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一、标准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一)背景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显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意识不断提升,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渴望使得中国人民对健康服务产品需求不断多元化。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康养保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因此,森领康养作为康养保健重要的形式,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必将得到创新发展。2019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今后将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种类的森林康养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高质量森林康养服务俨然成为今后康养发展的新常态。(二)目的森林康养
2、基地的建设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平衡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森林康养产品与当地特色资源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实践过程中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址及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相关的评价体系或认证标准,构建相对综合、尽量做到全方位考虑的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寻求开发与保护、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为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址及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二是在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探索如何运用风景园林的方法实现森林康养基地与当地特色资源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升级。()意义对于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一是在森林
3、康养基地前期选址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及现状的基础设施、森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特色分布等条件,为森林康养基地质量的综合全面评估提供新思路。二是在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好的平衡当地生态环境基底和森林资源保护与康养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或人文资源特色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提高森林康养基地的竞争力提供指导性的规划设计策略。二、编制原则(一)科学合理性建设与管理规范各层指标及因子应保证概念清晰,并经过相关的标准或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与森林康养基地的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能够为该因子的选取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及支撑。(二)系统全面性森林康养基
4、地建设与管理规范作为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及因子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建设与管理规范森林康养基地质量相关的因子,同时尽量满足因子之间不重叠交叉,互相影响。()直接代表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是一个受多方面因子影响的指标体系,因此,评价因子的选取应该避免因子繁多而重点不够突出,要尽量选择能够直接与森林康养基地质量产生联系且针对性强的指标,同时评估方法也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易行。(四)实用易获取由于本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内容的制定应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尽量选择根据现有资料或可以监测结果计算得到的指标数据。对于一些具有极佳的表征作用,但数据缺失或不易获取的指标,不考虑纳入评
5、价指标体系。定量化的数据便于测量、可操作性强,才能够使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的制定在保证以上四点原则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资源特色的差异性,支持整个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可变,保证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状况适当调节。三、定位与目标(一)制定原则在本文前期理论研究总结得出的目前我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的四条原则:一是以生态基底的保护为核心。森林资源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主要空间载体,只有在保障森林资源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为相关康养产品和功能的置入,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融入康
6、养产业实现综合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二是以现状条件的利用为基础。充分利用场地现状的地形、村庄、农田等基础设施,避免大拆大建,一方面是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通过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带动场地内部及周边村落的发展。三是以人民健康的需求为导向。随着人民对于健康福祉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和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素质,构建多样化、全龄化的森林康养游憩服务体系对于提升森林康养基地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二)制定依据1.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令第6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12月修订)中华人
7、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修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年12月18日国务院令第46号)2.相关规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B/T0512016)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1.Y27892017)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1.Y/T29342018)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1.YZT293520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6年7月25日国土资发(2016)83号印发,2019年
8、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19年第1号修改)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1.Y2005)()规划设计定位场地以生态基底的保护为核心,以现状条件的利用为基础,以温泉资源的开发为特色,以人民健康的需求为导向,建设集生态保育、养生保健、康复养老、观光休闲、运动体验、科普宣教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以温泉资源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新时代生态基底保护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四)规划设计策略1.生态保育山水森林为基底,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服务功能针对场地内资源分布情况及植被条件等因素,将规划设计场地划分为生态保育、适度开发以及集中建设三大区域,针对不同类别的区域提出
