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docx
《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产能过剩亟待化解 第二部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本情况 第三部分: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 第四部分:银行如何寻求新业务模式的发展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2013年第15期 总第499期)Zhhttp:/www.unbank.info 53 服务电话:(8610)63368810前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告别短缺,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所替代,供大于求成为经济的常态,产能过剩的治理也随之成为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继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10年又继以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整体陷入低谷。受此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幅度下降,产能过剩日益加剧。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全方位特点,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新兴产业也深受产能过剩困扰。产能过剩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之压力,而且还困扰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导致银行非常严重的信贷风险问题。如何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引发的信贷风险,支持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报告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围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光伏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报告
3、为银行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信贷风险、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部分主要总结了政府部门在治理产能过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同时分析了过剩产能为什么越淘汰越多和新兴产业为什么也陷入产能过剩困境的问题。第二部分在我国经济减速、房地产限购以及政府不推大规模刺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需求持续疲软。而与需求快速下滑对应的却是相关行业产能建设的屡创新高。同时,船舶、
4、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在加剧。本部分主要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从产能过剩的类型,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呈现的新特点,产能过剩的行业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时,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金融隐患将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银行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产能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本部分通过对产能过剩在银行控制风险中的表现形式的探讨,对银行应该如何处置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以及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同时,银行如何支持产能过剩行业尽快实现良性发展等方面给出了策略与建议。第四部分兼并重组对于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可以
5、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来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本部分介绍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业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并购贷款法的优势与风险。同时,通过列举同业中的并购贷款案例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模式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正文目录第一部分 产能过剩亟待化解6一、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将出台6(一)发改委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6(二)工信部黑白名单治理产能过剩6(三)央行信贷政策7二、新兴产业也陷产能过剩困境8(一)新兴产业制造化8(二)金融资本过剩8三、过剩产能何以越淘汰越多9(一)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三次产能过剩9(二)过剩产能再次反弹11第二部分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本情况12一
6、、产能过剩的三大类型12(一)总量型过剩12(二)结构性过剩12(三)成长性过剩12二、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的新特点12(一)从潜在、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和长期性过剩12(二)从低端、局部性过剩转变为高端、全局性过剩12三、产能过剩的行业标准12(一)预期需求与供给量的对比12(二)产能利用率12(三)企业的存货水平12(四)其他指标12第三部分 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12一、产能过剩在银行控制风险中的表现形式12(一)识别难12(二)宏观调控难12(三)产能过剩后退出难12二、产能过剩潜藏的金融风险亟待化解12(一)不良贷款率上升12(二)引发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12三、风险应
7、对策略12(一)设置行业融资限额,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12(二)确定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完善贷款行业投向统计12(三)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转型,设立行业融资限额12(四)借助银行优势,帮助企业积极拓展销售市场12第四部分 银行如何寻求新业务模式的发展12一、并购贷款12(一)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具有的优势12(二)并购贷款的风险分析12二、商业银行参股并购基金12三、同业发展案例12图表目录图表 1:政府各部门化解过剩产能出台的文件11图表 2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12图表 3:2008年2012年粗钢生产量与消费表现量对比12图表 4:2000年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数目及集中度
8、12图表 5:2000年2012年我国生钢、粗钢、钢材产量12图表 6:2000年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百分比12图表 7:2000年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12图表 8:2000年2012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12图表 9: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企业数量12图表 10:2006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与产能变化图12图表 11:2000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及新增生产线数统计12图表 12:2007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进口金额12图表 13:近年来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增长态势及其与世界的比较12图表 14:2010年201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和装机情况及预测
9、12图表 15:2006年2010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和国内安装量12图表 16:太阳能光伏产业链12图表 17:中国企业占光伏产业链的市场份额12图表 18:2005年2011年我国多晶硅增长态势12图表 19:2006年2010年多晶硅产量和缺口情况12第一部分 产能过剩亟待化解产能过剩呈愈演愈烈态势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和政府宏观决策的重大挑战,由于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落后产能推出的措施不完善,部分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同时,巨大的产能遇到了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变化,目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发达经济体降低需求,外需骤然减少,我国出
10、口出现了负增长,无形中又增加了国内的压力。产能消费不了,产能过剩问题就越发凸显。尤其是“两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很大的危害。淘汰落后产能,犹如箭在弦上。一、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将出台(一)发改委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严重存在。2013年8月2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连发两文称,将在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同时,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为重点,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除
11、发改委外,工信部、央行等部门近期都与关于针对产能过剩的表态并出台了相关治理措施。目前,发改委、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目前已经成稿。方案重点将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5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环保部牵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将在8月正式出台,其中“控制排放”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下一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氧化铝等两高一资产业排放标准和监控将更加严格。(二)工信部黑白名单治理产能过剩1、2013年首批落后产能淘汰包含19个行业7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共包括19个工业行业1
12、294家企业,这些行业分别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等行业。其中,2013年造纸产能计划淘汰634.86万吨;铜产能计划总共淘汰65.44万吨;铝产能计划淘汰26万吨;炼铁产能淘汰277万吨;铅(含再生铅)冶炼产能淘汰80.7万吨;炼钢产能淘汰697.9万吨;锌产能淘汰14.55万吨;焦炭产能淘汰1630.3万吨;化纤产能淘汰14.42万吨;味精产能淘汰2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淘汰1680万吨。工信部通知要求力争在2013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并确保在2013年年底前
