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震勘探ppt课件.ppt
《第二章地震勘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地震勘探ppt课件.ppt(2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参考资料: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地震勘探 何樵登 熊维纲编,地质出版社,1991年,2008年09月,第二章 地震勘探,第二章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依据的物质特性是岩石的弹性。采用人工的办法(用炸药或其它震源)激发地震波,并沿测线的不同位置用地震勘探仪器检测大地的振动。通常将数据用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以易于地质解释的形式显示处理结果。,由于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弹性性质及几何形态的不同而变化,如果掌握了这些变化规律,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可推断地下的介质结构。而根据波的振幅、频率及地层速度 等
2、参数,则有可能推断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地震勘探的分类,地震勘探就是根据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地层对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的振幅和走时响应推断地下岩层形态和性质的一种方法。可分为(1)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2)衍射波地震,(3)折射波地震,(4)面波地震,(5)透射波地震,第一节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一)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就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振动。 当地球介质为弹性介质时,地震波弹性波 声学介质时, 声波。 实际地球介质近似为弹性介质,进一步近似为声学介质。,什么是弹性?,弹性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后,物体就恢复原来的形状。
3、其所发生的体积或形状上的变化叫做弹性形变。塑性:当去掉外力时,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自然界的大多数物质都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特性。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理性质,和作用在其上的外力之大小和特点等因素。,爆炸震源形成破坏区,塑性带,弹性形变区近似弹性介质。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满足弹性波波动方程:,弹性波波动方程,波动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拉普拉斯算子:,(4.1-1),弹性波波动方程,对4.1-1分别求散度(div)和旋度(rot) :,其中:,(4.1-2),(4.1-3),(二)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纵
4、波(P波)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波)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又分为两类:垂直偏振横波(SV波)和水平偏振横波(SH波)。,(二)地震波的种类,(一)体波:在三维空间中传播的波。 1、纵波(P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 2、横波(S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二)地震波的种类,(二)面波:沿地表或层面传播的波,也称导波,有频散现象。 1、瑞利波(Rayleigh,LR):轨迹在沿波前进的垂直平面内作逆椭圆运动,如图。其波速约为0.9Vs。是P波和SV波沿界面传播时相互
5、叠加的结果。 2、勒夫波(Love, LQ ):质点运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在表层里沿水平方向传播。只有当下层介质的速度大于上层层状介质的速度时才能产生。,瑞利波,勒夫波,(三) 地震波的特征,(1)时间域(空间域):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波峰:最大的正位移。波谷: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波数:波长的倒数。 周期振动(周期不变)和 非周期振动,(三) 地震波的特征,(2)频率域: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
6、频谱)由于实际得到的地震记录是经过数字采样的离散信号,所以它的波形及振幅谱和相位谱都是离散化了的数据序列。,(三) 地震波的特征,(3)波前和射线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按波前的形状,波可分为球面波和平面波。 当离震源较远时,球面波平面波。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1、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提出:任何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新的点源,产生二次扰动。菲涅尔认为:由波前面各点所形成的新扰动在观测点上相互迭加观测点上的总扰动。 以上总称为惠更
7、斯菲涅尔原理。,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2、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克希霍夫提出: 若已知在某一闭合曲面上的位移位和它的导数,就可以计算该曲面外任一点上的位移位。,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2、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克希霍夫积分公式(4.1-6):,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2、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克希霍夫积分公式的特例:泊松公式(4.1-7)在半径为r=vt的球面上的位移位:,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2、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
8、,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2、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这说明:只要知道球面上的平均值,就可以求得球心M点波场位移位的解。泊松公式不仅用来描述波场,而且为以后的费马定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3、费马定理,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二、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一)地震波传播所遵守的原理和定理4、时间场和视速度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若已知地震波速度的分布,波前到达介质内任一点(x,y,z)的时间t。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t (x,y,z)叫做时间场函数。时间场满足的微分方程式为:,二、 地震波的传播
