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宋 明 刘万勃(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张钟灵 刘红雨 周 虹 刘朝伟 陈朝轩(重庆市农业局蔬菜处)目 录 摘 要. 1一 绪言. 41 蔬菜生产的特点. 52 蔬菜栽培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栽培模式的关系. 53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及其重要意义. 54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理论基础. 65 制定合理的栽培制度应掌握的原则. 7二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 81 重庆市农业生态条件与蔬菜生产. 82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 9三 重庆市蔬菜基地现有栽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501 个别地区不注意轮作,导致目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蔬菜病虫害严重. 1
2、522 少数栽培制度间套作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产量产值低. 1553 肥料的利用有不恰当之处. 1574 病虫害的防治不尽合理. 1775 品种结构尚不够合理. 188四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改良建议. 1911 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合理间套作,充分利用蔬菜间的生化它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 1922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争取更高的效益. 2043 利用设施栽培实现品种种类多样化. 2074 蔬菜生产走节水农业之路. 2275 进一步提高施肥技术,有利无公害蔬菜生产. 2326 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蔬菜的农药污染. 2598 建立蔬菜基
3、地蔬菜生产和贮、运、销过程的安全性监控体系,确保蔬菜产品无害化. 2919 继续坚持走蔬菜产业化之路,在良好的栽培制度基础上把重庆市蔬菜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99五 小结. 309参考文献. 313附表1 重庆市蔬菜基地主要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339附表2 重庆市蔬菜基地主要栽培品种. 366附表3 蔬菜作物轮、间、套、混作中宜与不宜的种类. 395附表4 肥料混合使用表. 427附表5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 453 摘 要 栽培制度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各种蔬菜的安排布局及其栽培管理等制度。栽培模式(茬口安排)仅仅是栽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栽培
4、制度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是栽培模式远不能概括的,它涉及到花色品种布局(品种结构问题)、茬口安排、施肥、病虫防治、蔬菜生态系统和蔬菜产业的优化等诸多问题。蔬菜栽培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广泛采用间套作,增加复种指数,创造出合理的菜田群体结构,提高日光能和土壤肥力利用率;另一特点就是重视轮作换茬、土壤耕作与休闲等制度来减轻病虫害,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从蔬菜栽培学、生态学、生物学、耕作学、经济学等角度,并结合重庆市特有的地理、气候、消费需求、生产习惯等特点,对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采取全面兼顾、重点分析、以多重点代全面的方法,主要针对南岸区、合川市、铜梁
5、县、涪陵区等18个区市县蔬菜基地的63套栽培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研究。1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的现状 蔬菜栽培面积扩大,蔬菜生产发展快,栽培制度日趋科学、合理化。1995年,市政府提出重庆市蔬菜生产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四个转变”,并作出蔬菜生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决定,1999年,针对蔬菜质量问题,市政府又提出全面开展无公害蔬菜工作的决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蔬菜基地的规模、生产蔬菜的数量、品质以及市场供应的花色品种上都说明,重庆市蔬菜产业正在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制度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的方向发展。 栽培模式形式多样,各地区差异大,总体水平上还有潜力可挖。栽培
6、模式是栽培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栽培制度的优劣情况。重庆地形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各地区的蔬菜栽培模式也不尽相同,按生产类型可分为苗菜型、纯菜型、粮菜型等;按栽培方式分有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净作种植等多种模式;按土地茬口来分类,重庆市蔬菜基地上存在着一年二熟、一年三熟、一年四熟、一年五熟、一年六熟五种类型。其中主要以一年三熟制、一年四熟制为主,其比例分别占49.2、28.6。总体上,全市各蔬菜基地的复种指数一般在2.8以上,高的可达5-6。全市主要蔬菜基地年平均产量达7335.6kg/667m2,产值年平均达0.76307万元/667m2。对于不同地区的蔬菜基地,有的
7、产值年平均高达1.6142万元/667m2,有些地区只有0.2746万元/667m2;从产量上看,有年平均达11.550kg/667m2的地区,也有仅达5233kg/667m2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在对各栽培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的分析时,采取绝对产量、产值与正态分布规律相结合的方法,从栽培模式的产量的角度选出了15套产栽培模式(产量在9000kg/667m2 以上,占总数的23.8)和9个低产栽培模式(产量在5000kg/667m2以下,占总数的14.3%);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选出了套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产值在1.0万元667m2以上,产出投入比大于4.0,占总数的23.8%)和套经
8、济效益较低的栽培模式(产值在0.4万元667m2以下,产出投入比在2.5以下,占总数的17.5%),从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原则、理论基础和蔬菜间的生化它感现象的角度对部分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或均低的栽培制度模式进行了可能原因的探索与合理性的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现代生产优化方式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经济效益是优良栽培模式的重要目标,它直接决定栽培模式的应用价值。经济效益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统计量,其衡量指标很多,如:产值、纯收益、投入、产出/投入等。每一种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评价栽培模式的优劣,例如产值,它仅反映了最终的经济产出,不能反映投入和纯收益;而纯收益
