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教程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 课件.ppt
《野外生存教程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生存教程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 课件.ppt(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野外环境复杂且变幻莫测,其中许多情况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生命。对于一个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来说,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实上,即使是很有经验的人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些危险。不同的是,有经验的野外工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躲避危险,把伤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在此,我们郑重声明:本书介绍的野外避险与救援的方法仅供读者参考,依照本文行事所发生的一切后果,笔者概不负责!因为在地区,季节等不同的条件下,许多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第一节 动物的伤害预防及处理方法,在野外,我们经常会和动物相遇。其实,动物比人类更希望和平相处。动物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人类(除
2、少数寄生虫外),只有当动物受到威胁时,才会向人类发起攻击,有的攻击是直接或间接致命的。动物的防御器官有的是有毒的,有的是有细菌的,大型动物也可以造成机械损伤。防止动物伤害到自己是前提,及时处理伤害是其次。即使我们学会了以下的一些方法,我们还是应该在回到居住地时,积极地去看医生。因为遭受动物伤害有时并不会立刻发病,即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水母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大型水母(如海蛰、僧帽水母、钩手水母等)蜇刺人体后,其刺丝囊中的毒素会造成人体皮肤红肿。如果被蛰刺的面积较大,可以引起麻痹,甚至死亡。在海边活动的人要重视。处理方法:1.肥皂水清洗。 2.牛奶涂抹患处。3.鸡蛋涂抹患处。 4.送医院治疗
3、。预防措施:1.不要在有水母出没的地方游泳。2.乘小船、艇时不要把手脚放在水里。3.水下作业要穿防护游泳衣。,二、蛭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水蛭:体长3060毫米,宽48毫米;背腹扁,体色背黑褐,腹黄褐;整体密生环纹;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中有口;口腔内有三个颗,可以割皮肤。在吸血的同时,唾液腺能分泌抗凝血酶和血管扩张素,使寄主伤口流血不止。水蛭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河流、湖泊、池塘、水田、水库等水域。涉水时应该注意。,处理方法:1.被水蛭叮咬时,不要用手直接拽下,那样会增加伤口的流血量,还可能在伤口上有动物残留物。可以用手或其他扁平物拍打,或用烟头或打火机烤,动物会自行蜷缩落下。2.
4、如果没有消毒水,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手压法止血10分钟以上,或者加压法包扎。3.向医生咨询。预防措施:1.水中活动尽量不赤脚。2.经常检查浸水肢体。3.烟蒂泡水,涂抹身体(干扰水蛭化学感应器)。,(二)旱蛭,形态与水蛭类似,体色比水蛭浅,为黄褐色,个别种类多少有些绿色倾向。旱蛭为陆生,属于外寄生虫,常栖息在山林的草丛和灌木中。我国南方分布较广。旱蛭的化学感应器比较发达,对寄主的气味比较敏感,对经过的人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而且食量惊人,吸血后体重可以增加5倍。处理方法:同水蛭。预防措施:1.服装没有开放点。2.穿越林地后,及时检查。3.烟蒂、香水等气味干扰其化学感应器。,三、节肢动物伤害
