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研究.docx
《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研究.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06SS0812)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付晓静课题承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8月课题组负责人:付晓静 课题组成员: 刘 娟 王 雷 付志华 王雪莲 窦光华目 录摘 要1前言21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的目标体系、运作机制与价值体现41.1社会动员内涵剖析41.2北京奥运动员的目标体系61.3北京奥运动员的特点61.4北京奥运动员的实施途径101.5北京奥运动员的运作机制122现代化视域中大众媒介与社会动员的互动142.1西方社会运动的两大理论范式“新社会运动”理论和“资源动员”理论142.2大众媒介与社会
2、动员的互动182.3大众媒介参与奥运动员的特点193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研究213.1建构奥运意义、塑造社会共识213.2 引导受众行为254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价值实现284.1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全民健身284.2传递开放理性的民族主义精神,促进大国心态的形成304.3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314.4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水平324.5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35大众媒介参与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对“后奥运”社会的影响研究345.1媒介作为公共领域,推动新型动员模式的发展345.2媒介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37结语45参考文献:46摘 要本课题以
3、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为个案,以大众媒介为考察对象,深入探究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分析大众媒介如何参与奥运动员、如何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研究认为,北京奥运动员的目标主要体现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奥运动员包括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民间动员。奥运动员中,大众媒介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的角色,通过议程设置塑造了全社会的共识,将奥运与国家紧密相联,建构受众的集体认同感,进而引导受众行动,积极参与奥运动员;大众媒介参与奥运动员促进了全民健身、有助于建构开放理性的民族主义精神、推动志愿者行动与社会公民观念的形成、有效提升人的文
4、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指出,大众媒介参与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对“后奥运会”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介在奥运动员中发挥了公共领域的作用,有助于建构新型社会动员模式;媒介参与奥运动员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媒介推动了政治观念的现代化,促使公民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沟通,塑造了健康生活的体育观念。北京奥运会与大众媒介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这是奥运动员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建议体育主管部门充分借鉴媒介参与奥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发挥媒介在体育运员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体育与社会、媒介与体育的互动机制,借助北京奥运会的积极影响,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关键词:大众
5、媒介,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集体认同,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前言北京奥运会已经落幕,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还刚刚开始显现出来。本课题以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为个案,以大众媒介为考察对象,深入探究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分析大众媒介如何参与奥运动员、如何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题。北京自开始筹备2008年奥运会以来,就一直贯穿着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并延续到后奥运时代。奥运会的社会动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含动员全社会支持奥运、参与奥运活动等内容,还试图从更深层次促进国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
6、展。在动员过程中,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核心构件的大众媒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与舆论支持。因此,对大众媒介在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可以从理论上廓清奥运传播与社会动员的复杂关系,为考察北京“奥运遗产”提借新的观察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思考“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诸多理论问题,为方兴未艾的北京奥运“影响研究”提供借鉴。此外,总结大众媒介参与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的成功经验,也可为构建后奥运时代的媒介与体育、媒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模式提供参考。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大众媒介在
7、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功能、价值与影响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奥运动员的特点、实施途径与运作机制后,分析大众媒介在奥运动员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价值实现及对后奥运时代的影响。有关大众媒介与奥运会的研究一直是体育传播学的焦点课题,积累已多,而对于大众媒介与奥运会社会动员关系的研究,则于近20年间才兴起。国外的学者特别是奥运会举办国的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澳大利亚学者吐依和维尔在真实的奥运会一书中,关注到大众媒介对奥运会社会动员的作用,并针对1992年和1996年奥运会进行了个案分析;韩国由于主办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有不少研究者在论著中注意到奥运传播与社会动员的关系,如金云龙著的盛大的奥林
