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认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第 2 课,第 3、4 课,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1 “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练习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派 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毁对手 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P4,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政治、
3、阶级关系、思想文化),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形成的原因:经济: 时期, 崩溃;政治: 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 ”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 ”发展到“ ”,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社会变革有哪些表现,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出现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P4,主要流派: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则称“九
4、流”)“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汉书艺文志,4“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P4,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其源头指: 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百家争鸣 D.学术下移,2.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周王室衰微 D.井田制崩溃,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
5、日益崛起 . 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繁频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
6、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有人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节,圣诞节,耶 稣,孔 子,世界看孔子:,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世界看孔子:,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2006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图片展,有 何 感 想?,古代!当今!,中国!世界!,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万世师表,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zu y )人 今山东曲阜,孔子:春秋末期,代表没落 贵族的利益思
7、想核心: “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思想: ,包含了 思想;教育思想: ;实践: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奴隶主,仁,为政以德,民本,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留给我们什么?,问题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客观上: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8、;“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1孔子的思想: “至圣”2孟子的思想: “亚圣”,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施政主张:“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本善”,易混点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1孔子的思想:2孟子的思想:3荀子的思想:,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
9、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荀子的名言,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伪,人为之意),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民本: “君舟民水”伦理观: “性恶论”朴素的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部分),2.形成过程,应运而生,孔子(至圣),“仁”(核心)“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蔚然大宗,孟子(亚圣)
10、,“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儒学的兴起(春秋战国),1.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 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 认为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 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 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非攻”、“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