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子育种研究.docx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分子育种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豆分子育种摘要: 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在添加适宜BA 的M S 培养基上培养, 可从子叶节诱导出高频丛生芽, 并获得大量再生植株.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 将深黄被孢霉6-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林43 和黑农37品种中. 经过在含500mg鯨 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 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 经PCR 检测和DNA 分子杂交分析, 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本文重点阐述了组培再生系统和基因转化系统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卜云萍,李明春,胡国武等,大豆子叶节组培再生系统与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系统的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1):103
2、-105摘要:用 RAPD 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 6 国 163 份小豆种质资源 DNA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 27 个引物共检测到 285 条带,有 261 条具多态性(占 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 85.82%,栽培型次之为 83.52%,半野生型为 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
3、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 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 0.32 为截值,可分为 8 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金文林,文自翔,濮绍京等,应用 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2):241-249摘要本文研究AFLP技术在大豆上的应用,在改进大豆种子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比较同位素与银染检测方法的效果,筛选适宜于大豆AFLP分析的酶切和引物组合,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大豆指纹图谱快速鉴定的AFLP操作程序,并对我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代表性材料进行
4、了AFLP分析。近年来,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应用的分子标记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RFLP技术,另一类是以PCR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分子标记,包括有DAF、AP-PCR、RAPD、SSR、AFLP等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RFLP最先被应用到大豆遗传研究中(Apuya等1988)1。但是从建立品种指纹图谱来看,RFLP技术单个探针信息量少,鉴别效率不高2。RAPD技术以其快速简单的优点被用来鉴别大豆种质3,4,但由于所采用引物Tm值较低,扩增结果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SSR标记在大豆种质研究中应用也较多5,6,其多态性远远高于RFLP标记,但一次性检测的位点也有限。因此
5、,发展一种既能高度揭示遗传变异多样性,又相对操作简单的分子标记,对于大豆指纹图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标记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由Zabeau和Vos(1993)发明的7,8。它基于对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片段末端连接上一个接头,经一个与接头和邻接酶切位点相匹配的引物进行PCR选择性扩增,而后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扩增产物。这种方法结合了RFLP可靠性和PCR高效性的优点,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大豆遗传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9,10,11。但是该方法受专利保护,分析试剂盒十分昂贵,还需要同位素操作,用叶片提取DNA手续较多
6、,也影响到分析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适用于大豆的优化操作程序。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豆种子提取DNA并用于AFLP分析的可能性,比较银染与同位素技术在检测效率上的相对效果,筛选适用于大豆的酶切和引物组合,完善大豆指纹分析的AFLP技术,为大豆材料真实性和纯度检验、种质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方法。1.2.1DNA的提取关于大豆DNA的提取,前人多采用叶片提取的方法。McDonald等(1994)12对DNA提取法进行了改进,从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中提出质量较高的DNA。但是,作者在用该法提取大豆样品,尤其野生大豆时,由于色素及酚类、醌类等多糖类杂质较多,得到的DNA呈淡红、红色,十分粘稠,溶解困难,26
