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一、地貌概述二、大陆区的形态三、大洋区的形态,一 、地貌概述,(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地 面 高 度 分 布,地貌的相对等级:,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大型地貌: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 大陆又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是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 象。.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基础上进一步划分。 为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大陆山地河谷阶地前
2、缘 ,(二)大陆和海洋,1、形态特征和分布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3、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2、大陆和海洋分异,(1) 陆壳和洋壳, 组成物质差异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外层坚硬的部分称为地壳。据研究地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硅铝层(Si占73,Al占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又称花岗岩层。另一部分为硅镁层(Si占49,Mg和Fe占18,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武岩层。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 厚度差异 陆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最厚可达70km左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组成物质以硅铝层为主,
4、厚度可达1540km,其下为硅镁层。洋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组成物质主要为硅镁层,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缺少硅铝层。 地球物理差异 在重力方面,大洋和陆地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大洋深处存在着200450豪伽的重力正异常。而在大陆高山地区则存在着1500500豪伽的重力负异常。,另外洋壳与陆壳的差别是:陆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榴辉岩,莫霍面是包含同一化学组成,不同物理状态(玄武岩与榴辉岩)的物相界面。洋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橄榄岩,莫霍面是区分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的化学界面。,(2)地壳均衡,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的越高,插入地幔
5、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下部越浅。这就是地壳均衡。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释。总起来有两种观点: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深,而地势低的地方,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大地构造 地貌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6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