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12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docx
《CMMI12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MMI12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5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CMMI 1.2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2.1 CMMI 2级过程域:需求管理32.1.1 SP1.1:获得对需求的理解32.1.2 SP1.2:获得对需求的承诺32.1.3 SP1.3:管理需求的变更32.1.4 SP1.4: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跟踪性32.1.5 SP1.5: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的不一致32.2 CMMI 2级过程域:项目规划32.1.1 SP1.1:估计项目的范围32.2.2 SP1.2估计项目的属性32.2.3 SP1.3确定项目生存周期32.2.4 SP1.4估计工作量和成本32.
2、2.5 SP2.1编制预算和进度32.2.6 SP2.2识别项目风险32.2.7 SP2.3规划数据管理32.2.8 SP2.4规划项目资源32.2.9 SP2.5规划必要的知识和技能32.2.10 SP2.6规划共利益者介入32.2.11 SP2.7制定项目计划32.2.12 SP3.1审查从属计划32.2.13 SP3.2协调工作与资源配置32.2.14 SP3.3获得计划承诺32.3 二级过程域:项目监控32.3.1 SP1.1监督项目规划参数32.3.2 SP1.2监督承诺32.3.3 SP1.3监督项目风险32.3.4 SP1.4监督数据管理32.3.5 SP1.5监督共利益者介入3
3、2.3.6 SP1.6执行进展审查32.3.7 SP1.7执行里程碑审查32.3.8 SP2.1分析问题32.3.9 SP2.2采取纠正措施32.3.10 SP2.3管理纠正措施32.4 二级过程域:供应商协议管理32.4.1 SP1.1 确定采购类型32.4.2 SP1.2 选择供应商32.4.3 SP1.3 签定供应商协议32.4.4 SP2.1 执行供应商协议32.4.4 SP2.2 监督确定的供应商过程32.4.5 SP2.3 评价供应商产品32.4.6 SP2.4 接受经验证的产品32.4.7 SP2.5 转移产品32.5 二级过程域:度量分析32.5.1 SP1.1确定度量目标32
4、.5.2 SP1.2细化度量32.5.3 SP1.3确定数据收集和存储规程32.5.4 SP1.4确定分析规程32.5.5 SP2.1收集度量数据32.5.6 SP2.2分析度量数据32.5.7 SP2.3存储数据和度量结果32.5.8 SP2.4通报度量结果32.6 二级过程域: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32.6.1 SP1.1客观评价过程32.6.2 SP1.2客观评价工作产品和服务32.6.3 SP2.1通报不符合项问题,并确保得到解决32.6.4 SP2.2建立记录32.7 二级过程域:配置管理32.7.1 SP1.1识别配置项32.7.2 SP1.2建立配置管理系统32.7.3 SP1.3创
5、建或发布基线32.7.4 SP2.1跟踪变更请求32.7.5 SP2.2控制变更32.7.6 SP3.1建立配置管理记录32.7.7 SP3.2执行配置审计32.8 三级过程域:需求开发32.8.1 SP1.1导出需求32.8.2 SP1.2生成客户需求32.8.3 SP2.1建立产品和产品构件需求32.8.4 SP2.2分配产品构件需求32.8.5 SP2.3确定接口需求32.8.6 SP3.1建立操作概念和场景32.8.7 SP3.2建立功能需求的定义32.8.8 SP3.3分析需求32.8.9 SP3.4平衡需求32.8.10 SP3.5确认需求32.9 三级过程域:技术方案32.9.1
6、 SP1.1开发候选解决方案和选择准则32.9.2 SP1.2选择产品构件解决方案32.9.3 SP2.1设计产品或产品构件32.9.4 SP2.2建立技术数据包32.9.5 SP2.3设计综合性接口32.9.6 SP2.4执行制作、购买或重用分析32.9.7 SP3.1实现设计32.9.8 SP3.2编制产品支持文档32.10 三级过程域:产品集成32.10.1 SP1.1确定集成次序32.10.2 SP1.2建立产品集成环境32.10.3 SP1.3建立产品集成规程和准则32.10.4 SP2.1审查接口描述的完备性32.10.5 SP2.2管理接口32.10.6 SP3.1确认产品集成已
7、准备就绪32.10.7 SP3.2组装产品构件32.10.8 SP3.3核查组装的产品构件32.10.9 SP3.4打包和交付产品或产品构件32.11 三级过程域:验证32.11.1 SP1.1选择验证的产品32.11.2 SP1.2建立验证环境32.11.3 SP1.3建立验证规程和准则32.11.4 SP2.1准备同行评审32.11.5 SP2.2执行同行评审32.11.6 SP2.3分析同行评审数据32.11.7 SP3.1执行验证32.11.8 SP3.2分析验证结果32.12 三级过程域:确认32.12.1 SP1.1选择用于确认的产品32.12.2 SP1.2建立确认环境32.12
8、.3 SP1.3建立确认规程和准则32.12.4 SP2.1执行确认32.12.5 SP2.2分析确认结果32.13 三级过程域:组织过程焦点32.13.1 SP1.1确定组织过程需要32.13.2 SP1.2评估组织过程32.13.3 SP1.3评估组织过程32.13.4 SP2.1制定过程行动计划32.13.5 SP2.2实施过程行动计划32.13.6 SP3.1部署组织过程财富32.13.7 SP3.2部署标准过程32.13.7 SP3.3监督实施32.13.8 SP3.4过程相关的经验纳入组织过程财富32.14 三级过程域:组织过程定义32.14.1 SP1.1建立标准过程32.14.
