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组织行为学原理课件.ppt
《第5章组织行为学原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组织行为学原理课件.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组织行为学,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崔健双,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cience,本章主要内容,一、组织行为学概述二、个体行为三、激励与行为四、群体行为五、领导行为六、组织与组织变革,2,5.1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行为科学?关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3,5.1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群体的劳动分工、协作以及决策的有机团体。三个要素:人、目标、有机,4,5.1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研究什么? 组织行为对成员工作方式的影响;成员行为对组织效率和绩效的影响。最终目的:帮助提高人
2、际性管理技能。,5,5.1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1:青田乳胶制品厂,6,5.1组织行为学概述,思考: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处理?,7,5.1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2: 白领晒年终奖晒坏心情,8,5.1组织行为学概述,思考:年终奖入账21800元仍不满。“他拿了这么多,我为什么没有?难道我不如他?”郁闷坏心情跳槽职业生涯受影响,9,5.1组织行为学概述,当一个人取得报酬后,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相对量。对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参照对象所得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感觉。如何准确合理地分配报酬,是关系到激发人在组织中工作动机的重要因素和动力。,10,5.1组织行为学概述,亚当斯公平理论: 公平是
3、激励的动力人的知觉对于其动机影响很大。公平是客观的,但公平感是主观的。假设自己得到的 =A, 别人得到的=BA = B还算公平、心理较为平静舒畅 A B产生有效的激励A B刺激性的激励、兴奋,但带来不安全感(如慈善家)A B心理不平衡,产生不安全感A B满腹怨气、部分人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11,5.1组织行为学概述,亚当斯公平理论方程:Qp/Ip=Qo/Io,12,针对不公平的行为苦恼,紧张不安;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出现逆反行为;个体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以消除不安;或者更换对比对象,以获得主观的公平;采取一定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状况;制造矛盾,发泄怨气;暂时忍耐或逃避。,
4、13,5.1组织行为学概述,5.1组织行为学概述,厂长的处理手段:分清员工的不公平感主观还是客观。外企白领对于年终奖的心理自我调节:判断是客观还是主观。,14,5.1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 售票处的一场口角,15,5.1组织行为学概述,问题:1. 案例涉及心理学中的沟通理论( Parent-Adult-ChildrenPAC理论)?2. 这位女售票员为什么能顺利地处理这一场口角?,16,5.1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富士康员工十三连跳,17,5.1组织行为学概述,对于富士康现象的各种思考:员工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他们需要最起码的尊重,特别是心理素质不坚强的员工“对效率与秩序的过度尊重会导致
5、人的生活被肢解,这在富士康有明显的表现。这也是导致员工异化感增强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病态的工业化冷漠。员工感觉不到成就、尊重,只有挫折与疲惫,他们不愿意关心他人。”“一切造物中最崇高的、最少触及的部分时间被压进了肮脏的商务利益的网里。创造的组成部分的人被玷污、被侮辱。”,18,5.1组织行为学概述,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1)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人际性管理技能;(2)能更多地了解人的本性,更好地与人交往;(3)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保证企业有效地运作。,19,5.1组织行为学概述,著名的霍桑实验(1)时间:1927-1932(2)地点: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
6、工厂。(3)主持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4)资助方: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5)研究内容:霍桑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什么?,20,5.1组织行为学概述,(6)霍桑实验的结论在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研究报告中给出:金钱不是唯一调动积极性的手段,社会和心理方面更重要,特别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感和归属感。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处于次要地位。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左右着成员的行为,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关系。管理人员应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
7、,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21,5.1组织行为学概述,霍桑实验的重要意义(1)是管理科学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以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出纯粹“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即开始重视和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2)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22,5.1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两个发展阶段1970年前,主要从人的本性、个性、动机、需要等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基本是以激励研究为核心,比较注重微观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的研究。1970年后,越来越重视联系社会环境来研究人的行为,1980年代出现了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 组织行为学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23,
