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干货来了,请收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文本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
2、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
3、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教学重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2.理清*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4、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
5、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
6、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需注意的字音:“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需注意的字形:“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书写指导: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羞“ ”撇宜舒展,“丑”略扁。微“彳”
7、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 ”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这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8、草原的美景。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9、,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
10、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预设:“情景交融”是*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
11、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
12、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 设计 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956.html