5、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蝎子蛰刺蝎子白天常隐藏在缝隙、石块、落叶下,夜间活动。蝎子尾端有一个发达的尾刺,具有毒腺,能分泌神经性毒素。人被蝎子蛰刺后,疼痛难忍,并伴随局部或全身中毒,多处被蛰刺甚至有性命之忧。中毒症状:1.伤口剧痛,局部红肿、水泡、血泡、组织坏死。2.2小时许,烦躁、出汗、流口水、气喘、恶心,甚至呕吐。3.多处垫刺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严重者呼吸麻痹而死亡。,处理方法:1.3%氨水泡洗患处。2.拔出毒刺,用肥皂清洗伤口。3.结扎肢体,防止毒素扩散。4.蛇药溶解涂抹患处。5.大青叶、半边莲捣烂外敷。6.去医院。预防措施:1.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2.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
6、,要检查后再穿。3.帐篷离地面较近处的拉锁要拉好。4.晚间半睡半醒时感觉有东西在自己身上爬时,千万不要用于去捉,要慢慢调整身体,在弄清楚是什么东西后,一下子迅速抖掉。还有,就是等其自己爬去。,(二)蜈蚣咬伤,多足纲,夜行性动物;附肢较多,每体节有一对足;背腹扁;第一对附肢特化为颚足。颚足的基部愈合,末端为毒爪,内有毒腺。毒腺虽然不能致命,但疼痛难忍。中毒症状:1.局部红肿、疼痛。2.严重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3.治疗不及时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处理方法:1.蜈蚣的毒素属于酸性,可以用一切碱性液体中和,肥皂、石灰水、氨水都可以涂抹患处。2.明矶调匀涂于患处。3.蛇舌草捣烂外敷。4.蛇药片
7、溶化外敷。预防措施:同蝎子。,(三)跳蚤咬伤,昆虫纲,蚤目。深褐色;体小,通常以毫米计;胸部附肢适于跳跃,不易捕捉。体外寄生虫。叮咬人体后,可引起皮肤丘壮红肿,且丘肿常常连片,奇痒无比。处理方法:1碱性液体涂抹叮咬处,止痒处理。2龙葵捣烂涂抹可消肿。预防措施:1跳蚤常常寄生于其他哺乳动物体毛中,与动物接触时要注意。2跳蚤在开阔处喜欢跳跃,在隐蔽处喜欢钻营。在有跳蚤的地方尽量少穿衣服。怀疑身上有跳蚤时,应尽量大范围地抖动衣服。,(四)全沟蜱咬伤,蛛形纲,体长35毫米;褐色;头、胸、腹愈合呈卵圆形。脚须在体前并拢,外观似头部,称为“假头”。森林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落叶松林。全沟蜱(俗名:草爬子)属于
8、体外寄生虫,以动物血液为食物。侵害人类时,其“假头”常常钻入皮下。人们发现后,用手拽下时,往往会将“假头”遗留在皮肤内,造成局部溃疡。受害症状:1皮肤局部红肿、溃疡。2全沟蜱可以传播“森林脑炎”,并有一定潜伏期。,处理方法:1发现被全沟蜱叮咬后,不要直接拽下。应该先在全沟蜱身上轻轻拍打,待其有准备后,以拇指和食指捏住,向前轻轻提起。如发现皮肤中有残留物,应及时取出。2用手在叮咬伤口处挤出一些血。3向医生咨询,注射疫苗。预防措施:1穿越森林后,及时检查。2穿越森林前,将领口、袖口包扎严实。3尽量不晃动树枝。,(五)蜂类蛰刺,蜂类(胡蜂科、蜜蜂科)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并不是所有的膜翅目都能蛰刺。蜂
9、类中有一部分是蛰人的,而且是雌性。蜂类的蛰刺是雌性的产卵管特化而形成,基部往往具有毒腺,是蜂类重要的防御器官。比较凶悍的属于胡蜂科,马蜂就是胡蜂科中的一种。蜜蜂科的许多种类也有蛰刺,但是没有胡蜂科恐怖。蛰刺症状:1.局部有红肿、发热、剧痛等症状,57天后逐渐消退。2.严重者出现头晕、眼花、气喘等症状。3.多处大面积蛰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死亡。,处理方法:,1.千万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2.认真检查,看看是否有蛰刺留在皮肤内。如果有,应及时用小刀或针挑出。伤口流血可任其自然。3.蜂毒属于碱性,不要用肥皂去清洗。可以用酸性液体冲洗,如3%的硼酸、1%的醋酸。也可以直接用醋清洗。4.最好
10、判断是被什么蜂蛰刺的,因为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恰恰应用肥皂等碱性液体冲洗。5.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送医院。,预防措施:,1.俗话说,不要去捅“马蜂窝”。蜂类在没有受到攻击时是不会主动攻击的,因为蛰刺以后往往就意味着死亡。但是,如果有人激怒它们,它们是不怕牺牲的。2.远离蜂巢。蜂类对自己的蜂巢十分珍惜,会誓死捍卫。如果在蜂巢附近无意晃动了筑巢的树枝,后果不堪设想。3一旦被大群蜂类攻击,千万不要去扑打,那样会引来更猛烈的攻击。可以用厚衣服蒙住外露的皮肤,远离蜂巢。如果附近有水源,可以钻到水里(换气要迅速)。,4建立营地时,先观察周围是否有蜂类出没,如果有,请分析是花蜜的原因还是附近有蜂巢。应该远离蜂