8、5.1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 一个组织是由个体(个人)、群体(班组)、领导班子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组织行为学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四个角度来展开。企业文化是热门。,24,5.1组织行为学概述,(1)个体行为:从感知和个性入手介绍个体的普遍特征,然后围绕着个体需求来探讨激励的作用。 例如,发多少奖金?如何发?何时发?(2)群体行为:研究群体的静态、动态特征和群体决策行为。 例如,小团体集会对组织的影响,25,5.1组织行为学概述,(3)领导行为:比较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影响力的内涵;探讨领导行为的有效性。(4)组织行为:组织的概念、组织变革等。,26,5.2
9、 个体行为,感知 个体通过感官(眼耳鼻舌口等)对自己所处环境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称为感知(perception)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感知结论。,27,5.2 个体行为,视觉感知:,28,奥尔比森错觉,5.2 个体行为,人多以对现实感知为基础,而不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是往往眼见不为实! 感知掺杂了许多人为主观因素,即所谓的感知误区,这也是造成许多矛盾的原因之一。,29,5.2 个体行为,哪些因素影响人的感知结果?(1)感知者:个性、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和期望。一片变化云彩感知颇多。(2)感知对象:对象的大小、动静、背景、重复、远近等因素;(3)感知情境:周围的环境因素
10、。,30,5.2 个体行为,感知误区有哪几种?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1) 选择性感知:由于没有接收到所有相关信息,感知者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态度、兴趣、背景等进行主动选择。 造成的结果:结论不准确。,31,5.2 个体行为,32,胖老太还是少妇?,马队向左还是向右?,5.2 个体行为,33,奖杯还是对脸?,5.2 个体行为,(2)光环(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得到爱屋及乌的明星效应。 造成的结果:局部特征代替整体评价,以偏概全。,34,5.2 个体行为,(3)对比效应: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常受到临近对象的影响。 造成的结果:
11、对感知对象评价失真。,35,5.2 个体行为,1.第一印象2.首因效应:初次见面印象3.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最深4.晕轮效应5.刻板印象:看法固定,36,6.从众心理效应7.心理相容效应:趋向容忍别人的缺点8.错误的逻辑推理9.以已度人10.归因倾向:根据个人经验归因,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觉:,5.2 个体行为,37,自我知觉构成要素:,5.2 个体行为,总结: 感知知觉误区存在于生活和管理实践中,极大地影响管理者的判断力和评价的公正性,特别是在绩效考评、招聘面试等方面。 管理者要了解感知知觉的机理,尽可能地避免感知误区,提高判断的准确性。,38,5.2 个体行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
12、出来的、比较一贯的、稳定且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39,5.2 个体行为,中国人个性“七维说”:外向、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人际关系、处事态度。 七维分别对应的形容词,又组成18种处世关系:合群、乐观、活跃、利他、诚信、重感情、严谨、沉稳、自制、决断、坚韧、机敏、耐性、爽直、宽厚、热情、自信、淡泊。,40,5.2 个体行为,研究个性的目的?有助于管理者懂得他人的行为,进而预见并影响他人的行为;有助于管理者根据每人的个性安排工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41,5.2 个体行为,个性的特征 (1)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2)稳定
13、性:所谓本性难移。(3)渐变性: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影响会逐渐形成不同的个性。,42,5.2 个体行为,如何测评个性? (1)主观观察法:根据一段时期的接触,凭主观感觉来描述评价一个人的个性。 缺点: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2)算卦:即所谓的相面。,43,5.2 个体行为,(3) 科学的个性测量法量表法:通过某种标准的测量工具让被测者自己来描述和表现个性。例如,问卷测量法,详细分为:人格测试、智力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心理状态测试等等。,44,5.2 个体行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45,5.2 个体行为,投射法 利用某些材料,如一些模糊的人形或墨迹图,或让受试者讲故事等,在自由问答时不知不
14、觉地泄露出思想、情感态度等。 因受试者通常不知道在测量什么?所以很难伪装其内心世界,所以投射法偏差较小。,46,5.2 个体行为,情景模拟法 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况,要求被测试者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各种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对受试者在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测评其个性素质潜能。,47,5.2 个体行为,实际测试中要根据测评目的、测评适用范围开展测评,最好选用标准化的测评手段,包括固定的实施方法、标准的指导语、标准题目、标准分析答案、计分统一、取样常模标准等。,48,5.2 个体行为,案例 测量你的性格(中国人个性测评表之一内向还是外向、冒险精神、自卑还是自信),49
15、,5.2 个体行为,个性与行为的关系 个性并非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环境是另外一个因素。勒温(K.Lewin)的行为函数: B(行为)= fP(个性),E(环境),50,5.2 个体行为,勒温认为:环境约束越强,个性特征对行为的预测越不准。当环境处于常态时,才会得到较真实行为。,51,5.2 个体行为,结论:(1) 严格的规章制度限制成员的随意行动,个性发挥受到压抑,不利于组织的创新发展。(2) 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与智力和个性有关,个性为主因。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个性品质成功者明显高于不成功者。,52,5.2 个体行为,(3)个性作为人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并无好坏之分。管理者要明确员工
16、在个性上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在分派工作时,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做到优劣各得其所,员工各尽所能。即所谓因人而发,因人而动!,53,5.2 个体行为,(4)鼓励创新,发挥个性的独特作用是一个组织乃至于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之一。,54,5.3 激励与行为,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篇,55,5.3 激励与行为,什么是激励? 激励即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精神或物质的某些刺激,促使员工产生一股内在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干劲,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活动。 比如:尊重+金钱+升职+,56,5.3 激励与行为,案例 敲锣 台湾有一家公司,在公司的大厅里,装置了一个大铜锣,只要业绩突破新
