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工程硕士教育研讨会的演讲稿.docx
《某大学工程硕士教育研讨会的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学工程硕士教育研讨会的演讲稿.docx(2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 汪劲松各位老师:今天,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在此召开了。首先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和在工程硕士教育领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一直把教书育人当成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如何发扬我校重视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进一步推进作为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如何在工程教育中教书育人,关系到我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本次会议一是要总结工作、理清工程教育的思路
2、,二是要统一思想、加深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三是要抓住重点、着力推进工程教育。下面,我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就工程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一同交流。一、坚持和发扬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人才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历史长久。解放前,学工救国、以工兴国,清华造就了我国一大批工业界、工程界的杰出人才。解放后,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枚高纯度单晶硅、第一台电视发射机、以及震撼世界的两弹一星,都凝聚着一大批清华工程人才的汗水。清华因此也被社会美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一步注重教育与工业的联系,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推出了一系列包括SRT计划在内
3、的旨在促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研究能力的举措,在空空导弹研究院、上汽集团等重要企业陆续建设了一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学生们在工程教育中理解工程,了解行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增长才干,修炼素养,感悟人生哲理,激发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远大志向。去年闭幕的第22次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把我校宝贵的工程教育的育人传统通过实践教育继续发扬光大。1996年,作为首批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教育正式起航。十年来,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工程前沿、服务重点企业、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4、与定位,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确立。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清华大学为企业输送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我校工程硕士培养已涵盖了电力、水利、环保、石化、建筑、汽车、铁路、军工等国家重要行业。截止今年七月,我校已拥有25个工程领域,25个培养院(系、所),累计招生6182人、授予学位2962人,为百余家重点企业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的上”的工程硕士。以20022005年为例,我校受企业委托共举办工程硕士生班81个。其中,国有大企业人数占总人数的50%,国防军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7.3%。事实证明,我校培养的一些工程硕士已开始在我国最高水平和最具影响力
5、的工程建设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中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二、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式办学需要工程硕士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忽视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美国“没有从国家角度足够注意研究生院在满足国家对科学家与工程师需求变化中的作用”,“没有高级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清晰的人才资源政策”,“简单化地断定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学术研究人员”等意见,呼吁要强调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方向改革。MIT提出了“回归工程”的理念,其工学院院长更是明确地指出:“我们正在召回工
6、程的灵魂”,强调教育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教育要为工程创新人才服务,给美国高等教育界以很大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重视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工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看,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侧重于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对此,教育该如何应对?学校该如何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着重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认为,在创新型人才中,主要包括原始创新人才、集成创新人才和
7、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因此,清华大学硕士层面的培养要学术、职业、应用多模式并举。既要面向科学前沿,培养原始创新人才;也要面向企业,培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以全面落实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时制定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全面到来之际,教育早已越过校墙,延伸到社会乃至全球各地。校园围墙只能从物理意义上区分大学的内外。MIT对全球免费开放的网络学堂就是很好的例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开放式办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特征。这是因为,第一,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需要科学、技术、工程和市场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需要学校开放式办学,与科研界、工业界、
8、工程界保持持久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第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三大职能。这些职能正是通过学校的开放式办学集中得到体现。工程硕士是一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学位教育,是一种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培养的学位教育,是一种将学校三大职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学位教育。因此,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学校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学习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校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不断发展。所以,积极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是我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三、今后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从去年11月我校开展了主题为“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深入工程一线
9、、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的全校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调研与研讨,大家一起总结经验、加深认识、共谋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关于加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工程硕士教育目标、办学定位、学位要求、课程建设和论文工作等培养各环节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本次会议,大家再对此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也希望各院系对照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落实。下面,我针对近期需要抓的重点工作谈几点具体意见。1. 秉承工程教育传统,进一步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其中一点是,重要企业中毕业
10、于清华的工程硕士依然偏少,清华工程硕士品牌在重要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清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的引领作用还需加强。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走自主创新之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是应对挑战的根本之策。可以预见,在今后十几年内,一批研发型的企业将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必将会提出新的需求。秉承工程教育传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发挥我校的领域优势和特色,研究制订工程教育发展规划,与重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培养输送更多的工程硕士人才,是今后相当一
11、段时间内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2. 按照工程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高等教育问题特别指出,“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对于工程硕士而言,更应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考虑问题。我们认为,现代工程师应具有四方面的能力:一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实践应用的能力,三是研究创新的能力,四是沟通组织的能力。以上四个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有四个转变。第一,从注重按学科设置课程
12、转变为学科兼顾行业需求建设课程;第二,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寓理论于应用实际之中;第三,从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互动研讨问题;第四,从注重教了什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总之,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要求的视角,来审视并抓好培养工作。建立以行业、学校、学生评价为核心因素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培养质量。3.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深入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既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复合式是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工程研究与市场开拓相复合的德智
