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课件.ppt
《第二章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主要内容一、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二、气举采油原理及油井举升系 统设计方法,人工举升采油(机械采油),自喷采油,采油方法,人工给井筒流体增加能量将井底原油举升至地面的采油方式。,利用油层自身能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采油方法通常是指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地层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称为自喷采油法。 自喷采油原理:主要依靠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随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而发生的膨胀。 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原油依靠油层所提供的压能克服重力及流动阻力自行流动,不需人为补充能量,因此自喷采油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的采油方法。,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
2、析,一、自喷井生产系统组成,油层到井底的流动地层渗流,井底到井口的流动井筒多相管流,井口到分离器地面水平或倾斜管流,嘴流,图2-1 完整的自喷井生产系统的压力损失示意图,自喷井生产系统的基本流动过程(1)地层中的渗流:10-15% (2)井筒中的流动:30-80% (3)嘴流:5-30% (4)地面管线流动:5-10%,油井连续稳定自喷条件:四个流动系统相互衔接又相互协调起来。,协调条件,各子系统质量流量相等,各子系统压力相衔接,前系统的残余压力可作为后序系统的动力,油井稳定生产时,整个流动系统必须满足混合物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二、自喷井节点分析,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
3、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行油井生产系统设计及生产动态预测,广泛使用了节点系统分析的方法,节点划分依据:不同系统的流动规律不同,节点系统分析对象:整个油井生产系统,自喷井生产系统,油藏渗流子系统,井筒流动子系统,油嘴流动子系统,地面管流子系统,常用节点,分离器压力:psep井口回压: pDSC井口油压: pwh井底流压: pwf油藏平均压力: pr,r- pwf IPR曲线,wf- pwh 多相管流计算方法,wh- pDSC 嘴流特性曲线,B- psep 多相管流计算方法,图2-2
4、自喷井生产系统节点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在某些节点压力确定条件下油井的产量以及其它节点的压力。,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通常节点1分离器压力psep 、节点8油藏平均压力 pr为定值,不是产量的函数,故任何求解问题必须从节点1或节点8开始。,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协调曲线示意图,节点流入曲线,节点流出曲线,协调点,求解问题方法:针对求解点,绘制该节点的流入曲线和流出曲线,求得其交汇点,得到对应的产量。,(一)油藏与油管两个子系统的节点分析,1)井底为求解点当油压为已知时,可以井底为求解点。,图2-4 管鞋压力与产
5、量关系曲线,给定已知条件:油藏深度;油藏压力;单相流时的采油指数;油管直径;以及饱和压力;气油比;含水;油气水密度。,图2-5 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2)井口为求解点,设定一组产量,通过IPR曲线A可计算出一组井底流压,然后通过井筒多相流计算可得一组井口油压曲线。,Pa-Pb是在油管中消耗的压力,曲线B的形状:油管的上下压差(Pa-Pb)并不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大。产量低时,管内流速低,滑脱损失大;产量高时,摩擦损失大,这两种因素均可造成管内压力损耗大。,使用:计算出任意产量下的井口油压的大小,并用于预测油井能否自喷。,(二)从油藏到分离器无油嘴系统的节点分析方法,1)井底为求解点,给定的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课件 第二 自喷井 生产 系统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