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课件.ppt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莆田第十一中学 李俊锋,莆田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市情概况,莆田,因盛产荔枝,故又称“荔城”。下辖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 ,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全国级的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中央政府各部部长)近70名,是历史上在全国排名最前面的科举名邦之一。,莆田习俗,一年过两次年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人们决定在初三(有的是初四、初五)再过一次年,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莆田元宵莆田的元宵从农
2、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白头春联清军侵入福建时,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绿联以示抗议。文革期间“节约闹革命”,把绿颜料节约了变成白的,至今莆田人口头语“糊绿联”还很流行。,清明清明时节经常下雨,俗话说,扫墓“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这样就给扫墓的人更多的时间余地。特色食品是清明龟。仙游清明龟是用糯米和鼠曲草磨粉为皮,包上绿豆加糖煮熟的馅,蒸熟的龟形食品。据明周华游洋志:“(清明)人家以鼠曲和米粉为龟,展谒丘墓”,那么这个风俗最少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它地方也做清明龟,但不加鼠曲草。端午节俗称“五
3、日节”,从初一到初五都有民俗活动。有一首儿歌:“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食一日,初六嘴企企(没有东西吃)”。千百年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时间表过端午。最有特色的习俗是初五这一天每个人都要用午时草(当天早上采摘的香草)煎汤沐浴,体现了“浴兰节”的特色。且不说夏小正,从唐元稹“表夏十首”:“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看,这个风俗最少也有1200年的历史了。沐浴后,人们都换上夏装。另一个特色是初五中午一人吃一碗面条,这似乎是融合了“夏至吃面”的习俗。粽子只在初二吃,而且很多家庭没有吃。在莆田,已嫁女儿一年中端午、中秋和春节都要送食品礼品给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体现了女儿对父母深深的情意,俗称“女
4、儿送节”。,七月半也有一首儿歌:“初九初十,金水泽泽,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担来担去,十五十六,粪池兜齐厮凿(茅坑边打架)”。金粿、宝糕是本地特有的中元节应节食品、祭祖食品。俗话说“舂宝糕,拖金粿”,旧时用杵臼舂米粉做宝糕,用石磨磨大米成浆,加入草木灰过滤的“金水”,做成金灿灿的金粿。特色民俗活动是送纸与祭祖。十三或十四,父(或母)已去世的已出嫁的女儿,要挑着祭品纸钱回娘家祭拜。俗称“送纸”。据周华游洋志:“又具礼而行祖父翁之家,谓之送纸”。可见这也是流传很久的风俗。俗话说:“七月十三接公妈(祖宗),七月十六送公妈”,莆俗中元节祭祖仪式持续四天。旧时沿海还有“放水灯”祭鬼魂的风俗。中秋
5、俗称“做秋”。人们吃炒米粉(兴化米粉)、煮芋头,赏月。中秋正是芋头成熟的时候,而莆田炒米粉是特色小吃。冬至莆田称“冬节”。俗话说:“冬节暝搓丸(搓汤圆)”,实际是在冬至的前夜。冬至早上家家户户吃汤圆。大部分人们在冬至扫墓。民间以冬至的天气占卜年关的阴晴:“冬节红,年暝湿”。冬至太阳红,年关会下雨。,除夕特色的活动有农历十二月底扫尘、卫生大扫除。除夕那天辞年(祭天地)。“三十暝围炉”,还要守岁,留隔年饭、汤。除夕夜,人们依据天上星星的多少,预卜下一季黄豆的丰歉。 其它莆田风俗,除了正月以外,其它十一个月的初二和十六,都“做牙(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土地神)”,俗称“初二十六牙”,商家企业尤其重视。而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到民间采风去 综合性 学习 民间 采风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