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城县2007年度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设计说明书 水城县2007年度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设计说明书水城县发展和改革局2007年9月1水城县2007年度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设计说明书目 录前言31 基本情况51.1 试点概况51.2 自然概况51.3 社会经济情况61.4 土地利用现状71.5 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72 项目建设依据、原则及目标102.1 项目建设依据102.2 项目建设的原则122.3 建设目标122.4 建设内容133 措施布设及单项措施典型设计143.1 措施布设143.2 单项措施典型设计153.3 工程量及投劳223.4 建设项目所需主
2、要材料及物资234 施工组织设计及实施计划244.1 施工条件244.2 项目实施计划264.3 工程实施占地处理265 投资概算285.1 工程概况285.2 投资概算285.3 工程概算结果315.4 资金筹措方案336 效益分析346.1 经济效益346.2 生态效益356.3 社会效益357 项目实施保证措施367.1 组织管理措施367.2 技术保证367.3 资金管理措施368 结论与建议378.1 结论378.2 建议37前 言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435571051523,北纬260256265521之间,国土总面积3584km2。东邻六枝、纳雍,西接宣威(云
3、南省)、威宁,南抵普安、盘县,北连赫章。全县地形极为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其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156.9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0.1%。群山相连,切割纵深,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海拔高低差异大,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山地立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由于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加之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全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降低,人畜饮水困难,生活贫困,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对石漠化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整治,恢复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
4、、新的经济秩序,才是喀斯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水城县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辖33个乡镇,372个行政村,居住有汉、苗、彝、白、回、布依、水等民族,总人口76.84万人,人口密度为214人/km2,有农业人口72.44万人,占总人口的94.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7%。全县交通较为方便,铁路、公路交错纵横,通过境内的铁路有贵昆线、内昆线、水柏线等,公路有大烟线、水盘线、水黄线、水纳线等。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农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为主。近几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它地区相比,还是
5、非常贫困。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98亿元,财政总收入4.12亿元。粮食总产量25.0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46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抓紧开展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7年县级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参照2005年2月编制的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实际情况,对实施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由于项目建设要求时间紧,投入少,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试点内具体情况,提出初步设计意见,方案初步设计水平年为2005年。
6、1.基本情况1.1试点概况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位于水城县中部,地处东经10456271050135,北纬262907263221之间,试点面积1746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90.6hm2,北靠以朵村,东抵滥坝镇木房村,西邻滥坝镇付家营村,南达通仲河。该试点交通极为方便,水黄高等级公路自西北角向东南角通过全镜,最近处距双水新区广场4km,最远端距双水新区广场13km。试点内崔家大山至荒坝东西长6.8km,营上至鸡关岩南北长3.2km,全试点多数海拔在1420米21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为西北部无名山峰2066.5米,属高中山地貌类型区。1.2自然概况1.2.1地形地貌试点位于乌蒙山脉东南
7、坡黔西高原中山地带,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梁山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石炭系马平组等,其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灰岩、石英砂岩、泥岩、燧石灰岩、玄武岩等。试点整个地形东西高、南北较低。一字河、滴水岩两村地形起伏大、地势狭窄、坡陡、谷深,多峰丛洼地,海拔在1410米2000之间,相对高差达590米,属高中山地貌,由于试点岩溶发育强烈,形成的峰丛槽谷、峰林洼地、溶蚀残丘等喀斯特地貌明显,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1.2.2河流沟道试点内主要河道为一字河,全长6.5km2,发源于试点东北部的茶树丫口,由东往西流经住武、李家寨、果木冲,折向南穿过白马洞,进入试点后,转向东500m后沿东南方向流经一字河、滴
8、水岩等地注入通仲河内,河道平均比降为4.4%,主要支沟有6条,总长6.46km,平均比降在2%19%之间,沟壑密度为0.86 km/km2。1.2.3土壤试点内出露的自然土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质地疏松,呈现微酸性,PH值在5.57之间,土地肥沃,土层厚度为梯坪地在70cm以上,缓坡耕地在3070cm,其余土壤较薄。1.2.4植被试点内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原生植被已遭破坏,现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柳杉、杨树、栎、桦等。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草地114.2hm2,植被覆盖率为45.34%。1.2.5水文气象该试点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
9、热同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降水:试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1mm,降水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59月降水972.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15%,而10月至次年4月降水只有288.1mm,占全年降水的22.85%,20年一遇24最大降雨145mm。温度与光热资源:多年平均气温为12,平均最低气温9.2,平均最高气温17.2,10的活动积温为3513.8,年均日照时数1432.1小时,无霜期为250天。1.3社会经济情况1.3.1行政区划:试点内属水城县滥坝镇所辖,涉及一字河、滴水岩村,总面积1746hm2。1.3.2人口与劳动力:试点内现有人口2453人,均为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动力160
10、9个,人口密度为14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3.3农业生产:试点内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无经济作物种植,经济结构单一。现粮食总产887万kg,平均单产3112.6kg/ hm2,人均占有粮食361.6kg,人均耕地0.22 hm2,农业总产值582.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4.9万元,林业产值7.1万元,牧业产值153.6万元,其它产值57.2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980元,低于滥坝镇的平均水平,生活较为贫困。1.4土地利用现状试点内土地总面积1746hm2;其中有耕地面积541.32hm2;占总面积的31.0%;在耕地面
11、积中,有水田80.9hm2;占耕地面积的14.9%,旱地460.42hm2,占耕地面积的85.1%,旱地中25以上陡坡耕地144.5hm2;有林业用地面积677.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疏幼林地54.3 hm2;有草地114.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荒山荒地80.68hm2,占总面积的4.6%;水域6.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难利用地(石质山地)129.3hm2,占总面积的7.4%;其它用地(含工矿、交通、居民用地)196.8hm2,占总面积的11.3%。1.5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1.5.1水土流失现状试