11、巢扎营。5如果你的衣服很鲜艳,会有蜜蜂在你身边飞舞或落在你身上。记住:千万不要扑打它们,站立不动,他们不久就会离开。根本不用紧张害怕。6如果遇到蜂群的围攻,可用火、烟驱赶。马上找一把干草,迅速点燃,手拿着点燃的柴草原地转圈,并且不断添加手中的柴草。蜂类比较害怕火。浓烟对蜂类也有很好的驱赶作用。,(六)毛虫蛰刺,有毒毛虫大多是鳞翅目的幼虫。毛虫体表长有毒毛,刺入人体后,毒毛随即脱落,放出毒素。受害症状:1.引起局部皮肤发痒、刺痛、红肿。2.引起全身过敏反应。3.大面积刺伤不仅伴随疼痛,而且可以引发荨麻疹、关节炎。,处理方法:1用粘胶带或医用橡皮膏粘在被刺部位,然后拉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拔出毒毛。
12、如果没有胶带可以用饭团代替。2在亮光处,找视力好的人一一拔出。3用塑料袋装水,刺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形成急水流也可以冲掉毒毛。4有过敏现象,可以口服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无论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用手乱搽。预防措施:1.在野外尽量穿长袖衣裤。2.工作时戴上手套。3.果树毛虫多,采集野果时注意观察。,(七)蚊虫叮咬,双翅目,长角亚目,包括大蚊、伊蚊、白蛉等。蚊虫叮咬在人们眼里似乎不算什么伤害。但是,野外的蚊虫还是有必要防范的。因为野外的蚊虫不仅影响你的休息,还会传播疾病。常见种类:1.按蚊 灰色,无花斑;腿上有不规则白点;静止时体轴头低尾高,常在夜间活动。按蚊可传播疟疾,所以又称为疟蚊。我
13、国约有40多种按蚊,其中约十几种能传播疟疾。,2伊蚊 黑色,无花斑;腿上大多有白色环纹或斑(因此又称“黑斑蚊”);静止时体轴略呈前高后低,多为白天活动。在野外,白天叮咬人类的多是伊蚊,是最主要的防范对象。我国约有30种伊蚊,有近十种可传播乙型脑炎。3.库蚊 大多为棕黄色,有少许花斑;腿上无明显特征;静止时体轴水平;多在夜间活动。库蚊经常在居民区和室内活动,又叫家蚊,可传播血丝虫病。我国约30种,少数几种能传播疾病。4.白蛉 体小,常不到1毫米;黄褐色;体表多毛;静止时两翅高举。野外常见,水源附近较多,常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可传播黑热病。,处理方法:1.蚊虫唾液腺为酸性,可用碱性液体处理,肥皂水、
14、苏打水等可以涂抹叮咬处。2.涂抹蚊虫叮咬药水。3.车前捣烂外敷可止痒。预防措施:1.野战部队有用泥浆涂抹身体裸露部分部防蚊。2.烟熏,艾蒿、熏蚊草等有芳香气昧的植物可以放在篝火上,形成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3.有蚊虫的季节,去野外前应注射乙脑疫苗。4.香水对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但效果不显著。5.宿营时远离死水池塘;睡觉前检查帐篷。6.进入草丛前,尽量少暴露体表。,(八)蜘蛛咬伤,蛛形纲,蜘蛛目。蜘蛛的螯肢中有毒腺,这是它们用来杀死猎物的武器。被蜘蛛咬伤一般都会有反应,只是程度不同。受害症状:1.微毒蜘蛛咬伤可见局部红肿,有少量血迹。2.毒蜘蛛咬伤出现局部皮肤变形,逐渐坏死。3.剧毒蜘蛛咬伤除局
15、部症状外,可以引发全身症状,如:发烧、寒颤、呕吐、皮肤过敏等。非洲和澳洲有能毒死人的蜘蛛。,处理方法:1.局部消炎处理。2.根据情况口服或注射解毒消炎药物。预防措施:1.蜘蛛经常会爬到人身上,不要用手抓,可以用小棒挑开。2.不要徒手在缝隙、屋檐下、树洞里摸索。3.脱下的鞋子、衣服经检查后再穿上。,(九)蚂蚁咬伤,昆虫纲,膜翅目。蚂蚁有许多类型,数量也很庞大,它们属于社会性昆虫,一般为集体活动。咬人的蚂蚁南方比北方多,热带雨林尤甚。受害症状:1.局部瘙痒,丘状红症,偶尔有刺痛。2.个别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红,瘙痒。3.皮肤出现破损,感染,严重可引起局部坏死。,处理方法:1.一般没有毒素,常