9、2 SP1.2建立生存周期模型描述32.14.3 SP1.3建立裁剪准则和指南32.14.4 SP1.4建立组织度量库32.14.5 SP1.5建立组织过程财富库32.14.6 SP1.6建立工作环境标准32.15 三级过程域:组织培训32.15.1 SP1.1确定战略培训需求32.15.2 SP1.2确定由组织负责的培训需求32.15.3 SP1.3建立组织培训战术计划32.15.4 SP1.4建立培训能力32.15.5 SP2.1交付培训32.15.6 SP2.2建立培训记录32.15.7 SP2.3评价培训效果32.16 三级过程域:集成化项目管理32.16.1 SP1.1建立项目定义过
10、程32.16.2 SP1.2利用组织过程财富规划项目活动32.16.3 SP1.3建立项目工作环境32.16.4 SP1.4集成计划32.16.5 SP1.5利用集成的计划管理项目32.16.6 SP1.6充实组织过程财富32.16.7 SP2.1管理共利益者介入32.16.8 SP2.2管理依存关系32.16.9 SP2.3解决协调问题32.17 三级过程域:风险管理32.17.1 SP1.1确定风险来源和类别32.17.2 SP1.2定义风险参数32.17.3 SP1.3建立风险管理策略32.17.4 SP2.1识别风险32.17.5 SP2.2风险评估、分类和确定优先级32.17.6 S
11、P3.1制定风险缓解计划32.17.7 SP3.2实施风险缓解计划32.18 三级过程域:决策分析与解决方案32.18.1 SP1.1建立决策分析指导原则32.18.2 SP1.2建立评价准则32.18.3 SP1.3确定候选解决方案32.18.4 SP1.4选择评价方法32.18.5 SP1.5评价候选方案32.18.6 SP1.6选择解决方案32.19 四级过程域:组织过程绩效32.19.1 SP1.1选择过程32.19.2 SP1.2建立过程性能度量32.19.3 SP1.3建立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32.19.4 SP1.4建立过程性能基线32.19.5 SP1.5建立过程性能模型32.2
12、0 四级过程域:定量项目管理32.20.1 SP1.1建立项目目标32.20.2 SP1.2确定项目定义过程32.20.3 SP1.3选择用于定量管理的子过程32.20.4 SP1.4管理项目性能32.20.5 SP2.1选择度量和分析技术32.20.6 SP2.2运用统计方法理解过程变动32.20.7 SP2.3监督选定的子过程性能32.20.8 SP2.4记录统计管理数据32.21 五级过程域:组织革新与部署32.21.1 SP1.1收集和分析改进建议32.21.2 SP1.2识别革新32.21.3 SP1.3试点改进32.21.4 SP1.4选择用于部署的改进32.21.5 SP2.1计
13、划部署32.21.6 SP2.2管理部署32.21.7 SP2.3度量改进效果32.22 五级过程域: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32.22.1 SP1.1选择分析的缺陷数据32.22.2 SP1.2分析原因32.22.3 SP2.1实施措施建议32.22.6 SP2.2评价变更的效果32.22.7 SP2.3记录数据32.1 CMMI 2级过程域:需求管理目的:管理项目的“产品需求和构件需求”,以及识别这些需求与项目计划、工作成果的不一致之处。特定目标(SG1):需求已经受管理,并且识别出需求与项目计划、工作成果之间的不致之处。主要措施: 管理所有需求的变更 维护需求、项目计划和工作成果之间的关系。
14、识别需求、项目计划和工作成果之间的不一致性。 采取纠正措施。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目标(SG)和特定实践(SP)见表2-1。SG1Manage Requirements 管理需求SP 1.1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Requirements 获得对需求的理解SP 1.2Obtain Commitment to Requirements 获得对需求的承诺SP 1.3Manage Requirements Changes 管理需求的变更SP 1.4Maintain Bidirectional Traceability of Requirements 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
15、SP 1.5Identify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Project Work and Requirements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的不一致之处表2-1 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2.1.1 SP1.1:获得对需求的理解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1是“获得开发者和提供者对需求的共同理解”。随着项目的进展,为了避免需求的漫延或者遗漏,要建立一些准则,用以指明接受需求的适当渠道或正式来源。接受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这些活动应该是与需求提供者一起进行,以确保双方对需求的含义达成共识。对需求的分析和对话的结果是,达成了一致的需求集合。典型工作成果: 用于识别“合适的
16、需求提供者”的准则。 评价和接受需求的准则。 依照准则进行分析的结果。 达成共识的需求集合。2.1.2 SP1.2:获得对需求的承诺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2是“获得项目参加者对需求的承诺”。即使以前某个活动与需求提供者达成对需求的一致理解,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与实施这些活动的人员,就需求达成一致,并得到他们的承诺。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需求会发生演变,特别在“需求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中。随着需求的演变,受该活动影响,项目参与者需要对当前的已批准的需求作出承诺,以及对受影响的项目计划、活动和工作成果作出相应的变更。典型工作成果: 对需求影响的评估。 记录“需求和需求变化”的
