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4版)课件.ppt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4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4版)课件.ppt(3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23,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张西振 高元伟,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规划教材,主 编,2/21,课程内容概述,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第五章 发动机的特性第六章 汽车的动力性第七章 汽车的制动性第八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第九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十章 汽车的舒适性第十一章 汽车的通过性第十二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2022/12/23,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第一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节 发动机的循环第五节 发动机的性
2、能指标第六节 发动机的机械效率,返回到首页,第一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一、基本概念,二、基本状态参数,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温度 压力 比体积,工质 热力系统 热力状态 热力过程,P-V 图,一、基本概念,工质: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物质,热力过程:工质从某一初始状态变化到另一状态所经历 的过程。,热力状态:工质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宏观状况,热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的工质。,二、基本状态参数,比体积:单位质量的气体所占的容积v=V/mv-气体的比体积V-气体总容积m-气体的质量,温度: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温度 (t )开氏温度(T K) t=T-273),压力:单位体积上所受
3、的垂直作用力(kPa),对于1kg理想气体 pv=RT对于mkg理想气体 pV=mRT(R-气体常数),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功、热量、内能,二、 具 体 表 述,功,1kg气体:dw=pAdx=pdvmkg气体:V=mv,定义:当气体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变化时,气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传递的机械能。单位:J KJ 符号:W 功的正负:容积增加,对外做功,为正 容积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为负,热量,定义: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会有热量的传递。单位:J KJ 符号:q、Q比热:单位量的物体温度变化1K时吸收或放出热量 c=dq/dT 1kg气体从T1变化到T2 mkg气体从T
4、1变化到T2热量的正负:吸收热量为正、放出热量为负,定义:气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和。单位:J KJ 符号:u、U内能变化:1kg气体从T1变化到T2 mkg气体从T1变化到T2热量的正负:内能增加为正、内能减少为负,内 能,具体描述,表述:热和功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要获得一定量的功,必须消耗一定量的热;反之,消耗一定量的功,必会产生一定量的热。能量平衡方程:1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 m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定义、分类、热力循环P-V图,热力循环,循环评定指标,具体表述,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开尔文-普朗克表述克劳修斯表述,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循环,定义:工质从某一初态
5、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变化,又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全部过程称为热力循环。(即封闭的热力过程)热力循环的分类:按循环进行的方向和产生的效果正向循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循环 ,又称为热机循环(或动力循环)。如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内燃机及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等。逆向循环:消耗机械能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的循环。按循环的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制冷循环和供热循环(即热泵循环)。,热力循环P-V图,A-C-B过程中,为膨胀过程,工质从热源吸收热量Q1,对外做功W1.B-D-A过程中,为压缩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W2,工质向冷源放出热量Q21kg工质的循环过程中做的静功:w0=q1-q2mkg工质的循环过程中
