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ppt课件.ppt
《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23,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2,主要内容,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保守派或改革派、赞成多元化或反对多元化?为什么有的人对人对事抱有很深的偏见,有的人却不是如此?为什么你会喜欢班里的某位同学,却对另一个同学惟恐避之不及?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其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什么是态度?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态度是如何改变的?,3,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内心感受。回答对某一对象的态度非常简单,但解释这一回答的原因或许就显得非常复杂。,4,什么是态度?,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2、老百姓对“体重控制”的态度老百姓对“军费增加”的态度,5,态度的构成,认知对对象的评价,包括对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体重控制可预防慢性疾病产生!可藉由药物达到体重控制的目标!有好的国防才有好的战斗力!社会救济比国防军费更为重要!情感个人对于对象的好恶,如尊敬、轻视、同情、排斥、喜欢、厌恶等,特别指个人对这类事物的反应程度。良好的体型让我更有自信!美食当前会令我无法克制!两岸军事竞赛令人忧心!国防强大令我感觉有尊严!行为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我避免吃油炸食物!我每天固定运动三十分钟!我在网上会发帖批评台湾军购!我愿意参与支持(或不支持)国防军购的游行!,6,认知
3、评估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人。这不公平。,情感感受我讨厌我的主管!,行为行动我要换工作!我向任何愿意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对主管的消极态度,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7,对态度的问卷调查,8,态度的特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需要经历一个孕育过程。社会文化因素、个体的经验和个性、家庭以及参照群体等都会影响到态度的形成。社会性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态度形成后又反过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针对性态度总是指向某一具体对象,具有明确的主客体关系
4、,对象可能是个体、群体,也可能是某一存在状态或某种社会观念。稳定性态度形成后,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并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使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规律性,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但也可能成为定型偏见,产生晕轮效应。态度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间接性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人们的言谈、表情、行为举止中间接地去分析和推理,才能了解其态度。,9,态度的功能,态度与社会判断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图:,态度,事实,事实,态度,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响。,10,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
5、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11,态度的功能(续),态度与学习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态度与忍耐力人的忍耐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条件。但
6、美国学者兰波特等人大量实验证明: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力的提高。态度与生产效率态度端正、积极,会导致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态度消极,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因为人的工作行为,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工作不满意,但考虑自身的生存和社会规范、群体约束等因素,也可能会产生高生产率。,1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1
7、3,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显著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
8、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14,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15,态度理论,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16,态度模式,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
9、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17,模仿对态度的影响,个人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
10、化。,18,2、认知协调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19,(1)结构平衡理论,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单元:人们总是将事物的许多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情感:知觉一个事物单元的过程中产生的态度体验一种认知情境中存在着单元和情感关系:单元关系表示在特定情境中被知觉成份的统一程度,有正负两种状态。情感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
11、情感类关系,也有正负两种状态。 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情感或单元关系的正负,也取决于单元与情感关系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致性上占优势时为平衡状态。各种关系彼此矛盾时,是不平衡状态。认知情境中的单元和情感关系都有力趋平衡的倾向,否则会引起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20,“POX”模型,21,符号P表示认知主体,符号O与X表示两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两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ppt课件 第四 态度 改变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