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封建制度.docx
《第12课封建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封建制度.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课 封建制度朱家角中学 邢辉教学目标1. 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理解西欧封建制度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理解采邑改革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等级君主制的内涵和特征,理解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2. 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的阅读,了解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从图片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史实的方法;通过了解等级君主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影响,初步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能力。3. 认识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呈现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
2、过程和特征难点: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多元因素;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与影响说明:1本课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第一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和史实上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感受欧洲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所以,对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的讲述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打下基础。2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与封建制度本身的内涵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从封建等级制发展为等级君主制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由于教材编排等缘故,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讲请这一演
3、变的背景和影响,把握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西欧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是本课又一难点。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说明 联系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设问:“当风雨飘摇中的西罗马帝国消亡后,欧洲历史将会如何演绎呢?”引导学生回忆已有历史知识,得出结论:“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古代历史嘎然而止,封建制度悄然而至。”也就是本单元题目所说的“中世纪”开始了。2讲授“日耳曼国家的演变”。结合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理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历史进程,对典型的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区域范围具备必要的空间概念。 先出示西罗马帝国灭亡形势图,设问:“随着日耳曼人征服的深入,日耳曼人
4、的一支法兰克人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形式发生怎样的急剧变化?”引导学生回答:“由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 再出示三张呈现法兰克王国发展演变的历史地图,以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扩张及法兰克王国的分裂的进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法兰克王国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并让学生理解正是在日耳曼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萌芽。3讲授“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本环节是落实本课重点知识内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从新材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出示文字资料,让学生归纳影响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强化学生从新材料中获取
5、有效信息的能力。一方面,由学生结合对第8课内容的回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解释隶农制,理解罗马因素对西欧封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由教师分析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强调解体中的氏族制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克洛维及其亲兵破坏氏族公有制,成为大土地所有制者,氏族自由农民逐渐农奴化。综合两个方面,使学生理解正是两大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了西欧封建制度。讲述过程中可插入图片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基督教会是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像一条精神纽带,把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有效结合在一起。其次,进一步从封建制度的内涵上探讨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见资料附录“第3环节”)探讨问题
6、:“哪些人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哪些人沦为农奴?”让学生从经济角度理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使学生认识西欧封建经济的两大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再次,通过分析采邑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确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教师先出示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的历史图片,设问:“这个画面反映了法兰克王国的哪一个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答:“采邑改革。”教师补充史料,对采邑改革内容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归纳,采邑改革的实质就是变无条件的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然后分别分析采邑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先分析分析经济影响,强调采邑改革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过程,促使西欧封建制于公元11世纪基本确立。再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封建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6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