6、做的静功:Wo=Q1-Q2,循环评定指标,循环热效率:定义:热功转化效率。说明:热功转换过程的热量利用度。,循环平均压力:定义:单位汽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说明:循环的动力性。,气缸工作容积,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建造一种循环工作的机器,其作用只是从单一热源取热并全部转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第四节 发动机的循环,研究目的: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找出改善发动机循环、提高发动机性能的一般规律。,进气过程,实际循环,理想循环,两种循环区别,燃烧过程,压缩过程,膨胀过程,排气过程,实际循环的简化,柴油机理想循环
7、,汽油机理想循环,理想循环影响因素,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主要差别在于实际循环存在各种损失,21/20,一、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连续不断的把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5个过程组成。通常用气缸内工质的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图形,来表示气缸内工质的实际工作情况。,22/20,-V图和p-图,结论: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23/20,进气过程进行的好坏用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数量评价。由pV=mRT可以看出:气缸容积一定时,提高进气终了压力、降低进气终了温度可增加进气量。进气量的增加意味着循环加热量的增加,在
8、循环热效率一定时,可增加循环净功,从而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结论:进气,24/20,发动机的实际压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绝热-放热)。总体来说,缸内气体的放热量大于其吸热量。实际工作中,常测量压缩终了的压力。压缩终了的压力过低,说明气缸密封不良,其主要原因一般是气门密封不良、活塞和气缸磨损严重等。,结论:压缩,25/20,汽油机及燃气发动机的燃烧接近定容加热过程。柴油机燃烧接近混合加热过程(同时存在定容加热和定压加热)。燃烧过程放出的热量越多,放热时越靠近上止点,则热效率越高。在实际燃烧过程中,不仅有散热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而且还存在非瞬时燃烧损失。,结论:燃烧,26/20,燃烧
9、过程,27/20,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失。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和热量利用越充分。,结论:膨胀,28/20,由于排出的废气具有一定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故存在排气损失。 由于排气系统有阻力,使排气终了的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 实际工作中,也常用排气温度作为检查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技术指标,排气终了温度偏高,说明发动机工作不良,热功转换效率低。,结论:排气,29/20,二、发动机的理想循环,1.实际循环
10、的简化2.柴油机的理想循环3.汽油机的理想循环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30/20,1. 实际循环的简化,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比热为定值。2)假设压缩和膨胀过程均是绝热过程。 3)假设燃烧过程为定容加热过程或定压加热过程,废气带走热量为定容放热过程。4)假设气缸内工质的数量不变,不考虑进、排气过程,并忽略漏气的影响。5)忽略实际过程中存在摩擦等能量损失。,31/20,柴油机的理想循环-混合加热循环。由5个热力过程组成: 循环净功为W。根据热力学中热量和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2.柴油机的理想循环,32/20,式中:压缩比, 压力升高比, 预胀比, k绝热指数,
11、k为定值,其值取决于气体的原子数,单:k=1.67,双: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33/20,3.汽油机的理想循环,汽油机的理想循环-定容加热循环。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1) 循环净功为W 。将=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34/20,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1)压缩比。 提高,循环热效率t和平均压力pt提高。(2)压力升高比和预胀比。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
12、提高;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提高,预胀比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3)绝热指数k。在一定时,k增加,循环热效率提高;混合气浓度增加,循环平均压力提高。(4)进气终了的压力p1。在其它参数一定时,p1提高,气缸内的最高温度和压力都提高,所以循环平均压力也提高。,35/20,三、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差别,(1)实际气体存在的损失wk(2)泵气损失wr(3)提前排气损失w (4)非瞬时燃烧损失wz (5)传热损失wb (6)运动摩擦和不完全燃烧等损失结论:实际循环的热效率低于理论循环。,36/20,一、指示性能指标,二、有效性能指标,第五节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三、发动机其
