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道家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
《第四讲道家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道家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 道家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思想概论,道家学说的思想资源道家的思想基本特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一)道家学说的思想资源,1、隐士传统与实践。2、思想文化条件。既容纳了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也有个人立身处世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的是富有历史感地对文明社会的深层矛盾进行了透视和总结。3、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二)道家学派的一般特点,1、以道为基本范畴。2、政治上无为。3、人生上贵己。,(三)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道家风骨),第一种观点:1、“被褐怀玉”的异端性格。2、“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3、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第二种观点:“避于俗世”和“隐于自然”第三种观点:守
2、道意识、和谐意识、无为意识、宽容意识、批判意识。,二、老子的政治思想,福建清源山老君岩,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道”。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然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一)老子的生平与道德经老子其人其书所处的时代至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老子在孔子之先,孔子曾问学于老子。一是老子系战国时代人,老子也是战国时代的书。,一是老子一书成书于秦汉之际。其思想代表哪一个阶级:一说为没落领主;二是代表农民思想;三是代表隐士思想。,(二)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1、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道”。道是宇宙的本原。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这是道的第一个政治特点。有物混成,先天
3、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一、道论,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老子一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者可以分为二:一种说常道,即一般的道;另一种说非常道,即特殊的道。 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老子的道与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十分相像,既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对
4、于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的世界产生于精神的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精神。 道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道的第二个特点是混沌。“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三个特点是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中心议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要遵循一部默默的自然法典,核心精神就是无为政治。“自然”应该不是指自然界,因为天、地就是自然界,应指“自己如此的状态”。,求道的方法:“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常
5、,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老子也用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解释道的基本精神,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老子的这些话,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但是最终却片
6、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强调”守柔“、”抱朴“,甚至说”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流于荒谬。,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老子对自己的社会理想也作了清晰描绘:“小国,寡民。使什佰之人之器而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舆而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风笃厚,没有争斗,生活恬静安逸,无拘无束。,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
7、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其三,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由于老子把 “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且根据道德精神设计了理想中的社会,因此,他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不断倒退的。 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对于老子的这一理想,主要有两种评价:一种是说老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倒退性,这也反映了老子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
8、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即使是至圣的老子也难免陷于矛盾之中。,另一种评价是把老子理想化,认为老子所说的都是尽善尽美的。他们认为,“寡民”思想,是现代人口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老子的理想是对社会趋势的科学预见,他也预见到了人类社会由原始共产主义,经过私有制社会,最后达到高级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评价有些牵强,难以使人信服,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具有个人迷信色彩。,3.无为而治,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灵魂。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认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道”无形无状,空虚深邃,但又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发生
9、作用。“道”是无私的,它生成万物而不居功自傲,道的作用是采取柔弱的状态。在无形之中,“道”支配着天地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要实行无为而治,必须要按照道来行事,不要背道而妄为。,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1)不尚贤,使民不争(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4)慎征伐,在 (道 德 经里,王侯是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圣人是理想的统治者,因为圣人也不能脱离社会,他要教化民众,服务社会,即后来人们所称道的内圣外王。作为王侯、圣人,应该符合“道”的要求,因此,王侯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老子 把 统 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
10、次畏之,其下侮之。”即最好的君主,人们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人们敬畏他;最差的,百姓们看不起他。,首先,统 治 者要无私无欲。只有清静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无为就是无私,无为就是不要有贪欲,无为才能无所不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 其次,“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符合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怎样才能作为一名圣君呢?,圣君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有: 首先是 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老子认为,“圣 人 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凡事先考虑到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百姓同等看待,善良的与不善良的
11、,守信的与不守信的,都要尽心感化他们,这样君主就会与百姓结为一体,人心归化于浑厚朴质。,其次是 清 静 无为。老子说:“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清静无为是老子推崇备至的,是最理想的政治。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治天下。人类社会动乱、邪事盛行的罪魁就是统治者违反了这条原则 。,再次是 宽 容 谦让。老子强调,圣人之德应该是“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成功而不居。”这正是大“道”无私的表现,是王侯的宏德。 第四, 诚 信 节俭。统治者要象柔弱之水一样 “言善信”。胸怀如水清明透彻,丝毫不隐瞒于人,言语要象水一样诚实无欺。,第五,要
12、为 身 修道。王侯若要为民众所爱戴就要净化心境,勤于修道。领悟了“道”,使自已的言行同于“道”,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第六,以 贱为本,以下为基。老子从历史发展中深知普通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和根本,王侯是应该以民为主,以下为基,为国用命为民造福,这样才会使社会和谐,国家安康。,第七, 因 应 人类的本性施政 。老子认为,谁想占有天下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因为,天下是神圣的,非人力可为。强行治理,必会失败,想要把持的必会失去它。世间万物各有其性,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有的轻,有的急,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增益,有的损毁。因此,圣人要顺从自然,无为
13、而治,除去一切极端的行为。,第八,行 不 言之教。老子认为,不用言辞,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为百姓做出表率,以此来感召、带动百姓,这是最好的教育。 第九,用 博 爱之心对待民众。老子认为,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是符合“道”的明智的。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用宽阔无私的胸怀对待百姓,善待万物,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第十,要依“道”行事,废除 苛政。老子强调,要依“道”行事,废除不必要的政令及各种“有为”措施,使百姓们能够按照习惯从事生产和生活 ,不要乱加干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 来。,第十一, 维 持 现状,不求
14、变求新。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这样,人们就会相安无事,永享太平。,4.“小邦寡民”的空 想 的社会理想与其他思想家、政治家一样,老子对自己的社会理想也作了清晰描绘:“小国,寡民。使什佰之人之器而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舆而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风笃厚,没有争斗,生活恬静安逸,无拘无束。,5。弱用之术A静观。B守弱用柔。C知盈处虚。D居上谦下。E不争之争。,F知微、治于未
15、乱。G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H以曲求全。I深藏不露。J不为天下先。,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几点评价,A、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可以说是以哲学的视角来看待政治,比以往的其他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因此更具有某种普遍性。,B、老子看到了以往政治的弊端,例如崇尚暴力,崇尚礼仪和圣贤,因此提出了另外的思考和否定,这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由于极端否定,因此走向了虚无和历史倒退的历史观。,C、老子的所设想的理想国社会模式,是行不通的,就在于它是建立作历史倒退和空想上,因而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乌托邦。,三、庄子的政治思想,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
16、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一)庄子的生平与著述,从庄子一书中可以初步了解庄周的基本面貌。A非常贫穷,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外物)“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山木)B清高。鄙视荣华富贵。热爱生命,向往过一种无拘无
17、束的自由生活。,庄子逍遥游图,庄子一书到底有多少篇无法考证,司马迁只是说“著书十余万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是庄子及庄子后学的论文汇编。至于三部分哪些是庄子自己写的,观点五花八门。刘笑敢先生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写,外杂篇则为庄子后学黄老派、无君派等所作。,(二)庄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1、自然哲学观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构成万物基始的“气”、万物生成和存在形式的“化”、宇宙根源的“道”三个范畴组成。,人的生死是气不同形态的变幻。“生也死之徒(延续之意),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讲 道家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第四 道家 政治思想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