8、匹克运动会、朴世直我策划了汉城奥运会等著作,都曾论及大众媒介在汉城奥运会动员中的作用。但是,奥运会的社会动员与主办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的特点密不可分,国外的研究虽可从理论角度提供相关参照,但对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进行研究,必须从中国社会语境出发,从中国传播实践出发,才能有的放矢。自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有关媒介与奥运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多数研究者主要从媒介实务角度来探讨媒体奥运传播的策略,分析媒介自身在奥运传播中的报道方式与竞争模式;部分研究者注意到媒介在社会动员中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功能及其产生的教育效果,如郭晴在国内媒介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一文分析了媒介在传播奥运
9、会三大理念、引导公众认知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王慧琳在媒介奥运教育影响一书中则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媒介2008奥运宣传对北京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照。但总体而言,将媒介与奥运会社会动员联结于一起进行跨学科探讨的研究成果极为有限,进行全面深入阐述的研究成果尚未得见。本课题借鉴传播学、社会学、体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以期对媒介与北京奥运动员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本课题主要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对社会动员内涵进行剖析,分析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的目标体系、特点、实施途径与运作机制。第二部分,梳理西方有关社会运动的相关研究,透视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
10、与大众媒介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第三部分,通过媒介报道案例,探讨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发挥的功能,分析媒介所扮演的塑造认同、引导受众的角色。第四部分,分析大众媒介在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中的价值实现,透视奥运传播在促进全民健身、推动开放理性的民族主义精神、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各个层面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五部分,分析大众媒介参与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在“后奥运会”时代产生的长远影响,分析新的动员模式的建构以及对人的观念现代化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包括奥运传播与政治、社会、文化、体育等观念的变革。1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的目标体系、运作机制与价值体现
11、1.1社会动员内涵剖析在分析社会动员的内涵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关注点也会略有差异。在现代汉语中,“动员”一词常常被解释为:“把国家的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转入供应战争需要的工作。”本词典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3页。在这一意义上,“动员”仅指一种与现代民族国家国防事务有关的政府行为。这种最狭义的解释虽然源于历史社会的经验事实,但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政治学分析。事实上,现代社会在使用“动员”一词时,其应用界线已不局限在军事领域内,而是被看作现代政治组织尤其是统治集团的一种普遍行为。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动员这一概念强
12、调的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美国政治学家卡尔W多伊奇(Karl Deutch)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这一术语,他用此来描述社会人口层面的现代化。他认为,社会动员是“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陈育国、张旅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也使用了这一表述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页。Karl Deu
13、tch的这种界定得到社会学与政治学界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社会动员是任何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当中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强调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变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将社会动员定义为:一种广泛的、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并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运动。它充分发挥社会各种相关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通过众多参与者相互关联和互补的努力、有效推进变化和发展的有计划的进程。樊党生:大众传播的政治交往过程功能,兰州学刊1994年第3期这一界定比较宽泛,主要从操作层面强调社会动员与社会运动的关系,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以上两种界定关注点虽有差异,但实际上包含了社会动员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社会
14、动员的操作过程,要发动尽可能多的参与者一起积极投身运动;二是社会动员的目标是为了使人们从“传统”价值观、行为方式转向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就以上两个方面而言,社会动员的内涵对于西方社会中的自发性社会动员和中国的人为性社会动员都是适用的。而在中国学者的研究框架内,社会动员更多地是在操作层面进行界定,它是“党通过政权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领导方式”, 梁颖: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的思考,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会动员“一般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龙太江:社会动员与危机管理,华中科
15、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本课题在综合各种观点之后提出,简言之,社会动员就是通过舆论宣传等各种手段,促使人们由旧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转向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从中国历史语境中来考察,社会动员的内涵与政治动员往往纠结于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高度重合。社会动员、特别是政治动员,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亨廷顿甚至以为,在东方类型的革命中,“政治动员是旧政体崩溃的原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 261页。近代较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一般是由政府、政党、或类似于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发起:最初是从事宣传、等社会启