13、他性能评定,38/28,指示性能指标是以气缸内工质对活塞所作的有用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只能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进行的质量好坏。 1.平均指示压力2.指示功率3.指示燃油消耗率4.指示热效率,一、指示性能指标,39/28,平均指示压力:指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每一循环中所作的指示功,用符号pi来表示。发动机每循环作功的多少与气缸工作容积有关,所以用平均指示压力能更准确地评定发动机循环动力性的好坏。,1.平均指示压力,40/28,指示功率:指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全部指示功,用Pi来表示,单位为W、kW。,2.指示功率,41/28,指示燃油消耗率: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又称指示比油耗,用gi来表示
14、,单位为(g/kWh)。 Pi -指示功率为(kW) GT-每小时耗油量(kg/h),3指示燃油消耗率,42/28,指示热效率: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燃料的热量之比。,4指示热效率,43/28,有效性能指标是以发动机输出轴上输出的功率为基础的性能指标,能够评定整机工作性能的好坏。 1.有效功率2.有效转矩3.平均有效压力4.升功率、比质量、强化系数5.有效燃油消耗率6.有效热效率,二、有效性能指标,44/28,有效功率是指发动机输出轴上输出的功率,用Pe表示,单位为W或kW。Pe= PiPm机械损失功率主要包括摩擦损失、驱动附件的损失和泵气损失。机械损失功率和有效功率可通过发动机实验测
15、得。,1.有效功率,45/28,有效转矩是指发动机输出轴上输出的转矩,用符号Me表示,单位是Nm。式中:Me有效转矩,Nm; n 发动机转速,r/min。,2有效转矩,46/28,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输出的有效功,用符号pe来表示,单位为Pa或kPa。,3平均有效压力,47/28,1)升功率(PL ):指在标定工况下,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单位为kW/L。2)比质量(me ):指发动机的净质量与有效功率的比值,单位是kg/kW。 3)强化系数:指平均有效压力pe与活塞平均速度Cm的乘积。,4升功率、比重量和强化系数,48/28,有效燃油消耗率:指单位有效功的的燃油消
16、耗量,又称有效比油耗,用ge来表示,常用单位为g/kWh。式中:Pe-有效功率(kW); GT-每小时耗油量为(kg/h),5有效燃油消耗率,49/28,有效热效率:指发动机实际循环有效功与所消耗热量之比。,6有效热效率,50/28,1排放性能:有害气体、颗粒(指发动机排出的除水以外任何液态和固态微粒)。2噪声:我国噪声标准中规定轿车噪声不得大于84dB 。 3冷起动性能:指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起动的可靠性,它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使用寿命和驾驶员的劳动强度等。我国标准规定,不采用特殊的低温起动措施,汽油机在10、柴油机在5以下的气温条件下,接通起动机,15 s内发动机应能顺利起动。,三、
17、发动机其他性能评定,一、机械效率,二、机械损失的组成及测定,第六节发动机的机械效率,三、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52/28,机械效率是指曲轴输出的有效功(或功率)与指示功(或功率)的比值,用符号m表示 。根据机械效率、有效热效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定义式,可得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有效燃油消耗率和有效热效率的关系式可得 :,一、机械效率,53/28,机械损失的组成: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泵气损失。机械损失的测定(倒拖法) :将发动机与电力测功机相连,电力测功机测定的倒拖功率即机械损失功率。,二、机械损失的组成及测定,54/28,1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2发动机转速 3发动机负荷4润滑油粘度5发动机工作温
18、度6发动机的技术状况,三、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55/28,提前角过大,由于提前燃烧的损失增加(压缩消耗功增加),使循环指示功减少;同时也会增加缸内最高压力,使活塞侧压力和轴承负荷增大,摩擦损失增加,使机械效率降低。提前角过小,使后燃损失(上止点后的燃烧损失)增加,循环指示功也减少;虽然最高燃烧压力下降, 机械损失减少,但比例小,所以机械效率也下降。最佳的提前角应根据转速和负荷合理选择。,1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56/28,转速提高,各磨擦表面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提高,运动件惯性力加大,摩擦损失增加;同时转速提高,使泵气损失及驱动附件损失也增加。所以转速提高,机械效率下降。根据试验统计,机械损
19、失功率与转速平方近似成正比,所以转速越高,机械效率下降越快,,2发动机转速,57/28,负荷通常指发动机的外部阻力矩,常用平均有效压力、有效功率、有效扭矩或油门开度来表示。 在转速一定时,在中小负荷范围,随负荷增加,机械效率m增长较快。在大负荷范围,机械效率m的增长速度也逐渐缓慢。在怠速时,机械效率m等于零。,3发动机负荷,58/28,润滑油的粘度过大或过小,均会使机械损失增加,机械效率下降。选用润滑油的原则是:在保证润滑可靠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粘度较小的润滑油(减少摩擦损失,改善起动性能)。定期更换。,4润滑油粘度,59/28,发动机的工作温度直接影响润滑油的粘度。发动机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
