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之脾与肝课件.ppt
《脏腑辨证之脾与肝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辨证之脾与肝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21,中医诊断学,第三节 脾病辨证,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营养,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倘若脾的运化能力不足,则食后作胀,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主中气,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出现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肿,并能影响其它脏腑的活动,多见脾胃不和、土不生金及土克水等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脾之病变的常见证候。即:虚证饮食、劳倦、思虑、久病,致脾气虚证等。实证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寒湿,致湿热蕴脾等。,2022/12/21,中医诊断学,脾 一、脾虚证 病 二、脾血虚证 常 三、中气虚弱证 见 四、清阳不升
2、证 证 五、中气下陷证 候 六、脾不统血证 七、气虚发热证 八、脾阳虚证 九、中气滞证 十、脾湿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一、脾虚证,【临床表现】特征:不知饥饿、食少、食后困倦思睡、食后有胀滞感即欲便、平时便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基础证:食呆、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胃气不和。,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脾虚=特征+基础证(胃气不和)脾虚,多指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消化功能减退现象。它的证状是纳食不思,食亦无味,食后困倦思睡,平时大便不成形,稍进油腻即大便成糊状。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脾病,故胃气不和为其基础证,多见食呆,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2022/12
3、/21,中医诊断学,健脾的药物,白术,砂仁,白豆蔻,鸡内金,陈皮,2022/12/21,中医诊断学,二、脾血虚证,【临床表现】特征:面色萎黄、甚则肤色黄、黄色淡白不泽、目不发黄而小便利。共征:消瘦、舌质淡、脉细等血虚。基础证:脾虚或过度劳倦。兼证:肝血虚或心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脾血虚=特征+共征+基础证(脾虚)+加兼证(肝血虚或心血虚) 血虚证状,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见。脾虚初起,先见食少、便溏;从而营养缺乏、面色萎黄;进一步小便利而肤色黄,黄色淡白不泽,目不发黄,系营养缺乏的脾虚血少证常伴有困倦,眩晕,心悸等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脾血虚与心
4、、肝血虚比较,由于它的特征不多,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022/12/21,中医诊断学,认清脾血虚病史:多有食少、便溏等脾虚病史,或苦力劳倦病史。特别是食少便溏之脾虚,与面色萎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把它(脾虚)看作是脾血虚的组成部分。掌握脾血虚的特殊色诊:面色萎黄,甚则一身肤色黄,黄色淡白不泽。 脾血虚鉴别诊断:黄疸是一身俱黄,脾血虚是其小便利而目不发黄;,2022/12/21,中医诊断学,脾血虚兼证:脾血虚而见心悸头晕,多先有脾虚,脾血虚,后见心肝血虚,说明心肝受累。现代医学提示。脾血虚的黄色病色,是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色诊。总的来说:脾血虚的病因是脾虚,其
5、病理为营养缺乏而生血减少,它的特殊色诊为面色萎黄,甚则一身肤色黄。黄色淡白不泽,但目不发黄而小便利。,2022/12/21,中医诊断学,三、中气虚弱证,【临床表现】 特征:中气不足为胸闷,自觉气短,大便频,大便先干后溏,老人脱肛,小便黄浊,有粉样沉淀;中气虚弱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共征:气短、乏力,逐渐形成等气虚。基础证:脾虚和脾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中气虚=特征+共征+基础证(脾虚和脾血虚) 中气虚是在脾虚基础上发展的,但脾虚不等于中气虚弱。脾虚是运化功能低下,表现为食少、便溏等;而中气虚是不能升清、全身营养缺乏的而导致的气分
