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竹简所见秦的商品交换与市场管理.docx
《云梦竹简所见秦的商品交换与市场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梦竹简所见秦的商品交换与市场管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梦竹简所见秦的商品交换与市场管理 商品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却往往苦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缺,使许多问题未能详知。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缺憾。本文试以这批秦简为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以下凡引自秦简的材料,均见于此,不另注。,结合有限的文献,专就秦的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及市场管理诸问题,做些初步的论列。一 商品交换是指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它是以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为前提的。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出之久远,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经济“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
2、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3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但并不排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有某种程度的发展。就战国时期的秦国而言,随着商品生产的演进,区域性统一程度提高,交通条件的较前改善,出现了多样的商业形态。表现在既有私营的店铺零售商业、贩运商业、直销商业等;也有各种形式的国营商业。由于商业渠道增多,因而也就促进了商品交换范围的日趋扩大。从云梦秦简来看,当时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已为数不少。除主要的农牧业产品、手工业产品外,也有各地的方物、特产,甚至还有奴隶的买卖活动。农牧业产品方面,有粮食、牲畜
3、、肉类等投入市场,成为当时交换的基本商品。在秦时,粮食买卖已较普遍,且形成了一定的价格。如秦简法律答问载:“有禀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菽、麦,麦贾(价)贱禾贵。”又司空律载:“繫城旦舂,公食当责者,石卅钱。”这每石卅钱,是禾谷价,抑或菽、麦价?没有交代。史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进,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史记卷29货殖列传引范蠡之言,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下所用史记的版本相同,不另注。秦时石30钱的粮价,属于低下的极限,在当时常价的幅度之内,已很显然。牲畜、家禽也是商品交换内容。如仓律载:“猪、鸡之息子不用者,卖之。”即将多余的小猪、小鸡
4、出卖。又法律答问记有甲、乙合谋偷盗主人的牛,把牛卖掉后,带着卖牛的钱一同逃越出境之案件。律文还提到,猪、羊之类的“小畜”,每头的价格为二百五十钱左右。这都表明其时有牛、羊、猪、鸡进入交换领域。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这是文献记载对秦简的一个佐证。在此同时,当时进入交换的物品还有各种肉类等。据厩苑律:当时国家拥有的牛马,如果死亡,可以出卖其肉,并具体规定:“其大厩、中厩、宫厩马牛也,以其筋、革、角及其贾(价)钱效,其人诣其官。其乘服公马牛亡马者而死县,县诊而杂买(卖)其肉,即入其筋、革、角及索入其贾(价)钱。”意即凡大厩、中厩、宫厩的牛马,应以其筋、皮、角和肉的价格上交,
5、由这个率领放牧的人送抵官府。如驾用官有牛马而牛马死于该县,应由该县将肉全部卖出,然后上交其筋、皮、角,并将所卖价钱全部上交。我们所列举的这些事例,仅仅是秦律中所看到的情况,但实际投入交换的农牧产品种类,无疑比律文所记的要多。手工业产品中,有不少物资投放市场,构成了交换的重要商品。秦简中多处说到有关丝、帛、布匹和衣服方面的买卖。如法律答问载:“甲盗钱以买丝。”“今盗盗甲衣,卖,以买布而得”。又金布律:“为布一,用枲三斤。为褐以禀衣;大褐一,用枲十八斤,直(值)六十钱;中褐一,用枲十四斤,直(值)四十六钱;小褐一,用枲十一斤,直(值)卅六钱。”这里讲到的买丝、买布及一件褐衣值多少钱,显然是通过市场
6、买卖获得的。对此,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木牍记载得更为明确。当时有一个士兵在家信中说:“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另一个士兵在家信中称:“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桓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 李均明、何双全编: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这里,不仅说明衣料要用钱从市场上去购买,而且也反映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物价上有贵、贱之差异。除衣着之外,一些日常器物,如铁器、铜器、瓦器、车辆等也是商品交换之列。据金布律:“其金及铁器入以为铜。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
7、)之。”该律文中的“金”即为铜,而“入以为铜”的“铜”,则泛指金属原料。当时大内对这些器物,可以变卖。司空律规定:“城旦舂毁折瓦器、铁器、木器、为大车折輮,辄笞之。值一钱,笞十;值廿钱以上,熟笞之。”可见这类器物也都是有市价的商品。司空律还提到:“官有金钱者自为买脂、胶,毋(无)金钱者乃月爲言脂、胶期”。其中所说的“脂”是车辆润滑用的油脂。“胶”是指粘接车辆木制部件用的胶。这是手工业原材料有进入市场买卖之证。手工业产品中,销售量最大的还有食盐。史称:“夫盐,食肴之酱”,“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下所用汉书的版本相同,不另注。
8、秦简中多处提及有盐,虽未言及盐的买卖活动,但一般居民皆得仰赖市场,乃无可疑。再者,各地的方物、特产,包括奢侈品等也有进入商品交换的情况。法律答问中,有禁止“盗出珠玉邦关及买(卖)于客者”的律文,这说明秦的市场商品之中已有奢侈品出售。当时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但各地也有它的局限。要想得到外地区的东西,便只有通过交换。特别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赏心悦目,也需要加强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如李斯谏逐客书中说:当时各地就集于秦的“珍宝”多种多样,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大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亀之鼓”、“夜光之璧”、“犀象之器”史记卷87李斯列传。等。这些珠玉、