16、规消炎处理即可。轻微咬伤可不理会。2.皮肤破损者,在清洗后应该进行简单包扎。3.马齿苋捣烂外敷可缓解疼痛和消肿。预防措施:1.蚂蚁有固定的路线,不要堵塞其必经之路。2.不要在蚁巢附近搭营,或休息。3.不要将食物碎屑留在自己周围。4.蚂蚁不仅生活在地面,许多种类都有上树的习惯。靠在树干休息时应该注意。,四、鲨鱼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主要攻击人类的鲨鱼有:大白鳖、角鳖、虎鲨、双鬓鳖、灰鲨等。处理方法:1.见外伤处理。2.如果鲨鱼向你攻击,想办法弄出尽可能大的声音。3.如果在水中受到鲨鱼攻击,不要企图逃跑,你的游泳速度是不能逃脱攻击的。要镇静面对攻击你的鲨鱼,等鲨鱼进攻的一刹那,迅速抓住鳖鱼的吻部。
17、也可以用手推开鳖鱼头,把手伸进位于头部两侧的鳃孔。注意:如果鳖鱼向水下游去,千万要松手。4.如果有武器,万不得已时可以利用。下手要稳准狠。,预防措施:,1.在水面上往往可以看到鲨鱼的鱼鳍,早点躲避。2.如果你是乘小船或小艇在有鲨鱼出没的海域,记住:不要把手、脚放在水里。3.不要把诸如尿液、粪便、呕吐物、人血等具有人类气息的排泄物和体液弄到水里。如果必要,一定要尽可能远地抛向小船行驶的相反方向。4.不要在有鲨鱼出没的海域游泳。5.如果你在海上钓鱼,而且有幸钓到大鱼,要看看是否是鲨鱼,如果是,你要分析这条鳖鱼是不是你能降伏的,如果不行,应该马上放弃。,五、爬行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毒蛇我国
18、的蛇类约有160多种,其中毒蛇有约50种,剧毒蛇约十几种。毒蛇排出的毒液主要有三种: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排出的是神经性毒素;蛙蛇、尖吻蟆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排出的是血液毒素;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排出的是混合毒素。在野外,被毒蛇咬伤而死亡的概率在动物伤害的死亡率中是最高的。所以,对于野外工作者和野外活动爱好者来说,学习有关毒蛇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首先要学会鉴别毒蛇与无毒蛇,如果一旦被咬到,先通过头型和咬痕判断前来攻击的是毒蛇还是无毒蛇,然后再进行处理。,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中毒症状:,1.毒蛇咬伤的普遍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时间稍长伤口逐渐变黑。伤口胀痛附近淋巴结肿大。2.如果是
19、被神经毒液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无红肿迹象,稍感疼痛,主要反应是麻木。但很快就出现头晕、发汗、胸闷、视觉模糊、低血压、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3.被血液毒素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有灼烧感,并伴有局部肿胀、水泡、发热、流鼻血、尿血、吐血等症状,最后休克、循环衰竭导致死亡。4.如果是混合毒液的毒蛇咬伤,两方面的症状都可能出现,最后注意力多会下降。,处理方法:,1.判断:被咬后,首先确定是否是毒蛇咬伤。如果可以确定是毒蛇咬伤,马上让受伤者安静下来,过多的活动会导致毒液迅速扩散。2.结扎:结扎伤口近心脏方向的一端,阻止毒液扩散。一般情况下,被咬伤的部位多为手、脚、小腿等部位。
20、结扎部位一般为:手指:结扎手指根;手掌:结扎手腕;小臂:结扎肘关节附近;足部:结扎脚腕;小腿:结扎膝关节。结扎的原则是,阻止淋巴液回流,因为蛇毒在淋巴液的扩散是快速的、致命的。结扎的时间可以持续810个小时,并且要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止肢体坏死。,3.冲洗伤口: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任凭血液外流。4.排除毒素:想办法尽可能地排出毒液,可以在伤口处作十字切开使毒液流出。如果手上有罐头瓶或水杯,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加快毒液的排出。另一种方法是用燃烧的木炭灼烧伤口,因为高温可以使毒液变性,降低毒性。有人建议可以用嘴来吮吸毒液不是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吮吸者中毒。5.药物:主动去野外工作或探险