16、蒙工作,以便形成社会共识或信仰;紧接着就是进行具体的政治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手段与方式,在许多重大历史阶段都收到了明显效果。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能组织“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获得最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基本保证。长期研究社会动员的学者刘一臬认为“社会动员贯穿于政党活动或政府施政的整个过程,动员形式并非仅仅是应付时局需要的手段或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动员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生动体现。 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改革开放前,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社会的结构分化程
17、度很低,国家掌握社会中绝大多数资源的控制与配置,个人通过单位形成对国家的“组织性依附”(organized dependency) 有关“组织性依附”的解释,参见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2页。这也正是建国后党和政府各项轰轰烈烈的全民性社会动员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激发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依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资源和社会活动空间的垄断逐渐弱化,社会趋于分化,社会资源的拥有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存在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进行组织化动员的能力受到一定弱化,但在特定时刻仍具有相当大的动员潜能。特别是一旦
18、遇到重大危机(如“非典”、雪灾等)或重大活动,国家的动员力量就会全面地显现出来。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社会动员来看,初步形成了一种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具体而言,它有以下明显特征:首先,政府形成了社会动员组织机构网络,各级部门、单位协调联动,并能依据灾害或事件的重大、重要程度,划定动员层级,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会动员,使之更加有效和顺畅。其次,社区、社会组织实现了充分介入,利用自身紧贴群众的优势,发挥号召、组织群众的作用,使社会动员不留死角。再次,政府和社区、社会组织间建立起了有效的合作机制,能保持稳定的配合关系和成熟的沟通渠道。特别是能通过志愿者组织,充分管理好利用好志愿者资源,引导广大群
19、众积极参与志愿活动。1.2北京奥运动员的目标体系国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可以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办洲际规模的体育赛事亚运会。在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亚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为办好这一赛事,中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还出现了全民动员为亚运捐款的场面。广泛的民间动员,确实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然而,若论动员的广泛、深入及其影响的深远,当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即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事,对凝聚国民精神、增强国家认同、加速中国现代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要办好奥运会,需要动员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奥运,通过对三大奥
20、运理念的传播,促使公众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建构开放、有效的社会运行体系,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绿色奥运”体现的核心就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推动公民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北京和中国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科技奥运”对普遍民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体现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展示新技术成果和中国的创新实力。“人文奥运”是三大奥运理念的核心,也是奥运动员的核心目标。“人文”即“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来教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21、“人文奥运”最基本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社会公众都能广泛参与;二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三是以奥运会为媒介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四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全面发展,这一点是最根本的目的。显然,“人文奥运”包含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只有真正实现这种人文目标,奥运动员才能真正谈得上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北京奥运动员的特点131动员时间长,阶段性突出,效果显著从2001年申办成功开始,北京奥运会就进入到大规模社会动员的过程,一直到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行,奥运
22、动员持续了七年时间。七年内,奥运动员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初期为建设场馆、突出科技含量广泛筛选设计方案、动员拆迁,到中期推广绿色奥运、加强全民奥林匹克教育、宣传奥运目标、征集奥运会标志、吉祥物,到后期掀起人文奥运高潮、改善城市文化和生态环境,奥运动员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而影响范围、影响人群也在逐步扩大。随着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的临近,“一切为了奥运,一切为奥运让路”的动员思路也日渐清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奥运,某种程度上不计一切代价,从而创造了非常时期,非常态的“奇迹”,比如,控制交通的奇迹,控制气候的奇迹,社会治安的奇迹。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来看,奥运动员效果非常显著。以赛会志
23、愿者为例,自2006年8月28日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到2008年3月31日报名结束,报名人数达到了112万多人,其中90万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成为历届奥运会之最。最终北京奥运会录用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74615人为赛会志愿者,其中包括外籍志愿者935人。除了严格挑选的服务于场馆的志愿者外,北京还有数目更多的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拉拉队志愿者等,最终所有的志愿者总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70万人。庞大的志愿者数量实际上为北京奥运会树立了一个后来国家无法企及的高标准。这一“记录”的实现,无疑印证了中国强大的动员优势。1.3.2共意性动员按照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奥运动员是一种典型的共意(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 媒介 北京奥运会 社会 动员 中的 功能 价值 影响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