20、会使润滑油的粘度过小或过大,均会导致机械损失增加,机械效率下降。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也直接影响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过程。温度过低,混合气形成不良,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指示功率减小,使机械效率下降。而温度过高,会导致燃烧过程不正常,会使指示功率减小,机械效率下降。,5发动机工作温度,60/28,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变坏,会导致配合间隙变大,气缸密封不良,使机械损失增加,指示功率下降,机械效率降低。,6发动机的技术状况,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2022/12/23,什么是换气过程?,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原因。,发动机对换气过程的要求?,排废气(排气过程)、吸新气(进气过程),有重要影响、多进气
21、就可多供燃料提高动力,排气彻底、进气充分,换气损失小,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二节 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第三节 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 的影响第四节 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第五节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与增压,返回到首页,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换气过程二、换气损失三、换气过程的评定指标,一、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上一循环排气门开启到下一循环进气门完全关闭的整个过程。 换气过程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和进气过程三个阶段 。,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扫气,1.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开启到气缸内压力接近排气管内压力,定义,排气开始到气缸压力低于1.9倍排气管
22、压力,超临界,超临界结束到排气过程结束,亚临界,占排气时间不长、排气量为总排气量60%多,所占比例,2.强制排气阶段,活塞上行强制排除废气阶段,定义,有排气阻力,缸内压力高出排气管压9.8KP,缸内压力,排气门不是瞬时关闭,故在上止点后关闭,排气门关闭时间,排气门迟后关闭角,取决于排气门开启截面和气流速度(取决于发动机转速),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 ,3.进气过程,早开,晚关,缸内压力变化,利用进气流惯性充分进气 ,上止点前开启 ,4.扫气过程,气门叠开,所占转角,扫气过程定义,进气门与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利用进气流进一步扫除废气,非增压发动机 增压发动机 ,叠开角的大小,过小过大都不好;增
23、压发动机叠开角可增大,换气过程会有功的损失吗?,二、换气损失,1.换气损失的组成,排气损失,定义,排气损失的组成,排气门提前开启角对排气损失的影响,排气门开启到进气行程中气缸压力达到大气压过程循环功的损失,转速和气门升程一定时,增大、减小,提前排气损失、强制排气损失,最佳排气门提前开启角,使w+x+u最小,通过实验确定 n增加,提前角增大,进气损失,定义,进气损失对功率和热效率的影响,进气过程中克服阻力所消耗的功,影响不大,但影响进气量,泵气损失,属于机械损失,三、换气过程的评定指标,1.残余废气系数,2.充气效率,衡量排气是否彻底,衡量进气是否充分,1.残余废气系数,每循环进气过程结束时,气
24、缸内残余废气量与实际充气量的比例,定义,计算,汽油机r=0.060.16 非增压柴油机 r=0.030.06 增压柴油机 r=0.000.03,数值,2.充气效率,定义,计算,实际充气效率计算,每循环实际充气量m与理论充气量 的比值,流量计测得实际V( /h) 理论充气量,第二节 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一、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二、影响残余废气系数的因素,一、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1.进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2.排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3.大气压力和温度4.压缩比5.配气相位,进气终了压力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按公式:,进气阻力( )大,进气终了压力低,进气终了压力对充气效率的影响,进气终了温度对充气效率的影响,
25、按公式:,进气终了温度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排气终了压力和温度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按公式:,实际上:,排气阻力(排气通道的阻力和发动机转速)大,排气终了压力高,按公式:,原因分析,大气压力和温度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按公式:,实际上:,原因分析,实际进气量也减少 减小幅度小,理论充气量减少 减小幅度大,压缩比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分析:,实际:影响很小,压缩比的选取:,汽油机:保证正常燃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压缩比,提 高热效率。,柴油机:保证正常着火自燃的前提下,不过分最求高压缩 比,以免机件承受的机械负荷大。,配气相位对充气效率的影响,进气门迟后关闭角影响最大,排气门迟后关闭角影响其次。,进气门迟后关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动机 原理 汽车 理论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