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docx
《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何家成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几个问题,二是搞好建立国企董事会的试点,三是坚持和完善监事会制度。在座各位都很有经验,讲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法人治理结构的几个问题1、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一成立,就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中央企业改革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去年,国资委进一步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主要放在探索建立董事会制度的试点上。这样做很有必要。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等同建立董事会制度?为什么上届国务院领导要求国有独资企业取消董事会,并提出要修改公司法
2、,现在又要建立董事会?要回答这些问题,我想首先要对法人治理结构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1) 核心或关键说。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国企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大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2002年温家宝总理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提出:“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温家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党建出版社,2003年。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深化国有
3、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2)微观上溢价说。2000年,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全球200多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有3/4的受访者认为,法人治理结构的表现与公司财务状况,是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在两家公司财务状况类似时,超过80%的受访者愿付较高的价格,购买公司治理较好那家的股票。以亚洲调查为例,受访者愿付溢价(premium)比例(见图1)2 美国Investor Opinion Survey,2000年6月。 。进一步说,法人治理结构越好的企业,其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比如,去年,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明祖
4、六跟我讲,新加坡航空公司拥有的飞机数量、飞机的档次和新旧,与我国南航、东航合在一起的差不多,但新航的市值高达80亿美元,而南航、东航合在一起的市值只有8亿美元。图1: 部分国家(地区)企业溢价比较图(3)宏观上金融危机根源说。1997年后,法人治理结构在亚洲成为热点话题。人们普遍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本质,在于亚洲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与金融安全有多方面的联系。对于亚洲金融风暴中股市下跌的解释能力,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变量,要优于总体经济这个变量,也就是说,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较差的国家,公司的股价跌幅较大3 叶银华等人,公司治理与评级系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
5、月。 。(4)发展上日本经济衰退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对此,日本三菱公司CEO B.Makihara讲,日本经济衰退,本质上是法人治理结构衰退 R.Monks等:公司治理,美国Blackwell出版社,2001年。2004年第7期美国财富杂志说,在19942003这10年,美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从151家上升为189家,销售收入从33亿美元上升到约为6万亿美元,日本从149家下降到82家,销售收入从34亿美元下降到约为2万亿美元。可见,在这10年,美国大公司的销售收入上升近1倍,而日本大公司的却下降近50%(见表1)5 美国Fortune,2003年7月
6、28日。(5)股市振兴说。前不久,新华网公布了我国几万人的一次民意调查。民意表明,人们对2005年普遍关心的10大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我国股市的振兴 参见新华网。2005年2月1日,上证指数跌至1187点,是近6年来的最低点,比这6年最高点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下跌近一半(见图2)。如何振兴我国股市有很多看法,仅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就有多种方案。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机构投资者认为,要振兴我国的股市,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解决股权分置,二是改革证券公司,三是培育机构投资者,四是解决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我认为,在这四个问题中,解决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是个关键,因为上市公司是证券
7、市场的主体与基石。去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一条就是,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图2: 1999.52005.2上证指数趋势变化图(6)科学发展说。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一国经济发展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样,一个企业发展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讲,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持续经营和盈利一种根本性的制度保证。比如,中央企业2002年利润是2406亿,2003年是3006亿,2004年快报是4500亿,决算是4800多亿(见图3)。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利润增长速度能否保持?他们认为,这两年中央企业利润的大部分来
8、自垄断企业,比如,去年利润排在前7位的企业,其利润占中央企业的2/3以上,而且这两年垄断企业的利润增长很大程度来自价格上涨,比如,中石油的利润,2002年536亿元,2004年1203亿元 平新乔:国资委功能错位,中国企业家,2005年1月18日。国际原油价格WTI 2001年均价为25.89美元/桶,2002年均价为24.45美元/桶,2003年年均为31.11美元/桶,2004年年均为41.33美元/桶(见图4)。图3: 20022004年中央企业利润增长图图4: 20012004年WTI原油价格走势图一个企业一时包括一段时期赚钱,并不等于其公司治理好。这样的例子很多,近几年著名的丑闻有:
