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课件.ppt
《第三章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2,3.1、局部腐蚀与全面腐蚀,如果腐蚀是在整个金属表面上进行,则称为全面腐蚀(General Corrosion)。实例:铁在大气中、水中 如果腐蚀只集中在金属表面局部特定部位进行,其余大部分几乎不腐蚀,这种类型的腐蚀称之为局部腐蚀(Localized Corrosion)。实例:钢、铝在海水中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具有不同的特征。,.,3,Table1:19681969年美国Dupont公司金属材料破损调查,Table2:1976年日本Mitsubishi化工机械公司化工装置损坏调查,.,4,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的比较,.,
2、5,3.1.1、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性,金属遭受腐蚀后,其重量、厚度、机械性能、组织结构及电极过程等都会发生变化。 1. 重量指标,.,6,2、深度指标,3、电流指标,.,7,3.2、小孔腐蚀,一、定义 金属的大部分表面不发生腐蚀或腐蚀很轻微,但局部地方出现腐蚀小孔并向深处发展的现象,称为小孔腐蚀或点蚀。 小孔腐蚀是一种破坏性和隐患大的腐蚀形态之一,它使失重很小的情况下,设备就会发生穿孔破坏,造成介质流失,设备报废。,.,8,剖管的管内壁形貌,均匀腐蚀实例: (一端腐蚀较重 腐蚀产物较疏松),.,9,铝合金点蚀形貌,点蚀实例:,.,10,二、小孔腐蚀特征:,1、蚀孔小而深,具有深挖特征,2、一般
3、蚀孔口有腐蚀产物覆盖,3、存在诱导期,4、孔蚀位置不可预测,5、在易钝化的金属上易发生,.,11,金属小孔腐蚀的特征(一),小孔腐蚀的产生与临界电位有关,只有金属表面局部地区的电极电位达到并高于临界电位值时,才能形成小孔腐蚀,该电位称作“小孔腐蚀电位”或“击穿电位”,一般用b表示。这时阳极溶解电流显著增大,即钝化膜被破坏,发生小孔腐蚀,图3-1。,.,12,金属小孔腐蚀的特征(二),小孔腐蚀发生于有特殊离子的介质中,例如在有氧化剂(空气中的氧)和同时有活性阴离子存在的溶液中。活性阴离子,例如卤素离子会破坏金属的钝性而引起小孔腐蚀,卤素离子对不锈钢引起小孔腐蚀敏感性的作用顺序为Cl-Br-I-另
4、外也有ClO4-和SCN等介质中产生小孔腐蚀的报道。这些特殊阴离子在合金表面的不均匀腐蚀,导致膜的不均匀破坏。所以溶液中存在活性阴离子,是发生小孔腐蚀的必要条件。,.,13,金属小孔腐蚀的特征(三),小孔腐蚀多发生在表面生成钝化膜的金属或合金上,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等。在这些金属或合金表面的某些局部地区膜受到了破坏,膜未受破坏的区域和受到破坏已裸露基体金属的区域形成了活化钝化腐蚀电池,钝化表面为阴极而且面积比膜破坏处的活化区大得多,腐蚀就向深处发展而形成蚀孔。,.,14,三、孔蚀机理,溶解与修复处于动态平衡,但是在活性阴离子的环境中,氧容易被排挤掉,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形成可溶性氯化物,这样会
5、在新露出的基底金属的特定点上生成小蚀坑(孔蚀核),(孔蚀为什么有诱导期?),蚀核一般会在表面的伤痕处、露头位错,内部夹杂物处优先形成。,1、钝态金属:钝化膜溶解与修复动态平衡,4、蚀核形成的位置:,2、溶解与修复平衡被活性阴离子破坏,3、孔蚀核发展成蚀孔:蚀核形成后,若再钝化的阻力小,就不能形成蚀孔;若氧化剂(FeCl3)促进阳极氧化过程,使得金属的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上,就形成蚀孔。,.,15,孔蚀的引发,孔蚀的形成可分为引发和成长(发展)两个阶段。 在钝态金属表面上,蚀孔优先在一些敏感位置上形成,这些敏感位置(即腐蚀活性点)包括: 晶界(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晶格缺陷 。非金属
6、夹杂,特别是硫化物,如FeS、MnS是最为敏感的活性点。 钝化膜的薄弱点(如位错露头、划伤等)。,.,16,.,17,蚀孔形成后,为什么具有“深挖”动力?孔蚀的过程是怎么样进行的?蚀坑的深挖是从形成闭塞电池开始,“自催化酸化作用”是导致腐蚀加速的根本原因,.,18,实例:不锈钢孔蚀成长图示,.,19,表示金属孔蚀倾向的电化学指标,环状阳极极化曲线上的特征电位Eb和Erp可以用来表示金属的孔蚀倾向。Eb称为击穿电位,或孔蚀电位。Erp称为孔蚀保护电位或再钝化电位。Eb、Erp愈正,Eb与Erp相差愈小(滞后环面积愈小),则金属材料发生孔蚀的倾向愈小,耐孔蚀性能愈好。 为了用Eb和Erp比较各种金
