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德育手段课件.ppt
《第六章:德育手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德育手段课件.ppt(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育原理,本课程主要内容,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二、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三、德育的必要性四、德育的可能性五、德育内容六、德育手段七、德育方法八、德育模式,第六章:德育手段,一、语言二、榜样三、情境四、环境五、体验六、奖赏与惩罚,(一)规范性用语(二)评价性用语(三)解释性用语,一、语言,第六章:德育手段,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手段。无论学校构想的道德目的多么全面,多么合理,无论教师实现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态度多么虔诚,决心有多大,如果缺乏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又不严肃地思考和切实地创造某种适当的手段,那么,这种目的就毫无意义。,第六章:德育手段,手段是相对于一定的目的而言的。一种工具或方法或途径有
2、助于某种目的的实现时,才是该目的的“手段”。手段因而与目的联系在一起,不与目的相联系,就失去了作为手段的意义。而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脱离目的的“手段”。所以说,手段的规定性,就是达到或实现目的的手段。,第六章:德育手段,手段的正当性,也依其服务的目的而定。据此可以说,凡是有助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实现的工具、方法、途径均属德育手段范畴,凡是有碍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实现的工具、方法、途径则不属于德育手段范围。,第六章:德育手段,然而,在德育问题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并不这么简单。教育不但包含道德的目的,而且采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目的的正当性未必保证手段的正当性,学校工作的目的即使合乎道德,也不容许不择
3、手段。教育手段不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第六章:德育手段,本章所谓的“德育手段”,并不是相对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的广义“德育手段”,而是教师传递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或中介,即工具意义上的“德育手段”。,第六章:德育手段,德育手段和德育内容一样,其进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德育手段比较贫乏,主要依靠习俗、宗教教义、劝诫、榜样、评价、对神或祖先的敬畏、惩罚等手段进行道德教育,尤其强调“身教言诲”。,第六章:德育手段,但古代的“言诲”往往是权威专断训诫或评判。近代以来的德育强调以理性为基础,人们才逐渐重视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解释和论证。只是由于没有顾及儿童品德形成和发
4、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系统的文字和情境教材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现代德育才逐渐克服道德解释中的说教和灌输倾向。,第六章:德育手段,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德育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了,教师可以诉诸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等基本手段,辅以奖赏、惩罚及心理学手段,开展有道德教育。,一、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语言,教育用语有其特殊性。多数行业的工作用语基本上属于专门化的技术用语,而教师的工作用语中,虽然由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原理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领域,变得丰富多彩,但其本质和核心依然是道德语言。,一、语言,教师
5、借助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术语,有助于教育学生,但仅仅依靠它们不足于提供教育服务。不熟悉、不使直截了当的道德词汇(诸如应当、必须、勇敢、诚实、仁慈、细心、宽容、热情、高尚、光荣、无耻),就不能向学生明确提出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不能有力地鼓舞、指导和帮助受教育者在道德上不断完善,最终不能实现教育的道德目的。,一、语言,教师借助道德语言,才能理解和把握教育实践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属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的这一专业特性,要求教师努力成为使用道德语言的专家。,一、语言,教师的德育用语,按其功能分为 3 类: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用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说明和论证道德规范或
6、评价的“解释性用语”。,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在是下“道德义务判断”。例如,“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做人要信守诺言”、“歧视成绩差的同学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均属道德义务的判断。,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教师同学在谈论责任或义务,谈论什么是道德上对的或错的,就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待人处世。在这种语境下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1 诉使句:禁令、指令、倡议 教师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达肯定性道德规则,
7、规定必须如何行事,如“言必言,行必果”;禁令表达否定性的道德规则,禁止如何行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教师还常常用倡议方式向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规范句都属于祈使句,其中道德倡议的“应该式”祈使句,道德指令是“必须式”祈使句,道德禁令是“不准式”祈使句。它们所用的规范词不同,规范性含义也各不一样。,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不同类型的规范性用语适用于没层次的道德教育,教育功能也各不一样。教师通常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高尚的行为;采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采用道德禁令或道
8、德指令,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2 陈述句:建议、期待、希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逐渐改变用语习惯,尽可能少用语气生硬的祈使句劝诫学生,而代之以比较的委婉的方式(如建议、期待、希望)向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3 疑问句:商量与请求 在学生具备较强理解力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软化道德要求的语气,如用商量和请求的方式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如果说教师的建议、期待和希望式的要求是用带有规范性语气的陈述句表述的话,那么,商请式的要求通常是一些带有启发性建议的疑问句,例如:“你可不可以”“能不能请你”。,一、语言,(一)规