9、珍宝,并非皆为秦国本土所产。其中有的是来自异族、异国的贡纳,但也有不少是来自地区间的商品交换。此外,值得注视者,秦时将奴隶当作商品出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秦简律文中可得到清楚反映。如据封诊式记载:“告臣 爰书:某里士伍甲缚诣男子丙,告曰:丙,甲臣,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谒买(卖)公,斩以为城旦,受贾(价)钱讯丙,辞曰:甲臣,诚悍,不听甲。甲未赏(尝)身免丙。丙毋(无)病也,毋(无)它坐罪。令令史某诊丙,不病。令少内某、佐某以市正贾(价)贾丙丞某前。丙中人,贾(价)若干钱。”这是一起关于私人向官府出卖奴隶,即“谒卖公”案件的程式。爰书中有奴隶丙的主人即甲的起诉状辞,有官府对奴隶丙的审问、检验结
10、果等,在证实丙“无它坐”、“未尝身免”,“不病”即身体健康之后,才命令少内某、佐某“以市正贾(价)丙”,即按市场标准价购买奴隶丙,也才根据奴隶的身价给主人甲若干钱。史云:“秦无道置奴婢之市。”汉书卷99王莽传。于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马克思说:“奴隶是商品,可以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所有者手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5页。秦时也是如此。不仅设有买卖奴隶的市场,有一套买卖奴隶的程式,而且还有官定的奴隶价格,表明当时奴隶买卖的现象比较盛行。综上可见,秦时的商品交换不是“稀缺”、“罕见”,而是日趋扩大。当时不少的生活、生产资料,乃至劳动力,大都可以从市场中初步得
11、到买卖和交换。荀子王制篇说,“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民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这虽有夸张之嫌,也不完全适合秦的国情,但当时东西南北的商品交换加强,提供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日渐增多,乃属事实。史记货殖列传中列举“通都大邑”的许多商品,如屠牛、羊彘、禾粟、薪稿、木竹、牛车、木器、铜器、铁器、马、牛、羊、筋角、丹沙、帛素、细布、文采、皮革以及“僮手指千(奴婢)”等,从云梦秦简所示的史迹视之,在秦的市场上差不多都有交换。秦时投入市场交换的这些农业、手工业产品,大概来自多种渠道。其中有个体农民的“余粟”、“余布”,他们通过市场调余补缺;有私人小手工业者以商品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陶
12、器、编织、木器等;有私人大工矿主,如巴寡妇清、迁虏卓氏、程郑和孔氏等生产的矿冶产品,他们通过工商兼营、工商结合而致富;更有官营农业和官营手工业产品进入交换。从秦简来看,当时有不少国有土地、国营牧场,有“大厩”、“中厩”与“宫厩”、“公马牛苑”,在厩苑有出卖死亡牛马筋、革、角等记载。而官府手工业也很发达,设有“右采铁”、“左采铁”的职官等。其时官手工业,除铁矿开采与铁器制造外,还有车辆、“公器”、衣服、“锦履”等生产、生活资料,这虽然主要是为国家提供各种使用价值的服务,但也有参予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情况。秦简中的所谓“官府市”,就是国有商业的直接说明。二货币之发展是商品交换的直接后果和重要体现。马克
13、思在资本论中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5页。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同时也为货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货币”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货”与“币”两种不同物的总称。如周礼九贡中有货贡与币贡之分,货贡指珠贝,币贡指皮帛。至战国时的货币形态,乃逐渐通行铜钱、黄金和布帛。货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秦国于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与东方各国相比,虽然使用金属货币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它已涉及经济生活中的
14、各个领域。据粗略统计,云梦秦律现存律文、律说和案例近400余条,其中直接牵及货币者达60余条,约占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其中还专门设有关于货币、财物的法律条款,即金布律。从这些律文的内容来看,秦时的货币经济已相当发达,也比较活跃。这表现在多个方面,现依简文,就其突出之点,简述如后。其一、商品交换普遍以货币为中介作用。如前引司空律:禾粟“石卅钱。”金布律:“用枲十一斤,值卅六钱”。封诊式:“丙中人,贾(价)若干钱。”都是以货币作为买卖的基本尺度。不过由于秦时“布”也是市场流通的手段之一,并未完全排除实物货币,故金布律说:“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布”即布匹,当
15、时铜钱与布并用,其比价或兑换率是“钱十一当一布”,即一匹布可以当十一钱使用。但其时在市场上的交换媒介,仍以钱币为主,乃属事实。其二、借债、贳贷多以货币为主要特征。战国时期,秦的借贷现象和东方各国一样,比较普遍。这在秦简中多有反映。如云梦日书:“除日、利市、责(债)”。“凡敫日,利以渔、猎,请谒,责(债)。”为吏之道:有“贳责(债)于外”之谓。又金布律:“有责(债)于公及赀、赎者居它县,辄移居县责(债)之”。 “百姓假公器及有债未偿,其日以收债之,而弗收责,其人死亡令其官啬夫及吏主者代償(偿)之”。“百姓有债,勿敢擅强质”等。当时贳货的对象,除粮食、牲畜等外,其主要特点就是货币。如法律答问:“府
16、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是知官府放债用的是黄金或铜钱。又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年青时,“户牗(乡)有富人张负为平贫,乃假货币以聘”这是民间借贷货币之例。当时借贷的利息,各地、各人不一。但秦律中有“贷人赢律”的罪名,表明当时国家对利息率是有法律规定的。其三、赋敛的征课通常是交纳货币。赋税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支柱。秦时田租稍轻,贱敛尤重。据法律答问:秦有“户赋”。汉书食货志曰:“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当时人头税的征收方式,有按户、按口两种。按口计征较重,但皆为收钱。据载:秦时“头会箕敛,供给军费”,“头会箕赋,输于少府”。高诱注曰:“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史记卷89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梦 竹简 商品交换 市场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