7、属材料的耐孔蚀性能,测量Eb和Erp的实验条件必须相同。,.,20,铝及其合金在含卤素离子的介质中遭受小孔腐蚀,是与氧化膜的状态,第二相的存在、合金的退火温度及时间有关。 铁如果处于钝态,并且溶液中同时存在Cl- 、 Br- 、 I-或ClO4-,它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均遭受小孔腐蚀。 锆在盐酸溶液中有高的腐蚀稳定性,但它在稀盐酸溶液中阳极极化或有氧化剂存在时遭受强烈的小孔腐浊。,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金属的性质,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或合金,对孔蚀的敏感性较高,钝化能力越强,孔蚀的敏感性越高。,.,21,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金属的性质,钛的小孔腐蚀仅发生在高浓度氯化物的沸腾溶液中(4
8、2% MgCl2; 61%CaCl2; 86%ZnCl2 均指质量分数)以及加有少量水的溴的甲醇溶液中。 镍在含有Cl- 、 Br- 、 I-的溶液中阳极极化时,发生小孔腐蚀。不锈钢中Cr、Mo、N及Ni含量增加,会提高对其对小孔腐蚀的耐蚀性。Cr提高钝化膜的稳定性, Mo抑制金属溶解。,.,22,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腐蚀性介质,通常含卤素离子的溶液会使金属发生小孔腐蚀。孔蚀受卤素离子的种类、浓度和与其共存的其他阴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卤素化合物中Cl- 的侵蚀性高于Br-和I-。在阳极极化时,介质中只要含有氯离子,即可导致金属发生孔蚀,且随介质中氯离子浓度的增加,孔蚀电位下降,使孔蚀易
9、于发生。,孔蚀的发展和介质中含活性阴离子或氧化性阳离子有很大关系,如Cl-,孔蚀的激发剂。,.,23,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电位与pH值,Pourbaix实测了铁在10-2mol/L氯化物系统的EpH图,并叙述了临界电位即钝态区和孔蚀区的界限。 实验现象:随着电极电位升高,小孔腐蚀敏感性加剧;而随着pH值的增高,小孔腐蚀倾向反而减小。 实验结论:小孔腐蚀与电极电位和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24,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流动状态,在流动介质中金属不容易发生孔蚀,而在停滞液体中容易发生,这是因为介质流动有利于消除溶液的不均匀性,所以输送海水的不锈钢泵在停运期间应将泵内海水排尽。,.,25,五
10、、孔蚀的防护与控制措施,改善介质环境:减轻介质环境的侵蚀性,包括减少或消除Cl-等卤素离子,特别是防止引起局部浓缩;避免氧化性阳离子;加入某些缓蚀性阴离子;提高pH值;降低环境温度;使溶液流动或加搅拌等都可减少孔蚀的发生。 缓蚀剂的应用:加入小孔腐蚀缓蚀剂是有效手段之一。通常,小孔腐蚀的严重程度不仅与溶液中的侵蚀性离子的浓度有关之外,还与非侵蚀性离子的浓度有关。,.,26,孔蚀的防护与控制措施,电化学保护:对金属设备、装置采用电化学保护是防止小孔腐蚀发生的较好措施。阴极极化使电位低于保护电位Ep,使设备材料处于稳定的钝化区。 合理选择耐蚀材料:使用含有抗小孔腐蚀最为有效的元素如Cr、Mo、Ni
11、等的不锈钢,在含氯离子介质中可得到较好的抗孔蚀性能,这些元素含量愈高,抗蚀性能愈好。应根据对耐蚀性的要求,介质的侵蚀性以及经济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选用适当的材料。,.,27,3.3、缝隙腐蚀,1、定义 金属部件在介质中,由于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特别小的缝隙(其宽度一般为0.025一0.1mm)足以使介质进入缝隙内而又使这些介质处于停滞状态、引起缝内金属的加速腐蚀,这种腐蚀称为缝隙腐蚀。,.,28,2、缝隙腐蚀主要特征,(1)产生缝隙腐蚀的必要条件是,任何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缝隙,其宽度必须在0.0250.1mm的范围内,有介质滞流在缝内,才会发生缝隙腐蚀。当宽度大于0.1mm,介质