6、不足:精神疲倦,懒言音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另外中气不足是只见中气某一方面的功能异常,初见虚象;中气虚弱为特定的证候群,已是虚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补中益气的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炙甘草,2022/12/21,中医诊断学,四、清阳不升证,【临床表现】特征:眩晕欲仆、头痛昏重、身重。基础证:中气虚或痰湿中阻。,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清阳不升=特征+基础证(中气虚或痰湿中阻) 清阳不升多起于中气虚或痰湿中阻。疲劳过度,中气损伤,清阳不升,头痛沉重,悠悠忽忽,伴有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痰湿阻胃,亦使头重胀痛,天旋地
7、转,眩晕欲仆,身重,常伴胸膈满闷,呕恶痰诞,苔白厚腻等。这种头重头痛,虽然亦为清阳不升,但与中气虚的头重头痛不同。清阳不升的头重头痛因中气不足而清阳不升,而痰湿阻胃为痰湿阻遏导致清阳被抑;故清阳不升用升补,痰湿阻胃用健中、化痰、利湿为主。,2022/12/21,中医诊断学,五、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特征:行动喘促、久泻不止、小腹坠胀、脱肛、及妇科崩漏、白带不断、子宫脱垂。基础证:少气无力等中气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中气下陷=特征+基础证(中气虚) 中气虚弱,多为神疲困倦,懒言音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进一步发展,出现行动喘促,久泻不止,方可认作中气
8、下陷。可以看出,行动喘促是中气下陷的特征,而是中气虚弱的或然证,轻者可不出现。,2022/12/21,中医诊断学,脱肛,前面提到老人脱肛是中气不足,这里又说脱肛属于中气下陷,有何根据?老人脱肛,往住因大便困难,便后下坠,属于中气不足;久泻久痢,亦能脱肛,见于中气下陷。中气不足会导致老人大便困难,便后下坠,出现脱肛;而中气下陷的脱肛为久泻所致。病机有所不同。其中久泻为中气下陷的特异性证状。,2022/12/21,中医诊断学,升提的药物,升麻,柴胡,荆芥,防风,2022/12/21,中医诊断学,六、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特征:便血久不止,血色暗黑及妇科崩漏不断。基础证:少气无力等中气虚。兼证:面
9、色不华,舌质淡等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脾不统血=特征+基础证(中气虚)+兼证(血虚) 中气有提摄能力,因气虚而血出不止,称为脾不统血。多见便血经久不止,及妇科崩漏等。气不摄血,根本由于中气不足,常见神疲困倦,少气无力等。血出不止,亦兼见面色不华,眩晕,心悸等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统血的药物,阿胶,地榆,侧柏叶,灶心土,2022/12/21,中医诊断学,七、气虚发热证,【临床表现】特征:上午潮热,下午热退,身热气怯,面色白,懒言体困,脉虚大而数。共征:身热、心烦、脉数等内热。基础证:中气虚和血虚。兼证:外邪。,2022/12/21,中医诊断学,
10、【证候分析】气虚发热=特征+共征+基础证(中气虚和血虚)+兼证(外邪) (1)气血有不可分割关系,虚证发了,虽分气虚和血虚,但气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气虚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血虚发热亦能促使气分亦弱。(2)气虚发热特征:由于气血亏损之体不耐烦劳,往往在动作之后即有发热,这种发热用一般退热法均不能控制,是较长时间断续发热,上午明显。,2022/12/21,中医诊断学,(3)气虚发热基础证:面色白,气怯无力,懒言体困,脉虚大而数等。(4)气虚发热易感外邪:气虚发热有两种热型,一种是单纯的气虚发热(指不夹外感);热度往往不高;一种是在气虚发热基础上加上外感发热(理由是卫气不固,易感外邪
11、),产生更高和不规则的复杂热型,属于本虚标实证。所以气虚发热中不但血虚是发热的原因,气虚亦是发热的原因,且气虚占居着主导地位。,2022/12/21,中医诊断学,八、脾阳虚证,【临床表现】特征:主脏在胃,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按缓解,食后饱暖;主脏在腑,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腹痛绵绵;痰饮,咳嗽痰多,恶寒背部尤甚;水湿,肢体浮肿,腹满,足背肿,舌苔白滑粘腻。共征:天冷易发,喜温喜按,舌质较淡等阳虚。基础证:神疲困倦,气短无力等中气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脾阳虚=特征+共征+基础证(中气虚)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中医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
