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 第二课时课件.ppt
《逻辑和语文学习 第二课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和语文学习 第二课时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逻辑 和 语文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
2、回答: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回答: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扁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
3、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应该了解几方面的逻辑知识,1、概念2、命题3、推理4、逻辑规律,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a b,全同关系,a,包含关系,b,b,a,a,b,a,b,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1、全同关系,如“母亲”与“妈妈” “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2、包含关系,如“中学生”与“学生”。3、交叉关系,如“青年”与“军
4、官”。4、矛盾关系,如“生” “死”5、反对关系,如“俯视”“仰视”,概念和词语的关系,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
5、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写作中的运用 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例:1.班长工作很模范。2.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 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
6、。,“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 应改为“一度做过”。,二词语搭配恰当性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的不准确,使人不明其意。,例:1.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2.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3.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但“深厚”不行,应改为“深刻”。,“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学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定义错误的几种类型(
7、1) “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地震是火山爆发、地壳陷落、地层断裂等引起的震动。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有刺激性的事件报道。(2) “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 。科学实验就是通过科学做的实验。(3) 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语词,不得用比喻。违反这条规则会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的错误。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4) 定义一般不能否定。违反这条规则会犯“否定定义”的错误。,二、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1)我们看下列语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这里的语句是
8、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语句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
9、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2.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3.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课文练习,、判断练习。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句子,体会语言妙
10、处。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11、、说说句子的隐含信息。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我们继续学习文件。(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有自己定夺)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寻事),、判断命题错误原因,说说语言运用给你的启示。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三重否定表示否定)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12、(“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 为“分别”或改“和”为“或”),三、推理,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面福尔摩斯,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令华生吃惊不已。,之后他分析说: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
13、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例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
14、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如:我们正义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大前提:正义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小前提:我们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结论:所以。我们一定会胜利!,有一天,华生医生出去办了一件事回来刚坐下(他坐在福尔摩斯对面办公),福尔摩斯便说:“你刚才到邮局发了一封电报。”华生很奇怪,问:“你怎么知道的?” 福尔摩斯说:“你刚才到邮局去了一趟,因为你的靴子上有黄泥,本城之内只有邮局门口在挖沟,有黄泥。”“你桌子上的信封和信纸均未动用,你肯定是去发电报了。”华生对福氏的判断十分佩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福尔摩斯之所以坚信自己的结论,是因为他的看法是通过思维与想象得出来的。,思考:古时候,有两人
15、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在官府,两个人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县官说:那就把这孩子锯成两半,一人一半把,其中一个母亲说好,另一个说不好,我不要了,给她吧。肯定是那个说不要的母亲才是真的母亲。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所有的母亲都是不会害死自己的亲生孩子的。小前提:其中一个母亲同意把那个孩子锯成两半,也即同意害死那个孩子。结论:那个母亲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
16、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想一想:皇帝的新装骗子的话:,“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审讯张志新(被四人帮杀害后追认为烈士)的记录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话。 审问人:你挖一挖你犯罪的根源。张志新:,我没有什么可挖的。 审问人的问话事先就设定张志新有罪,而且已经承认了,才让你挖挖根源。张志新回答“能”或者“不能”,都等于认罪。但是张志新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有罪,
17、他识破了审问人巧妙设置的圈套。,在古希腊,诡辩论者曾经设计了一个二难题,问一个人:“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的父亲了?”你怎么回答?为难了吧。设计的人是这样推理的:如果你回答“是”,那就是说明你过去打过你父亲;如果你回答“否”,那就是说你现在还在打你父亲;所以不论你怎样,只要你开口你都没辙了。,我不存在是否已经停止打我父亲的问题,因为无论过去或者现在我都没有打我父亲。”,训练,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2、这次运动会,我班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3、如果加强了纪律性,就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4、如果我重视了语文学习,就会影响数学学习。5、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变大。现在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逻辑和语文学习 第二课时课件 逻辑 语文 学习 第二 课时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