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ppt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ppt(3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课件,资本论选读,精选课件,上课形式,学生分组;教师每节课安排阅读任务;学生课前阅读,课上讲述、回答问题;教师评析、打分、讲解;学生回答问题;联系现实问题讨论。,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资本论全书共四卷,4690多页,300多万字。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出版了三卷,后人又断断续续花了70年时间才出完四卷。我们一般看到的是三卷,长达2465页,近180万字。在校期间读完,特别是用目前这么少的课时讲完,十分困难,因此,我们用的是资本论的节选本。,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一、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批评与资本论的关系。
2、 3、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资本论的传播 1、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140多种版本,千年风云人物、千年伟人。 2、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蔡尔康、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李大钊、陈启修、王慎明、潘东舟、吴半农、郭大力、王亚南等。,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学习资本论的意义1、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2、资本论仍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3、资本论发展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一共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
3、题。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怎样学习资本论 1、认真阅读原著。 2、理论联系实际。,精选课件,第一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67年,共14段,说明了五个问题:1、指出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搜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计划写一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计划出6分册: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资本出版了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撰
4、写资本论。2、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必须用抽象法。 所谓抽象法,就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精选课件,第一版序言,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里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资产阶级阻碍科学的研究。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精选课件,第二版跋,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讲了四个问题:一、指出第二版的修改情况。二、资本论的创作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5、的丧钟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精选课件,第二版跋,三、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这段话包括5层意思:马克思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在于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马克思要证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性;社会运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律。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去阐明社会形态的更
6、替的。,精选课件,思考题:文中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原文理解:P38第2段最后一句。 P38第3段。 P39第1段第二句。 P42第3段最后一句。,精选课件,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1、体系结构和内容这一卷共七篇25章。从体系结构来说,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原文三章,都作了节选),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商品、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原文共17章,这里节选了7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考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是本卷的核心和主体部
7、分。,精选课件,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部分(第七篇,原文共五章,这里节选了其中4章的部分内容),这部分考察资本的积累过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方法本卷着重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发展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精选课件,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3、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第一卷所揭示的m起源和本质,构成资本论的核心。没有m生产,就不会有m的实现和分配。第一卷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全部资本论的主题。,精选课件,
8、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一、教学课时 6课时二、研究对象:商品和货币。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商品和货币先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起点;只有从商品分析开始,剖析劳动产如何取得商品形式,商品形式如何采取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又如何取得货币形式,才能进一步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本篇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三、体系结构(本篇三章,全部作了节选)。第一章着重分析商品价值的质和量及其表现形式,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第二章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揭示货币的本质。第三章,分析
9、货币的各种职能。四、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到综合的方法。,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E、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篇学习,使学生 了解商品的内在矛盾、价值的本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货币和起源和本质; 掌握货币的职能。F、本篇教学重点 价值的质和量;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流通规律。,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G、本篇教学难点 商品拜物教; 简单价值形式。H、内容介绍,精选课件,第一章 商品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剖析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
10、析: 使用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使用价值的作用和特点。,精选课件,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三、商品的价值 (1)交换价值 (2)价值实体,即抽象的人类劳动 (3)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精选课件,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二、具体劳动及其特点:含义: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即在一定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下进行的劳动。 特点:
11、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c、劳动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精选课件,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一般人类劳动,以简单平均劳动计量;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使用价值是质的区别,价值是量的区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任何劳动都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就是要研究货币的起源。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一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相
12、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通过等价形式的商品来表现。价值形式两极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价值表现中的地位。,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麻布和上衣撇开量的关系,是同质的,都具有抽象劳动的性质,都是凝结的抽象劳动。但是,两个同质的物(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另一个成为表现价值的材料。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
13、值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价值量的相对表现随两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大致有四种情况。(3)等价形式含义。三个特点。重点解释第三个特点。(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简单价值形式的实质: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矛盾通过两个商品的外部关系表现出来。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20码麻布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1/2盎斯金 其他商品(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从质上看,这个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量上看,消除了不同商品相交换
14、的价值量上的偶然性。,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特殊的等价形式 每一种其他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种种具体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等价形式的缺点;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的总和中,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C、一般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20码麻布 1/2盎斯金 其他商品(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