9、规律,视速度定理,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二) 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当地震波投射到层状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产生反射和透射波,见右图。 并满足Snell定律:当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此时反射系数为:当 时,反射系数为正值, 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一致。当 时,反射系数为正值,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反。当 时,无反射波。,(二)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当地震波倾斜入射时,其能量分配比较复杂。由入射角、界面上下介质的速度比和密度比决定。下图是反射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曲线。 图1-8a是纵波从高速介质中入射。此时,图1-8b是纵波从低速介质中入射。此时,,2、折射波
10、的形成,见图,当,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折射波盲区,(三)地震波的波前扩散,地震波传播时,波前面不断扩张,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不断减小,因此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增大而不断减小。这种现象叫做波前扩散。,三、 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一)大地对弹性波的吸收与衰减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三、 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二)速度及影响波速的因素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
11、传播速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也是进行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之一。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式中:K为压缩模量(Bulk modulus) E为杨氏模量(Youngs) 为剪切模量(Shear) 为泊松比(Poissons Ratio),上述常量是由物质本身性质决定的,由此可以描述弹性波的传播性质。,影响岩石中波速的因素,速度是地震探测的物理基础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速度的测定主要有三种方法:1、根据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2、岩石样品的
12、实验室测定。 3、井中观测资料。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弹性波的速度产生各向异性效应,即不同方向速度不同,(三)振幅及影响振幅的因素,振幅也是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振幅信息可以预测岩性,在油气勘探中可以直接检测油气。 Amplitude Versus Offset(AVO)影响振幅的因素有三类: 第一类是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影响。对某一道记录是不变的。 第二类是波在地震地层中传播时波振幅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波前扩散、介质的吸收、透射系数、反射系数的大小等。 第三类是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偏移距offset)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速度结构有不同的
13、变化特征。,第二节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利用地震波的走时特征获得地质构造信息的学科称为几何地震学。所谓几何地震学就是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时距曲面,而在一条测线上观测到的时距关系则构成一条曲线,成称时距曲线。下面分别介绍反射波、折射波、多次反射波、绕射波的时距曲线。,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设地层是水平的,倾角为零,,很明显这是一个双曲线方程,,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设地层是水平的,倾角为零,,因此,在水平界面下, 时间也是最小的反射时间,它直接与反射
14、界面的法线深度有关,因此可以由 确定 反射层的位置。,令x=0,此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称为法线反射时间,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当2hx时,把下式进行二项式展开,在任意两个观测点上时间差为(只保留前两项),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当x1在原点上,则此时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X是炮检距,对每一个反射层,v和t0是常数,正常时差只与炮检距有关。可以根据正常时差判断是否是正常反射波(双曲线)共深度点叠加前,必须先做动校正,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二)倾斜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倾角时差(P137),一般地,地层并
15、不是水平的,有倾角,在上倾方向,在下倾方向,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二)倾斜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倾角时差(P138),同样进行二项式展开,利用震源对称的两个点,可求倾角,称为倾角时差,一、反射波时距曲线,(三)复杂介质中的时距曲线(P138),复杂介质中,时距曲线没有解析表达式,一般用矢量形式,通过射线追踪求解射线长度和走时。,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多次波: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时,除产生一次反射外,还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多次波的类型:全程多次反射波、短程多次反射波、微曲多次反射波、虚反射。,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这样的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
16、成岩面、低速带底界面、海水面和海底面等。,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多次反射,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多次波。,相同t0时间的多次波时距曲线比一次波时距曲线陡-深层速度比浅层速度高。因此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一次波大。,三、折射波时距曲线,水平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当下层介质速度大于上层速度时,因此折射波时距曲线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2,延长线与T轴的交点称交叉时,与界面的法向深度有关。,三、折射波时距曲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之间的关系:,反射波法勘探应在A点以内观测;折射波法勘探应在B点以外观测。,A,B,三种波在时距曲线上到达时间是不同的,盲区,四、绕射波时距曲