9、我国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新疆的德隆公司、美国安然、意大利的帕马拉特等。一个企业要能长期赚钱,经久不衰,需要有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2001年的一项调查,试图揭示治理、管理与技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亚洲国家的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如果不做根本性的改革,任何管理技能的提升与科技实力的发展,都不足以让亚洲企业在国际舞台立足”8 哈佛商业评论丛书:公司治理比较,台湾天下文化书坊,2002年。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去年人大会上温总理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中,当有记者问道中国政府对中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这一问题时,温总理强调,关键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理解,如
10、果这两家银行不能真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注入的这450亿保不住,原来的资本金也保不住。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2、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法人治理结构这么重要,它究竟是什么?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些探讨。(1)中央的提法。十三届四中全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有四句话:“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现代产权制度也有四句话:“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可见,我们党对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然而,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表述还在探索中。比如,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
11、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再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两种表述都强调了“有效制衡”。这种表述,对于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同于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来讲,是一大进步。但是,“有效制衡”是否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仍需进一步研究。比如,2004年11月公司法修订草案增加了第6条,即“公司应当建立权责规范、制度完善、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机制”。在新公司法中,把“有效制衡”又说成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少学者认为,诚
12、信、问责制和透明度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2)国外研究的有关情况。我国讲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港台地区用的“企业督导机制”,在国际上通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党的十六大报告英文版,将“法人治理结构”译成英文时,用的就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9 中共十六大文件汇编(英文版),中国外文出版社,2002年。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表述,国外学者的看法也很不一致。2001年在我国召开的法人治理结构国际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平田光弘先生提出,在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方面,当务之急是各国学者要对法人治理结
13、构这个关键词进行国际比较,以便取得共识 平田光弘: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现状与今后的方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2003年10月2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主要是采访美国企业界、理论界和政界的一些要人,探讨法人治理结构。这篇报道的第一句话是:“在过去两年,很难找到一个词能像法人治理结构那样,既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又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引起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不清,比如,究竟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什么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11 L.Rout:Corporate Governance,Wall Street Journal,2003年10月27日。?
14、前几天,我在网上订购了一本2004年底出版的英文原版书,书名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是什么。在西方,同样冠以法人治理结构书名的书,其研究主线和范围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前几年由美国著名的法人治理结构专家A.G.Monks等人合著的公司治理一书,是一本传统的教科书,其研究主线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而2004年年初出版的由Kenneth A.kim博士等人合作的公司治理一书,被列为新的教科书,其研究主线却是监督。这本书分为9章,每章的题目分别是: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班子的激励;会计与审计;董事会;投资银行;金融分析师;信用评级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股东的行动主义 Kenneth A.kim博士等
15、人,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法人治理结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国外经济学文献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13 郑红亮等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当然,从思想渊源上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年斯密说:“对经营者,作为其他人的资产而不是自己资产的管理者,他们不可能像经营自己的钱那样尽心尽力地经营别人的钱。”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与斯密的经济观点几乎在任何方面都不一样,但他也看到了股份公司经理人员有可能损害出资人利益的问题 R.Monks等:公司治理,美国Blackwell出版社,2001年。随着股份