17、承诺(形成文档)。2.1.3 SP1.3:管理需求的变更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3是“管理随着项目进展而发生的需求变更”。在项目开发期间,需求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变更,将会产生一些附加的需求,也许不得不对现行的需求作出变更以满足客户要求。有效地管理这些需求和需求变更相当重要。为了有效地分析需求变更产生的影响,有必要了解每个需求的来源并且把每个变更的理由形成文件。项目经理要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或对已有的控制措施作出调整。典型工作成果: 需求的状态记录。 需求数据库。 需求决策数据库。2.1.4 SP1.4: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跟踪性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4是“维护需求与工作成
18、果之间的双向可追溯性”。需求的双向可跟踪性是指:从源需求追溯到它的较低层次的需求,从较低层次的需求追溯到它的源需求。这种双向可追溯性有助于确定所有的源需求是否完全得到处理,是否所有的低层需求都可以追溯到某个有效的来源。典型工作成果是“需求跟踪矩阵”。2.1.5 SP1.5: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的不一致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5是“识别项目计划、工作成果品和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之处。这个特定实践旨在发现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成果之间的不一致之处,并且启动纠正措施。典型工作成果: 用文档记录不一致之处,包括“来源、条件和理由”。 相应的纠正措施。2.2 CMMI 2级过程域:项目规划目的:在于建立
19、并维护规定项目各项活动的计划。The purpose of Project Planning (PP) is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plans that define project activities.特定目标(SG1):估计项目规划参数并予以维护。Estimates of project planning parameters are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主要措施: 项目规划参数包括项目为执行必要的规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等所需的全部信息。 规划参数的估计应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以便使人确信,根据这些估计拟
20、定的计划是能够支持项目目标。 估计这些参数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各项:l 项目需求,包括产品需求、本组织的需求、顾客的需求以及可能对该项目提出的其他需求;l 项目范围;l 己识别的作业和工作成果;l 技术实现途径; l 选择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瀑布、增量或螺旋)l 工作产品和作业的属性(例如规模或复杂程度); l 进度;l 把工作产品和作业属性转换成工作小时数和成本的模型或历史数据;l 用于确定所需的材料、技能、工作小时和成本的方法(模型、数据、算法)。 有必要把估计过程形成文件,并作为与共利益者协商计划以及将来作为项目开展过程中维护项目的计划时使用。 Project planning pa
21、rameters include all information needed by the project to perform the necessary 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directing, coordinating, reporting, and budgeting. Estimates of planning parameters should have a sound basis to instill confidence that any plans based on these estimates are capable of s
22、upporting project objectives. Factors that are typically considered when estimating these parameter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roject requirements, including the product requirements, the requirements imposed by the organization, the requirements imposed by the customer, and other requirements that im
23、pact the project Scope of the project Identified tasks and work products Technical approach Selected project lifecycle model (e.g., waterfall, incremental, or spiral) Attributes of the work products and tasks (e.g., size or complexity) Schedule Models or historical data for converting the attribute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MMI12 特定 目标 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