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 金属工艺学ppt课件.ppt
《钢的热处理 金属工艺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热处理 金属工艺学ppt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钢的热处理,1 钢的热处理概述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3 钢的整体热处理工艺4 钢的表面热处理工艺5 热处理新技术简介,热处理的定义:将金属或合金在固态下经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三个工艺,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钢的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时间,温度,临界温度,热加,保温,冷 却,1 钢的热处理概述,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改变钢的性能。,热处理的应用范围:整个制造业。,热处理的分类,热处理,整 体热处理,表 面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淬火,化 学 热处理,感应淬火,火焰淬火,渗碳; 渗氮;碳氮共渗;,箱式电阻炉,台车式电阻炉,连续式热处理炉,钢的临界点:,平衡临界点:,加热临
2、界点:,冷却临界点:,A1、 A3、 Acm,Ac1、Ac3、Accm,Ar1、Ar3、Arcm,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又称为奥氏体化。以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例。,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1、奥氏体的形成(PA),一、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奥氏体形核条件成分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G0,奥氏体形核与晶核长大 奥氏体的晶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界面上形成。 奥氏体晶核形成以后,依靠铁、碳原子的扩散,使铁素体不断向奥氏体转变和渗碳体不断溶入到奥氏体中去而进行的。 残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全部消失以后,仍有部分剩余渗碳体未溶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剩余渗碳体不断地溶入到奥氏体中去,直至全部消失
3、。 奥氏体均匀化 渗碳体全部溶解完毕时,奥氏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获得均匀化的奥氏体。 亚共析钢的加热过程: 过共析钢的加热过程:,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 钢进行加热时,当珠光体刚刚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时,在一般情况下,奥氏体晶粒是比较细小而均匀的,此时的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 用以表明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晶粒度称为本质晶粒度。 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后测定奥氏体晶粒大小,如晶粒大小级别在14级,称为本质
4、粗晶粒钢;如晶粒大小在58级,则称为本质细晶粒钢。,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晶粒度的测定方法:93010保温38小时(100),本质粗,本质细,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晶粒度的控制Al脱氧(本质细)Si/Mn脱氧(本质粗),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3.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愈高,晶粒长大速度越快,奥氏体晶粒也越粗大,热处理时必须规定合适的加热温度范围。2.保温时间 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速度越来越慢,且不会无限制地长大下去。,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3.加热速度 加热
5、速度越快,奥氏体化的实际温度愈高,奥氏体的形核率大于长大速度,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生产中常用快速加热和短时保温的方法来细化晶粒。4.冶炼和脱氧条件 冶炼时用铝脱氧,或加入Nb、Zr、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难溶的碳化物颗粒,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温度下晶粒不易长大。,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5.含碳量的影响(有临界值)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速度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当超过奥氏体饱和碳浓度以后,由于出现了残余渗碳体,产生机械阻碍作用,使晶粒长大倾向减小。,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过冷奥氏体的两种冷却方式,把加热到奥氏
6、体状态的钢,快速冷却到低于A1的某一温度,并等温停留一段时间,使奥氏体发生转变,然后再冷却到室温。,把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的钢,以不同的冷却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二、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共析钢的等温转变图,稳定的奥氏体区,过冷奥氏体区,A向产物转变开始线,A向产物转变终止线,A +产 物 区,产物区,A1550;高温转变区;扩散型转变; P 转变区.,550Ms(230);中温转变区; 半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 B ) 转变区.,Ms Mf(-50); 低温转变区; 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2
7、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1)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 ,因为过冷度小,片间距较大(0.4m),在500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其片层状形态;即为粗珠光体,习惯上称为珠光体(P)。,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2)在650600形成片间距较小的珠光体(0.20.4m),在光学显微镜8001500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或索氏体,用字母S表示(以英国冶金学家HCSorby的名字命名)。,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3)在6005
8、50形成片层间距极小的珠光体( 0.2m) ,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已无法分辨出其内部构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测到很薄的铁素体层和碳化物(渗碳体)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极细珠光体或托氏体,用字母T表示(以法国金相学家LTroost的名字命名)。,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a)光学显微组织(500) b)电子显微组织(8000)珠光体组织,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珠光体的物理本质传统定义: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问题: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全是珠光体,
9、如碳素钢中的上贝氏体。不是简单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碳化物是有机的结合和有序配合,两相成比例。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和碳化物是从奥氏体中共析共生出来的,而且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各相之间具有一定位向关系。 奥氏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的取向关系的测定已经历数十年。,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上贝氏体:550350,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 下贝氏体:350Ms,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贝氏体是渗碳体分布在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上的两相混合物,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贝氏体的
10、显微照片,上贝氏体: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性脆无实用价值,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下贝氏体: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强度较高,韧性较好,综合性能好,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马氏体转变:非扩散相变,Ms以下, AM,马氏体C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c/a1 称为马氏体的正方度含碳量高,正方度大,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形核位置:晶界、孪晶界或晶格畸变较大的地方形核方式:共格切变,即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铁原子集体、不改变相互位置关系地移动不超过一个原子的距离,随即由fcc晶格改组成bcc晶格,C原子保留在新组成的晶胞中。,低碳(0.25%)马氏体:板条状
11、_高的强韧性,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高碳(1.0%)马氏体:片状_硬而脆,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非扩散型相变,是C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转变的特点,转变速度快,马氏体转变是不完全的,有残余奥氏体存在,A M,晶格由fcc变为体心正方,马氏体体积增大,在钢中引起较大的淬火应力,是工件变形和开裂,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差,残余奥氏体(AR)的影响 少量的残留奥氏体与马氏体共存时,对钢的性能有一定影响。不利影响 降低工件的淬火硬度、耐磨性及工具钢的疲劳强度,降低硬磁钢的磁感应强度,易产生磨削裂纹。残留奥氏体不稳定,容易产生时效变形甚至开裂。有益的作用 残留奥氏体具有缓和应力集
12、中、提高钢的韧性和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及减振作用。在交变压应力作用下可提高轴承钢的疲劳强度。当其含量达1025时可防止齿轮的齿面发生点蚀。 近年来又常利用残留奥氏体的存在,采用新工艺,发展优良的低温用钢和高韧性钢。,2.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CT(Continuous-Cooling-Transformationdiagram)曲线,是通过测定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量获得的。,只有P、M转变vk为临界冷却速度,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图中的Vk 为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Vk 为TTT曲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的热处理 金属工艺学ppt课件 热处理 金属 工艺学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