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小说(三)【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小说。为了教学与沦析的方便,不妨将本时期小说按题材或表现的趋向(而不同于上一时期那样主要分流派)分为四类,即国统区的讽刺小说、追忆小说、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一方面要注意到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还要关注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耍了解主要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创作特色。其中路翎、钱钟书与张爱玲,可作为评析的重点。因为本时期小说的发展其实又是此前一二十年现代小说变革、试验和演进的结果,所以一些作家作品所体现的特
2、点与现象,也不妨与此前的脉络联结起来做总体考察。这会比较有难度,但对训练文学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好处。一暴露与讽喻(1)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只要求做知识性的了解。如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新变的表现,一直到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都可以联系时势的影响做概略的考察。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和沙汀的淘金记与在其香居茶馆里等暴露讽刺作品,应有比较细致的分析。也可以与他们上一时期的创作联成一气来评说。(2)但这一节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应着重了解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讽刺类作品有何不同。评析围城应注意到一些确具特色的方面:主题意蕴的多义
3、性,对西式知识分子的嘲讽,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化的再审视,对现代人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以及小说中机智的反讽、讽刺、比喻,等等。该小说近年来声誉日盛,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同的批评意见。所附“评论节录”的观点也许会引发更深入的探讨。二体验与追忆(3)所谓“体验与记忆”是从题材和写作姿态上的概括,其实作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七月派”的路翎是本节评讲的重点。可以参照第二十一章有关“七月派”与胡风理论的细致评述,这样会加深对路翎创作倾向与风格的理解。财主底儿女们从现代历史大变动的背景中写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试图以青年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历程为辐射中心,展现现代史的动态。其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思想历程”的复杂
4、性和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这部小说篇幅很长,可读性不高,若限于时间,也可以另外选读中篇饥饿底郭素娥。该小说描写并不真切,却主旨突出,就是写一个底层女子肉体与精神上的“饥饿”与“强悍”。路翎惯常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但也不忘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可以通过作品人物的评析,领略路翎小说实践胡风派理论的特征,以及类似陀思妥也夫斯基冷峻的气质。(4)在倾向“体验与追忆”的一类小说中,还应当注意到冯至、师陀、萧红和骆宾基诸家。冯至的伍子胥近年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应关注其如何用类似散文诗的片段来结构小说,并把人生的体验与感觉,用纯净的美的境界来表现。师陀在这一时期贡献的果园城记(短篇集)
5、和结婚等作,或以怀旧情绪叙写昔日的温暖与凄凉,或给世态讽刺加入寓意与传奇,都比前一时期创作更有新意。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出色的小说是本时期产品,也是其代表作,适合做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可以和萧红上一个十年的创作合起来做整体评析。三通俗与先锋(5)属于这一类追求的小说主要出产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所以应考虑到“通俗”与商业文化联姻,以及“通俗”与“先锋”汇合的社会审美需求主要是市民的需求。张爱玲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多写都市男女婚恋中千疮百孔的经历,由女性角度来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感觉化意想的运用与深度心理的剖析,等等
6、,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既先锋又通俗,所以读者面大。90年代以来又再度走红,其中也有文学的社会审美心理变迁的原因。评析时可以以金锁记或封锁为中心文本。“评论节录”中所引的鉴赏文字可供参考,另一专以女性大胆笔触写男女情事的苏青,也可以和张爱玲做一比较.此外,对其他通俗又先锋的小说家,如徐讦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等),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并和下一章的“通俗小说”结合起来评析。四现实与民间(6)这一节专论解放区新型小说。孙犁是解放区仅次于赵树理的重要小说家。了解这位“白洋淀”派的鼻祖,应抓住两点特色:其一是重于发现和表达农民的精神
7、和人情之美,尤其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点,也可以联系现代文学史上历来对农民和妇女的描写类型,来进行比较;其二是单纯明净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应注意从审美的层面体悟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追求。(7)这一节还有一个论述和思考的重点是比较分析两部“土改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要点是: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的更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后者的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比较两者各自得失,可以引发对解放区乃至后来许多创作的
8、成就与不足的思考。【知识点】“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小说(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思考题】(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这是一道偏重文学史知识性的题目,首先要对讽刺与暴露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描述,即单纯的抗战热情消退之后,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化,国民党政府暴露出来的种种腐败,也可以更进一步探究到作家战争文化心理的变化,这些是讽刺与暴露小说产生的原因。其次要结合文学史线索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概述,重点评述的作家作品应该包括张天翼及其华威先生、萧红及其马伯乐、沙汀及其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