12、点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主要是面蚀、沟蚀等,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引起了严重的石漠化,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现试点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090.6hm2,占总面积的62.46%,根据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规定,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流失585.7hm2,占流失面积的53.71%;中度流失349.8hm2,占流失面积的32.07%;强度流失124.8hm2,占流失面积的11.44%;极强度流失30.3hm2,占流失面积的2.78%。其水土流失大致分布是,轻度流失主要分布在58的缓坡耕地和郁闭度小于0.6的灌木林地、荒山荒坡内;中度流失主要分
13、布在815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内;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1525的坡耕地内;极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耕地内。试点内年土壤侵蚀量为3.68万t,平均侵蚀模数2106.3/km2.a。1.5.2水土流失危害试点内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广大群众生活贫困,生活环境恶劣,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其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1)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大量的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如滴水岩村由于坡耕地种植广泛,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土壤被冲刷殆尽,岩石裸露率高,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户的生活问题,在全村4100亩耕地中,其岩石裸露率超过30%的耕地
14、就占了70%,全为石旮旯地,土层极薄,生产力极低,已到了不能再耕种的地步。(2)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试点内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喀斯特地貌植被的脆弱性和特殊性,一旦生态植被遭破坏就难已恢复,在多年的人为活动和破坏下,使试点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抗蚀能力降低,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如滴水岩村,植被覆盖率只有21.6%,且多为郁闭度低,林分差的灌丛林地,拦蓄坡面径流的能力低,抗冲刷性弱,大量表土被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进入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恶性循环圈。(3)严重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频繁,损失加剧。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涵蓄水分的能力低,在遇到旱情时,缺乏水源滋润,造成
15、大量的农作物受灾,减产绝收,而遇暴雨时,缺少植被的有效拦蓄,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沙压农田,严重地影响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1.5.3水土保持现状试点区域属我县珠江试点重点治理区,多年来在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其中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达6300亩,封山育林600亩,为改善试点内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措施分散、单一,形不成综合治理合力,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有限,只有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加大投入,集中连片,统一布设各项措施,相互依托,形成互补,才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16、使治理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才能有根本好转。2.项目建设依据原则及目标2.1项目建设依据2.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6)退耕还林条例(2005年1月20日)(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8)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9)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
17、10)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2.1.2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2.1.3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2.1.3.1国家标准(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2)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4)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标准(GB/T60001999)(6)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计算方法(GB/T1
18、57741995)2.1.3.2行业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498)(2)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4)造林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4月17日)(5)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1月25)(6)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月25)(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9)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10)贵州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9日)2.1.4技术性文件及参考资料(1
19、)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抓紧开张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7年县级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2007.9.3)(2)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3)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62010年)(4)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5)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6)水城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7)其它相关资料2.2项目建设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统一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2)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3)遵从先易后难,先山上后山下,工程、生物措施相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重点治理
20、与一般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的原则。(4)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自然,首先恢复试点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5)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促进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2.3建设目标通过试点综合治理,使试点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存环境得到保障。具体建设目标为: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46.3%,土壤侵蚀模数由2106.3 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减少水土流失量0.98万t,新增年蓄水量13.68万m3,新增林草面积115.00hm2,植被覆盖率由4
21、5.34%提高到51.93%,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新增基本农田9hm2,新增灌溉面积44 hm2,人均吃粮达到380kg以上,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100元以上。2.4建设内容(1)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9hm2,其中:石坎坡改梯9hm2。(2)荒山营造水土保持林22hm2,人工种草67 hm2,坡耕地实施经果林26hm2。(3)实施人促封山育林381hm2,其中:补植114.3hm2。(4)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水池38个,管道铺设4km,排水沟渠550m。(6)实施其他工程:作业便道4000m。详见治理措施汇总表。3.措施布设及单项措施典型设计3.1措施布设3.1.1工程措施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X 年石漠化 综合治理 实施方案 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