7、0/280比值较低,而且降解严重,这样会影响DNA样品的酶切效果。因此,本研究在McDonald等基础上作了改进,详见结果部分。2.1 大豆种子DNA提取方法的改进本研究在McDonald等(1994)12提取DNA方法的基础上,作了以下改进:(1) 栽培大豆取半粒或单粒种子,野生大豆可取1-2粒种子,以确保DNA样品的纯度(2) 取干种子,无须在液氮条件下研磨,即可保证DNA的完整性;(3) 尽可能除尽种皮,减少种皮中所含杂质对DNA质量的影响(4) 提高SDS提取液的浓度,由12%提高到4%,以增加DNA产量;(5) 第一次离心采用10,000转/秒,以后离心速度降为3000转/秒,以防止
8、DNA的降解;(6) 加入高浓度(3M)的盐离子(KAC),以去除多糖类及色素等杂质,对于野生大豆,还加入PVP或巯基乙醇,以防止酚类、醌类物质对DNA的降解;(7) 增加酚/氯仿抽提步骤,而后再用氯仿进一步抽提,以除去杂质和多余的酚;(8) 加0.2l的10g/lRNaseA,在4下过夜,以除去RNA,并进一步抽提,防止RNA对酶切的影响。本研究单粒野生大豆提取的DNA量约为3-20g,单粒栽培大豆提取的DNA量约为10-200g,而一次预扩增仅需DNA100ng左右,所以完全满足测定所需。与叶片提取方法相比较,直接从种子中提取DNA,不需发芽、光照培养、液氮研磨等过程,可以提高种子的检验效
9、率。银染法和同位素法检测的总带数相近,但同位素法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较高,而银染法平均遗传多样度(Hav)和有效等位基因的数目和略高于同位素法。鉴于银染法结果与同位素基本相似,可以避免放射性同位素使用,而且经济快速,因而银染法AFLP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不同的酶切组合和引物组合,扩增结果不相同,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酶切组合,发现EcoR -Mse 酶切时较容易找到多态性引物组合,而且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本研究还证实“3+3”引物组合用于大豆AFLP分析较为理想,同时找到了多对理想的引物组合,可以用于大豆种质的指纹分析研究。通常AFLP检测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且,一般认为,同位素法比银染法
10、更灵敏,尤其使用33P标记效果较好14。本研究证实,用同位素33P检测所得到的带型上下较为均匀,分辨率较高;银染法带型较粗,对不同分子量的条带染色深浅不甚一致,容易出现分辨率上高下低的情况,因而需要更多的技巧。本研究通过比较还证实,银染法与同位素法除在一些弱带判别上有一定出入外,所得到的带型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方法的检测效率是与研究者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紧密联系的。只要充分掌握各个技术环节,银染法可以在避免放射性污染、降低成本的同时,同样得到分辨率较高的指纹图谱。田清震,盖钧镒,喻德跃,大豆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研究,大豆科学,2000,19(3):210-217摘
11、要:利用大豆栽培品种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得到的重组近交系,通过、和4种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24个连锁群、由792个遗传标记组成的大豆较高密度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2320.7,平均图距2.9。标记的多态性较高,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相对稳定,可以作为锚定标记,有利于连锁群的归并和不同图谱的比较整合;而标记对于增加图谱密度效率较高,但其容易出现聚集现象,从而造成连锁群上有很大的空隙()。另外,在连锁群中有21.7%的分子标记出现偏分离。该图谱为基因定位、比较基因组学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定位等研究打下了基础。分子标记连锁图为进行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较高密度的分子
12、图谱已有效地应用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基因、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因此,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并得到广泛研究的大豆作物来说,发展一张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将具有重大意义。遗传作图中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有、和标记。然而,对大豆而言,有两个缺点:一是的多态性程度不高,二是大豆的大多数标记为多个位点。标记虽然过程简单,但多态性低且重复性较差。微卫星标记()多样性高而位点基本单一稳定,所以利用标记作为锚定标记,则有助于图谱的连锁群或染色体的归并和不同连锁群的整合。技术结合了和的特点,在一次反应中能同时检测多个遗传位点,在大豆中平均一个泳道有50120条带,信息量非常丰富,并且标记
