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清末民初的内外忧患与救亡图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5清末民初的内外忧患与救亡图存.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点5清末民初的内外忧患与救亡图存【答题技巧】1.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这在高考中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比较容易得分。2. 概括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从现象到本质特点进行提炼,作为常考题型设问答题技巧值得关注。【拔高训练】1.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IOOO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性、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交流、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区。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B.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D.工业革命后世
2、界联系加强3. 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4. 1853年,曾国藩招募营勇,编练湘军。有学者指出,曾国藩治军理念独特,如他利用宗族和乡土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力,选拔的官佐几乎都是湖南老乡,而军官招募的士兵也大多是同族或同里之人。后来李鸿章经营淮军,袁世凯小站练兵也多借鉴湘军模式。由此可知,
3、湘军的建立()A,成功抵御了太平军攻占南京B.开创了奖励军功的激励制度C.为后世军阀崛起埋下了伏笔D.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军队诞生5. 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这是一幅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图画。这里面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6. 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正、副公使和领事。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使节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朝贡
4、外交体制终结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7. 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旨在改造旧官吏并培养他们致力于新政的能力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8. 1905年京师大学堂召开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并发文称:“窃谓世界文明事业皆刚强体傀之所造成也。吾国文事彪炳,而武力渐趋于薄弱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这反映出()A.体
5、育强国成为主要社会思潮B.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C.家国情怀决定人才培养模式D.近代学堂开始增加体育课程9. 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江,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10. 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立宪”步伐加快,民政部着手统计全国人口,但宣统二年
6、(1910年)各省才陆续开始调查活动,而且大部分应付了事,甚至有的省份很快就中断了。这反映了()A.清末社会政治形势动荡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C.“预备立宪”受到地方抵制D.近代人口统计的起步10 .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出处观点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
7、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11 .下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时间大事1914年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元。1915年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求北洋政府终止与日本谈判。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窗举社会主义大旗。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卷入对外战争,整个财政几乎瘫痪。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宣告成立。从成立起,英格兰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
8、国王威廉和玛丽带头认股,成为最早一批股东。除了经营国债的财政功能外,英格兰银行还被政府授予发行银行券等特许权。早在18世纪,英格兰银行就发展出票据贴现业务,并且以透支形式给伦敦制造商和店主等提供短期贷款,满足了他们对货币的需要。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凭借其资源优势及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开始取得中央银行地位,这个地位直到19世纪初仍未受到挑战,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英国银行体系成为支持工业大厦的支柱。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洋务官员盛宣怀奉旨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在银行开办的头四年里,通商银行贷款最多的是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工矿企业,对上海、江苏中小工商业
9、的借贷几乎占四年放款总额的四分之一,活跃了商品经济,在市场上起了一定的调剂作用。1898年首次发行钞票,银行业务有了一定的扩展,盈利不少。然而好景不长,各地分行的问题迭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京分行在战争期间遭抢被毁,与此同时,天津分行和镇江分行各发生大班亏挪行款数十万两的严重事件其他分行大多营业不振。各国阻挠中国自办银行不成后,外资银行拒收通商银行钞票,殖民侵略分子甚至制造假钞,通商银行遭人挤兑,损失惨重。鉴于银行摊子铺得过大,盈利不多,中国通商银行不断裁撤分行,直到1914年才弥清全部亏空。摘编自谢俊美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D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格兰银行创建及发展的主要原因。
10、(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通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3)根据材料,简析中、英两国银行的创办在它们经济转型中的共同作用。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材料二
11、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立即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民众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Y小法兰西”的雅号。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14 .【电报与近代中国】材料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
12、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Q摘抄 19世纪中叶,欧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跨洋电缆使得商品的供需、价格及前景等重要信息瞬息可知C同期的中国依旧以驿站、民信局进行通佶。 19世纪60年代,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倍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到纷,因而坚决反对。 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架设电线(即电报或)、办理电报,可以“分洋商之利”。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消息不灵,决策滞后,认识到兴办电报之紧迫。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设。 1880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与天
13、津之间架设电线。 1881年前后,为拼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 1882年,申报率先使用国内电讯C 1883年,总理衙门开通官用专线。 1887年,福州至台湾淡水的海底电境建成. 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O 1902年,袁世凯见电报局可获厚利,建议清廷收归国有。 1908年,全国电报线路长达90897华里,大中城市设电报局共计394处。 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请为小楚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电报与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
14、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近代中国移民的目的、主要流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迫使中国民众以劳工等方式移民到欧洲、美洲等地区(甚至到西方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谋生),故C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致使农民流入城市,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故A顶错误;民族危机加深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从而导致中国的主权等遭到严重破坏,这不是中国近代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移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的加强并不能体现出强制移民的特点,故D项错误。2 .答案:D解析:由