15、因此,麻布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精选课件,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D、货币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1/2盎斯金 20码麻布= 其他商品=前两种形式的变化都是本质的变化,而货币形式的出现,只是因为金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的金,原来就是商品。价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精选课件,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心是阐明价值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社会关系。1、商品拜
16、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因此称为商品拜物教。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自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的神秘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重点解释75页最后一段。在这里,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精选课件,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P76)。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离开商品生产的社会,商品拜物教就不存在了。在这里,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的劳动作了预测
17、(P7879)。,精选课件,第二章 交换过程,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一章第三节相同,都是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但考察的重点不同。第一章第三节是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考察,着重考察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说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侧重于抽象的逻辑分析。本章则分析交换过程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金银为什么会成为货币以及货币的本质,侧重于历史分析的方法。,精选课件,第二章 交换过程,1、商品交换的开始和商品生产的发生。(1)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私有制;二是社会分工。(2)商品交换产生于共同体的尽头,即从一个共同体与另一个共同体交接的地方开始的。2、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
18、程。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求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特殊商品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形式。这种货币形式,最初是偶然的,大体以两种物品为对象:一种是最重要的外来交换品,一种是本地可以让渡的重要产品,最终转到贵金属身上。,精选课件,第二章 交换过程,3、金属货币的产生和特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货币的本质及其特点(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是特殊商品。(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从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来说,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从它所具有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来说,它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
19、通,第一节 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 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不能直接表现;价值有一个外在的表现尺度,这就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如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通过价格。 a、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 b、价格和价值之间量的背离。 c、价格和价值之间质的背离。,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2、价格标准含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第二节 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的形态变化形成商品流通 交换过程是一种物质变换过程,它是在两个互相对立和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 WGW,精
20、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1 、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WGa、这一形态变化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完成,受到伤害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b、商品转化为货币会遇到的困难: 使用价值是否为社会所需要;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使每匹麻布包含的劳动时间都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麻布的总数仍可能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2、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GW。这一形态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3、商品的总形态变化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由WG(卖)和GW(买)组成,包含四极和三个登场人物;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组成的循环,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每个商品的循环同其他商品
21、的循环结合在一起,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4、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b)货币的流通1、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什么是货币流通;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的反映。2、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C)铸币。价值符号分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采取的形式。1、铸币的产生。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
22、值的金属货币。(1821年,1英镑等于7.322克黄金。中国清末、民国银元一般重26.8克左右 )在流通中,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分离,这种分离就产生了一种可能;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2、纸币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之所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原因。,精选课件,精选课件,斜肩弧足空首布,精选课件,五铢钱,北宋通宝,天平天国通宝,精选课件,精选课件,北宋的交子,精选课件,会子,精选课件,咸丰钞票(银票),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三节 货币前面的两个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产生后就具有的职能。而本节所说的三个职能,是货币产生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
23、来的。(a)货币贮藏1、货币贮藏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货币贮藏者。货币贮藏职能的发展 a、朴素的货币贮藏 b、商品生产者的货币贮藏 c、社会权力的货币贮藏,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贮藏发展的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无限的,因为它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从量的方面看,每个货币的购买手段又是有限的,这种质和量的矛盾推动着货币的积累。 2、货币贮藏的作用 “蓄水池”,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b)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的产生:是商品流通发展、买卖分离的结果。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特点: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买卖过程的两极上;商品形态变化
24、的过程起了变化,先完成第二形态变化,再完成第一形态变化。3、支付手段产生后货币流通规律的变化,流通中所需要 的货币总额等于: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加到期的支付总额 减彼此抵消的支付4、支付手段带来危机的可能性,精选课件,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5、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引起信用货币的产生:债券、汇票、本票、支票。 超出商品流通的领域:地租、赋税。 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增长了。(C)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的职能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 作为单方面的国际购买手段 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体化物,精选课件,第一篇 思考题:,1、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
25、现代遇到挑战,并谈你的认识。2、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含纸币流通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与西方货币公式进行比较以及谈你的认识。,精选课件,第二部分(第26篇)剩余价值理论,A、教学课时 6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 了解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了解资本家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的手段; 资本主义工资理论。C、本部分教学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工资的本质。,精选课件,第二部分(第26篇)剩余价值理论,本部分教学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工资的本质D、本部分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选读 完整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6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