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ppt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儿童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3,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一)个性的含义(二)个性形成的相关理论第二节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学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二)儿童性别的发展第三节 推动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因素家庭(一)早期的依恋发展(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三)家庭结构,4,第四节 推动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同伴(一)同伴的作用(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三)影响同伴发展的因素第五节 自我的发展(一)自我的发生(二)自我概念的发展(三)自尊及其发展(四)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5,教学目标及要求,1、深刻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2、深刻理解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3、了解卢文格和凯根的理论。4、理解性别角色形成过程。理解性别同一、性别角色同一的概念。5、深刻理解依恋的发展过程。,6,6、深刻理解艾斯沃丝的依恋测量及类型。7、深刻理解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8、理解同伴研究的方法。9、理解游戏的类型。10、深刻理解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11、了解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7,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8,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9,(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精
3、神分析引论(1916)、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10,(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11,本我(Id)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即寻求最大满足和最少痛苦。,12,自我(ego)是意识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与现实世界接触。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13,超
4、我(superego)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所构成,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希望个体为之而奋斗。,14,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的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15,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心
5、理发展的标准。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包括性爱的本能活动,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对自我的爱、对双亲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爱和普遍的人道的爱、对艺术品的爱、个人对国家的爱以及抽象的爱等等。,16,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17,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于嘴唇与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以及咬和吞嚼等活动。,18,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在肛门周围。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其符合社会要求。肛门初期的快感主要来自粪便的
6、排出。肛门晚期的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克制。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19,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这个阶段决定一个人未来对异性的顺应情况。此阶段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20,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弗洛伊德认为,进入潜伏期,儿童的性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在这个时期,儿童前几个阶段出现的矛盾冲突完全消失。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阶段。于是儿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21,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以后),这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女孩在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
7、孩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上一个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防御性冲动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采取禁欲的办法;二是采取理智化的解决办法。,22,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脱离父母,去寻找他(她)们各自的朋友或配偶。这种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一方面是他们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痛苦。,23,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24,(一)埃里克森的生平,埃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1933年起定居美国。埃里克森的主要著作有:年轻的路德(1958)、儿童期与社会(1963)、自我认同:青年期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1969)
8、等。,25,(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1. 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26,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9、(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27,2.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332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1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28,每个阶段都有一
10、对主要矛盾。还有许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使人在下一个阶段顺利发展。否则,下一个阶段也可能发展,但是会受到上一个阶段的影响,而不顺利。,29,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出生1岁),在精心呵护下,婴儿产生了信任感或自信,认为世界是美好的。而当他们遭受粗暴对待、迟迟得不到舒适时,就会产生不信任感。,30,启发: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更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31,措施: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
11、子关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儿童是有益的”。婴儿对于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体上的移情。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反之,也是如此。总之,父母对儿童、对生活、对自己的不信任感会巧妙地传递给儿童。,32,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儿童运用新的身心技巧,有了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意愿。当父母允许他们做出合理的自主选择而不过于限制、嘲笑时,自主性便形成了。,33,措施:首先,要允许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一定的自由。父母不能对儿童的行为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否则儿童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其次,父母对
12、儿童行为也要有一定的控制和限制,这样才能使儿童既学会独立地生活,又能服从一定的规定与要求,便于将来能服从社会的秩序和法制。,34,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通过建立自信的游戏,儿童与他们可能成为的各种人有了相处的经历。当父母对其新的目标方向予以支持时,他们自动自发的责任感就有了发展。但如果父母对儿童自控的要求过高,就会导致过分控制和退缩行为的发生。,35,措施:父母积极支持儿童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36,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在学校里,儿童发展了其学习和
