,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离子间的斥力,因而使cmc降低。,(4) 有机物的影响 脂肪醇对cm
20、c的影响的原因是醇分子能穿入胶团形成混合胶团,减小表面活性剂离子间的排斥力,并且醇分子的加入会使体系的熵值增大。因此胶团容易形成,使cmc降低。 但醇浓度越大,则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增加得越多。但对甲醇、乙二醇等这类极易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因仅有少数分子因分配平衡而穿入胶团,所以对cmc影响不大。但若加量过大会产生水溶助长作用而使cmc增大。,3. 胶团的形态和结构(1)胶团的形状 在浓度小于cmc时,已可能缔合成小胶团(几个分子之间的堆积)。在浓度大于cmc不多时,水溶液中胶团大多呈球状,其聚集数n为3040。当浓度为10倍于cmc或更高的浓溶液中,水溶液中胶团大多呈棒状(这种模型使大量的
21、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链与水接触的面积缩小,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若表面活性剂浓度继续增加,棒状胶团还可以聚集成束,形成棒状胶团的六角束,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更大时就会形成巨大的层状胶团。,胶束结构变化示意图,(2)胶团的结构 胶团随着浓度和其他因素变化而能呈现不同的形状,但胶团的基本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内核和外壳。内核由彼此结合的疏水基构成,形成胶团水溶液中的非极性微区。胶团内核与溶液之间为水化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构成的外壳。由于空间结构和水渗透作用,在胶团内核与极性基构成的外层之间还存在一个由处于水环境中的少数CH2基团构成的栅栏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结构(以球形胶团为例)(a) 胶团的内
22、核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内核,约12.8nm。由于邻近极性基的CH2带有一定的极性,其周围仍有形成结构水分子存在,从而使得胶团的内核中有较多的渗透水。也就是说邻近极性基的CH2基团由于受离子头基和周围极性环境的影响,使其也具有一定的极性,只能作为胶团外壳的一部分。,(b) 胶团的外壳 胶束表面是由极性头离子,与极性头离子结合的反离子及水化水共同组成的双电层固定层构成,见图。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而言,此外壳由胶团双电层的最内层stern层(或固定吸附层)组成约0.20.3nm。胶团的外壳并非指宏观界面,而是指胶团与水之间的一层区域。胶团外壳并非一个光滑的面,而是一个“粗糙”不平的面。,离子型表面
23、活性剂胶团模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结构 胶团内核由碳氢链组成类似液态烃的内核;由于聚氧乙烯链比CH链更富有绕性,它们无规则地缠在一起构成一层相当厚的聚氧乙烯“外壳”。胶团的外壳由柔顺的聚氧乙烯链及与醚键原子相结合的水构成,无双电层结构,其厚度可超过内核的尺寸。如图所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模型,反胶团的结构 与在水溶液中的情况相反,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基向内,非极性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左图 (a) 为聚集数较小的小胶团,图 (b) 为聚集数较大的胶团(由于空间限制不能按 (a) 形式排列)。右图为一种中等大小的反胶团模型由12个分子组成,在胶团中有24
24、个二壬基萘磺酸根,其金属离子为二价钙离子(Ca2+)。,4. 胶团的大小聚集数 胶团大小的量度是胶团的聚集数n,及缔合成一个胶团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平均数。通常用光散射法测定胶团的“分子量”,来确定胶团的聚集数。聚集数n可以从几十到几千甚至上万。常见胶束的大小一般在 (510) 10-9m之间,该尺寸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胶束溶液是清澈透明的。,影响胶束聚集数的因素: (1) 在表面活性剂同系物中,随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加,使其从水个逃逸的趋势增大,所以在水介质中的胶团聚集数就相应增加;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加的趋势更大。(2) 亲水基的种类对离子型聚集数的影响较小。而非离子型,随聚氧乙烯链
25、长增加,会引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增强而导致表面活性剂的胶团聚集数减小。,(3)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同一亲油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离子型约小100倍,而聚集数很大。(4) 加入无机盐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聚集数影响不大,而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聚集数上升。这是因为加入电解质后,减少了其极性基之间的排斥作用,使更多的表面活性剂离子进入胶束中而并不增加体系的自由能的缘故。,(5) 温度升高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聚集数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胶团是靠表面活性分子憎水基的相互吸引缔合而形成的。所以,分子的热运动和胶团表面荷电的极性基之间的静电排斥都不利于胶团形成。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面活性剂 化学 第四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