9、记、钱铺书及其围城等。对于高年级和考研究生的同学,除了要求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创作情况的记述之外,还应该对这些同是讽刺暴露小说的不同之处(如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取材和视角、不同的文化选择等等)有更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一节。(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这道题具有一定综合性,除了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关于路翎的内容外,还应该结合第二十一章第三节胡风理论的部分,综合考察路翎小说与胡风的文学理论的关系。评价其小说思想艺术得失,要结合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理论与路翎小说的主题(底层人民的“原
10、始强力”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的内在联系,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财主底儿女们等小说为例,例如分析其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呈现的现代派特征和丰富复杂性,以及同时带来的对疯狂和变态的反复渲染。此外,还可结合附录中评路翎小说底艺术个性,细致分析“生命的强力”主旨所带来的“饱胀感”形成的独特的节奏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的压抑,“渴求的力”的艺术带来的震撼美学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小说肌理的不均衡、语言的浓度和力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累赘和可读性差,等等。(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这是一道作家作品的论述题,要求以新旧、雅俗的融合为中心,对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内容与艺
11、术形式进行综合把握。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第七讲第二节以及附录中的论张爱玲。关于女性解剖,要注意她对于现代女性的半新不旧的生存困境、压抑变态以及充满苍凉和恐慌的现代“荒原”意识的深度心理开掘;关于都市发现,要注意她对于日益金钱化的都市中新旧交错导致的文化错位与都市人生的千疮百孔的描摹;艺术创新方面,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叙事套路、人物设置、人物语言、服饰细节(可对比红楼梦等小说)等方面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市井小说色彩,同时要论及其小说心理剖析和意识流手法,充分感觉化了的意象的使用等西方现代先锋艺术的痕迹,并综合评述这种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在文学史上的意
12、义。(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锋书围城的多层意蕴。这是一道对作品主题的分析题,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附录中(围城)的三重意蕴。要求结合对作品世态人情、人物形象、整体象征结构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从生活层面、文化反省层面和哲理思考等三个层面来理解。要点:1 .从抗战中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绘,分析小说所反映出来的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的“新儒林外史”:2 .从“反英雄”的主角人手,分析小说通过对知识阶层的讽刺,从文化层面反省民族精神的危机;3 .从人生命运的角度,分析小说“围城”的整体象征结构体现出的现代人对自己的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现代文学史上
13、,孙犁小说跟我们常常称道的其他“情调小说”作家,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何共通之处(第二问由高年级或考研同学选答)。这是一道综合题,前一问比较简单,考察对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参考附录中关于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首先,要求从孙犁颂扬“美”的总主题的选择来分析其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偏爱与对杂芜、丑恶等内容的回避。其次,要从艺术构思、结构布局、女性形象塑造、唯美的意境以及诗化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单纯情调”的体现,如荷花淀对战争题材的侧面视角的选择、对女性纯洁质朴的人性美的反复吟咏、琴和箫对死亡的浪漫主义与诗化处理、简洁素雅的人物对话,等等。第二问由高年级和考研的
14、同学进一步思考。我们一般谈到“情调”(如“牧歌情调”等),是指小说整体风格给人的审美感受,而“情调”一词的使用,本身也有二定的风格倾向(比如我们一般不会说路翎小说的情调),因此回答这一问,要抓住“情调”一词,对于现代文学史上这一脉不重深广的社会背景,不重情节,不重人物复杂性的塑造,而更重视人物性格的单纯化、淡化,美的意境的营造,行文的抒情笔致等方面的小说在艺术上的散文化、抒情化追求。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中第三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的内容。(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这是一道作品比较分析题,对于这两部相同
15、题材(土地改革)和相似创作背景(解放区)下的长篇小说,要注意在主题、人物塑造、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对比中突出它们各有长短的特征。要点:1 .前者较为真实地表现出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对此则表现得较为简单和规范;2 .前者长于有历史真实感和更杂性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长于场面和带有东北民俗性质的生活气息的描写;3 .前者结构较为平板,语言细腻但有时失之沉闷,后者重视情节结构的波澜,语言多使用东北方言,更加生动;4 .如果更深一步,还可以就这些差异的原因(作家主体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如丁玲身上保留了更多的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因而在与“工农兵”结合的转型过程中在小说中留下更多痛
16、苦思索和精神探索的缝隙,而周立波虽则更倾向于主流文学政策的立场和民间形态的模拟,但其精美的文学趣味常常流露在对农村生活的诗意描写上.可以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和附录中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7)40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追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花园,端木藤良的早春、初吻,骆宾基的幼年等,试分析这些小说的特征,并思考它们的出现与战争背景的关系。这是一道有难度的拓展思考题,适合于研究生学习。可以附录中40年代追忆体小说的“儿童视角”,以及钱理群的对话与漫游一一40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第四节和第七节的内容。
