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赏析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诗词赏析资料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陆游诗词赏析,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字 ,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诗集有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2、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务观,放翁,爱国诗人,剑南诗稿,诗歌鉴赏,鹊桥仙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1,发端三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
3、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用典,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
4、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回答下面问题,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表达了词人
5、的愤懑不平之气。,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运用典故,抒发心志。词人借用贺知章的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既写出了词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词的别称有哪些?,曲词、曲子词(配合乐曲曲调而唱的歌词) 诗余 (“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长短句(句式长短错落,奇偶相间) 又名乐府、乐章、琴趣,从配乐歌词到脱离音乐的独立文体,提问:词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结构单调【为一段,例如梦
6、令】双调【分两段,最常见】上、下两阕【qu】/片三叠【分三段】四叠【分四段】,词的流派(主要风格):,婉约词豪放词,多写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大都婉丽柔美,情景交融,代表人物:柳永、晏殊、 欧阳修、李清照 ,山川胜迹、报国壮志无不入词;激昂慷慨 、意境阔远、气势磅礴,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这些熟悉的诗作是谁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生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
7、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觅封侯:寻觅建立功业以博取封侯的机会。此处是言抗敌之志。2、关河梦断何处:梦寐不忘国事。关:关塞。河:河防。梦断:谓梦也不到。何处:关河不知何处
8、。3、尘暗旧貂裘:此以貂裘陈旧变色,表示长久闲散而无所作为。4、天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汉唐的边疆。此处借指前方。是谓心系国事也。5、身老沧州:陆游万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是谓“报国欲死无战场”之恨也。,写作背景,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
9、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思考:“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
10、),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当年”二字说明什么?,提示: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时至今日,虽然军旅生活依然历历在目,时时入梦,可是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当年”二字表现了词人深深的无奈、惆怅之情及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无限憧憬。,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思考:“觅封侯”汉朝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的典故作者借用这一典故,用意何在?,提示:抒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思考:“觅”有寻觅的意思,用在句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提示:“觅”既传神地写出
11、了年轻词人追求功名的急切,也写出了词人自许、自负、自信和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提示:“关河梦”指的是词人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心愿。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关河梦断何处”一句,语势急转直下,由先前的慷慨激昂,转为伤感悲凉,年轻时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而且也写出了心情的郁闷与惆怅。,悲凉沉痛,思考: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这句应怎样理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思考:体会“未”“先”“空”蕴含的情感,品味该句的佳妙之处。,提
12、示:“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先”字写出了内心的不甘与悲愤,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提示:“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州”并非意在叹老,只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谁料”二字
13、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感叹自己被迫退隐。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体会文章结尾“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结合注解,了解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忆当年对敌的场景;梦旧日战斗,醒来发现战袍早被尘封的场景;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万里觅封侯: 东汉班超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他出使西域,使葱岭以东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因功封为定远侯。此借指立功报国。 尘暗旧貂裘: 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弊”(战国
14、策秦策)。这里则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长期闲置而功业未成。,理解词中的典故,思考,1、这首词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这首词使用了什么表达手法?,1、 本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国忧的英雄形象。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以“当年”领起,再现往日驰骋疆场的壮志雄心。“觅封侯”,封侯并非目的所在,乃是杀敌报国、收复河山之志也。“觅”岂是等闲之寻,言其报国志向之切、之深。“匹马戍梁州”一派卓尔不群之气,呈现气吞万里之势。,昔日英雄豪气早已半消磨,而今早已远离呈志的前线,身着旧色的貂裘,在悄无声息的掩饰一颗不已的壮心,空有无所作为的感叹。作为一位赤心报国的英雄,闲散
15、的生活该有多么的难熬啊。这岂能以惆怅言之。,下片转抒悲凉之气。 “当年”的豪气,如今的消磨,形成对比,“胡未灭,鬓先秋”又成了对比,再现了生命短暂而事业难竟的悲剧叹惜。“泪空流”,一个“空”字,让我们想到作者仰天长叹的万般无奈,是失望,是痛苦,更是对不思收复故土的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谁料此生”,一股悲凉之气骤生,报国之志有谁能理解,又与昔日的宏志相衬,更显今日之失落,无奈只能怀瑾握瑜,抑郁而终,这该是多大的痛苦啊!,2、这首词成功地使用了对比,将“当年”的英雄气概与今日的无为之态对比,将“胡未灭”这一未竟的事业与“鬓先秋”这一易逝韶华对比,表现作者无限感概。 词中变现了作者身老未忘国忧,暮年
16、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凛然不可侵犯的崇高美。,找到文中形成反差的词句,“万里”与“匹马” 突出作者当时作战的英勇气势“当年”与“今日” (梦断)对比, 突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痛。“心在天山”与“身老沧洲”对比 突出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悲凉化为沉郁。,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词中蕴涵了炽热的爱国之情,运用对比手法:(鲜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镜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
17、而自己废弃荒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 游,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解 题,书:愤:,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千载谁堪伯仲间,解释加点的词:,渡口,兄弟,引申不相上下,豪壮的气势,2、请写出诗的各联的内容,再用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
18、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
19、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3、探究题: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愤懑”,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些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应如何理解?,颔联后面省略了:指挥这两场胜仗的将领张浚、吴璘不久都被撤换、贬官
20、。作者也受到罢官还乡的打击。说明:,首联后面省略了: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收复国土的事实。,朝政黑暗,4、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书” 。)颔联(“书” 。)颈联(“书” 。)尾联(“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A忧愤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5、作者忧愤了什么?,国家,朝政,自己,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1、激昂中透着悲怆。,第二联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6、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6、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我有心,天不予!,“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
22、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延伸拓展】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写作背景,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23、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
24、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诗句翻译,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
25、会有人叫卖杏花。,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整体感知,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诗人以轻松的形式写自己百无聊赖 的生活,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风
26、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临安春雨初霁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
27、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
28、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美丽的春色。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而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
29、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B,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
30、并非直接蕴藉其中。,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
31、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6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