9、范性用语总之,教师可以用多种语句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但是,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在语气、语义、适用性上存在差别。,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除了劝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学生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不是正当的行为之外;还经常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朋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什么是高尚的或光荣的、什么进卑鄙的或可耻的等。,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在后一种语境中,教师不是在对人的行为举止下判断,而是在对人本身或人的动机、意向、品格下判断,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什么是
10、没有价值的人,所使用的是“评价性用语”,而不是“规范性用语”。,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1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 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例如:“加伦是一个高尚的人”,“芳芳是个好姑娘”,“欺负弱小的是懦夫”,“报复是一种卑鄙的动机”,“自我实现是教育唯一合理的目的”。,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
11、德义务判断”。,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不过,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价值判断可能道德义务判断,正如“这是善的”意味着“我赞同它嗲也赞同它吧!”教例 6-2 中老师说“欺负弱小的人是懦夫”,其实暗含有“不许欺负弱小!”的劝诫,而说:“加伦是一个高尚的人”,除了赞扬加伦之外,还有鼓励全体学生向加伦学习的弦外之音。用道德评价的方式劝诫学生,语气比较婉转,如说“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往往是在委婉地规劝自食其言的学生“做人要信守诺言”。,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反之,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希望你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是
12、在说“你参加集体活动不够积极,不关心集体”的评价。,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总之,评价性用语可能包含规范性含义,规范性用语也可能包含评价性含义。尽管用法有交织,但是在道德教育中,把评价性用语和规范性用语相对区别开来,还是有实际意义的,它们毕竟表达不同性质的道德判断。,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2 表扬与批评 在教例 6-2 中,教师分别批评和表扬了弗兰提等人和加伦,说弗兰提等欺侮残疾同学的学生是懦夫,而同情弱小、代人受过的加伦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是两种典型的道德价值判断。表扬是对好人好事的肯定性评价,批评是对坏人坏事的否定性评价。由于好坏对立,从道德上肯定某人某事,同时意味着否定与之相反的
13、人或事。,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所以,教师经常用表扬某个或某类学生的方式,来批评另一些学生。当着参加劳动的全体学生的面说“第三小组的同学积极肯干,认真负责”,除了是在对第三组学生的劳动态度表示嘉许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在批评其他小组。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都能听出这种表扬的言外之意。,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3 .“好”的评价性含义与描述性含义 从语言上看,表扬是包含褒义词的评价句,批评是包含贬义词评价句。其中,“好”和“坏”分别是最常用的表扬词和批评词。两词意思相反,为了简便起见,这里郑重考察“好”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好”是一个般性的表扬词。有时我们从道德的意
14、义上使用它,如把一辈子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人称作“好人”。表扬某种行动的正当性,或者表扬某人的道德品质时,就是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好”一词。有时我们也会用“好”去说某人在某事上出众,如“马拉多纳是个足球好手”,显然是说他踢足球技术高超,意识出众,决不是说他是个“好人”。,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可见,“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语词,用它表达的价值判断是否属于道德判断,取决于评价所依据的是不是道德标准。“品德好”是个道德判断,而“身体好”、“学习好”则不然。“好人”是一个道德判断,“好孩子”、“好学生”去未必。评判好孩子和好学生的标准并非纯粹的道德标准,有时甚至根本不涉及道德标准。,一、语言,
15、(二)评价性用语 假使家长认为顺从、听话、不哭、不闹的孩子(即乖孩子)就是好孩子,教师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么,他们说“张三是好学生”,“李四是好孩子”,或者“王五是好学生,但不是好孩子”时,所作的就只是一些非道德性评价,意思是说:张三学习好,李四听父母的话,而王五虽然学习好,但不听父母的话。,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好孩子”或“好学生”不等于是“好人”,这种观点容易引起争议。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好孩子不但听话,而且不说谎,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身体好,品德好。因此,说某某某是好孩子或好学生时,其中就隐含着对这个孩子或学生品德的好评。而且,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
16、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走上工作岗位是个好职工,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好人”。,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语境中,“好人”之“好”的含义依然不同于“好学生”之“好”或“好孩子”之“好”,也不等于“好学生”之“好”、“好孩子”之“好”、“好公民”之“好”、“好职工”之“好”的总和。因为,评价好人的标准只能而且必须是道德标准,而评价好学生等的标准包含非道德因素。,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好”一词的用法颇为复杂,教师可能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客观存在,也可能在非道德意义上使用它;在许多评语中,它既有道德的含义,又有非道德含义。不管是作为道德评价词,还是作为非道德性评价词,“好
