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企业的角度看WTO.docx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看WT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从企业的角度看WTO.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日本看中国中国力量改变日本2002/10/01 【日经BP社报道】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目前,在日华人已超过38万,其中在工厂和农场劳动的研修生有5万人,在大学、专门学校学习的留学生有9万人。这些“在日华人”对日本企业的生存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从东京出发沿关越高速公路向西北方向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位于雄伟的赤城山脚下的群马县利根沼田地区,受高原凉爽气候影响,这里盛产蔬菜。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几个外国年轻人正汗流浃背地默默劳作。当看到我们走近时,便亲热地和我们打招呼。他们是来自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外国研修生。 近年来,在日本蔬菜种植区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接收研修生的援助团
2、体国际研修合作组织透露,在该组织的帮助下,2001年来日研修生中有一八87人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数字为1997年(498人)的四倍。 目前日本菜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通缩的压力下,高成本体制下的日本农被迫与廉价进口的蔬菜展开价格大战。尤其是近几年,人工费仅为日本1/20的中国蔬菜进口量急剧增加。去年四月,在自民党农林派议员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和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进入今年以来,中国产冷冻菠菜屡次被检查出残留农药超标,日本消费者中出现了不愿购买中国蔬菜的苗头。但日本国产农产品也接连发生了疯牛病、伪造产地和向果实喷洒无许可农药等违规事件。 然而面
3、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一日本经营者却非常自信地断言:“日本蔬菜产业完全有能力抗衡中国”。他就是从事有机蔬菜大规模栽培的“绿叶农场(Green Leaf)”(群马县昭和村)场主泽浦彰治(38岁)。 同中国竞争并非坏事 “如果我们能以灵活的思路开发出中国无法效仿的技术,蔬菜生产就会成为一项大有前途的业务。日本农业之所以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是因为日本农民有一个老观念:农作物只要种好就行了,别的就不用考虑。受此影响,日本农户懒于进取”。 泽浦在赤城山脚下种植了25公顷的生菜和白菜等多种蔬菜,直接销售给大型连锁餐饮店。同大型企业签订供应合同一方面确保了稳定的购货量,一方面节省了流通费用。泽浦同时还推出了多项灵
4、活措施,如让保鲜货车直接开进菜地装货,以保持蔬菜的鲜度和味道。即使在中国蔬菜的进口急剧增长的时期,泽浦凭借削减成本、提高附加值和确保安全性三项措施,确保了其销售的增长。就这么一个12年前由一家三口人创建的农场,其销售额去年已经达到了2亿8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但泽浦也有其难为之处。这就是日本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和老龄化,使得劳动人手不足问题日趋严重。 泽浦的农场现在雇用8名外国人,他们是绿叶农场保持竞争力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廉价劳动力。在日本政府许可的一年研修时间内,接收方必须负担食宿费等基本生活费用。一年以后可以转为最长为期两年的技能实习,但是必须发放日本最低工资法所规定的最低薪金以上的
5、工资。 “因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导致的误解、麻烦等这些无形成本也不低。仅就费用而言,或许还是雇用日本临时工更划算一些”(泽浦)。 同大型连锁餐饮店等缔结合同后,为了保证稳定的供应量,需要一定的人手。但是,蔬菜的含糖量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最高,因此收获工作需要在一大早进行,就连难以召集临时工的节假日也是如此。更何况当地的年轻人对农业敬而远之。 目前日本为二战后经济最不景气时期,失业率超过5%,但是想要扩大蔬菜贸易却仍然缺乏劳动力。对泽浦来说,最初接收研修生是万般无奈的事情。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尽管期限限定在最长三年,但是研修生们获得的收入是他们在祖国收入的几倍到十几倍。因此他们劳动积极性相当高,