17、线,地层中,当存在断层、直立地层的棱角、地层尖灭点等不连续点时,可以产生绕射现象。(狭义绕射),绕射点,惠更斯原理:每个点都可以看成新的绕射源,地面上某点观测到的反射波是所有绕射的叠合。(广义绕射),四、绕射波时距曲线,一般提到的绕射是指狭义绕射。其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同样为双曲线,极小点在D,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一段相切。,绕射波,反射波,第三节 地震观测仪器,主要有震源、检波器、地震仪器三部分组成。一、震源:是激发介质振动的能源。可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炸药震源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激发的地震子波强度高、频带宽),是一种理想震源。 非炸药震源:落重法震源、可控震源、气枪、电火花等。,第三
18、节 反射波方法,二、检波器 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地面振动的地震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际上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现在一般为动圈式传感器。如图。,第三节 反射波方法,三、地震仪器 地震仪器通常由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回放系统组成。,第三节 反射波方法,四、地震仪器的发展从50年代前的光点记录50年代的磁带模拟记录70年代的24道记录现在的千道、万道记录仪。 主要的地震仪器生产厂家:SERCEL、I/O、GEOX、FAIRFIELD等。 其产品对于2ms的采样,最多可达19200道,单线最多接收道数1200
19、道,最小采样率1/8ms。,第四节 反射波地震勘探,地下介质层与层之间的界面一般为波阻抗界面,在这些界面上都能形成反射波。在地表观测这些反射波,并根据它们的特征来推断界面的深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这就是地震探测的反射波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资源勘探和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一种主要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采集、处理、解释,第四节 反射波地震勘探,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反射波法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一、地震资料采集1、测线布置与观测系统地震测线的布置一般要求与构造走向垂直。地震测线一般为直线,有时为折线或弧线,随地质条件而定。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见图。在二维地震测量中,常采用纵测线。在三维地震测
20、量中,常采用纵测线 和非纵测线同时并用。,一、地震资料采集,1、测线布置与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为完成一条剖面所采用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关系。通常采用时距平面法和综合平面法。(一)时距平面法时距平面法是在横轴X上标明激发点和接收段的位置,纵轴为时间,将所能接收到的时距曲线大致画出,称为时距平面。,时距平面法对于简单的观测系统很容易表示,但对复杂的观测系统很难显示。,一、地震资料采集,(二)综合平面法由于时距平面法不能简明的表示复杂的观测系统。因此生产中主要采用综合平面法。,一、地震资料采集,一、地震资料采集,多次叠加观测系统的原理,一、地震资料采集,多次叠加观测系统的原理,左图表示单边放炮,24
21、道观测,四次迭加。每放完一炮,炮点向前移动三道间距,构成一个四次迭加的观测系统。19、13、7、1等就构成一个共反射点迭加道集CMP(CDP) 。,一、地震资料采集,一个典型的野外采集参数,震源类型:炸药震源 仪器类型:SN-388 记录格式:SEGD 记录长度:6s 接收道数:320,360 偏移距:15m,5385m 观测系统:5385-15-0-15-5385(360道) 4785-15-0-15-4785(320道) 道间距:30m 炮间距:30m,60m,120m 覆盖次数:120、180,一、地震资料采集,一、地震资料采集,2、反射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有效波:能用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波。
22、干扰波:就是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干扰波是相对的,如:反射波法中的反射波是有效波,折射波是干扰波,而折射波法中的反射波就是干扰波,而折射波是有效波。干扰波又分为规则干扰波和无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有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非随机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工业电干扰、多次波等。无规则干扰波:无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干扰波,又叫随机干扰波。,2、反射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有效反射波,一、地震资料采集,3、地震组合法组合法就是利用波的传播方向不同而压制干扰的一种方法。所谓组合,指的是以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或者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前者叫组合检波,后者叫组合激发。由于某些干扰是随机的,并且
23、是相互独立的,组合迭加后互相抵消,而有效波是相关的,组合得到加强。,一、地震资料采集,3、地震组合法组合法可以压制面波、浅层折射波、直达波、声波等规则干扰波。计算表明:如果随机干扰相互独立,组合迭加后信噪比可以提高 倍,n是一个组合中检波器的个数。,野外记录中各种波的认识,地震记录中常见的规则干扰波有:声波(速度约为300m/s):当用气枪震源时,陷波。导波(guided wave):一般在浅海当存在较硬水底时,速度对比大,可用CMP叠加或倾斜叠加技术消除。面波(也叫地滚波ground roll):低频、强振幅、低速,野外可用检波器排列压制。工业电干扰(50Hz):陷波压制。多次波(multi
24、ples):与初次反射有同样的速度,可利用预测反褶积消除。边部散射波(side-scattered noise):水底不平,散射点,野外记录中各种波的认识,平界面,对称,不对称,界面左倾,同相轴扭曲,地滚波,反射,信噪比逐渐变差,反射,断层,弯曲,平界面,大时差浅,小时差,深,直达波,反射,Ground roll,8秒的记录,4秒以下无有效信号,Side-scattered coherent noise,海上记录,refraction,Direct arrivals,Cable noise,二、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所谓地震资料数据处理,一般是指用数字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野外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原始资
25、料。地震记录是经过数字地震仪,把连续的地震信号离散化后的大量数据,并记录在磁带上。这些磁带集中送到计算中心,由计算机处理,再经地质和地球物理人员分析解释,最后推断探测的结果。其处理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五大部分:输入阶段、预处理阶段、实质性处理阶段、修饰性处理阶段和输出阶段。,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流程,注意:任何一个处理流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一)预处理所谓预处理,是在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之前为满足一定的计算机结构要求以及处理方法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所必须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数据选排(解编)、不正常道剔除、抽道集,增益恢复、初至切除等。,第一步:数据解编与选排,数据在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地震 勘探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7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