13、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2、钢铁行业第二批审核正在进行中工信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对报送的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进行审核,预计11月底前完成,届时将有更多钢厂纳入考核“黑白名单”。此次工信部对部分企业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审查力度不断加大。对于符合规范的企业,工信部将会同质检总局、环保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特别是在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及区域内的兼并重组、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采用差别电价、信贷收紧等经济手段,节能环保等法律约束,以及行政问责等措施,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逼迫企业退出钢铁行业。同时,目前工信部与发改
14、委正在共同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力图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一批过剩产能;鼓励地方提高标准,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制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三)央行信贷政策8月2日,央行发布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明确表示2013年下半年,将严控对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7月24日,央行回应并未对产能过剩行业一刀切,将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将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将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
15、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将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将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而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央行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二、新兴产业也陷产能过剩困境(一)新兴产业制造化通常,产能过剩是用来形容完全竞争市场中传统产业出现市场饱和后出现的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一种结果,但是在我国,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例如,目前全国风力发电设备闲置能力40%,光伏产业在2010年的全行业毛利率30%,2
16、011年降到10%,现在已经是全线亏损。目前我国的新兴产业已经面临制造化的问题,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热心,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用来吸纳就业和创造GDP,因而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多都集中在对制造环节的补贴,但是盲目性和重复投资等问题致使新兴产业陷入制造化的困境。很多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拉动投资和短期内增加GDP,由于不具备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能充当产业链中的低端加工或组装角色,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导致盈利能力减弱。在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下,一些新兴产业公司选择采取以规模化获取低成本和超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不惜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延
17、长产业链,这在产能过剩初期看似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随着整个产业链的产能不断膨胀,竞争将越发激烈,而低水平的竞争最终只能导致企业利润率进一步降低,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企业和行业的研发投资,使整个行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二)金融资本过剩从形式来看,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与传统产业无异,都体现为市场供大于求。但从根本上而言,两者间有着本质区别。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更像一种产业 “泡沫化”现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是短期的,一旦消除了“泡沫”,整个产业便会很快重新进入上升通道。而传统产业的“供过于求”则是长期的,即便消除了表面上的“产能过剩”,
18、重新实现了市场出清和均衡,那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发展周期之中。就直接成因来看,新兴产业发展“泡沫化”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失衡不无相关。这是因为,即便是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也必须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当供给水平严重偏离需求水平时,便会产生“泡沫”或“过剩的产能”。这里面通常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供给过剩,二是需求不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市场的价格信号受到扭曲。价格信号扭曲大都体现为受外部干预影响,产出端上的产品定价过高或价格预期过高。但新兴产业的价格信号扭曲主要体现在投入端上,也就是过多的金融和产业资本涌入新兴产业,推高市场供给,形成过剩产能。为何新兴产业会出现这
19、种情况呢?一方面,新兴产业因其本身的“朝阳性”而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或潜在投资价值,会吸引众多风险和投机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相对于仍在“与时俱进”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规模相对狭小。在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时,“僧多粥少”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从投资渠道来看,新兴产业内部可供投资的项目、品种及空间在初期都显得较为狭窄、规模较小,相对于稀缺的投资资源而言,各种金融资本则由于其较强的衍生性反而显得较为丰裕和“廉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受扭曲的资本成本及价格刺激,便会以极大的概率首先引发资本层面的“泡沫化”,继而带动新兴产业某些技术、产品和生产环节上供给的
20、瞬间“泡沫化”,体现为“产能过剩”。从间接成因来看,这种从金融产业资本过剩到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资本实业资本间互动模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某种缺位。大部分情况下,新兴资本往往缘起于实业资本的创造和创新,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对更多资本的渴求,金融资本会大规模涌入,并逐渐在实际上掌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也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便具备了脱离其市场本身规律的可能,也就是开始舍弃产业本身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转而屈服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需要。尤其是,一旦资本不再稀缺,摆脱初期的投资约束,出于逐利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便似“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其被压抑的产能会在短期内一下子释放出来,产业发展也
21、就逐步脱离其本身作为新兴产业的最大特性,即“创新性”,转而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模仿并带来泡沫。三、过剩产能何以越淘汰越多(一)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三次产能过剩1、1998年2001年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的带动下曾以两位数增长,随后经济增速开始持续放缓。政府在1995-1996年间实现经济“软着陆”,而之后试图重启经济增长。当时信贷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名义GDP增速,不过这并没能扭转固定投资增速的大幅放缓,去库存也随之一直持续,当时产能过剩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主要问题,工业企业利润率出现下滑,企业也疲于偿债。政府采用了采用限产利库、淘汰产能、限制投资等措施治理。2、2003
22、年2006年2003年初,当年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就指出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四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之忧;2004年,产能过剩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产业,抑制产能过剩就成为调控关键词;2005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指出仍然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汽车等行业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2006年,国务院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当时政府采用严格行业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土地、环保、能源供应等措施,作为行业调整的两大主要“利器”。很多产能过剩行业都制定了明确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
23、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金融机构不予提供信贷支持,土地管理部门不予提供土地,电力企业不予供电,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3、2009年至今在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资增长十分强劲,刺激了钢铁的需求,乐观的预期又刺激了钢铁行业的投资出现快速增长,一旦房地产投资放缓,则钢铁行业立即遭受产能过剩的打击。类似钢铁行业的还有电解铝、水泥、煤炭等,产能扩张迅猛,却又面临着需求减少的困境。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监测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度整治产能过剩,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能 过剩 银行信贷 风险 防范 应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