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临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docx
《有关临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临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2007-10-24 21:30:30发布者:文字大小:【】【】【】 最近,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提速发展,跨越赶超,努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立足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认真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研工作。总的概况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区镇街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在正确引导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目前我区共有农业人口122.5万人,承包土地农户37.1万户,承包土地面积111.7万亩。据典型调查和面上统计,截止2007年4月,
2、全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4.1万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2.6%,涉及农户4.3万户,占总农户的11.6%。在土地流转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并以租赁和转包为主。据调查,我区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有租赁、转包、入股、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租赁和转包形式为主。1租赁。全区土地流转中,租赁面积达7.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1.7%。采用这一形式的一般是企业和外来业主等较大规模土地流转。如合川业主陶化民在古楼镇租赁土地750余亩,种植枇杷每亩每年租金600斤稻谷。类似业主古楼镇至少有20余个,在业主的带动下,形成古楼镇万亩枇杷产业带;又如重庆鞍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铜溪镇鞍子村租赁土地4
3、92亩(第一期)用于种植花卉和开展农村休闲旅游,每亩每年租金450斤稻谷,同时,还帮助解决出租土地农户劳动力剩余的就业问题。这种流转形式,手续比较规范,租赁时间较长,租金普遍较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租金要高,租赁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效益较好的蔬菜、药材、水果、花卉、粉葛以及开展农村休闲旅游等。2转包。全区土地流转中,转包面积达5.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5.9%。采用这一形式主要是外出务工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它农户或委托其亲友代种等,一般流转期限较短,流转面积较小,手续简单,往往只是口头协议,租金较低或无偿耕作。3其它形式。主要包括转让、互换、入股等。全区这类形式的土地流转面
4、积为1.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2.4%。二是土地流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未取消农业税前,一些农户为了完成税费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补偿”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效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实行种粮补贴,土地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不论是村社集体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三是企业和业主流转的趋势开始凸现。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鼓励推动下,起来越多的企业和外来业主,专业大户在农村大面积集中成片租赁农民的承包土地用于发展农业
5、产业化经营,这些企业和外来业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主要从事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生产经营,不仅支付的租金标准较农户之间的流转租金标准高,而且还为当地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和观念。如隆兴镇返乡青年李万明创办了重庆万源禽蛋食品公司,2003年起在该镇佛珠村租地10多亩,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绿色蛋鸡饲养基地,饲料蛋鸡5万只。同时,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10多户养殖户加盟,每户饲料蛋鸡5000只,使全镇绿色蛋鸡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同时,计划在永兴村租地100亩,建立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发展标准化白鹅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万只。二、农村土地承
6、包经营权流转取得的成效调查中多数干部群众认为,土地流转对于转出土地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劳务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户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增加收入。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一家一户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既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合理
7、解决了土地适度集中的矛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古楼镇枇杷产业通过业主的带动及辐射,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枇杷产业带。又如渭溪河马果业合作社,采取社员土地入股,规模种植经果林,入股农户102户,面积2200多亩,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既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据统计,全区2004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数为285505人,2006年底增至344594人,两年增加58089人,增长20.35%。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
8、,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一般每亩每年可得到600-800斤不等的稻谷折价收入,纯收益高于传统作物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和外来业主通过租赁土地,还能为本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重庆云生食品饮料厂租赁钓鱼城办事处思居村5社土地30余亩,除每年每亩付给800斤稻谷折款外,还解决20多人在工厂上班,每月收入800-1000元。四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企业和业主带动农户,可解决农民有地无资金、无技术等问题,通过公司+农户、企业或业主+农户,促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了土地资
9、源的充分利用。三、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各镇街发展不平衡,操作不够规范,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规范。表现在: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口头合同多,书面协议少。特别是农户之间的流转大多没有签订协议。如太和镇石墙村一社施元腊与施元学兄弟之间第一轮土地承包后,为了耕作方便,双方互换承包地1.26亩(未签订书面协议和在合作社备案),到1994年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时,合作社按双方调换后
10、的土地核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直相安无事,直至2001年。2002年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加之家庭琐事,兄弟俩反目成仇,用坡耕地调换山脚地的施元腊觉得吃亏,遂提出将原调换的承包地调换过来,以至发生纠纷;2、土地流转期限过长。少数地方企业和业主租地开办工厂和农家乐租地期限超过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的剩余年限。如南津街道办事处花园村3社社员杨长荣等与业主王茹林签订的流转合同,长达50年;3、土地流转主体错位。土地流转的主体应是承包农户,而少数地方是村社合作组织。如云门镇大碑村沈家大沟葡萄园,因涉及4个合作社200多农户,300多亩耕地,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将社员的承包地租回,转包给
11、镇农技中心,再由镇农技中心租给业主。期限从2001年至2021年,业主每年每亩按700斤稻谷按当年价格付给农技中心,农技中心付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兑现农户。 由于业主经营不善,只兑现了2001年的承包金,2002年-2006年业主一直未兑现承包金,折款70余万元,而社员只认政府(农技中心),不认业主,要求到时兑现承包金,云门镇政府为了平息矛盾,稳定社会,只好连年买单。4、擅自改变流转土地的用途。有的业主租用农户土地不是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而是修厂房办企业,如果出现经营风险,农民很难收回土地,即便收回也难以复耕。二是土地纠纷增多。随着农业税的免征和扶农政策的优厚,农村有的地方再次出现了“要地热”
12、,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农村土地纠纷急剧增加,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2006年全区发生土地承包纠纷360多起,其中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达240件,占土地纠纷的67%。其主要原因是:1、少数地方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后出生的人口按“等轮子”的办法没有得到承包地;2、结婚迁入的人员没有得到承包地;3、以前由于全家外出没有人耕种土地,又无法联系上导致土地撂荒之后合作社将其承包落实给另外的农户承包;4、农户之间互换地耕种,没有形成书面合同,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征占用后,受利益驱动,一方以土地经营权证落实给自己的为依据要求换回来的;五是在以前要征农业税时,觉得种地没有什么收益