13、能够填补其他标记之间的空隙。所以适合用于构建饱和的分子遗传图谱研究。大豆遗传图谱的发展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1988年等首次用标记构建大豆遗传图谱,但是此图谱的标记仅为11个,组成4个连锁群1。随后,等用.种间杂交作为构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图谱,包括由130个标记组成的26个连锁群,覆盖大豆基因组12002。和将来源于不同群体的各种标记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上3。他们用栽培大豆杂交的近等基因系再杂交的2代群体构建了含有13个经典标记、7个同工酶标记、110个标记和8个标记的遗传图谱。通过使用一套锚定的探针,根据这些位点在和.作图群体中的分离情况,确定分子标记和经典标记图谱间的连锁群同源性。后来等利
14、用 101437.654构建的含有300个单株的群体,构建了饱和度较高的遗传图谱,该连锁图谱含有28个连锁群,长度为3441,共有165个标记、25个标记和650个标记。尽管经常成簇排列,相对于其他分子标记,更均匀地分布在所有连锁群中4。等将606个单一位点的标记整合到连锁图谱上,这套标记作为锚定标记,将3个不同群体的连锁图谱整合为一个公共图谱5。该图谱包括1423个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其中有606个标记、689个标记、79个标记、11个标记、10个同工酶标记和26个经典标记。由于标记是单一位点,不仅增加了遗传图谱中分子标记的数目,同时根据不同图谱上的公共的标记,使连锁群数目减少到20个,这与
15、大豆染色体数目相吻合。如今在所有图谱上共检测出2950个位点。3.1图谱构建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是大豆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等5应用606个标记补充已构建的3张图谱使其所包含的单一位点的总数达到1423个,包括606个,689个,79个,11个,10个同工酶和26个经典性状标记,建立20个保守连锁群,但仍有几个小连锁群( ,54,24)不能整合进去。我们在构建高密度大豆遗传图谱时,主要借助于标记进行锚定连锁群,利用标记加密图谱。标记由于其优点是可以用来进行连锁群的锚定,使图谱间的比较易于进行。虽然构建遗传图谱的效率比较高,但是由于平均每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可以检测到65条带,平均可产生10.6
16、条多态带,在进行不同图谱比较或者用于筛选分子标记时,应用起来比较不便。最近,由于分析软件的出现和配套技术的完善已经可以做到在1周的时间内,对70000条带进行基因型分析12。如果将不同的群体的亲本同时进行标定,这样可以准确地将信息量非常大的整合到公共连锁图谱上,这对于建立高密度的公共连锁图谱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利于基因的精细定位。目前番茄和大麦等作物的整合的图谱密度已经低于113,14。本研究构建的大豆分子遗传图谱有24个连锁群,共计792个标记,是国内最为致密的图谱。目前大豆遗传图谱构建的缺憾是还没有将大豆的连锁群与对应的染色体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大豆的基因组是复杂的古四倍体起源。大豆多基因
17、家族含有两个独立亚组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15。不过随着大豆全套(20个)初级三体的应用,这20个连锁群与大豆20条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将很快能够确定。3.2偏分离现象偏分离现象普遍存在17。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为在整个基因组中调查表现偏分离的位点提供了可能18。有人认为由于遗传搭车效应,与影响偏分离的遗传因子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则表现有严重偏分离16。目前还有另外两种假说解释偏分离现象,一种认为是配子体选择的结果,2群体中偏分离的比例为021(亲本1正常亲本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花粉选择的结果,这种模式的偏分离位点在群体中以011的比例分离13。张德水等6利用栽培品种(.)长农4和半野生种(
18、.)新民6的2代群体以及刘峰等7利用同一对亲本的群体进行了大豆分子图谱构建和基因组分析,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都偏向于栽培品种长农4,雄配子体选择是标记偏分离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虽然偏分离的标记数高达21.7%,但没有发现明显偏向于某一亲本的趋势。这里的偏分离可能主要与遗传搭车效应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个别配子体选择现象。3.3 标记聚集()和标记空隙()构建遗传图谱都期望标记间距尽可能小,并且标记在基因组上应均匀分布。但是,我们构建的连锁图谱上的分子标记,在每个连锁群上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很多标记聚集在一起,形成12个集聚区,相应地增加了聚集区以外的标记间距,从而形成比较大的空隙区域
19、()。分子标记的聚集现象在番茄13、大麦14、玉米19、甜菜20、马铃薯21和大豆4等作物中都有报道。据推测在番茄、大麦和玉米上+标记的聚集区域是着丝点附近的异染色质区,但是在大豆、甜菜和马铃薯上还不能肯定这种聚集区是在异染色质区。和22发现异染色质区的联会丝复合体上的重组节频率比常染色质的低。等13发现番茄图谱上+标记在聚集区中的比例与异染色质区中的比例(77%)是一致的。在我们构建的连锁图谱上,69%的标记存在于聚集区中。+标记的聚集现象可能与异染色质区重组率低有关。所以利用对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代替,可以在非甲基化的常染色质区识别酶切位点,而不是在异染色质区。这样虽然+标记虽然少,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豆 分子 育种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