13、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家中或学校里消极体验,由同伴带来的无能或自我贬低的感受,使自卑发展起来。,37,措施:使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上成人也经常给予鼓励,使儿童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勤奋。艾里克森特别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勤奋感方面的作用。勤奋感不仅指学习和工作上的能力,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艾认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38,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青少年试图追寻一些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我在社会中位置如何?自我价值和职业目标导致持久的人格角色。而相反的情形是对未来成人角色的迷茫。,39,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
14、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摒弃不合适的,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青春期是实现自我同一感的关键时期,但形成自我同一感是个终身的任务。,40,玛西亚等人对同一性状态的研究,玛西亚根据探索和投入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P337-338)同一性实现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混乱,41,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年轻人致力于建立亲密纽带。由于早年的失意,一些个体未能建立密切的关系,依旧与他人彼此隔绝。,42,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精力充沛意味着照料下一代、关心他人或有收益的工作。在这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的人会体验到成就缺失。,43,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
15、岁以后),在人生最后的阶段,人们体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若感到生活得很值得就会有一种知足感,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往往害怕死亡。,44,第二节 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45,一、生物学因素,1、最初的个性或气质 托马斯、切斯把儿童气质分: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的儿童2、体貌与体格的影响3、成熟速率的影响,46,托马斯和切斯划分的三种气质,容易型(约占40%):这类儿童能在婴儿期很快地形成日常生活习惯,通常比较乐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困难型(约占10%):这类儿童生活习惯不规则,接受新鲜的经验很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慢热型(slow-to-warm-up child, 约占15%
16、):这类儿童不活跃,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大胆,较少顾虑。心情状态消极,对新鲜的经验适应很慢。 混合型 另有35%的儿童不适于上述三种类型。他们表现出各种气质特征的综合。,47,二、 儿童性别的发展,48,(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或女性。,49,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性别定性化: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就是性别定性化。,50,(二)性别定性化的发展过程,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经历三阶段P289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性
17、(4-5)性别一致性(6-7)先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再认识同性儿童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51,2.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还是女,还懂得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5岁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子要胆大,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儿童中期的学生,原有的刻板的性别思考降低了,认识到人们可以把女子气和男子气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52,3性别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不少研究表明: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
18、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人们常用IT量表测定儿童性别角色的偏爱。,53,男子气与女子气,男子气:富于冒险精神的、雄心勃勃的、攻击性的、具有竞争性的、具有支配性的、独立的、擅长机械操作的、自信的女子气:寻求肯定的、易激动的、感情易受伤害的、温和的、整洁的、明了他人感受的、善于照料他人的、亲切的、情绪化的,54,双性气质,既具有男性化心理特征,也具有女性化心理特征。适当的双性化,使个体表现出行为的灵活性。,55,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儿童的行为很早就显示出性别类型。学前儿童已开始选择同性别的伙伴一起玩游戏。到了小学,这种性别分割的情况更加突出。尽管儿童很早
19、就在活动、兴趣和选择同伴方面显示出性别差异,但在个性和社会行为方面并未显示性别差异。,56,(三 )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57,1身体和动作方面 参见教材liuP293,58,2认知方面,59,(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男女两性在学龄前的差异不明显,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从学龄期智力上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优于男性,但到青春期开始下降。男性青春高峰期到来时,男性开始优于女性。男女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在认知差异总体上的平衡性。,60,(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但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甚
20、至在词汇方面就比男孩差。感知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至少从青春期起是这样。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61,记忆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思维以思维类型划分,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上,学龄前儿童中女孩思维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略高于男孩,到了幼儿晚期,由于男孩在言语的理解和推理方面较好,女孩在思维上的优势逐渐失去。到了小学阶段,这种优势逐渐转移到男孩身上。,62,在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面,男女两性有无差异,没有一致的结论。,63,3.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参加社交活动比男孩多,男孩对物体和事情更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更感兴趣。
21、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女孩的攻击主要是谩骂,而男孩更多的是用拳头和脚。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多于男孩。,64,性别定性化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认为,性别类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结果。性别图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也用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来解释,认为儿童一旦获得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个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凡是背离性别规范的事情,儿童很少注意或记住。,65,性别定性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型化行为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行为一样的过程学会的,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获得的。心理人类学理论 米德:性别不同显现的人格特性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66,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第九 儿童 个性 发展 发展心理学 教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