6、就连一些日本临时工不愿意干的艰苦工作也能接受,而且个个都年轻充满活力。受他们工作精神的影响,连那些经常消极怠工的日本人也受到感染,改变了工作态度。 不仅如此,由于召集到了必要的人手,所以在同大企业签署合同时泽浦能够全力以赴争取。因此销售额如愿得到扩大,利润也通过销售规模的扩大得以增加。这样一来,绿叶农场前年首次录用了大学毕业生作为正式员工,同时临时工人数也大为增加。外国人成了扩大日本人就业的催化剂。 “同中国的竞争并非都是坏事,在同外国研修生的国际交流中我们扩大了视野,还涌现出一些新的想法。将来等中国更富裕了,或许该进口我们的美味蔬菜了”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那么我们刚好借这股东风。在大阪经营金
7、属加工业务的山中正和(化名,63岁)正是这么考虑的。 东大阪地区的中小企业云集的街道。从大路一步入小胡同,就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老厂房、仓库、住宅和私人商店。山中经营的山中精密(化名)就位于这里。预制结构的建筑物一楼是厂房,二楼是办公室,这是一个典型的街道工厂。 “由于我们还没有告诉一些客户真情,所以请一定不要公开本公司的名字” 我们一边听着厂方的叮嘱,一边进入生产车间,手工操作的机床一字排开。身穿工作服的年轻工人正在机床上麻利地切割着金属。仔细看去,他们胸前的名牌上分别写着诸如“刘”、“王”之类的姓氏,显然他们来自中国。山口的三家日本工厂共接收了一五名这样的中国研修生。 “虽说是研修生,但在这儿
8、工作的中国工人都拥有或即将学成一流技术。三家工厂中,位于总部的这家工厂只安装手工操作机床,用于加工难度最大的超精密零部件。其中也包括著名美国厂商使用的测量仪器的核心零部件,这里是熟练技术工人的练兵场。” 山中之所以建立这个“练兵场”,是为了将那些已经进入高龄的日本工人的精湛技术能够保留在日本。 最近,数控(NC)机床的性能迅速提高,只要导入最新设备,即使在中国也可以进行精密加工。目前,使用数控机床的批量生产正迅速向中国转移。然而,一小部分试制品和需要特殊超精密加工的零部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熟练工人手工操作。 有助于日本技术的传承 “只要日本各大制造商还把研发基地保留在日本,那么就存在这种需
9、求。正因为日本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日本零部件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迁往中国,所以现在这正是在日本国内增加技术成分、争取订单的大好时机。 山中于5年前起便委托中国的合作工厂物色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他还亲赴中国进行面试,精挑细选研修生。这些研修生勤奋刻苦,在日本熟练工人的指导下,一年以后他们便可成为具有一流技术的工人。尽管经济不景气,但山中精密在日本的三家工厂仍然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正因为山中在日本对年轻有为的中国人材实施技术培训,因此熟练工人充足,确立了足以满足客户任何苛刻要求的生产体制。 不仅如此,接纳中国研修生实际上还起到培育技术继承人的效果。由于车间内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粉尘的气味,加之
10、年轻人同负责指导技术的年长的熟练工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因此以前不少刚进厂的日本工人往往很快就叫喊着要辞职。可是他们同来自中国的年轻研修生们年龄相仿,相互之间是一种共同学习技术的伙伴关系,他们就会想“怎么能输给这些研修生呢?”,因此也会不甘落后,加入到竞争之中。 在山中的练兵场完成三年的进修后,研修生们将返回中国的合作工厂。这时,他们已被培养成熟练的技术工人,能够胜任在中国国内的工作。“我们愿意在与中国竞争的同时,保持合作关系,以图共同发展”。 泽浦和中山这两位在日本同中国竞争的经营者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通过接纳年富力强的外国人,成功地激发出日本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整个企业活跃起来。一
11、旦个人能力被激发出来,那么公司的发展与公司设在哪里、工人来自哪个国家便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了。弱小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一家日本企业就是在这一信念的鼓舞下,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国际化发展。这就是石渡贤一(53岁)的高级音响制造商CEC(埼玉市)。 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只有10名员工的小公司,主要产品为独自设计的面向音响发烧友的CD播放器和功放,并以自家品牌销售。产品的组装分别委托给各国的合作厂商:每台40多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的最高档机型在日本生产、每台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5万元)的高档机型在台湾生产、以OEM(以对方商标生产)形式供应给著名厂商的普及型款式