16、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伯利和米恩斯于1937年明确提出,管理者权力的增长,有损害所有者利益的危险,会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代理问题 Berle和Means,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 1933年。(3)中国研究的有关情况。我国对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统计到90年代末,国内有关法人治理结构的定义多达22种16 哈佛商业评论丛书:公司治理比较,台湾天下文化书坊,2002年。在我国最初引进、介绍国外法人治理结构方面,除了国内专家像吴敬琏、周小川等人外,有几个国外学者颇具影响。一是1994年8月,斯坦佛大学学者青木昌彦、钱颍一等人首次将法人治理结构概念框架引入中国企业改革的理论分析中。
17、二是1995年7月,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勒先生,首次将当代经济中两种最主要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即“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介绍到中国。三是1995年10月,澳大利亚莫利什大学学者谭安杰先生主张将“法人治理结构”译为“企业督导机制”。前些年,国内一些学者就提出,我国有关公司治理研究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法人治理结构”等同于“公司治理”。这在实践中造成了国企改制的“翻牌化”,新三会的“空洞化” 17 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因此,现在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人将“corporate governance”译成“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不只是个治理结构(governanc
18、e structure)问题,也有治理机制(governance mechanism)问题。理论上采用公司治理这种表述,有利于实践中解决新三会“空洞化”问题,最终才能提高治理效率。 (4)公司治理的示意图。直到目前,国内外对公司治理,最狭义的概念界定,只局限在董事会制度上;广义的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外部治理的内容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银行体制、企业购并、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兼顾等。比如,在加拿大2002年政府向国会有关国企的报告中,公司治理的内容包括治理方法、董事会的评价及更换、董事教育、董事薪酬、利益冲突、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关系、对首席执行官(CEO)经营业
19、绩的考评、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公共政策的目标、风险确认与管理,以及CEO的继任计划等 加拿大政府网:2002 Annual Report Parliament-Crown Corporations 。一般地讲,治理效率取决于两类因素:一类是治理结构,另一类是治理机制,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见图5)。治理结构,包括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以及治理机构设置等。解决一股独大、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属于治理结构的问题。我国在国企中建立的党组织、职代会等,也属于治理结构问题。治理机制,有企业的外部机制,也有企业的内部机制,在内部机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
20、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国资委建立以来,在一些中央企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者,并推动中央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改革试点。这些要解决的都属于治理机制问题。图5: 公司治理示意图治理机构设置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公司治理治理效率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治理机构设置机制老三会董事长与CEO 是否分设 经营班子监事会董事会股东会外部机制国家审计纪检监察证监会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有关政府部门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监督董事会监督经营层独立董事人选董事长人选COO,CFO人选CEO人选薪酬水平薪酬构成薪酬披露经营班子薪酬独立董事薪酬薪酬与何指标挂钩薪酬由谁决定内部机制公司治理
21、与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不同的。而一些学者至今未能很好的界定。比如,2004年初美国出版的Kenneth A.kim博士等人合著的公司治理一书中说,“设想一家夜总会老板(委托人, the principal),雇用了一个检票员(代理人,the agent),在夜总会入口处检查顾客的身份,并收取服务费。检票员如果认为没有人对他本人进行监督,他可能会将部分门票收入装入自己的腰包。这样,增加了他自己的腰包,但损害了老板的利益。老板如果不能有效地监督检票员,便会遭受损失。所以,解决代理问题,监督是至关重要的”。对检票员的监督,如同对工厂工人的监督,如把这种问题也归入治理
22、问题,那么就不存在管理科学了。通俗地讲,如果说企业管理主要是指经营班子对一般员工的管理,那么公司治理则指所有者(委托人)对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代理人)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公司治理更接近于我国国企领导班子建设的概念,只不过领导班子建设注重政治、道德等素质方面,强调的是政治逻辑,而公司治理注重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强调的是经济逻辑、法律逻辑。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没有好的公司治理,不可能有好的企业管理。当然,有了好的公司治理,仍需下大功夫抓好企业管理。3、治理模式的分类。(1)分类的标准。前面提到,1995年美国的米勒先生首次将“德日模式”和 “英美模式”介绍到中国。这种分类目前仍是我
23、国比较流行的看法。但很多人在运用米勒先生分类法的时候,忽视了这种分类的前提条件。米勒先生所作的这种分类,是以融资方式为标准的,即德日主要是从银行融资,而英美主要是从股票市场融资。如果标准换了,分类当然就会不同。这正像企业可以按所有制,也可以按行业、规模等进行分类一样,一旦分类标准变了,结果肯定也会相应变化。9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际上流行的治理模式分类标准,已不是“融资方式”,而是“股权结构”。比如,1999年拉波特等人以股权结构为标准,对27个国家、每个国家选20个最大企业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型”不仅在欧洲大陆,而且在全球也是主要形式。相反,“股权分散型”只存在于美、英等少数国家。出现这种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司 治理 国企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