9、虽直接反映了生产者最终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能反映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举个例子来说,某个栽培模式投入了0.1万元,产出0.3万元,故其纯收益为0.2万元,产出/投入比值为0.3;另一个栽培模式投入了0.3万元,产出0.5万元,其纯收益也是0.2万元,产出/投入比值为1.67。相比以上两种栽培模式,纯收益均相同,但产出/投入比值却相差甚远,很明显,第一种栽培模式对于第二种栽培模式而言,茬口安排水平相对高,实现了相对少的投入而获得同样的纯收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产出/投入” 能反映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同样,“产出/投入”也具有局限性,即不能反映最终的纯收益情况。综上所述,单用某一项指标都具有片面性,
10、故本部分在对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中,采用产值和产出投入比相结合的办法对之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产出投入比用来反映该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同时,通过对重庆市多个蔬菜基地的多种栽培模式进行随机抽样,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样本,建立了投入与产出间数量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符合洛吉斯蒂回归曲线):y=(r=0.5921r0.05=0.5760) x-单位面积投入量(仟元/667m2);y-单位面积产出量(仟元/667m2)。该曲线反映出目前重庆市蔬菜基地各栽培制度的产出增长特点是,在投入量不多时,产出随投入增加而缓慢增加,然后在一定投入量范围内产出随投入快速增加,当投入超过一定的量后,产出随投入的增加而不再增加
11、,即某种栽培制度达到最大生产量。从理论上讲,目前栽培制度的产出水平随投入量在0.293仟元/667m216.285仟元/667m2之间徘徊(排除个别苗菜型栽培模式,因为育苗这一茬生产较特殊,与大多数栽培模式不相同,此处仅为总体水平而论)。 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尤其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较快。在施肥上,各蔬菜基地都做到了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把满足蔬菜营养需求和改良土壤结合起来,为蔬菜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施的有机肥包括生物肥、家禽畜粪尿肥、厩肥、人粪尿堆肥、草木灰等,其中生物肥属有机复合肥(如TBS)这一类。施用人粪尿和畜粪尿肥相当普遍,占全市有机肥施用的6070%左右,禽畜粪
12、主要是鸡粪和猪粪,其次是厩肥和堆肥施用也较多,占25%左右。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上,已在较多地施用生物肥。在病虫害防治上,各蔬菜基地在使用药剂时基本上做到了选用低毒农药和个别中等残毒农药,但极个别地区还在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禁用农药,如氧化乐果。2 重庆市蔬菜基地现有栽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市蔬菜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蔬菜产业化工程的直接推动下,栽培制度日渐成熟、合理,正在向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方向发展,但是,现有栽培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个别地区不注意轮作,导致目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蔬菜病虫害严重。少数栽培制度间套作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产量产值低。 产量产值是栽培制度经济效
13、益的直接体现,是衡量栽培制度优劣的一个指标,决定着栽培制度的应用价值。在所调查的全部栽培制度中,约有5%的栽培制度产量产值相对较低。肥料利用有不恰当之处。表现在:单一化肥施入;总体上重视“N、P”肥,忽视“K”肥的施用; 部分化肥的混合不合理,导致养分损失等。病虫害的防治不尽合理。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这纯属技术问题,实质上,它涉及到对整个菜田系统的生态工程建设,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一般的生产观点是防病虫、保产量。认为病虫防治得越彻底,产量就越能得到保证和提高(在其他栽培条件较适宜的情况下)。然而,越想将病虫防治彻底,势必就越多打农药,从而可能造成农药污染,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要
14、协调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就要求实行包括栽培模式、作物布局以及生物防治为主体的一整套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就重庆市蔬菜栽培制度而言,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地区重治轻防,忽视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中存在高残毒农药使用、农药不科学混合;大部分地区缺乏统防统治的条件和观念等问题。品种结构尚不够合理。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品种结构调整,以增加市场花色品种,繁荣市场。3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改良建议针对以上的情况,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改良意见。 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合理间套作,充分利用蔬菜间的生化它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制度来减轻病虫害,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合理间套作
15、,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加速系统物质循环。在间套作安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需要的茬口类型,不能生搬硬套,其它地区的栽培模式仅为参考。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争取更高的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栽培蔬菜有860余种,而我国仅129种,我市栽培的蔬菜约有80多种,由此可见,种类品种的进一步增加是可能的,尤其是引进优质的国内外蔬菜对发展重庆的蔬菜产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设施栽培实现品种种类多样化。在设施栽培中易使土壤发生劣变,因此要注意提高设施蔬菜的土壤管理技术,促进土壤系统良性循环。蔬菜生产走节水农业之路。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和发展的必由
16、之路。节水农业不仅有节水、节能、省工的优点;还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流失;控制温湿度状况,可减轻蔬菜病虫害;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可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等效果。重庆地理条件特殊,虽有嘉陵江和长江穿流,但作为利用的农业水资源仍很贫乏,有较大部分基地离江河较远,因此,走节水农业之路对重庆蔬菜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施肥技术,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施肥不单单是营养植物,而且还要营养土壤中无数的微生物,使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经常处于正常的共生共荣关系。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配合使用,既能供给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又能供给微生物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在施肥技术上要发展平衡施肥,测土施肥技术,
