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课件.ppt
《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一轮复习,第七讲 力 运动和力,1,考纲要求,1.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用示意图描述力。4.会测量力的大小。5.知道二力平衡条件。6.认识牛顿第一定律。7.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知识脉络,3,知识梳理,考点一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物体,另一个是 _.,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_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_.,常考举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 N,一袋方便面的重力大约是1N,1、定义:,2、单位:,施力,受力物体,F,N,例如:用绳子提起一桶水时,桶是受力物体,
2、绳是施力物体,4,3、力的作用效果,(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方向、运动快慢).,(1)力能改变物体的_.如捏橡皮泥、拉弹簧等.,形状,运动状态,说明:形变既包含了物体形状的变化也包含了物体体积的变化。运动状态的改变指方向,速度的大小二者中任意一个发生变化,或者均发生变化。,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三要素:力的_、_、_.,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_,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_,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 _.,(2)示意图:,大小,方向,作用点,方向,作用点,大小,5,5、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_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6、相互作用力条件:_、_、_、_。,相互
3、,说明: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两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力(如两个并排垂直放在水平面的方木块),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6,画力的示意图,作图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物体),弄清题中要求画哪些力(题干没有明确要求的要进行受力分析);2确定力的作用点;3作图时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标注表示力的符号;如需注明大小则在箭头的末端注明大小;4当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则选取重心为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点,而且要通过线段的长短来区分力的大小,7,例1:如图所示,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竖直墙壁
4、上,请画出小球所受重力和小球对墙壁压力的示意图.,F,G,例2:如图所示,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请画出它的受力情况。,f,G,F支持力,8,1、弹性: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塑性:有些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如橡皮泥.,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常见弹力有支持力、压力等.,弹性形变,考点2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说明:弹力是指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要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产生的力,这个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就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
5、一个向上的力;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一个向下的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压力和重力加以区分,它们的施力物体不同,作用点也不同。此外,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9,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_,弹簧的伸长量越长(2)使用和读数a.看清它的_和 _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_ N,分度值为_ N)b.调节指针,使指针对准 _ c.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大,量程,分度值,05,0.2,零刻度线,10,d.测力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拉力方向 _,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擦. e
6、.测量时,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_.f.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其示数整刻度值+后面的小格数最小分度值.图中力的大小是_N,平行,量程,2.6,11,1、定义:由于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 _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3、重力的方向: _,应用:利用铅垂线确定竖直方向等.,4、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_,地球的吸引,G,竖直向下,几何中心,考点3 重力,G=_,其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牛顿,符号_.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g表示重力与质
7、量的比值,g= _N/kg.在粗略计算时g可以取10 N/kg.,正比,mg,N,9.8,12,【说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物体全部的重力可把它看成是集中在均匀物体的中心上;重心越低,则物体越平稳;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铁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支撑法、悬挂法找到它的 重心(原理:二力平衡)。,13,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不需要_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_的作用.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_状态或 _状态.,力,阻力,静止,匀速直线运动,考点4 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1)定义:一切物
8、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_的性质.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_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3)利用:跳远或掷铅球时快速助跑以提高成绩;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列车进站可以提前关闭动力等.(4)防范:交通工具配备刹车系统;汽车配备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严禁超载等.,不变,质量,14,惯性和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是力,只能说一个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受到惯性作用”或“受到惯性力”牛一
9、定律反映的是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牛一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其成立条件是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牛一定律强调此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匀直,二者是或的关系,不可以同时存在,它是通过推理得出来的,用实验是无法直接读出结论的。,15,惯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判断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因为什么而改变了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其他部分因为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明结论.例如:泼水时,水和杯子一起运动,杯子在手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杯中的水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水从杯子中泼了出去,16,2.条件:作用在_上的两个力,如果_相等、 _相反,并且作用在 _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
10、衡.,考点5 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同一物体,大小,方向,同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为零,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7,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和判断,18,考点6 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_相对运动的力.2、产生条件:(1)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正压力)(2)接触面粗糙(3)发生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3、作
11、用点:接触面上(成对出现)4、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有时是动力),阻碍,19,6、分类,20,判断是否受摩擦力方法一: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入手;,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即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接触面不光滑(若出现光滑的桌面摩擦力f=0)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注意: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方法二:从力的平衡条件入手;,难点突破,21,(1)静止的物体例3.下图(1)中,物体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图(2)中,物体B静止在斜面上; 图(3)中,物体C被压在竖直墙壁上而处于静止,试分析图中,物体A、B、C是否受摩擦力?,22,(2)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课件 运动 中考 复习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5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