12、性的归于脾,这是脾胃病的划分原则。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科学分类,伴随脾胃病划分原则也出现了负面影响。诸如脾胃肠概念不清,症状不分,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2022/12/21,中医诊断学,所以我们可以从辨主脏的方法入手,先从局部着手,分辨主脏,然后从整体考虑,再次定位定性,作出总的诊断。如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按缓解,首先从局部入手,分辨主脏在胃,然后根据脾胃病划分原则,从整体考虑,空腹胃痛不仅属于胃,而着重在脾,属于脾阳虚。泄泻,腹痛绵绵,应该属于肠病,然后从虚实来分,可以看到虚证多关于脾,其病机属于脾阳虚弱。这样来辨别可以避免脾胃肠概念不清的混乱局面。脾主运化水湿,阳气亏乏,水湿停留,还可出现
13、痰饮,水湿等本虚标实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温阳的药物,干姜,炮姜,白术,砂仁,高良姜,2022/12/21,中医诊断学,九、中气滞证,【临床表现】特征:胸闷、脘痞、腹满或脘腹胀满。共征:来势急骤、时作时止等气滞。基础证:食少、便溏等脾虚;食呆、大便不调、舌苔白滑粘腻等脾湿。,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气滞=特征+基础证(脾虚或脾湿) 中气滞多起于脾虚或脾湿。中虚生满者,因气虚不能运行,发生痞满胀滞,多见于食少、便溏等脾虚,治宜补中为主,少佐理气。脾有寒湿,湿易凝滞,阻碍气机,在中则脘痞,在下则腹满,治宜温脾燥湿,佐以理气。,2022/12/21,中医诊断学
14、,中气滞与胃肠气滞的关系,类似于肝郁与肝气,一为不及一为太过前者为气机郁结偏于虚;后者为气机横逆,偏于实。中气滞以痞满为主,须在补脾或温脾燥湿的基础上佐以调气;肠胃气滞以胀为主甚则胀痛,治宜理气为主。辩证关健在于虚、寒二字,因脾虚属于虚,脾湿偏于寒。,2022/12/21,中医诊断学,调中的药物,木香,苏梗,藿香,砂仁,檀香,2022/12/21,中医诊断学,十、脾湿证,【临床表现】特征:脘痞、腹满、大便不实、舌苔白滑粘腻。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腻等内湿。基础证:恶寒、口多清水等脾阳虚。兼证:食呆、嗳噫吞酸等消化不良。,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脾湿=特征+共征+基础证(脾阳
15、虚)+兼证(消化不良) 因脾和胃的性质不同,胃湿多由湿浊暂时郁遏,芳香宣通,郁滞即解;脾湿多由中阳虚弱,不能健运,必须温化。且必须明确脾湿多偏于寒,与单纯的胃湿有所不同。如脾湿的大便不实、苔白滑等,便是脾阳不足之明证。所以用药只有与脏腑结合,疗效才能较速,这是治疗中的一个关键。,2022/12/21,中医诊断学,苦温燥湿的药物,苍术,厚朴,干姜,草果,砂仁,2022/12/21,中医诊断学,第四节 肝病辨证,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一系列证状。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证。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
16、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累肾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证候。,2022/12/21,中医诊断学,肝病常见证候,一、肝血虚证二、肝阴虚证三、肝阳虚证四、肝气虚证五、肝气证六、肝郁证七、肝寒证八、肝热证九、肝火证十、肝阳证十一、肝风证,2022/12/21,中医诊断学,一、肝血虚证,【临床表现】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膶、妇女经少、经淡、经闭。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头痛自眉梢上攻、拘挛、膝屈伸不利、指甲少泽。共征:形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肝血虚=特征+共征(血虚)由于肝血虚牵扯面广,证状又比较复杂,
17、如全盘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故分常见证,而偶尔提及的证状纳入偶见证,但偶见证不等于不重要。关于不耐烦劳,我们常见的表述形式有4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它们意思相近。关于疲乏,多以为中气虚,为什么又见于肝血虚?,2022/12/21,中医诊断学,把疲乏归于中气虚,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由于肝主筋,为罢极之本,故肝血虚多见疲乏,不耐烦劳。关于中气虚,应该换一种提法“四肢无力”,这与脾在生理上主肌肉四肢有关。疲乏和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疲乏多见肢体酸、沉、胀,下肢比较明显,多在小劳后或午后出现,不为休息所缓解。俗称不解乏。四肢无力多起于食少便溏,早晨醒来没干活就没劲。而疲乏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脏腑 辨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