21、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准备:带上些蛇药。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蛇药出售,例如:广州产的蛇药散,上海产的蛇药片,南通产的季德胜蛇药等等,有内服、外敷的,药品包装上有详细的说明。另外,如果你有草药的知识也可以临时救急。例如,半边莲捣碎外敷,煎汤内服,就有一定疗效。6.送医院。,预防措施:,1.了解毒蛇的栖息地:蛇类是变温动物,在比较凉的季节和早晨蛇类要靠太阳提高体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选择较高或草丛的开阔处。蛇类主要食物是蛙类、鼠类、鸟类,有这些动物出没的地方要小心。蛇类耐饥饿,但不耐干渴,所以毒蛇一般喜欢栖息在离水源不远的石丛中。2.了解蛇类的习性:蛇类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喜欢攻击活动的物体。如
22、果你与毒蛇相遇,不要突然移动,保持镇静,原地不动,毒蛇便会自己离开。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是,如果你把它踩在脚下它怎么都要想法咬你一口。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走路要小心,不要踩到蛇。,3.了解攻击部位:蛇类咬人的部位以膝盖以下为主,翻动石块和草丛时则容易被咬到手。所以,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活动,要穿上比较厚的皮靴,最好能打涂胶裹腿,这样,即使被咬,也不会有大问题。徒手工作要格外小心。4.打草惊蛇:在多蛇地区,找个木棒,一边走路,一边在身体前用木棒扫打草丛。被惊动的蛇一般都会跑开。5.利用工具:用分支的树校制造蛇叉,干长11.5米,分支长10厘米左右。有蛇向你扑来的时候,看准了,迅速叉上去,很
23、容易制服它。6.对于蟒蛇,主要是防止被它缠绕。一般情况下,人类不过分靠近蟒蛇是不会被伤害的。,(二)鳄鱼,在我国,鳄鱼伤害人的事情非常少。我国的鳄鱼主要是扬子鳄等小型鳄鱼,数量也比较少,其攻击性比非洲和美洲的大型鳄鱼小很多。在国内的野外环境里我们很少能有机会与鳄鱼短兵相接。但是, 鳄鱼的确属于能伤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万一遇上了鳄鱼,我们可以迅速跑上岸。如果离鳄鱼很近,又离岸边较远,可以倒退着向岸上靠近,同时,把所有能用得上的东西填进鳄鱼张开的嘴里。,六、怎样应对来自鸟类的伤害,能伤害人类的鸟类主要是猛禽类和走禽类,如鹰、隼(sun)、秃鹫、雕、鸢(yuan一声)、驼鸟等。鸟类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类,
24、但的确有人在野外受到过鸟类的攻击。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攀岩活动中。猛禽喜欢在悬崖峭壁上做巢,而且巢穴往往非常隐蔽。在攀岩活动时,攀岩者很难在攀登前发现猛禽的巢穴,当攀登到距离巢穴很近的时候,猛禽为了自己的领地和卵或幼鸟的安全,会全力发动攻击。最可怕的是,鸟类为了巢穴的隐蔽往往不会提前暴露自己的位置,当它们感觉到威胁时,会突然冲向入侵者。,建议:1.猛禽会在以巢穴为中心,大约一公里为半径的领空上盘旋,并驱逐入侵的其他鸟类。攀登者在发现有猛禽盘旋时,可以目测大概位置,基本上可以猜到巢穴大致的方位,在这个范围内,有平台或凹陷的地方一定注意。2.猛禽攻击的部位主要是头部,注意眼睛的保护。3.如果你正在
25、攀登,尤其是没有顶绳保护的先锋攀登,千万不要因为猛禽的攻击而忽视了坠落的危险。因为猛禽的攻击毕竟不是致命的,如果保护好眼睛,最多就是皮外伤而已。,七、如何面对野兽,(一)野猪与家猪很相近,但比家猪头型大、口裂深、耳朵小,有发达的犬齿,并外突形成獠牙。野猪身高1米左右,体长1.51.8米。野猪非常凶悍,在森林中,大型食肉动物也要让其三分。但野猪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是例外的:被人类逼得无退路;进食、饮水时受到干扰和惊吓;和幼崽在一起。野猪进攻的主要方式是用獠牙挑刺对手,其上下颌的力量可以咬断人类的腿骨。在野外与野猪相遇,如果我们不去骚扰它,一般是没有麻烦的。,建议:1野猪远距离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野外生存教程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 课件 野外 生存 教程 第五 救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