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ppt课件公开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线的性质ppt课件公开课.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3平行线的性质(1),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Page 2,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是继平行线的判定之后对有关平行线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对后面学习命题,定理做好铺垫,因此这一节在平行线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平行线这一章会是我们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乃至圆等各章的位置工具,因此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age 3,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2、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那么反过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将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好奇心。,Page 4,三.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充分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动脑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Page 5,四.教学重难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充
3、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难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综合运用。,Page 6,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叫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Page 7,进入新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Page 8,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
4、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是否正确呢?,Page 9,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并指出哪些是同位角,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我们发现:1和5是同位角 2和6是同位角,3和7是同位角,4和8是同位角,并且构成同位角的两个角度数都相等。,Page 1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1,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已知),简写为:,符号语言:,Page 12,如图:已知a/b,那么1与2相等吗?为什么?,解ab(已知), 2=3
5、(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又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合作交流二,Page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2,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1=2.,ab,符号语言:,简写为:,Page 14,解: a/b (已知),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合作交流三, 1=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1+ 4=180(邻补角定义), 2+ 4=180(等量代换).,Page 1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3,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2+ 4=180.,ab,符号语
6、言:,简写为:,Page 16,例 如图,已知直线ab,1 = 500, 求2的度数.,a,b,c,1,2, 2= 500 (等量代换).,解: ab(已知), 1=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1 = 500 (已知),变式: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师生互动,典例示范,Page 17,变式2: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 2= 470( ),解: 3 =4( ),ab ( ),又 1 = 470 ( ),c,1,2,3,4,a,b,d,Page 18,例1:如图所示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解: AB/DC(
7、梯形的定义) A+D=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180- A=180-100= 80 C=180-B=180- 115= 65,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和65.,Page 19,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线的关系,角的关系,判定,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 区 别 与 联 系,小结,Page 20,1.必做题:课本P20页随堂练习。2.选做题:课后练习1,2,3,题。,六.课后作业,Page 21,七.教学反思,为更好的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借助教学机辅助教学,采用“四循环”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中连续对学生进行指导。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1.本节课在各个环节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学习。2.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3.在练习题的设置上,由简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当然也存在很多许多的问题:1.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学习的时间较长,学生的练习时间短。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书写格式不够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