17、”除有评价性含义之外,还有描述含义。,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例如,有人对我们说“这种草莓好”。假使问“好在哪里?”她进一步解释说:“这种草莓甜蜜、多汁、坚实、鲜红而且个大。”显然,她说:“好草莓”不只在对某种草莓作肯定性评价,还在描述这种草莓具有甜蜜、多汁、坚实、鲜红、个大之类的特点。,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评价性含义是“好”一词的基本含义,其描述性含义从属于评价性含义,这是因为,对于“好”一词所用于的每一类对象来说,其评价性含义恒定不变,描述性含义却不断变化。当我们为一辆汽车或一幅画叫好时,就是在称赞它们。但是,我们往往出于不同的理由称赞它们,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好”一词的评价
18、性含义,随着用该词去评论的对象的种类不断增加,学生也在不断地学习在新的描述性含义上使用“好”这个词。,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好”一词的评价性含义是它的基本含义的第二个理由是,对于任何一类对象来说,我们都可以用“好”这个词的评价性含义去改变它的描述性含义。例如,我们说:“十多年前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其实并不怎么好。,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就事实而言,这是因为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语言学上说,我们是在为了改变“好”一词的评价性含义并没有变化,改变的只是它的描述性含义,而且这种改变是在我们坚持使用“好”一词的评价性含义的前提下发生的。,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虽然在特定语境中一
19、些包含“好”一词的判断可能既有很大的信息量,又有很强的赞许力量,但一般而言,“好”一词的评价性力量其描述性力量成反比:语句中“好”一词的评价性含义越少,其描述性含义很可能就越丰富;反之亦然。,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好”一词的评价性含义与描述性含义之间的相对突出地位,依人们用它来赞许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如果某教师说某个学生“身体好”,我们立刻就会知道教师所赞扬的这位学生身体健康,很少患病,体育成绩很可能也非常突出。在这种语境中,“好”一词的描述性含义占突出地位,因为我们对评价身体好有相当固定的标准。如果这个教师接着又说该生“品德也好”,提供的描述性信息就少得好,因为评价品德的标准相对来说
20、比较模糊。,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当然,不能以为“身体好”完全是描述性的,而“品德好”完全是评价性的。教师说学生“身体好”毕竟是一种赞扬,而我们听说该生“品德也好”,就理由认为他决不是一个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的学生。,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一般说来,标准越固定、越为人所接受,包含“好”一词的评语所传达的信息就越多。由于道德评价的标准不那么固定,能为人广泛接受的又不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操行时,不能以“好”或“坏”简单了事。为了教育学生本人及其同伴,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好或坏之类的评价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达更多具体信息,说明好在哪里或坏在哪里。这就涉及其他评价词的使用。,一、语言,(二
21、)评价性用语 4 褒义词与贬义词 具有肯定性含义的评价词称“褒义词”或“表扬词”,具有否定性含义的评价词称“贬义词”或“批评词”。在我们语言中,差不多每一个词都可以偶尔用作评价词,而通常只有考察一个词所处的语境,才能确定它的用法。,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但有些词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褒贬、评价色彩,这类词可称作静态评价词有 1103 条,其中褒义词 518 条,贬义词 585 条。与各地方言口语中实际使用的评价词相比,这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使用评价词,余地甚大。可是,许多教师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囿于使用“好”、“很好”或者“不好”、“坏”等一般化的评价词。,一、语言,(二)评价性
22、用语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的表扬或批评没有什么意思,甚至连教师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为了对有关的人或事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标准,还需要扩大词汇量,表扬好人好事时不再简单地说“好”或“很好”,而代之以丰富多彩的评价句型。表扬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词句,例如:,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上述语句都避免用“好”来表扬学生,但无一不是对学生的好评。据此可以把评价词分为两类:一类包括“好”和“坏”、“高尚”和“卑鄙”、“光荣”和“可耻”等,这类语词多少带有描述性含义,但其评价性含义是第一位的;另一类包括“勤劳”和“懒惰”、“勇敢”和“怯懦”、“诚恳”和“虚伪”等,
23、人们常用它们表示赞许或批评,但也可以不带任何褒贬倾向说某某人“太勤劳了”或“太勇敢了”。,一、语言,(二)评价性用语 这类语词的描述性含义相当具体和固定,而它们的评价性含义则是从描述性含义派生出来的,从属于描述性含义。作为评价词,它们的评价意味远不及“好”或“不好”之类语词充分,可是由于描述性含义明确,其教育效果强于“好”或“不好”之类的词语。这是因为,教育工作并不是进行道德裁判,教师不但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更要使他闪明白“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一、语言,(三)解释性用语 在道德教育中,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是不够的,
24、还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对或错、为什么该或不该、为什么好或不好。儿童不仅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充满探究欲望。多年来,德育效果甚微,原因之一就在于压制了儿童这方面的好奇心。,一、语言,(三)解释性用语 孩子有许多道德问题,诸如“为什么我受罚而他没有?”“那样公平吗?”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解释并不是简单地“填塞”,而是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当教师对学生说:“是的,你们做了错事。但他主动认错,你却说谎。罚你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别的事情,而是因为你说谎。”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学生受到启示,才使学生具有人的品性。,二、榜样,道德最终落实在行为上,行为示范比言语指导
25、更具教育力量。如果说语言是最经常性的教育手段,那么榜样就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手段。,二、榜样,(一)行为示范与观察学习 榜样是一种学习对象,有好坏之别。在学校教育中,好榜样是被认为值得学习并安排学生学习的好人好事,而坏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坏人坏事。榜样无论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榜样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二、榜样,(一)行为示范与观察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这种学习称作“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他在实验中发现,让儿童观看榜样对塑料娃娃又踢又打的影片之后,当他们单独玩同一种玩具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德育 手段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