12、则委托给中国的合作企业制造。 但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说CEC已经相当国际化,但其真正的特色在于技术团队的组成。 广东省东莞市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和AV(视听)产品的工厂聚集地。与CEC有合作关系的香港厂商-雅士电子的工厂就设在这里。在写字楼四楼有一个房间门上写着“CEC Office”,这就是CEC的技术团队办公室。 摒弃“纯日本血统” 8月下旬,距离即将上市销售的新款CD唱机“CD3300”还有一个月,这正是技术人员争分夺秒进行最后调试的阶段。负责开发的有签约工程师、德国Carlos Candeias以及技术部长谷口实、技术课长韩国职员陈锡柱。 Candeias负责CD中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
13、号的D/A转换器电路、谷口负责机械部件及机壳、陈锡柱负责控制旋转和读取数字信号的电路设计。技术队伍中还有两名中国技术员。可以说CEC的产品是德、日、韩、中四国工程师共同劳动的结晶。 石渡并非有意要建立一支多国籍的技术队伍。事实上,CEC的前身是1954年创业、名为中央电机的中型企业,主要以OEM方式为三洋电机提供录音机,同时也生产自家品牌的高档机型。但进入90年代后,因为CD的普及和泡沫经济的崩溃,公司业绩开始恶化。同时,中国的崛起也进一步加速了CEC业绩恶化的进程。96年其音响部门被三洋电机的子公司并购。即使如此,CEC也未能走出困境,2000年春决定停用CEC品牌。 无论如何也要保住CEC
14、的品牌!71年进入中央电机、当时在三洋电机子公司任音响部长的石渡利用退休金和海外代理商等方面的共同出资成立了新公司,买下了CEC品牌。为确保不亏损,职员人数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但作为成熟商品的高级音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区别于其他公司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 石渡解释说:“日本各大制造商均采用分工设计,很少有工程师能独自完成全部的电路和机械部件的设计。为了能够雇用尽可能少的人员开发出个性化的产品,自然要从海外召募人材”。 现已与一名中国女子结婚并定居上海的Candeias说:“在我的故乡德国,比日本早10多年就开始承受源自亚洲的产业外流压力。对我而言,与不同国藉的同事一起工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日
15、本企业也一定能够适应同中国的竞争”。 在中道(NAKAMICHI)和天龙(DENON)等曾经知名的品牌相继破产或被外资收购的情况下,独立闯出一条国际化道路的CEC作为日本企业生存了下来。如果能摒弃非日本人不用狭隘的种族观念,日本企业与中国的竞争才会双赢。日本拥有世界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就是再过10年也未必能赶得不上。有位中国人看准这一点,在日本创建了一家风险企业。 他就是孙大雄(54岁)-真空镀膜设备开发制造商: 光驰(Optorun)的创始人。所谓真空镀膜就在玻璃上形成超薄金属蒸镀膜(光学薄膜)。 光学薄膜广泛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产品中,比如眼镜片、嵌入DVD影碟机激光头的透镜等等。
16、不过,光驰所销售的可不是普通的真空镀膜设备。 近来,伴随信息通信宽带化的趋势,一条光纤中可同时发送多种波长光信号的DWDM(高密度分波多工)技术格外引人注目。光驰是日本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正式投产DWDM的核心零部件DWDM滤波器制造中不可缺少的真空镀膜设备的厂商。尽管该公司是1999年才成立的新兴企业,但在去年营业额就高达3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成为一家高速增长的风险企业。数年后争取股票上市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孙大雄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幼年时随父母移居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乡插队8年。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时,孙大雄考上了苏州职业大学(现苏州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学,
17、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国营制药公司担任制造机械技术员。为了学习新技术,1989年赴日,在埼玉大学研究生院主攻真空镀膜技术研究。 1991年,孙大雄进入日本真空镀膜设备厂商的研究开发部门。1996年起担任项目组责任人,开始全力以赴地进行DWDM滤波器生产设备的研究开发。不过,研究还在开发过程中的时候,公司决定中止这一项目。这便是促使孙大雄决定创业的契机。 “我本人一直很清楚,就自己的性格而言,与经营相比更愿意待在研究室里。但在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我感到日本企业的经营过于保守。鉴于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充满信心,因此决心自己创业”。 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走在最前端的并不是日本,而是欧美,欧美研究人员的