17、重视硼钙肥的施用,尤其是“Ca”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通过“维茨效应”(即影响质膜,而非影响代谢的作用)促进K+、Rb+以及Br 的吸收,减少根中阳离子的外渗。合理施用氮肥,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一环。针对重庆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以下10个方面的氮肥合理施用技术。化学氮肥适宜施用量。选择适宜的氮肥种类。施用缓效氮肥。注意NH4+-N与NO3-N的适宜比例。氮肥分期施用。局部施用氮肥。施用硝化抑制剂。重视N肥与其它肥料的配施。严格控制收获安全期。重点研究重庆冬季蔬菜硝酸盐的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蔬菜的农药污染。“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思想有两条,其一是“防重于
18、治”,其二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杜绝农药污染蔬菜,对生产无公害蔬菜有重要意义。“病虫害”一词是从栽培者的角度提出的;从生态学角度看,各种生物都习居在同一个自然空间各自占据一定的位置并采取一定的生活方式保存自己,通过一定的“食物链”结构维持自然界的平衡状态,各种昆虫和微生物在菜田里的各种蔬菜上生存,取食和繁殖后代(即病虫的危害及蔓延)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是,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与寄生物、寄主和特定环境有关,我们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它们,但我们可以控制这些为害蔬菜的生物侵入蔬菜的通道,强化蔬菜本身的抵抗能力,并利用“食物链”原理控制这些生物的大量繁
19、殖,这样,既维持了自然界固有的生物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也基本保护了栽培作物,从而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隔绝或减弱病原。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健体防病。其它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灯光诱杀趋光性害虫等。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控制蔬菜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由于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易于在土壤中积累,甚至在土壤中可能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而蔬菜与其它作物相比,对多种重金属的富集要大得多,富集系数一般在3-6,即在被污染的环境里生产的蔬菜其有毒物质的含量可达土壤的3-6倍。因此,重金属是土壤污染中最重要的
20、污染物,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防治的污染物之一。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农业技术措施有以下六个方面。采用低富集轮作法,降低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量。应用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利用细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施加有机质、有机肥、石灰(钙肥)改良法。向土壤中投加粘合剂、土壤改良剂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排土客土法。建立蔬菜基地蔬菜生产和贮、运、销过程的安全性监控体系,确保蔬菜产品无害化。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监控一定要树立“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新观念,监控产地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和产后处理三个环节,以此监控蔬菜生产的全过程,确保蔬菜产品的安全质量。继续坚持走蔬菜产业化之路,在良好的栽培制度基础上把重庆市蔬菜生产
21、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蔬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很多环节,环环如扣。总的来说,今后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进一步做好工作。 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基地的科技含量,按市场规律发展重庆蔬菜生产。把产业化和规范化结合起来,生产高质量、高效益的蔬菜产品。重视产业发展对蔬菜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蔬菜商品性生产的角度看,蔬菜生态系统的主要内涵是蔬菜产业系统,产业的发展对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改进与优化系统的结构,不断提高其功能,保证系统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蔬菜的产业结构及其机能,特别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系统目标
22、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内涵延伸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功利的关系。4 小结优化重庆市蔬菜栽培制度,优良的栽培模式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都需要改进提高,尤其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生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以静止,孤立的观点对待,栽培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益的,它随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言其优主要是从生态学方面来考虑的。但由于它必须放入到市场中去考察,在不断筛选、创新栽培模式时除遵循绪言中所讲原则外,还要注重其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活跃的蔬菜产业。总之,改良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使重庆市蔬菜生产
23、可持续地实现高产、高效、低耗、优质无公害化的目的。返回 一 绪言蔬菜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副食品,蔬菜产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蔬菜生产中,首先要利用好栽培制度,合理、科学的蔬菜栽培制度,关系到生产者能否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多品种、高品质、洁净、卫生、又无污染的蔬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型的消费需求;关系到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能否保持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防止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促进蔬菜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将从蔬菜生态学、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产业化发展等角度,并结合重庆市特有的地理、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蔬菜基地 栽培 制度 现状 改良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