13、兼备的人才;应用型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与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一个工程人才,仅仅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是难以成长为驾御工程复杂问题、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的。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要求我们积极深入工程一线,以适应企业自主创新为目标,认真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工程硕士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要研究合理的师生比例,建立动态的生源规模调节机制;要完善适合工程硕士培养需求的包括图书馆、网络学堂等教学支撑系统;要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支持教师在课程建设、论文指导中下更大的力气;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中投入更多精力。老师们、同志们,相信在全体教师
14、和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清华教书育人的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工程教育传统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推进,清华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将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陈皓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经过10年的教育发展与实践,已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增强企业实力发挥了作用。应该说工程硕士教育是符合国家
15、整个发展需求的,特别对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适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时代要求工程硕士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十年动乱,我国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受到重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从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状况看,当时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存在着培养单位数少、培养实力较弱、学位类型单一、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理念尚在摸索等问题。在八十年代中前期,80的工科研究生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以补充严重短缺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只有少数到企业就业的工科研究生,也存在着偏理论研究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高层次
16、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企业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适应的矛盾相当突出。尽管教育部门也采取了诸如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保留入学资格等一些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1984年,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向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教育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随后的十三年里,相继启动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全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和部分重点高校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1997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正式设置。十三年的历程,是认识上逐步加深、理论上逐步明晰、经验上逐步积累的过程。具体地看,来自企业的工程类型硕士生与工学硕士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一是事业心、责任感、联
17、系生产实际的工作作风比较突出;二是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三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位论文结合工程实际,研究成果的转化迅速,企业收效明显;五是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培养单位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得到扩大。理论和实践均充分证明,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工程类型硕士从侧重学术研究的工学硕士的培养框架中区别出来;有利于明确与职业资格的联系,引入行业协(学)会的合作与评价;有利于高校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适应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较快地获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和拥有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
18、员的成长。十几年来,工程硕士教育快速发展,由起初的9所院校,年招生几千人,发展到今天的205所院校,年招生4万余人,在校生超过12万人,为5千家企业培养一大批工程硕士。十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工程硕士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是教育研究和实践检验的成果,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二、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评价工程硕士教育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和一个如何看待的问题,即一个客观存在和一个主观认识的问题。与一个单纯的产品质量观不同的是,教育质量观有一个理念的问题。正如人生观、世界观一样,教育质量观实际上是人们看待教育质量问题的立场、认识、观
19、点的总和。要使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更趋于客观真实、使我们的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就是学校从选材到加工制造出的一个产品。宏观上人才产品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传统上习惯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但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一个人才产品的全面评价应包括材料本身(学生)、制造者(学校)和使用者(用户)三者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人才产品的评价,也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生感受与体会(自我评价),二是用人部门评价(外部评价),三是教育系统的评估(内部评价)。 从目前对企业、工程硕士生调研和学校进行
20、的工程硕士培养评估看,从教育质量专题研究得到的结论看,来自工程硕士生的评价主要是,知识有收获、能力有提高;来自企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是,企业普遍认可工程硕士教育,对学校培养的工程硕士表示欢迎,认为工程硕士对企业的贡献优于工学硕士;来自学校的评价则主要认为工程硕士生学习态度较好,但课程学习、尤其是公共课程知识与工学硕士相比较差,理论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指导教师学位论文研究指导不到位,有进校6个月的要求难以实现的。我们认为,学校从学习的角度在看,企业从实际贡献在看,工程硕士生从自身是否有收获在看,三者都没有错误,但正确的质量观
21、是具有多因素的系统性、多方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变化的相对性。正确的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观,不能是简单的一个尺度,一个坐标,一个模式,而应是多角度、多维度,归根到底,应从包括用户、学生和学校三者全面地看,而不应仅仅从学校的角度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我们国家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前进中找出适应我们的方式和方法来,才能保证质量,才能被社会所接受。10年来,我校许多院系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有的院系建设了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特色课程。比如,有的工程硕士生谈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激发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使理论易于掌握,学后就能用得上。”例如,神州系列某新型号飞行
22、器薄壁壳体中焊接成型的变形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航天一院某厂、机械系工程硕士李德成通过对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课程的学习,将所学数值模拟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功地控制了薄壁壳体焊接变形,使焊接成型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得到发挥。有的院系通过加强学位论文各环节的工作,保证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同时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工程院高工、水利系工程硕士刘庆亮,在导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用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设计中,成功地解决了设计中高流速、高含沙流、低水位要求大泄量和重复利用导流洞等难题。不仅解决了工程总体布局的困难,还节省投资约3.8亿元。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总体
23、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本人被水利部授予“小浪底工程建设功臣”。我校对于工程硕士教育定位的考虑是:保证我校在国家工业界、工程界的影响;通过探路、摸索,不断取得经验,为国家建设、社会服务做贡献;为我校工科发展创造条件,获取工业界、工程界的最新信息。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衡量一个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反映时代的特征,是否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工程硕士教育诞生到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点。工程硕士教育今后的发展,仍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与当前的发展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要与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满足学校和学科
24、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并起到促进三者相互协调、健康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已跃升世界大国的行列。随着工学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企业类型不断丰富,正在从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向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企业类型转变。这也导致了企业用人观念正在从选人送人逐年培养,向设岗招考竞聘上岗转变。因此,在存在挑选企业骨干进一步到校深造的同时,企业将更多地在劳动力市场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人力资源。这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生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高,引发侧重理论研究的工学研究生的培养融入更多的工程应用。截然分明的工学与工程的界线趋于淡化。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特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大学 工程硕士 教育 研讨会 演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