18、层次也很广泛。实际上,在DWDM滤波器制造设备方面处于领先位置的也正是美国与德国的老牌厂商。另一方面,从经营成本的角度来看,比起日本,在孙大雄的祖国-中国,技术人员的人工费与工厂租金都便宜得多。并且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孙大雄都有朋友可以帮他创业。尽管如此,孙大雄仍然把创业地点选在了日本。 “在日本尽管规模小,但却有众多拥有杰出技术的零部件厂商。而欧美根本不具备这么优秀的制造业基础,中国恐怕再有10年也赶不上。如果不是在日本的话,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家公司的”。 真空镀膜设备是由大约2000种高精度金属零部件与电子控制电路组装起来的高科技设备。这些零部件都是孙大雄从日本东京都大田
19、区及北陆等地的约100家公司订购的。 但是除了制造业基础雄厚以外,日本并不是一个有利于创业的国家。日本银行不会向无名的新兴企业贷款,同时就职于大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也不愿意跳槽到风险企业来。况且,光驰的DWDM滤波器制造设备的价格每台都在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0万元)以上,不论技术实力有多强,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从没有一点业绩的风险企业手中购买如此昂贵的设备。 因此,日本国内的自不用说,孙大雄还充分调动了国外的人际关系。公司的成立资金,是通过他移居美国的同事介绍,从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筹集来的。技术人员也不仅仅是日本人,还积极聘用了从美国回来的中国人及中国本土的年轻技术人员。总共28人的技术队伍可
20、谓是中日混编部队,其中有10人来自大陆及台湾。 此外,光驰还到国外发展客户。为打进领先一步美德两公司的根据地,孙大雄采取了将DWDM滤波器的制造工艺技术与设备成套销售的战略。把销售目标对准那些想省去自己掌握相关制造技术的过程与时间的欧美及亚洲的风险企业。 最早订购光驰设备的是美国华侨风险企业与台湾企业。在台湾,光驰占据了5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取得了巨大成功。 孙大雄认为:“日本自有日本的优势,但最近的日本人过于悲观了。如果充满自信地去挑战的话,机会可以说是无限的”。自己只是做研究的料、不擅长管理,而他可就不一般了让孙大雄如此赞誉有加的同胞就是京浜光膜工业(神奈川县秦野市)的副总裁增田清志(42岁
21、)。这是一家使用真空镀膜设备的光学薄膜加工公司。增田2000年加入日本国籍,现在使用的是日语名字,其中文原名是刘耀华。 “日本人和中国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我希望将彼此之间的长处结合起来,在本公司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这就是增田的梦想。 京浜光膜于1957年,由首任社长赤井光夫创建。主要业务是为富士胶卷集团的光学仪器厂商、佐野富士光机(枥木县佐野市)加工光学薄膜。1995年增田进入公司之前,是一家典型的承包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技术与经验,仅仅是按照订货方的要求来加工玻璃原材料。 然而增田进入公司几个月后,便开始不断向上司提交生产工艺的改进方案,使产品的成品率得到了飞跃性提高。看中增田
22、的才能与品格的赤井,每当增田取得成绩时就对他进行破格提拔。1999年任命增田为第二把手的副社长,专门负责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 留学生在日本自己开公司的例子并不少,但在日本企业就职的中国人能够晋升到管理层的却很罕见。增田可谓是日中经济融合时代的先锋。 在增田的领导下,京浜光膜的技术水平日渐提高。作为该公司的客户之一的佐野富士光机的香港法人、佐野富士香港社长山田博己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所有与我们合作的厂商中,京浜光膜的技术水平是一流的”。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京浜光膜的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景气低迷之中,其营业额与7年前相比翻了近一番。 增田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化学讲师,1991年
23、在中国年轻知识分子的留学热潮中,赴日在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研究生院主攻应用物理专业。 修完硕士课程开始找工作时,增田便被日本某著名电子厂商看中。尽管增田为人温厚正直,对持不同意见者也直言不讳。增田的导师担心其无法适应日本大型企业,于是介绍他去了京浜光膜。增田自己也认为中小企业能够更自由一些,因此便决定遵从恩师意见到京浜光膜工作。 但进入公司后,却对日本中小企业的现状大吃一惊。尽管车间里摆着昂贵的设备,但办公室里却连个人电脑和打字机都没有。与客户的联系全靠电话与传真,生产记录与财务帐本也都是手写的。数字填写错误和文字模糊、看不清的情形时有发生。 改变公司靠的是一腔热情 “这样效率很低,尽快购入电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企业 角度 WTO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