12、不再处于滞流状态,则不发生缝隙腐蚀。,.,29,(2)、造成缝隙腐蚀的条件比较广泛。如金属结构的连接(如焊接、螺栓连、铆接等)、金属与非金属的连接(如金属与塑料、橡胶、木材、石棉、织物等、以及各种法兰盘之间的衬垫)、金属表面的沉积物、附着物、腐蚀产物(灰尘、砂粒、焊渣溅沫,锈层、污垢等)结垢都会形成缝隙。由于缝隙在工程结构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缝隙腐蚀也经常发生。,.,30,(3)、几乎所有的金属或合金都会产生缝隙腐蚀。从普通不锈钢到特种不锈钢只要有一定的缝隙存在,即可发生缝隙腐蚀。而不锈钢等自钝化能力较强的合金或金属,对缝隙腐蚀的敏感性愈高、愈易发生。 (4)、几乎所有腐蚀介质都会引起金属缝隙
13、腐蚀。它包括酸性、中性或淡水介质,其中又以充气含氯化物等活性阴离子溶液最为容易。,.,31,3、缝隙腐蚀的机理,氧浓差的形成对腐蚀开始起促进作用,但是蚀坑的深化和扩展是从形成闭塞电池开始,酸化自催化作用是导致腐蚀加速的根本原因,.,32,3、缝隙腐蚀的机理,目前,大家较能接受的机理是,缝隙腐蚀的起因是氧浓差电池的作用,而闭塞电池引起的酸化自摧化作用是造成缝隙腐蚀加速进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只有氧浓差电池的作用,而没有闭塞电池引起的自催化作用,是不能构成严重的缝隙腐蚀的。 缝隙内是阳极FeFe2+十2e;缝隙外是阴极1/2O2+H2O+2e2OH-。由于阴、阳极分离,二次腐蚀产物Fe(OH)3
14、;在缝隙口形成,很快发展为闭塞电池。,.,33,4、影响因素,1. 缝隙宽度:它对缝隙腐蚀深度和速率有较大影响。缝隙内速率随缝隙外面积增大而加快。2.氧浓度影响:溶液中氧浓度增加,缝隙外的氧在阴极上还原反应更易进行,缝隙腐蚀加速。溶解氧小于0.5ppm时,有可能不引起缝隙腐蚀。3.温度影响:一般而言,温度升高会导致阳极反应加快,腐蚀速度增加,愈易引起缝隙腐蚀。4.流速影响:腐蚀液流速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当流速增加时,缝隙外含氧虽相应增加,缝隙腐蚀速度加快;另一种情况,流速加大时,可把沉积物冲掉,闭塞电池不易形成,从而减轻缝隙腐蚀。,.,34,3.4、晶间腐蚀,定义:沿着或紧挨着金属的晶粒边界
15、发生的腐蚀称为晶间腐蚀。由微电池作用而引起局部破坏,这种局部破坏是从表面开始,沿晶界向内发展,直至整个金属由于晶界破坏而完全丧失强度。这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局部腐蚀。 晶间腐蚀的产生因素:一是内因,即金属或合金本身晶粒与晶界化学成分差异、晶界结构、元素的固溶特点、沉淀析出过程、固态扩散等金属学问题,导致电化学不均匀性,使金属具有品间腐蚀倾向。二是外因,在腐蚀介质中能显示晶粒与晶界的电化学不均匀性。,.,35,晶间腐蚀,本质:组织电化学性质不均匀性,晶粒,晶界存在电位差,易发生腐蚀的合金金属:不锈钢,镍基合金, 铝合金,镁合金,.,36,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化热处理 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常常是在受到不正
16、确的热处理以后发生的,使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热处理叫做敏化热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敏化热处理范围为450C850C。当奥氏体不锈钢在这个温度范围较长时间加热(如焊接)或缓慢冷却,就产生了晶间腐蚀敏感性。铁素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度在900C以上,而在700-800C退火可以消除晶间腐蚀倾向。,.,37,TTS曲线 敏化处理对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都有关系。将处理后的试样进行试验,把结果表示在以加热温度(T)和加热时间(T)为纵、横坐标的图上,发生晶间腐蚀的区域的边界称为TTS曲线(S表示晶间腐蚀敏感性)。 TTS曲线清楚地表明被试验不锈钢敏化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范围。,.,38,.