9、以下的设计策略。其中,生态保育区是指植被覆盖率较低、包含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的区域。该区域主要的策略以生态保育为主,运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基地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形式的铺装材料,局部设置一些木栈道、木平台等设施。适度开发区是指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植被类型丰富,可以融入康养相关产品及活动的区域。针对适度开发区,可以适当置入休闲运动、科普教育、观光体验等功能,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康养步道及康养场地。集中建设区是指区域内村落、农田等基础设施相对集中的区域。针对集中建设区,可以结合现状的村落、农田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一定程度的建设用地,为游客提供全面完善
10、的康养服务设施体系。2.康养服务人民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龄段多元化康养游憩体系依托场地现状的地形等资源条件,结合森林康养步道相关的建设规范,构建多元的康养步道、康养设施等,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健康需求的自然疗养场所。针对老年人及不健康人群,主要在植被丰富、空气中植物精气度和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质量良好的区域,设置以康复疗养为主要功能的步道和场地,步道坡度约2%,长度控制在2km左右。针对中年及亚健康群体,则在植被较为丰富、景观多样性较好、空气中植物精气度和负氧离子浓度适中的区域,主要设置以休闲观光、修身养性为主要功能的步道和场地,步道坡度为5%-7%左右,长度约2-8km。针对青少年的步道和场地
11、则在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以自然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而构建。针对健康人群及爱好运动的群体,则设置一些具有探索和运动功能相关的步道和设施。1.分区设计(1)康养综合服务区康养综合服务区承担整个森林康养基地游客集散流动的重要功能,该区域的整体空间最为开敞。在景观视线方面,开敞的硬质广场结合行列式种植的行道树和线性的种植花坛引导游客进入基地,紧邻主入口广场的现状水系结合自然汇水扩大为中心湖面汇聚游客视线,并环湖布置环形亲水平台、综合服务中心和依托现状酒店提升改造的温泉酒店,结合配置的观赏性植物,形成互成对景的景观视线。在康养内容方面,包括承担人流的主入口广场、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的综合服务
12、中心、满足游客饮食住宿等基本需求的酒店以及供游客停放车辆的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康养游憩服务设施。(2)康养疗愈养寿区康养疗愈养寿区可选址于整体地势也较为平缓的区域,最为适宜设计为供老年人和不健康人群康养的区域。在景观视线方面,场地现状自然汇水区域形成的季节性花溪,结合补植的观赏型草本及花灌木植物,与北侧的入口广场构成主要的景观视线。雨季时可以形成小规模的溪流景观,旱季时搭配周边的观赏性植物形成旱溪景观。在康养内容方面,结合场地地形,建设康复疗养步道、植物精气养生馆、森林太极广场、森林汤屋等。(3)诗意栖居养情区诗意栖居养情区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现状的部分耕地和村庄,为亚健康及中年群体提供了静
13、心修养的良好条件,区域内整体以静谧的景观和康养活动为主。在康养内容方面,主要还是基于现状布局康养相关设施。一是依托现状的农田设计改造为供游客体验农耕活动的场地,并结合地形设计为游客制作农艺产品的农艺工坊;二是将现状村庄提升改造为温泉民宿街;三是结合场地自然汇水,通过布置彩色叶植物,增加溪谷感知栈道等设施,形成林涧溪谷;四是合理布置静神养心栈道,设置森林冥想、森林瑜伽、森林浴等康养场地。(4)植物科普养智区在康养内容方面,主要以现状的森林为基底,布置线性的植物科普探索路径,并配置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丰富植物科普种类。同时沿步道布置一些植物互动平台、户外智慧课堂、植物感知平台等康养场地以及科普宣传
14、牌等标识系统。(5)运动拓展养形区运动拓展养形区区域内丰富的地形变化为各类运动项目的开展提供良好地形条件。在康养内容方面,结合地形合理布置森林登山步道、森林攀岩场、训练场、森林营地、山地自行车道等山地运动项目,为运动爱好者及健康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康养体验。2.专项设计(1)水系专项本规范提出两点水系设计的愿景:一是构建多样化的水景形式,从而丰富场地的景观多样性,激发场地活力;二是实现水系四季有景可观,从而形成场地的不同季节的差异性、特色化景观。同时明确了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亲水安全和生态展示四点水系的设计原则。其中,因地制宜是指顺应场地地形,了解场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水系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师
15、法自然是指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多样化水体表现形式,实现水系与周围植物、基础设施等有机结合。亲水安全是指结合考虑游客对于水系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实现与场地内部的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生态展示是指利用自然汇水和场地现状水系,形成季节性旱溪、湿地、景观水面等类型,实现低成本、低影响、低维护。(2)植物专项场地整体的森林基底以生态保育为主要思路,通过植被的自然演替,最终形成层次多样,林相丰富的顶级乡土植物群落。一是针对原有植物生境状况较好的区域,由于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稳定,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以保护为主要措施。原有一方面是通过划定控制范围限制开发建设,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16、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畴并严加保护。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于林地林貌的保护,正常情况下不采用人工引种等措施破坏原有的自然群落结构,主张原有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与生长。二是针对林相较单一的区域,通过增加群落的层次,对林相单一地区进行补植,不稳定的群落结构通过人工植被类型改造,优化植物群落结构,促进植被向本地的植被群落结构演化,增加乡土树种将其转变为种类丰富的植被群落类型,实现由较为单一的植被群落向顶级乡土植物群落演替。三是针对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区域,通过自然修复和人为措施的结合,混栽林木与灌草,丰富植物种类,营造良好植物景观风貌,实现由裸地和植被破坏分布地区向顶级乡土群落演替。(3)交通专项场地内道路分为四
17、个等级,包括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木栈道。其中,一级路宽度8m,主要连接各个功能分区,串联主要景观节点,可供游客骑行慢跑,同时承担消防功能,材质以沥青和彩色塑胶为主。二级路宽度4m,主要串联分区内的活动场地,为游客提供康养休闲的步道,材质主要为大理石。三级路宽度2m,主要设施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山林地质区内,材质主要选择碎石、木桩等更为生态环保的材料。木栈道宽度1.5m,主要布置在生态岛、水岸、旱溪周边。停车场根据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风景区停车场车位数量的预测公式:N=AA*0.02100nf(N景区车位数;AA景区占地面积)计算得出,满足规范要求。场地内还主要依托一级路设置有森林巴士游览路线。森林巴士作为场地内部的游览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串联各个分区内的核心节点。同时,规划区内共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垂钓服务区、高赖温泉地质园起始点、湿地骑行漫步驿站、山地停车场、山地自行车服务驿站、登山步道起始点、植物科普探寻之路起始点、民宿街、酒店等森林巴士环线站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3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