13、,自愿交给合作社而没有形成书面依据,现在又要求收回原承包地的。比较突出的是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农转非”人员已退承包地,由于利益驱使,重新要回承包地问题,矛盾日益加剧,有的甚至大动干戈,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至07年4月30日止,全市已有16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到区农经站上访,诉诸法律的案件有10余起。目前,盐井镇塘坝村因草街航电淹没赔偿问题,有64户,一八0余人正在群访,要求政府退回原收回的承包地或领取土地淹没补偿款。此外,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农经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后,农经管理职能弱化,一些乡镇根本没有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
14、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是纠纷增多的另一原因。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范围窄小,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2006年我区外出务工劳动力34.5万余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6.5%,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三八”式劳力结构。据统计,全区撂荒面积1.6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4%。四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我区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
15、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者。还没有形成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镇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农经公务员挪作他用,专人不专事,人员较少,职责不明,且兼职较多,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农户想转出土地,但又怕失去土地承包权,有的地方在引进业主,签订合同和为业主提供必要支持等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工作。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各地要根据农村土
16、地承包法以及中央和重庆市有关文件精神,抓紧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扫尾工作,做好土地经营权证核、换、发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台账。同时,要适应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流转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速推进农业向规模化 、现代化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和办法。针对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如下工作:1、提高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是关系到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大局的一件大事,在引导和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和各项开发中,要始终坚持家
17、庭承包经营地位不动摇,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3、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按规范程序进行,避免随意性,土地流转关系确定后,应当签订合同并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和村社备案。4、规范企事业租赁土地行为。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要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避免租赁土地进行非农业经营,损害农民利益。5、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环节
18、,要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机制。可试行在乡镇依托农经管理部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建立土地托管站,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开展土地流转的需求服务,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如2004年钓鱼城街道办事处成立的钓鱼城办事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所在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1、要充分认识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要性。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持农村稳定的制度基础。就当前反映出的问题看,一方面是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法律意识薄弱,对此
19、,各级党委、政策要组织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系统掌握土地承包纠纷的信息,充分认识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任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2、正确把握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则。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必须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对法律和政策已有明确规定的,应坚决按规定执行。对没有具体法规依据的土地承包纠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事实,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本精神,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按照民主协商
20、、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处理方式,妥善化解矛盾。要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除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不得收回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收回的例外)。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只要在土地二轮承包中获得了承包权,就必须将承包土地还给原承包农户继续耕作。对“农转非”人员重新要地问题的处理,政法部门要和政府协调解决,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主要反映在执行政策和法律的分歧上。即: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包括合川市),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
21、经营权或者允许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1994年完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工作中,合委发199441号文件即:中共合川市委、合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土地承包和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意见规定,“对农转非的人和死亡绝户的承包地、自留地,应由集体收回,重新发包或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开发、经营”。从1994年到2003年全市各镇、街道办事处对农转非人员的承包地均实行了集体收回。目前,全市发生这样的纠纷有60多起,面将逐渐扩大,对这类纠纷的解决,我们主张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就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前“农转非”人员的土地问题仍按照合委发199441号文件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农转非”人员的土地问
22、题按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执行。但这类纠纷,一旦诉讼到人民法院,法院主张完全按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执行。如原钱塘镇三元村8社社员刘代琼(现住合川市合阳办事处蟠龙路一八#2-1)全家3口人,于2000年1月3日全家农转非转入合川。土地无人耕种,税费无人承担。2002年1月7日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将刘代琼的承包地收回,重新发包给本社社员卢红梅耕种。2003年上半年由于修建合武高速公路占地,恰巧占用了刘代琼退回并发包给卢红梅的部分土地,刘代琼觉得不平衡,以此为由,将合作社作为被告,卢红梅作为第三人于2005年告上法院,合川市人民法院以合川属县级市,按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
23、土地承包法为依据,判决刘代琼继续有权承包土地,违背了合川市委199441号文件精神。目前,这类诉讼案件已发生10余件,审结6件,农户胜多败少,但同类性质的案例都有胜、有败,无法理解。如若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对这类纠纷如何正确解决,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四是强化管理服务。建立区土地流转信息库,各镇街成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镇街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强化区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妥善解决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具体问题,各镇街农经专职干部至少要保证2-3人,不能全部将农经公务员挪作他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
24、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五是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合川委办发200314号文件。即中共合川市委办公室、合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速土地合理流转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镇街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临海市 农村土地 承包 经营权 流转 情况 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