17、台币100万的人,就可以去敲它一响,突破200万就敲它两响。 该公司的办公室紧临着大厅,所以,只要这个铜锣被敲,它的声音马上会传入办公室内,也等于是告知全办公室内的人,有人的业绩突破了百万大关了,当这位敲锣的同仁步入办公室的同时,所有的人又都会起立鼓掌,给予他英雄式的欢呼。 据该公司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表示,这种被大家鼓掌欢呼的场面,是多么有面子的一件事,当然,谁都希望自己是下一个敲锣者,也接受大家的欢呼,不过,想要敲响它,首先是把业绩给做到,这正是该公司装置这个大铜锣的目的。 企业的激励手法,是没有一定的标准模式可寻的,只要它能发挥鼓舞士气的作用,就是一种好的激励手法,像这家公司的这种敲锣作法,
18、是不是很有创意呢?,57,5.3 激励与行为,激励的作用(1)激发员工潜能,提高企业竞争力;(2)保持工作效率;(3)吸引人才。,58,5.3 激励与行为,工作绩效函数 激励(积极性)、能力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P工作绩效(Performance); Ab工作能力(Ability); M动机(Motivation)-激励因素; E工作条件和环境(Environment),P = f (Ab,M,E ),59,5.3 激励与行为,Ab通过培训和积累经验得以提高;E通过调整安排来保证;M通过激励手段产生需要来实现。 管理者需要学习更多的激励知识,掌握更多的激励方法。,60,5.3 激励与行为,需要和
19、动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有用而重要的事物匮缺、丧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紧张状态。动机是一种想去行动的意图和念头。需要是动机的源泉。,61,5.3 激励与行为,需要(激励源)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动机与行为关系模型,62,5.3 激励与行为,需要的两个来源(1)外在的 个体依靠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或奖酬)来满足的需要称为外在需要,它产生外在激励。,63,5.3 激励与行为,(2)内在的 个体依靠其自身的体验、爱好与判断所产生的需要为内在需要,是真正的激励源,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持续地发挥作用。 内在来源是激励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64,5.3 激励与行为,关于激励的四个经典理论:需要激励源马斯洛的
20、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的ERG需求论赫茨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论麦克利兰(D. C. McClelland)的高成就需要论,65,5.3 激励与行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的多种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著作:动机与个性,高级低级,66,5.3 激励与行为,说明:(1)需要的发展遵循“满足激活”律(2)需要的强弱受“剥夺主宰”律的影响(3)可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占支配地位的是优先需要(4)外部条件满足低级需要,内部因素驱动高级需要,而且高级需要是无止境的。(5)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67
21、,5.3 激励与行为,不同时期的主导需要,68,5.3 激励与行为,美国公共议程基金会调查结果显示美员工的需要:,1 和尊重你的人在一起2 有趣的工作3 对出色工作的认可4 提高技能的机会5 为能倾听我创意的人工作6 有独立思考的机会7 看中我的最终工作成果,8 为有效率的领导人工作9 有挑战性的工作10 运筹帷幄的感觉11 工作安全感12 高薪13 好的福利待遇,69,5.3 激励与行为,国内MBA 某次调查结果显示员工的需要:,和尊重你的人在一起高薪对出色工作的认可有挑战性的工作提高技能的机会,70,5.3 激励与行为,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发展(ERG:Existence、Relatio
22、nship、Growth)需求论,人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关系需要维持重要人际关系;成长需要追求自我发展。,71,5.3 激励与行为,说明:(1)三种需要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若其中层次较高的需要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就会转而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3)即使在低层次需要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得到很小程度的满足时,个体也可能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72,5.3 激励与行为,赫茨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情绪安定因素):改善后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
23、ctor):往往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增进员工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积极性。,73,5.3 激励与行为,74,5.3 激励与行为,说明:(1)激励因素是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素。(2)不同人看重的激励因素不同。(3)负面评价:由于调查对象类型单一,缺乏代表性,调查手段只是简单的问答,缺乏可信度和可靠性,因而在遭致不少行为学家非议。,75,5.3 激励与行为,(4)正面评价:所提示的内在激励的规律,为许多管理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76,5.3 激励与行为,三者关系,77,5.3 激励与行为
24、,麦克利兰的高成就需要论 人的高层次需要包括权力、情谊和成就。这三种需要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同时发挥激励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强度组合,从而形成每个人独特的需要结构。不但影响人的追求与行为,而且对组织的发展有重要作用。,78,5.3 激励与行为,(1)权力需要: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79,5.3 激励与行为,(2)情谊需要:对良好人际关系与真挚深厚情感与友谊的追求,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基本相同。追求从友爱、情谊的社交中得到欢乐和满足。,80,5.3 激励与行为,
25、(3)成就需要:经常考虑个人事业的前途、发展问题;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把做好工作取得成就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地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81,5.3 激励与行为,高成就需要者的特征乐于设置自己的目标,并承担责任。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喜欢那些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能得到及时和明确反馈信息的职业和工作。注重内在激励,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并不单纯追求物质报酬。,82,5.3 激励与行为,案例 伟严为何要跳槽?,83,5.3 激励与行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及对员工的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原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