17、这些小说的追忆体式,既展现出一个纯真的原生态的诗意童年生活情境,又有成年叙事者的声音的或隐或显的存在,在这个时间跨度和两种语调之下,形成颇有意味的诗学品质。这些作品表面上与战争无关,实际上回避战争而沉人回忆,正是作家的战争体验,通过回忆寻求心理支撑的表现,可以在40年代较普遍的体验与追忆思潮下理解这些小说与战争的关系(8)40年代在胡风文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过什么倾向的创作流派?试以这种流派中的一位小说家或诗人的创作为例,对胡风的影响做简要的述评。本题偏重论述性,可参考三十年笫二十一章第三节、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六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以及本书相关章节的评论节录。七月派是在胡风文学思想的推
18、动下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首先应简述它的形成过程、基本阵容、思想倾向和美学风格,着重说明胡风的影响和作用。沦述胡风思想在七月派作家创作中的体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匕月派小说家或诗人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语言、创作方法、审美追求等方面人手,紧扣胡风文学思想的要点展开论述,胡风文学思想在七月派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出采的,所以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中间环节比如,胡风主张表现所谓“精神奴役创伤”、“原始的强力”,等等。在路翎的许多中短篇人物刻画中都有体现;其关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理沦,在某些七月派诗人那里表现为美学风格上“持续的紧张”、语言上的“重浊”和“力度”等。(9)比较分析茅盾、老舍
19、和30年代“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三种都市文学形态。本题带有综合性,对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可参考三十年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第三节相关内容。所谓“现代派”作家主要是指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把现代都市作为小说叙事的主要对象是他们与茅盾、老舍的共同之处,但三者在文化观念、创作方法、叙述视点、形式技巧和文学资源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可将以上提及的几个层面作为比较分析的基点,也可从每种都市文学形态的总体特征人手,在论述三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其社会历史成因,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茅盾从社会剖析角度看重经济的阶级
20、的分野;老舍更多从文化层面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形态;现代派笔下则多是消费主义覆盖下的城市人的感觉体验,包括人性变异、扭曲等现象。注意结合具体作品来展开沦述,既有宏观把握视野,又有具体分析。在比较分析中还要考虑到上述每种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相对性,既要揭示区别,又要兼顾彼此联系。(10)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我在霞村的时候三篇作品为例,评析丁玲对于妇女题材创作的开掘。此为综合性论题,有较大难度,必须认真阅读丁玲的三部小说,在此基础上,分析丁玲创作中对女性题材的关注以及所表现的特点,最好能将其与丁玲整个创作发展联系起来评价。要点包括:5 .20年代末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代表了丁玲的“五四”创作,塑
21、造了“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典型,挖掘了青年女子在性爱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可参阅附录茅盾的文章女作家丁玲);2 .同样是20年代末的阿毛姑娘反映出资本主义现代都市文明对在封闭的封建宗法社会中长大的农村姑娘的强烈心理冲击,挖掘了女性在物质、金钱方面的渴望与焦灼;3 .40年代解放区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反映了在民族战争中女性对苦难的乐观与坚韧,探讨了传统女性的贞操观念与民族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可参阅中岛碧丁玲论第五节,原载日本巡风1981年第13期,摘自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孙瑞珍、王中忱编);4 .把握丁玲对女性问题涉及范围的广度:从知识女性到普通农村妇女;深度:从
22、爱情、婚姻自由到她们在革命、政治中的地位与尊严,反映出丁玲从早期关注女性自身到后期关注女性与民族国家问题的逐步转变与深入。可参阅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一一(丁玲文集)后记,原载1948年1月中国作家第1卷第2期,原题为从(梦珂)到(夜),选自丁玲研究资料,袁良骏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必读作品与文献】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张天翼:华威先生钱钟书:围城路翎:饥饿底郭素娥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评论节录】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钱理群:新小说的诞生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的追求评路翎小说的艺术个性这是一个
23、狂野、雄放、不同程度地染着原始蛮性的世界。打开他的早期作品饥饿底郭素娥,人物乡村女人郭素娥与她的情人矿工张振山,俨然由“创世纪”一类的传说中走出来。他们美得丑陋,雄伟得粗野,像希腊丰申话中的半人半兽,而且也像那些半兽一样,有着异乎寻常的性欲。这无论如何不像那一时代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世界。这儿是一片原始的榛莽,生命发出震耳欲聋的喧嚣,茁壮得惊人。在饥饿底郭素娥之后,路翎笔下的生活,愈益靠近人间世。但是形象的雄伟性,仍然构成路翎小说人物的醒目标志。尽管渐渐地,由“雄强”而“原始”,到“雄强”而“现代”人物的生活状态也在摆脱作者一度酷爱的“原始的山林的性质”,、路翎颂扬强者,一一从物质、精神双重压力下
24、站起来的强者,从自我的软弱和卑琐情欲、渺小激情中挣脱出来的强者,从个人悲剧、苦难中走出来的强者,强有力的男人和同样强有力的女人。他的小说的悲壮美,首先来自人物的精神力量,来自“性格”。这是一些被超常的欲望燃烧着、煎熬着的人们他们凶猛地挣扎,在每一瞬间都企图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束缚中冲出去。这种心理倾向,这种情欲,才构成路翎小说世界的最深刻的内在统一。那个乡下女人郭素娥说:“我们过得真蠢!”这无论如何不像是她自己的话。但整整一部饥饿底郭素娥,正是由人物带着“病态”的欲望,酿成激动不安的氛围,引出令人心悸神动的艺术效果。巨大的苦闷,是“渴欲”与“追求”的伴生物,路翎式人物的“受虐狂”的倾向,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十三 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