15、“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中国水师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可知,魏源主张抵抗西方国家的海上侵略。由此可知,魏源已经初步具有了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领海主权和利益的海权意识,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魏源务实的海权意识,没有体现其仍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A项错误。魏源的构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中国的领海主权和利益,B项中的“领土主权完整”显然夸大了魏源的意思,B项错误。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 .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利用宗族和乡土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力”可知,曾国藩等组建的军事力量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征,
16、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极易造成割据势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建立军队的模式,而不是湘军的建立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A项错误,排除;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明确提出奖励军功,B项错误,排除;近代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是北洋海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一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化(陆)军队,D项中“标志着”无法判定,排除。4 .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这里面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可知,这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一致,该制度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并未真
17、正实行,也未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B、C两项错误,排除:这一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D项错误,排除。5 .答案:D解析:根据“清廷共计派出76位正、副公使和领事”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走向了近代外交,较之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使节”的传统外交,清代的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制度性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但是由此不能说明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排除A项;清政府仍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廷外交的近代化,不是中外关系的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C项。6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课吏馆的学习课程及其目的可知,课史馆的设立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故A项正
18、确。“旨在改造旧官吏并培养他们致力于新政的能力”的课吏馆不同于学校教育,排除B项;课吏馆的设立为将来可能会到来的官制变革做了准备,不代表当时地方官制已经开始变革,排除C、D两项。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由“吾国文事彪炳,而武力渐趋于薄弱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可知,这体现了京师大学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B项正确。注重体育不等于体育强国成为主要社会思潮,A项错误。C项中“决定”一词表述不妥,可以排除。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学堂开始增加体育课程”的结论,D项排除。8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05年”“内江”“各自号召二十余国之争”“必亡”
19、等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应该联合革命力量,不然会造成国家危亡,故选B项。孙中山只是用旧式农民起义阐述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其目的并不是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才的“培养”,故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要联合,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故排除D项。9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末年,这一时期各地的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企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新政”却难以推行,这说明清末社会政治形势动荡,故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因立宪步伐加快”而需要进行全国人口统计的相关情况,不是强
20、调地方抵制“预备立宪”,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近代人口统计,故D项错误。10 .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版面之词,故D项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并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B项;史学家的著作并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故选D。I1.答案:D解析:首先,要明确本题的时间界定为1914年到1918年。其次,通过对表中大事的分析可知,这些大事分别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综合这些信息可知,民国初年,民主
21、革命孕育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方面的新转机,故答案为D。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为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1914年到1918年中国虽然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但材料反映的不是其黑暗统治,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标志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12 .答案:主要原因:“光荣革命”为经济自由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殖民战争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大力支持;发挥了政府银行的职能。(2)困难:社会动乱;用人不当;经营不善;资本主义列强的打压。(3)共同作用:促进资本流通;活跃商品经济;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加快近代化步伐。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后英国卷入对外战争,整个财政几乎瘫痪”
22、“英格兰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英国银行体系成为支持工业大厦的支柱”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银行的职能、“光荣革命”创造条件以及英国财政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在战争期间遭抢被毁”“大班亏挪行款大多营业不振”“殖民侵略分子甚至制造假钞”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中”成为支持工业大厦的支柱”“活跃了商品经济”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促进资本流通、活跃商品经济、推动近代工业发展以及加快近代化步伐等角度进行概括。13 .答案:(1)契合点:重视理性;推崇道德;信仰自由。(2)原因:维新变法失败;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法国大革命的示范
2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逐条概括即可,如下图所示:契合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1906年12月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民众起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盾激化,人们要求推翻反动统治;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其他进步报刊立即纷纷效法”可知,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此外,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反思和探索、法国大革命的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14 .答案:示例主题:电报业折射出家国情怀。论述: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列强蹂躅,国家蒙难,人民处境艰难。为了挽救千疮百孔的祖国,无数仁人志士弹精竭虑,学习先进文化,积极探寻各种救国之策。日新月异的电报业务随之传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便断然拒绝;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洋务大员沈葆桢有感于信息滞后,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陆续开设电报学堂;1911年,因清政府出卖利权,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省通电响应。凡此种种,尽管一路艰难,但近代中国电报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无不折射出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2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