17、,39,12001000 800 0,温度(摄氏度),0.17 0.5 2 4 6 8 10,晶间腐蚀,无晶间腐蚀,加热时间(小时),00Cr25不锈钢的晶间腐蚀T-T-S曲线(固溶处理后再施以如图所示之热处理后空冷,按CuSO4-H2SO4-Cu属法检验)(根据TokapeBa),.,40,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0.1 1 10 100 100 1000 10000,析出温度(0氏度),析出时间(小时),含碳量对18-8不锈钢出现晶间碳化铬析出温度和折出时间的影响,0.08,0.04,0.02,0.01,含碳量%,.,41,晶间腐蚀机理,1、贫铬理论:又统
18、称为贫乏理论,最早发现于奥氏体不锈钢,由于晶界析出碳化铬而引起晶界附近铬的贫化而造成晶间腐蚀,所以有人提出了贫铬理论。下面以奥氏体不锈钢为例分析贫铬理论的论据。多数奥氏体不锈钢出厂时都经过固熔处理,在使用时当钢中含碳量大于0.03时,在敏化温度下使用或热处理,就会产生晶间腐蚀。,.,42,原因及本质:高温下(高于850 ),析出的碳化物是孤立的颗粒,高温下,Cr也易扩散所以不产生晶间腐蚀倾向。600一700易析出连续的、网状的Cr23C6,晶间腐蚀倾向最严重;低于600 ,Cr与C的扩散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变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碳化物析出;温度低于450就难以产生晶间腐蚀了。,.,43,2、
19、晶界杂质选择溶解理论,实验表明,奥氏体不锈钢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也能产生晶间腐蚀。但腐蚀情况和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中的情况不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晶间腐蚀是经过固溶处理的钢上发生的,经过敏化处理的钢反而不发生。 当晶界上析出了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或是有杂质(如磷、硅)偏析,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便会发生选择性溶解,从而造成晶间腐蚀。而敏化加热时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使杂质不富集或者程度减轻,从而消除或减少晶间腐蚀倾向。,.,44,上述两种解释晶间腐蚀机理的理论各自适用于一定合金的组织状态和一定的介质,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但应该看到,最常见的晶间腐蚀多数是在弱氧化性或氧化性性介质中发生的,因
20、而对绝大多数的腐蚀实例都可以用贫化理论来解释。对不锈钢尤其如此。 引起常用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介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一类是强氧化性介质。前者是充气的海水,MgCl2溶液等,后者是浓HNO3和Na2Cr2O7溶液等,以前者较为普通,腐蚀亦较为严重。,.,45,晶间腐蚀的控制,基于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是晶界产生贫铬而引起的,控制晶间腐蚀可以从控制碳化铬在晶界上沉积来考虑。通常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1、重新固溶处理,加热到1050-1100 oC,使得(Fe,Cr)23C6溶解。2、稳定化处理,加入Ti、Nb,并在900 oC热处理,使得(Fe,Cr)23C6很难析出。3、
21、采用超低碳不锈钢4、采用双相钢,.,46,晶间腐蚀影响因素,1. 温度。2. 合金成分的影响: (1)碳:显然,奥氏体不锈钢中碳量愈高晶间腐蚀倾向愈严重。 (2)铬、镍、钼、 硅:Cr、Mo含量增高,可降低C的活度,有利于减弱晶间腐蚀倾向。 (3)钛和铌:Ti和Nb与C亲合力大于Cr与C的亲合力,高温时于易形成稳定的碳化物TiC及NbC,从而大大降低了钢中的固溶碳量,使铬碳化物难以析出。从而减弱晶间腐蚀。,.,47,防止晶间腐蚀的措施,生产中常通过合金化、热处理及冷加工等措施来控制合金晶界的吸附及晶界的沉淀,以提高耐晶间腐蚀性能。如降低含碳量;加入适量的钛和铌;适当热处理;采用适当的冷处理,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全面 腐蚀 局部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4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